毛澤東在飛行會議中重新崛起
紅色三步曲2:曆史選擇了毛澤東 作者:葉永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紅軍在桂東北高山密林中鑽行,每個人的帽子上、背包上都插著樹枝,以躲避不時在山上盤旋的國民黨飛機。
就在這些日子裏,蔣介石在南昌行營忙得不可開交。他剛剛贏了湘江這一局,就趕緊“洗牌”,布好新的陣線。他在12月2日,就已接到何鍵的電報,稱紅軍“仍取蕭克舊徑,向西急竄”。
蔣介石調兵遣將,布置新的“口袋”。因為紅軍“仍取蕭克舊徑”,以與賀、蕭會師為目的,他便令何鍵在湘西紅軍必經之路上,趕修了四道堡壘防線。不過幾天工夫,湘西一下子冒出了二百多座嶄新的碉堡!
蔣介石重新組織兵力,把原先分散的五路兵馬編為兩個兵團。他任命劉建緒為第一兵團總指揮,薛嶽為第二兵團總指揮,集結了十五個師二十萬兵力,以碉堡群為依托,擺好陣勢,橫刀立馬,在等待著從大山中鑽出來的紅軍!
第二個“湘江之役”在等待著紅軍。如果紅軍這一回進入蔣介石的新的“口袋”,命運便是全軍覆沒!
蔣介石在南昌,諦聽著從桂東北偵察機上發來的信息。
毛澤東畢竟是毛澤東,雖說他正在大山中鑽行,他沒有半架偵察機,卻猜透了坐鎮南昌行營的蔣委員長的心思。毛澤東曆來是布好“口袋”讓蔣介石部隊去鑽的,他當然也就很容易判斷蔣介石會在“蕭克舊徑”上布下“口袋”——蔣介石畢竟是“口袋專家”了!毛澤東主張紅軍必須放棄與賀、蕭會合的計劃。
毛澤東在擔架隊裏,把自己的見解講給兩位吃過洋麵包的人物張聞天和王稼祥聽,馬上得到他倆的支持。
曆史真是富有趣味,在必然中存在著偶然,在偶然中存在著必然:
張聞天在廣昌之役後與博古產生矛盾,倒向毛澤東成了必然,卻又那麽偶然地在瑞金雲石山與毛澤東同住一座古寺,而且那古寺中隻住毛和張,促使了他倆的迅速接近!
王稼祥在寧都會議上便已為毛澤東辯護,倒向毛澤東也成了必然,偏偏又負傷躺在擔架上,毛澤東也因病躺在擔架上,擔架隊裏朝夕相處促使了他倆的迅速接近!
王稼祥受傷,是在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他正在江西樂安縣一個四麵環山的穀岡村的廟裏召開戰前政治工作會議,周恩來、彭德懷、譚政、蕭華等出席會議。正在開會,空中響起飛機轟鳴聲,起初大家不在意,會議仍在進行。到了上午9時多,敵機又來了。這一回,響起炸彈爆炸聲。王稼祥一看勢頭不對,對與會者說:“快跟我到外麵隱蔽!”王稼祥第一個走出大門,仰起頭來查看空中的飛機,就在這時,又一顆炸彈落下來,身後的周恩來大叫:“稼祥,臥倒!”但已經來不及,王稼祥在炸彈爆炸聲中倒下,炸彈片飛插進他的右腹部,傷勢十分嚴重。他被抬到瑞金醫院,一位名字也叫彭真的大夫給他做了檢查。限於當時條件,無法動大手術,隻能采取保守療法。不久,腹部化膿,成了慢性病。正因為這樣,長征開始時,他隻能坐擔架……
不過,那時的擔架,隻是兩根長長的竹竿,中間綁著一個用草繩編織成的網而已,下雨時,則蓋上一層油紙。
在晃晃悠悠的擔架上,王稼祥有長足的時間跟毛澤東交談。他開始真正地了解毛澤東,日漸成為毛澤東的支持者。
每當入夜,燃起了篝火。火光映紅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的臉,他們越談越興奮。特別是毛澤東,夜間的精神特別好,白天則常在擔架上睡得迷迷糊糊。
李德不時關注著毛澤東,很快就發現擔架隊裏那三顆常常挨在一起的腦袋,稱他們是“三人核心”。
紅軍終於從大山中鑽出。
12月12日,蔣介石便接到第四集團軍行營的電報:“據報,昨晨長安營之匪,轉向通道……”
通道,湖南西南端的一個縣,地處桂、湘、黔三省交界之處,那裏確實是一條“通道”:向北可進軍湖南,向西則可進入貴州,往南退則縮回廣西群山之中。
蔣介石接到的情報是準確的。紅軍一軍團二師五團確實是在12月12日攻占了通道縣城。
翌日,在匆匆的征途中,一次“飛行會議”在通道縣舉行。
“飛行會議”即“飛行集會”。那時,在國民黨統治區的街頭,“左”派青年學生們常常組織“飛行集會”:一群人突然冒了出來,在街頭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當國民黨警察聞訊趕來,集會早已結束。那“飛行”是指集會的迅速、短暫。
在通道舉行的會議,由於迅速、短暫,因此李德稱之為“飛行會議”——紅軍在通道縣隻逗留了一天,便急急趕路而去了。
這次“飛行會議”,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擴大會議,史稱“通道會議”。據鄧穎超回憶,會議是在城外一個村莊裏農民的廂房舉行的,當時這家農民正在舉行婚禮。“三人團”,加上朱德,還有那“三人核心”。此外還有誰參加,不得而知。會議沒有留下片紙隻字的記錄。不過,李德的回憶錄《中國紀事》中倒是詳細寫及這次會議。不管怎麽說,他是當事人之一,他的回憶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們舉行了一次飛行會議,會上討論了以後的作戰方案。在談到原來的計劃時,我提醒大家考慮:是否可以讓那些在平行路線上追擊我們的或向西麵戰略要地急趕的周部(指薛嶽所轄周渾元第八縱隊——引者注)和其他敵軍超過我們,我們自己在他們背後轉向北方,與二軍團建立聯係。我們依靠二軍團的根據地,再加上賀龍和蕭克的部隊,就可以在廣闊的區域向敵人進攻,並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帶創建一大片蘇區。
李德把自己的意見說得很清楚,那就是堅持早在瑞金時定下的路線,與賀龍、蕭克部隊會師,依靠“二軍團的根據地”即賀龍根據地,新創湘黔川蘇區。
李德的意圖正是蔣介石所洞悉的。蔣介石正布好“口袋”,等待李德率紅軍鑽進去,再來一次“湘江之役”。如果照李德的意見去辦,等待紅軍的將是覆滅的命運。
毛澤東打破了自寧都會議以來的沉默,兩年多以來頭一回參與軍事決策,堅決反對李德的意見。毛澤東要求改變紅軍前進的路線,放棄與賀、蕭部隊會師的原計劃,改為進軍貴州。毛澤東還是用他的“擇弱軍打”的戰略,因為貴州軍閥王家烈的部隊號稱“雙槍兵”(另一“槍”是煙槍,即鴉片槍),是不經打的“豆腐兵”。
在李德的《中國紀事》中,這樣寫及:
毛澤東又粗暴地拒絕了這個建議(指上文中李德的建議——引者注),堅持繼續向西進軍,進入貴州內地。這次他不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當時就準備轉向“中央三人小組”一邊的周恩來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議被通過了。他乘此機會以談話的方式第一次表達了他的想法,即應該放棄在長江以南同二軍團一起建立蘇區的意圖……
毛澤東“第一次表達了他的想法”,馬上得到了多數的支持——內中特別是“三人團”之一的周恩來的支持。毛澤東第一次戰勝了李德——他的建議“被通過了”,而李德的建議遭到否定。毛澤東和李德看來要互相換位,毛澤東的威信在劇升,李德的威信在劇降,轉折點便是湘江之戰。
以中共的“上級”自居的李德,在自己的建議遭到否定之後,滿肚子的氣惱。他對毛澤東表達自己想法的談話,露出不屑的神態:“我很費勁地聽了這個談話,好像過早地走開了。”
會後,李德向周恩來和博古打聽他離席後的會議情況。李德十分驚訝,周恩來明確讚同毛澤東的意見;博古則說先入貴州再北上,求得和二、六軍團會師。李德的《中國紀事》中是這麽寫的:
我請周恩來給我講一講詳細情況,他顯得有些激動,雖然他往常總是很鎮定自若的。他說,中央紅軍需要休整,很可能在貴州進行,因為那裏敵人的兵力比較薄弱。博古認為,從貴州出發可以一直向北,在那裏才真正有可能遇到很小的抵抗。
李德已經顯得孤立,“三人團”已經產生明顯的分歧。
關於毛澤東在通道會議上的發言,除了李德在回憶錄中提及的幾筆之外,另一個間接的佐證,則是羅明的回憶。
羅明曾因所謂“羅明路線”,一時成了中央蘇區的“名人”。在受到“徹底批判”之後,參加長征,在葉劍英為司令員的軍委縱隊的政治部當一名宣傳員兼聯絡員。所謂“聯絡員”,也就是聯絡、收容掉隊的戰士。從一位省委書記降至“聯絡員”,正是“大批判”的後果。
羅明到達通道縣時,曾去看望毛澤東,並順便想從傅連暲那裏拿點急用的藥品。羅明記得,毛澤東住的地方,像學校,也像教堂,不像住家房舍。他來到那裏,正巧,傅連暲給毛澤東打完針藥。毛澤東見到老朋友羅明,很高興要跟他聊聊。不過,這時張聞天正在毛澤東那裏談工作,毛澤東要羅明稍等。於是,羅明和傅連障坐到大廳外的石板上,毛澤東跟張聞天在大廳裏的談話,羅明聽得見。
後來,據羅明回憶,毛澤東當時對張聞天說:“我們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受到了嚴重的損失,無論如何不能照原計劃去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合了,因為敵人已調集了三四十萬兵力,部署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企圖消滅我們。我主張現在應堅決向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貴州前進,才能挽救危機,爭取主動,開辟北上抗日的道路……”
羅明後來在1935年2月婁山關戰鬥中負重傷,不得不與妻子留在貴州,後往廣東梅縣,由那裏去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當教員。新中國成立後,羅明擔任華南大學校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在曆史的長河中,通道“飛行會議”一閃而逝。然而,這次“飛行會議”是毛澤東重新崛起的標誌,如今成了曆史學家們細細追尋的所在,隻是雪泥鴻爪,往事如煙,考證工作頗為艱難……
就在這些日子裏,蔣介石在南昌行營忙得不可開交。他剛剛贏了湘江這一局,就趕緊“洗牌”,布好新的陣線。他在12月2日,就已接到何鍵的電報,稱紅軍“仍取蕭克舊徑,向西急竄”。
蔣介石調兵遣將,布置新的“口袋”。因為紅軍“仍取蕭克舊徑”,以與賀、蕭會師為目的,他便令何鍵在湘西紅軍必經之路上,趕修了四道堡壘防線。不過幾天工夫,湘西一下子冒出了二百多座嶄新的碉堡!
蔣介石重新組織兵力,把原先分散的五路兵馬編為兩個兵團。他任命劉建緒為第一兵團總指揮,薛嶽為第二兵團總指揮,集結了十五個師二十萬兵力,以碉堡群為依托,擺好陣勢,橫刀立馬,在等待著從大山中鑽出來的紅軍!
第二個“湘江之役”在等待著紅軍。如果紅軍這一回進入蔣介石的新的“口袋”,命運便是全軍覆沒!
蔣介石在南昌,諦聽著從桂東北偵察機上發來的信息。
毛澤東畢竟是毛澤東,雖說他正在大山中鑽行,他沒有半架偵察機,卻猜透了坐鎮南昌行營的蔣委員長的心思。毛澤東曆來是布好“口袋”讓蔣介石部隊去鑽的,他當然也就很容易判斷蔣介石會在“蕭克舊徑”上布下“口袋”——蔣介石畢竟是“口袋專家”了!毛澤東主張紅軍必須放棄與賀、蕭會合的計劃。
毛澤東在擔架隊裏,把自己的見解講給兩位吃過洋麵包的人物張聞天和王稼祥聽,馬上得到他倆的支持。
曆史真是富有趣味,在必然中存在著偶然,在偶然中存在著必然:
張聞天在廣昌之役後與博古產生矛盾,倒向毛澤東成了必然,卻又那麽偶然地在瑞金雲石山與毛澤東同住一座古寺,而且那古寺中隻住毛和張,促使了他倆的迅速接近!
王稼祥在寧都會議上便已為毛澤東辯護,倒向毛澤東也成了必然,偏偏又負傷躺在擔架上,毛澤東也因病躺在擔架上,擔架隊裏朝夕相處促使了他倆的迅速接近!
王稼祥受傷,是在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他正在江西樂安縣一個四麵環山的穀岡村的廟裏召開戰前政治工作會議,周恩來、彭德懷、譚政、蕭華等出席會議。正在開會,空中響起飛機轟鳴聲,起初大家不在意,會議仍在進行。到了上午9時多,敵機又來了。這一回,響起炸彈爆炸聲。王稼祥一看勢頭不對,對與會者說:“快跟我到外麵隱蔽!”王稼祥第一個走出大門,仰起頭來查看空中的飛機,就在這時,又一顆炸彈落下來,身後的周恩來大叫:“稼祥,臥倒!”但已經來不及,王稼祥在炸彈爆炸聲中倒下,炸彈片飛插進他的右腹部,傷勢十分嚴重。他被抬到瑞金醫院,一位名字也叫彭真的大夫給他做了檢查。限於當時條件,無法動大手術,隻能采取保守療法。不久,腹部化膿,成了慢性病。正因為這樣,長征開始時,他隻能坐擔架……
不過,那時的擔架,隻是兩根長長的竹竿,中間綁著一個用草繩編織成的網而已,下雨時,則蓋上一層油紙。
在晃晃悠悠的擔架上,王稼祥有長足的時間跟毛澤東交談。他開始真正地了解毛澤東,日漸成為毛澤東的支持者。
每當入夜,燃起了篝火。火光映紅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的臉,他們越談越興奮。特別是毛澤東,夜間的精神特別好,白天則常在擔架上睡得迷迷糊糊。
李德不時關注著毛澤東,很快就發現擔架隊裏那三顆常常挨在一起的腦袋,稱他們是“三人核心”。
紅軍終於從大山中鑽出。
12月12日,蔣介石便接到第四集團軍行營的電報:“據報,昨晨長安營之匪,轉向通道……”
通道,湖南西南端的一個縣,地處桂、湘、黔三省交界之處,那裏確實是一條“通道”:向北可進軍湖南,向西則可進入貴州,往南退則縮回廣西群山之中。
蔣介石接到的情報是準確的。紅軍一軍團二師五團確實是在12月12日攻占了通道縣城。
翌日,在匆匆的征途中,一次“飛行會議”在通道縣舉行。
“飛行會議”即“飛行集會”。那時,在國民黨統治區的街頭,“左”派青年學生們常常組織“飛行集會”:一群人突然冒了出來,在街頭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當國民黨警察聞訊趕來,集會早已結束。那“飛行”是指集會的迅速、短暫。
在通道舉行的會議,由於迅速、短暫,因此李德稱之為“飛行會議”——紅軍在通道縣隻逗留了一天,便急急趕路而去了。
這次“飛行會議”,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擴大會議,史稱“通道會議”。據鄧穎超回憶,會議是在城外一個村莊裏農民的廂房舉行的,當時這家農民正在舉行婚禮。“三人團”,加上朱德,還有那“三人核心”。此外還有誰參加,不得而知。會議沒有留下片紙隻字的記錄。不過,李德的回憶錄《中國紀事》中倒是詳細寫及這次會議。不管怎麽說,他是當事人之一,他的回憶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們舉行了一次飛行會議,會上討論了以後的作戰方案。在談到原來的計劃時,我提醒大家考慮:是否可以讓那些在平行路線上追擊我們的或向西麵戰略要地急趕的周部(指薛嶽所轄周渾元第八縱隊——引者注)和其他敵軍超過我們,我們自己在他們背後轉向北方,與二軍團建立聯係。我們依靠二軍團的根據地,再加上賀龍和蕭克的部隊,就可以在廣闊的區域向敵人進攻,並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帶創建一大片蘇區。
李德把自己的意見說得很清楚,那就是堅持早在瑞金時定下的路線,與賀龍、蕭克部隊會師,依靠“二軍團的根據地”即賀龍根據地,新創湘黔川蘇區。
李德的意圖正是蔣介石所洞悉的。蔣介石正布好“口袋”,等待李德率紅軍鑽進去,再來一次“湘江之役”。如果照李德的意見去辦,等待紅軍的將是覆滅的命運。
毛澤東打破了自寧都會議以來的沉默,兩年多以來頭一回參與軍事決策,堅決反對李德的意見。毛澤東要求改變紅軍前進的路線,放棄與賀、蕭部隊會師的原計劃,改為進軍貴州。毛澤東還是用他的“擇弱軍打”的戰略,因為貴州軍閥王家烈的部隊號稱“雙槍兵”(另一“槍”是煙槍,即鴉片槍),是不經打的“豆腐兵”。
在李德的《中國紀事》中,這樣寫及:
毛澤東又粗暴地拒絕了這個建議(指上文中李德的建議——引者注),堅持繼續向西進軍,進入貴州內地。這次他不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當時就準備轉向“中央三人小組”一邊的周恩來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議被通過了。他乘此機會以談話的方式第一次表達了他的想法,即應該放棄在長江以南同二軍團一起建立蘇區的意圖……
毛澤東“第一次表達了他的想法”,馬上得到了多數的支持——內中特別是“三人團”之一的周恩來的支持。毛澤東第一次戰勝了李德——他的建議“被通過了”,而李德的建議遭到否定。毛澤東和李德看來要互相換位,毛澤東的威信在劇升,李德的威信在劇降,轉折點便是湘江之戰。
以中共的“上級”自居的李德,在自己的建議遭到否定之後,滿肚子的氣惱。他對毛澤東表達自己想法的談話,露出不屑的神態:“我很費勁地聽了這個談話,好像過早地走開了。”
會後,李德向周恩來和博古打聽他離席後的會議情況。李德十分驚訝,周恩來明確讚同毛澤東的意見;博古則說先入貴州再北上,求得和二、六軍團會師。李德的《中國紀事》中是這麽寫的:
我請周恩來給我講一講詳細情況,他顯得有些激動,雖然他往常總是很鎮定自若的。他說,中央紅軍需要休整,很可能在貴州進行,因為那裏敵人的兵力比較薄弱。博古認為,從貴州出發可以一直向北,在那裏才真正有可能遇到很小的抵抗。
李德已經顯得孤立,“三人團”已經產生明顯的分歧。
關於毛澤東在通道會議上的發言,除了李德在回憶錄中提及的幾筆之外,另一個間接的佐證,則是羅明的回憶。
羅明曾因所謂“羅明路線”,一時成了中央蘇區的“名人”。在受到“徹底批判”之後,參加長征,在葉劍英為司令員的軍委縱隊的政治部當一名宣傳員兼聯絡員。所謂“聯絡員”,也就是聯絡、收容掉隊的戰士。從一位省委書記降至“聯絡員”,正是“大批判”的後果。
羅明到達通道縣時,曾去看望毛澤東,並順便想從傅連暲那裏拿點急用的藥品。羅明記得,毛澤東住的地方,像學校,也像教堂,不像住家房舍。他來到那裏,正巧,傅連暲給毛澤東打完針藥。毛澤東見到老朋友羅明,很高興要跟他聊聊。不過,這時張聞天正在毛澤東那裏談工作,毛澤東要羅明稍等。於是,羅明和傅連障坐到大廳外的石板上,毛澤東跟張聞天在大廳裏的談話,羅明聽得見。
後來,據羅明回憶,毛澤東當時對張聞天說:“我們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受到了嚴重的損失,無論如何不能照原計劃去湘西與二、六軍團會合了,因為敵人已調集了三四十萬兵力,部署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企圖消滅我們。我主張現在應堅決向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貴州前進,才能挽救危機,爭取主動,開辟北上抗日的道路……”
羅明後來在1935年2月婁山關戰鬥中負重傷,不得不與妻子留在貴州,後往廣東梅縣,由那裏去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當教員。新中國成立後,羅明擔任華南大學校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在曆史的長河中,通道“飛行會議”一閃而逝。然而,這次“飛行會議”是毛澤東重新崛起的標誌,如今成了曆史學家們細細追尋的所在,隻是雪泥鴻爪,往事如煙,考證工作頗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