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堅守山穀,施粥濟民
大明農神:逆天鹹魚崛起 作者:不太董先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李凡在山穀中的高產作物不斷豐收,聯盟的糧食供給變得越來越充足,暫時不再為糧草短缺而擔憂。然而,隨著戰事持續,官軍的蹂躪和掠奪使得大批村莊被摧毀,無數災民流離失所,無處可去。山穀附近的災民數量日益增加,他們帶著饑餓和疲憊的身軀,漸漸靠近李凡所在的山穀,渴望得到一點救濟。
“李大哥,災民越來越多了,許多家庭失去了家園,無處可去。”一名叫做陳達的村民走到李凡身邊,神情凝重。陳達是李凡挑選出來協助自己管理山穀事務的得力助手,聰明果敢,是李凡在山中耕種時的重要幫手。
李凡看著山穀外那一群群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災民,心中感到沉重。他們中有老人、有小孩,眼中透著無助和恐懼。大多數人已經幾天沒吃東西,連走路的力氣都幾乎沒有了。
“我們不能眼看著這些人餓死在這裏。”李凡堅定地說道,“雖然糧食儲備已經逐漸充足,但麵對這麽多的災民,我們還是要有所安排。陳達,你去召集村裏的青壯年,開設粥棚,給這些災民施粥。”
陳達點頭,立刻著手去安排人手。他明白,雖然他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糧食,但麵對災民們的急需,必須立即行動,不能耽擱。
李凡看著遠處逐漸靠攏的災民,心中充滿了不安。盡管戰鬥前線的重八正在奮力抵抗官軍,但李凡知道,僅靠戰爭不能拯救所有的人。糧食和生存,是這個亂世中最為緊迫的需求。
不久,粥棚在山穀的入口處搭建了起來。幾名村裏的青壯年開始煮粥,利用山穀中的清水和糧食熬製足夠的粥食。災民們有序排隊,雖然他們極度饑餓,但在李凡的安排下,秩序得到了很好的維持。
“每個人都會有一碗粥,大家不要慌張。”李凡站在粥棚前,安撫著災民們焦急的情緒。
粥棚前排起了長隊。災民們捧著碗,狼吞虎咽地喝著熱粥。許多人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似乎這一碗粥讓他們重新找回了一絲希望和力量。
李凡看著這些饑腸轆轆的人們,心中感到既欣慰又沉重。他知道,這一碗粥雖然可以暫時緩解他們的饑餓,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糧食雖然充足,但如果繼續無節製地消耗,遲早會麵臨新的危機。
陳達從粥棚旁走了過來,低聲對李凡說道:“李大哥,災民人數遠超我們的預期,雖然現在糧食還夠,但這樣下去,恐怕會撐不了多久。”
李凡點了點頭,明白陳達的顧慮:“粥棚隻能是臨時救濟的手段,不能依賴。我們需要更長遠的解決方案,讓這些災民重新自立。”
“你是說,要讓他們也參與耕作?”陳達問道。
“沒錯。”李凡沉穩地說道,“與其隻是施舍,不如教會他們自力更生。山穀外還有很多可以開墾的土地,我們可以教這些災民如何種植高產作物,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陳達眼前一亮,立即表示同意:“這是個好主意!這些人失去了家園,如果能讓他們參與種植,不僅能養活自己,也能減輕我們的負擔。”
李凡拍了拍陳達的肩膀:“你去召集大家,分發種子和工具,帶著災民一起開墾新的田地。我們要幫助他們站起來,讓他們不僅僅是災民,而是聯盟的一部分。”
很快,李凡的計劃得到了執行。陳達帶領村民們開始在山穀外的空地上開墾新的農田,並將高產的作物種子分發給災民們。李凡親自參與其中,教導大家如何使用這些種子,如何科學耕作,讓每一塊土地都能夠最大程度地產出糧食。
起初,災民們對於耕種還抱有疑慮,畢竟他們長期在逃亡中飽受折磨,失去了對未來的信心。然而,當第一批作物開始發芽,田間的綠色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李大哥,這些作物真的長得好快!”一位曾經的木匠興奮地說道,“我以為我們隻能喝粥度日,沒想到現在我們也能自己種糧了。”
李凡笑著說道:“是的,這些種子有很高的產量,隻要我們認真耕作,不出幾個月,你們就能自己養活自己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災民湧入李凡所在的山穀。戰火蔓延的速度遠超預期,許多村莊被摧毀,災民們流離失所,帶著饑餓和絕望尋找著最後的生存希望。山穀成了他們的避風港。
“李大哥,災民的數量又增加了,現在粥棚每天都供應不完。”陳達從外麵急匆匆地走來,神情中帶著明顯的擔憂,“我們雖然還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但如果人數繼續增加,恐怕很難堅持太久。”
李凡站在粥棚前,遠遠望著那些等待施粥的災民。他們中有老人、婦女,還有許多孩子,個個麵黃肌瘦,眼神中透露著痛苦和疲憊。李凡的心中沉重無比,但他知道自己必須穩住局麵。
“糧食儲備確實是個問題,但我們不能讓這些災民挨餓。”李凡緩緩說道,“讓村裏的青壯年男子繼續擴大耕作麵積,增加糧食產量。我們還有足夠的種子,隻要開墾出更多的土地,就能維持下去。”
陳達點頭:“我明白了,我這就去安排更多的人手開墾荒地。不過,李大哥,有些災民的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了,就算有粥吃,也撐不了太久。”
李凡歎了口氣,知道這個問題無法避免。長時間的流離失所和饑餓已經讓許多人的身體狀況惡化,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碗粥,更需要時間來恢複體力,找到新的生活出路。
“我會想辦法找藥師給他們分發一些草藥,盡可能幫助他們恢複體力。”李凡說道,“我們不能隻是救急,還要為他們的未來做打算。”
接下來幾天,李凡繼續親自監督粥棚的施粥工作。每當看見災民們捧著熱粥,眼中露出一絲溫暖與希望時,他心中感到一陣欣慰。盡管他的戰場不在刀光劍影之間,但在這片山穀裏,他依然在為生存而戰鬥。
與此同時,前線的戰況變得愈加激烈。重八帶領著反抗軍在各個戰場上與官軍交鋒,每一場戰鬥都無比艱難。他們雖然取得了幾次勝利,但官軍的力量依然強大,每一次勝利背後都伴隨著巨大的犧牲。
每當有前線的戰報傳來,李凡都會靜靜聽完,然後默默祈禱重八平安無事。雖然他不再參與戰鬥,但心中依然牽掛著那些為自由而戰的戰士們。他知道,重八是這場抗爭的核心,正如他在這片山穀中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保障後方的糧草和生計。
一天傍晚,李凡收到了一封來自前線的急報。信使跪在他麵前,滿臉焦急:“李大哥,重八將軍在前線打了一場惡戰,雖然成功擊退了官軍,但我們的人也傷亡慘重。重八將軍讓我轉告您,他會繼續堅守戰線,請您放心。”
李凡握著信件,心情沉重,但他知道此刻最需要的不是憂慮,而是行動。他抬起頭,對信使說道:“告訴重八,將士們的糧草我這邊會全力保證,請他安心作戰。”
信使點頭告辭,李凡則深吸一口氣,目光轉向遠方的田地。糧食就是戰爭的後盾,若沒有足夠的糧草支持,再英勇的戰士也無法持久戰鬥。
“陳達,準備好更多的種子,我們必須擴大種植規模,保證前線的供應。”李凡堅定地說道。
隨著耕作麵積的擴大,李凡決定進一步組織災民們參與到山穀的生產中來。他讓災民中的強壯男子加入到耕作隊伍中,婦女和老人則負責簡單的農活和後勤工作。李凡相信,隻有讓這些人參與到生產中,才能真正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
漸漸地,山穀外的田地越來越多,糧食產量也穩步提升。災民們不僅有粥喝,還學會了自己動手種糧,這讓他們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信心。
“李大哥,現在許多災民都願意跟我們一起種地了,他們說想為自己和家人謀出一條生路。”陳達感慨道,“你給了他們生存的希望。”
李凡看著田地裏忙碌的人們,內心感到一陣平靜:“我隻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機會,真正讓他們重新站起來的是他們自己。”
隨著山穀內外的秩序逐漸恢複,災民們的生活也開始有了起色。他們不再隻是依靠施粥,而是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生產體係。李凡看著這一切,心中既有滿足,也有一種不言而喻的責任感。
粥棚仍然繼續為那些尚未安頓下來的災民提供食物,李凡在山穀中辛勤耕耘,種下的不僅是糧食,還有希望。
“李大哥,災民越來越多了,許多家庭失去了家園,無處可去。”一名叫做陳達的村民走到李凡身邊,神情凝重。陳達是李凡挑選出來協助自己管理山穀事務的得力助手,聰明果敢,是李凡在山中耕種時的重要幫手。
李凡看著山穀外那一群群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災民,心中感到沉重。他們中有老人、有小孩,眼中透著無助和恐懼。大多數人已經幾天沒吃東西,連走路的力氣都幾乎沒有了。
“我們不能眼看著這些人餓死在這裏。”李凡堅定地說道,“雖然糧食儲備已經逐漸充足,但麵對這麽多的災民,我們還是要有所安排。陳達,你去召集村裏的青壯年,開設粥棚,給這些災民施粥。”
陳達點頭,立刻著手去安排人手。他明白,雖然他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糧食,但麵對災民們的急需,必須立即行動,不能耽擱。
李凡看著遠處逐漸靠攏的災民,心中充滿了不安。盡管戰鬥前線的重八正在奮力抵抗官軍,但李凡知道,僅靠戰爭不能拯救所有的人。糧食和生存,是這個亂世中最為緊迫的需求。
不久,粥棚在山穀的入口處搭建了起來。幾名村裏的青壯年開始煮粥,利用山穀中的清水和糧食熬製足夠的粥食。災民們有序排隊,雖然他們極度饑餓,但在李凡的安排下,秩序得到了很好的維持。
“每個人都會有一碗粥,大家不要慌張。”李凡站在粥棚前,安撫著災民們焦急的情緒。
粥棚前排起了長隊。災民們捧著碗,狼吞虎咽地喝著熱粥。許多人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似乎這一碗粥讓他們重新找回了一絲希望和力量。
李凡看著這些饑腸轆轆的人們,心中感到既欣慰又沉重。他知道,這一碗粥雖然可以暫時緩解他們的饑餓,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糧食雖然充足,但如果繼續無節製地消耗,遲早會麵臨新的危機。
陳達從粥棚旁走了過來,低聲對李凡說道:“李大哥,災民人數遠超我們的預期,雖然現在糧食還夠,但這樣下去,恐怕會撐不了多久。”
李凡點了點頭,明白陳達的顧慮:“粥棚隻能是臨時救濟的手段,不能依賴。我們需要更長遠的解決方案,讓這些災民重新自立。”
“你是說,要讓他們也參與耕作?”陳達問道。
“沒錯。”李凡沉穩地說道,“與其隻是施舍,不如教會他們自力更生。山穀外還有很多可以開墾的土地,我們可以教這些災民如何種植高產作物,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陳達眼前一亮,立即表示同意:“這是個好主意!這些人失去了家園,如果能讓他們參與種植,不僅能養活自己,也能減輕我們的負擔。”
李凡拍了拍陳達的肩膀:“你去召集大家,分發種子和工具,帶著災民一起開墾新的田地。我們要幫助他們站起來,讓他們不僅僅是災民,而是聯盟的一部分。”
很快,李凡的計劃得到了執行。陳達帶領村民們開始在山穀外的空地上開墾新的農田,並將高產的作物種子分發給災民們。李凡親自參與其中,教導大家如何使用這些種子,如何科學耕作,讓每一塊土地都能夠最大程度地產出糧食。
起初,災民們對於耕種還抱有疑慮,畢竟他們長期在逃亡中飽受折磨,失去了對未來的信心。然而,當第一批作物開始發芽,田間的綠色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李大哥,這些作物真的長得好快!”一位曾經的木匠興奮地說道,“我以為我們隻能喝粥度日,沒想到現在我們也能自己種糧了。”
李凡笑著說道:“是的,這些種子有很高的產量,隻要我們認真耕作,不出幾個月,你們就能自己養活自己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災民湧入李凡所在的山穀。戰火蔓延的速度遠超預期,許多村莊被摧毀,災民們流離失所,帶著饑餓和絕望尋找著最後的生存希望。山穀成了他們的避風港。
“李大哥,災民的數量又增加了,現在粥棚每天都供應不完。”陳達從外麵急匆匆地走來,神情中帶著明顯的擔憂,“我們雖然還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但如果人數繼續增加,恐怕很難堅持太久。”
李凡站在粥棚前,遠遠望著那些等待施粥的災民。他們中有老人、婦女,還有許多孩子,個個麵黃肌瘦,眼神中透露著痛苦和疲憊。李凡的心中沉重無比,但他知道自己必須穩住局麵。
“糧食儲備確實是個問題,但我們不能讓這些災民挨餓。”李凡緩緩說道,“讓村裏的青壯年男子繼續擴大耕作麵積,增加糧食產量。我們還有足夠的種子,隻要開墾出更多的土地,就能維持下去。”
陳達點頭:“我明白了,我這就去安排更多的人手開墾荒地。不過,李大哥,有些災民的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了,就算有粥吃,也撐不了太久。”
李凡歎了口氣,知道這個問題無法避免。長時間的流離失所和饑餓已經讓許多人的身體狀況惡化,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一碗粥,更需要時間來恢複體力,找到新的生活出路。
“我會想辦法找藥師給他們分發一些草藥,盡可能幫助他們恢複體力。”李凡說道,“我們不能隻是救急,還要為他們的未來做打算。”
接下來幾天,李凡繼續親自監督粥棚的施粥工作。每當看見災民們捧著熱粥,眼中露出一絲溫暖與希望時,他心中感到一陣欣慰。盡管他的戰場不在刀光劍影之間,但在這片山穀裏,他依然在為生存而戰鬥。
與此同時,前線的戰況變得愈加激烈。重八帶領著反抗軍在各個戰場上與官軍交鋒,每一場戰鬥都無比艱難。他們雖然取得了幾次勝利,但官軍的力量依然強大,每一次勝利背後都伴隨著巨大的犧牲。
每當有前線的戰報傳來,李凡都會靜靜聽完,然後默默祈禱重八平安無事。雖然他不再參與戰鬥,但心中依然牽掛著那些為自由而戰的戰士們。他知道,重八是這場抗爭的核心,正如他在這片山穀中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保障後方的糧草和生計。
一天傍晚,李凡收到了一封來自前線的急報。信使跪在他麵前,滿臉焦急:“李大哥,重八將軍在前線打了一場惡戰,雖然成功擊退了官軍,但我們的人也傷亡慘重。重八將軍讓我轉告您,他會繼續堅守戰線,請您放心。”
李凡握著信件,心情沉重,但他知道此刻最需要的不是憂慮,而是行動。他抬起頭,對信使說道:“告訴重八,將士們的糧草我這邊會全力保證,請他安心作戰。”
信使點頭告辭,李凡則深吸一口氣,目光轉向遠方的田地。糧食就是戰爭的後盾,若沒有足夠的糧草支持,再英勇的戰士也無法持久戰鬥。
“陳達,準備好更多的種子,我們必須擴大種植規模,保證前線的供應。”李凡堅定地說道。
隨著耕作麵積的擴大,李凡決定進一步組織災民們參與到山穀的生產中來。他讓災民中的強壯男子加入到耕作隊伍中,婦女和老人則負責簡單的農活和後勤工作。李凡相信,隻有讓這些人參與到生產中,才能真正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
漸漸地,山穀外的田地越來越多,糧食產量也穩步提升。災民們不僅有粥喝,還學會了自己動手種糧,這讓他們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信心。
“李大哥,現在許多災民都願意跟我們一起種地了,他們說想為自己和家人謀出一條生路。”陳達感慨道,“你給了他們生存的希望。”
李凡看著田地裏忙碌的人們,內心感到一陣平靜:“我隻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機會,真正讓他們重新站起來的是他們自己。”
隨著山穀內外的秩序逐漸恢複,災民們的生活也開始有了起色。他們不再隻是依靠施粥,而是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生產體係。李凡看著這一切,心中既有滿足,也有一種不言而喻的責任感。
粥棚仍然繼續為那些尚未安頓下來的災民提供食物,李凡在山穀中辛勤耕耘,種下的不僅是糧食,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