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緯是突然開口的,沒有任何征兆,隻是大理寺的人例行詢問的時候,山緯突然開口。
他說,“我有一個女兒,在和郡王手上,我實在是沒了辦法,我隻求你們,我死無所謂,爛命一條。若是我說出了真相,請你們能救我女兒。”
山緯的麵容憔悴,但眼神裏卻充滿了憂傷,看上去就好似是一個擔心女兒的父親。
此事事關重大,往小了說是關乎於一位王爺,往大了說就是關乎江山社稷。
提審的人不敢馬虎,更不敢自己承擔責任,馬上就去告知了蘇大人。
蘇大人有些頭疼,他最近剛成了太子的丈人,這一下子和郡王又出了事,偏偏趕上這個節骨眼他負責這種事。
蘇大人覺得,他要和刑部尚書鄭大人一樣吃碗豬腳米線去去晦氣了。
蘇大人馬不停蹄的趕到了大牢裏,命人裏裏外外封鎖,絕不讓此事泄露出去。
蘇大人坐在椅子上,喝了口茶問道,“山大人,到底怎麽回事,你請細細說來,我也親自到了你麵前,你不用怕會有人害你。”
山緯氣息虛弱,說話斷斷續續的,“我……我不怕會有人害我,爛命一條罷了,我怕的是我的女兒。我老來得子,才得這麽一個女兒,可有天晚上我回家,沒看見我的女兒反倒是看見了一群黑衣人。”
山緯似是有些力竭了,稍停了一會又說道,“我雖手無縛雞之力,但是我一眼就看出了,那些人都是練武的行家。那人一上來就綁了我,跟我說我女兒在他們手上,若是不按照他們說的做,我的女兒……我的女兒!就會沒命!”
蘇大人聽這話倒是沒有先入為主,反倒是問,“你說你有個女兒,為何我從沒聽過?”
山緯說,“我女兒的生母出身不好,是……是我當年遊曆揚州時,意外有的。”
山緯說得隱秘,但是蘇大人倒是一聽就明白了,揚州瘦馬啊……
蘇大人又說,“你怎麽說他們是和郡王的人,我想他們必不會自報家門吧。”
山緯道,“我隻是偶爾聽見他們起了內訌,似是一人說他們要稟報王爺,另一人又說不許。我想著現今在京城的王爺不就隻有和郡王嗎?”
山緯這話沒頭沒尾的,什麽事要稟報王爺?為何起了內訌?山緯一個文官又是怎麽在身手如此之好的人眼皮子底下探聽到的?
這些處處是疑點,不過這些疑點蘇大人沒有問,他更想知道的是山緯做了什麽手腳?為何又突然開口?
山緯道,“我不得已隻能答應下來。科舉之事牽連甚廣,工部也有涉及,尤其是貢院年久失修,我就更好下手了。在修葺擴建的時候,我趁機把紙條塞進去。這樣又隱蔽又能完成任務。”
“至於我為何開口?那是因為我聽送飯的人說,和郡王府出事了,我以為此時便是時機,我此時開口,我女兒獲救的機會更大。”
蘇大人挑了挑眉,他知道這個山緯說的話,至少有八成都是假的。
紙條塞進去難道侍衛不會檢查嗎?
但是山緯開口一定是有原因的,他從被抓之後就一直在大牢裏,接觸不到任何人,唯一的消息也是從這所謂的“送飯的人”口中得知。
現下的狀況總比之前要好,王爺也好,官員也罷,總算是有個懷疑對象了。
蘇大人當機立斷,命人查出這個送飯的人,然後稟報皇帝。
果不其然,送飯者不見了……
原來送飯的那個人那天正好有事請假,但是大牢的獄卒卻說沒人請假,那天剛好是那人來送飯。
仔細一查,真的送飯人沒有說謊,那日他病了,前去醫館看病,醫館裏的大夫能作證。
至於那個假的送飯人,想來是用秘術加之大牢昏暗,看不清臉,以此蒙混過關。
眼下,唯一的證人開了口,說出的話驚為天人,蘇大人自然是要稟報天家的。
皇帝一聽,神色灰暗,良久都沒說話,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蘇大人就這麽站在原地,他都以為自己要被牽連了。
這時鄭彥和沈淮修求見。
他們兩人來是為了不久的萬壽節。
皇帝的誕辰日稱為萬壽節,取萬壽無疆之義,為皇帝祝壽,周邊各個小國都要派使者前來,一是為了上貢二是為了祝壽。
在封地的王爺們也是一年當中唯一一次回京的機會,而且是必須回來。隻有有皇帝聖旨特批的人,才能隻讓世子過來。
萬壽節是個大的節日,可以說是除了除夕上元之外,最重大的節日了。
萬壽節要花錢,因為宴席上每樣東西,酒水、瓜果、菜式……都代表著大離的臉麵。而這些東西都是要用頂級的。
這些都是要花銀子的,銀子就是從國庫裏麵撥款。
但是同樣的,萬壽節也是充盈國庫的好時機,這些壽禮,皇帝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留下放進私庫,其餘的都充盈國庫。
這還都是小頭,大頭的是周邊小國的上貢,蠻夷之國上貢的是牛羊馬,珍貴的皮毛。
那些富裕的小國則上貢寶石琉璃銀器。
一些戰敗的還沒被滅國的,還要上貢銀子。
因此,萬壽節最忙的肯定要屬戶部。
在宮裏要管國庫,在民間也要管生意賦稅。周國使者的到來,肯定會帶動京城的經濟,特別是那些自己的國家不繁華,但卻盛產寶石的國家。
那些人到了京城,花錢就跟撒錢一樣。這進項多,賺錢多的商鋪店門,交的賦稅自然也多,國庫充盈,國家才有底氣。
……
至於鄭彥,純粹是來湊熱鬧的,最近他皇帝舅舅心情好,估計是太子的婚事有了著落了,他來看看能不能順個好東西。
沒想到,鄭彥一進來看見他舅舅那張陰沉的臉,他就知道他來錯了。
他就不該貪圖東西!
皇帝看鄭彥來了,皺眉道,“你又來幹什麽,三天兩頭往朕這邊跑,每次拿走不少東西。你母親呢?朕得跟她好好說說你。”
好漢不吃眼前虧,能伸能縮才是明智的做法。
他說,“我有一個女兒,在和郡王手上,我實在是沒了辦法,我隻求你們,我死無所謂,爛命一條。若是我說出了真相,請你們能救我女兒。”
山緯的麵容憔悴,但眼神裏卻充滿了憂傷,看上去就好似是一個擔心女兒的父親。
此事事關重大,往小了說是關乎於一位王爺,往大了說就是關乎江山社稷。
提審的人不敢馬虎,更不敢自己承擔責任,馬上就去告知了蘇大人。
蘇大人有些頭疼,他最近剛成了太子的丈人,這一下子和郡王又出了事,偏偏趕上這個節骨眼他負責這種事。
蘇大人覺得,他要和刑部尚書鄭大人一樣吃碗豬腳米線去去晦氣了。
蘇大人馬不停蹄的趕到了大牢裏,命人裏裏外外封鎖,絕不讓此事泄露出去。
蘇大人坐在椅子上,喝了口茶問道,“山大人,到底怎麽回事,你請細細說來,我也親自到了你麵前,你不用怕會有人害你。”
山緯氣息虛弱,說話斷斷續續的,“我……我不怕會有人害我,爛命一條罷了,我怕的是我的女兒。我老來得子,才得這麽一個女兒,可有天晚上我回家,沒看見我的女兒反倒是看見了一群黑衣人。”
山緯似是有些力竭了,稍停了一會又說道,“我雖手無縛雞之力,但是我一眼就看出了,那些人都是練武的行家。那人一上來就綁了我,跟我說我女兒在他們手上,若是不按照他們說的做,我的女兒……我的女兒!就會沒命!”
蘇大人聽這話倒是沒有先入為主,反倒是問,“你說你有個女兒,為何我從沒聽過?”
山緯說,“我女兒的生母出身不好,是……是我當年遊曆揚州時,意外有的。”
山緯說得隱秘,但是蘇大人倒是一聽就明白了,揚州瘦馬啊……
蘇大人又說,“你怎麽說他們是和郡王的人,我想他們必不會自報家門吧。”
山緯道,“我隻是偶爾聽見他們起了內訌,似是一人說他們要稟報王爺,另一人又說不許。我想著現今在京城的王爺不就隻有和郡王嗎?”
山緯這話沒頭沒尾的,什麽事要稟報王爺?為何起了內訌?山緯一個文官又是怎麽在身手如此之好的人眼皮子底下探聽到的?
這些處處是疑點,不過這些疑點蘇大人沒有問,他更想知道的是山緯做了什麽手腳?為何又突然開口?
山緯道,“我不得已隻能答應下來。科舉之事牽連甚廣,工部也有涉及,尤其是貢院年久失修,我就更好下手了。在修葺擴建的時候,我趁機把紙條塞進去。這樣又隱蔽又能完成任務。”
“至於我為何開口?那是因為我聽送飯的人說,和郡王府出事了,我以為此時便是時機,我此時開口,我女兒獲救的機會更大。”
蘇大人挑了挑眉,他知道這個山緯說的話,至少有八成都是假的。
紙條塞進去難道侍衛不會檢查嗎?
但是山緯開口一定是有原因的,他從被抓之後就一直在大牢裏,接觸不到任何人,唯一的消息也是從這所謂的“送飯的人”口中得知。
現下的狀況總比之前要好,王爺也好,官員也罷,總算是有個懷疑對象了。
蘇大人當機立斷,命人查出這個送飯的人,然後稟報皇帝。
果不其然,送飯者不見了……
原來送飯的那個人那天正好有事請假,但是大牢的獄卒卻說沒人請假,那天剛好是那人來送飯。
仔細一查,真的送飯人沒有說謊,那日他病了,前去醫館看病,醫館裏的大夫能作證。
至於那個假的送飯人,想來是用秘術加之大牢昏暗,看不清臉,以此蒙混過關。
眼下,唯一的證人開了口,說出的話驚為天人,蘇大人自然是要稟報天家的。
皇帝一聽,神色灰暗,良久都沒說話,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蘇大人就這麽站在原地,他都以為自己要被牽連了。
這時鄭彥和沈淮修求見。
他們兩人來是為了不久的萬壽節。
皇帝的誕辰日稱為萬壽節,取萬壽無疆之義,為皇帝祝壽,周邊各個小國都要派使者前來,一是為了上貢二是為了祝壽。
在封地的王爺們也是一年當中唯一一次回京的機會,而且是必須回來。隻有有皇帝聖旨特批的人,才能隻讓世子過來。
萬壽節是個大的節日,可以說是除了除夕上元之外,最重大的節日了。
萬壽節要花錢,因為宴席上每樣東西,酒水、瓜果、菜式……都代表著大離的臉麵。而這些東西都是要用頂級的。
這些都是要花銀子的,銀子就是從國庫裏麵撥款。
但是同樣的,萬壽節也是充盈國庫的好時機,這些壽禮,皇帝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留下放進私庫,其餘的都充盈國庫。
這還都是小頭,大頭的是周邊小國的上貢,蠻夷之國上貢的是牛羊馬,珍貴的皮毛。
那些富裕的小國則上貢寶石琉璃銀器。
一些戰敗的還沒被滅國的,還要上貢銀子。
因此,萬壽節最忙的肯定要屬戶部。
在宮裏要管國庫,在民間也要管生意賦稅。周國使者的到來,肯定會帶動京城的經濟,特別是那些自己的國家不繁華,但卻盛產寶石的國家。
那些人到了京城,花錢就跟撒錢一樣。這進項多,賺錢多的商鋪店門,交的賦稅自然也多,國庫充盈,國家才有底氣。
……
至於鄭彥,純粹是來湊熱鬧的,最近他皇帝舅舅心情好,估計是太子的婚事有了著落了,他來看看能不能順個好東西。
沒想到,鄭彥一進來看見他舅舅那張陰沉的臉,他就知道他來錯了。
他就不該貪圖東西!
皇帝看鄭彥來了,皺眉道,“你又來幹什麽,三天兩頭往朕這邊跑,每次拿走不少東西。你母親呢?朕得跟她好好說說你。”
好漢不吃眼前虧,能伸能縮才是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