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並肩抗日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 作者:葉永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毛澤東和蔣介石在抗日中分工合作
蔣介石和毛澤東在大敵當前之際,終於握手言和:從1927年“四一二政變”算起,到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國共之間整整十年的內戰畫上句號。
從此,蔣介石稱毛澤東為“先生”,不再像往日那樣罵“毛匪”、“共匪”;
從此,毛澤東稱蔣介石為“蔣氏”、“先生”、“蔣委員長”,不再像往日那樣罵“蔣賊”、“賣國賊”。
毛澤東當時這麽論及第二次國共合作:
在民國十七年國共分裂的時候,原是違反著共產黨的誌願的。共產黨一向不願意和國民黨分裂。過去十年來國共雙方及全國人民都經曆了艱苦的經驗,這種經驗能增強今後的團結。
毛澤東把第二次國共合作稱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共早年的文獻中則稱之為“聯合戰線”,如中共“二大”便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
正是在抗日的旗幟下,蔣介石和毛澤東、國民黨和共產黨結成了統一戰線。
對於抗日,蔣介石和毛澤東有著共識。
蔣介石在1937年8月18日發表《敵人戰略政略的實況和我軍抗戰獲勝的要道》一文,首先提出了“持久戰”的概念:
因為倭寇所恃的,是他們強橫的兵力,我們就要以逸待勞,以拙製巧,以堅毅持久的抗戰,來消滅他的力量。倭寇所有的,是他侵略的驕氣,我們就要以實擊虛,以靜製動,拚死抗戰,來挫折他的士氣。他不能實現速戰速決的企圖,他就是失敗,也就是我們的勝利。
蔣介石此文,十分重要。他為中國抗戰製定了持久戰的方針。他明確宣布:“敵之最高戰略為速戰速決,而我之最高戰略為持久消耗。”
蔣介石還指出,應該“舉全國力量從事持久消耗以爭取最後勝利”。
蔣介石製定的這一抗日戰略方針,是頗有見識的。
毛澤東呢?他於1938年5月26日至6月6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了著名的演講,題目便是《論持久戰》。
毛澤東的見解,與蔣介石一致:
中國會亡嗎?答複:不會亡,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複: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周恩來把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介紹給國民黨將領白崇禧,白崇禧又向蔣介石作了介紹,蔣介石頗為讚賞毛澤東的見解,白崇禧此人,向來有“小諸葛”之稱。他把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概括為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據李宗仁的機要秘書程思遠回憶,這兩句話曾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的戰略思想。其實,這兩句話是國共兩黨的共識,也是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共識。
不過,蔣介石擁有三百多萬軍隊,而毛澤東手下隻有數萬部隊。懸殊的力量對比,決定了中國的抗日統帥、抗日領袖必定是蔣介石。
1937年8月12日,國民黨中央召開臨時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建立最高國防委員會,以汪精衛為主席,張群為秘書長;當天又召開國防最高委員會和黨政聯席會議,決定以軍事委員會作為抗戰最高統帥部,任命蔣介石為陸海空三軍總司令,授陸海空大元帥。這麽一來,蔣介石成了抗戰最高統帥,成了大元帥!蔣介石在南京穿上了威風凜凜的大元帥服。
順便提一筆,毛澤東雖說從來都把軍權緊緊抓在手中,但他對大元帥之類的頭銜並無多大興趣。正因為這樣,1955年,當毛澤東給朱德等十位元帥授銜時,他自己卻什麽軍銜也不要——雖然許多人勸他當大元帥,像蔣介石、斯大林那樣,況且毛澤東是名副其實的大元帥,那十位元帥一直在他的指揮下作戰,可是毛澤東卻謝絕了大元帥的頭銜。詩人氣質的毛澤東,除了1928年在井岡山上時,因誤傳被“開除黨籍”(其實是開除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不能當政治委員了,隻好當了一陣子師長,此外他一輩子沒有當過什麽軍長、司令之類的軍事官職。也正因為這樣,他也就不當什麽大元帥。至今,人們無法想象這位平時總是敞著衣領的詩人,如果戴上大蓋帽、穿上筆挺、威武的大元帥服,究竟是何等模樣……
不過,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初,毛澤東也很清楚蔣強毛弱的形勢,所以他對國共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分工,說得明明白白:“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條件說來,國民黨擔任正麵的正規戰,共產黨擔任敵後的遊擊戰,是必須的,恰當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協助的。”
這樣,蔣介石和毛澤東並肩抗日,但分工不同:對於日軍的“正麵的正規戰”,由國民黨軍隊擔負;對於日軍的“敵後的遊擊戰”,由共產黨軍隊擔負。
蔣介石和毛澤東在大敵當前之際,終於握手言和:從1927年“四一二政變”算起,到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國共之間整整十年的內戰畫上句號。
從此,蔣介石稱毛澤東為“先生”,不再像往日那樣罵“毛匪”、“共匪”;
從此,毛澤東稱蔣介石為“蔣氏”、“先生”、“蔣委員長”,不再像往日那樣罵“蔣賊”、“賣國賊”。
毛澤東當時這麽論及第二次國共合作:
在民國十七年國共分裂的時候,原是違反著共產黨的誌願的。共產黨一向不願意和國民黨分裂。過去十年來國共雙方及全國人民都經曆了艱苦的經驗,這種經驗能增強今後的團結。
毛澤東把第二次國共合作稱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共早年的文獻中則稱之為“聯合戰線”,如中共“二大”便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
正是在抗日的旗幟下,蔣介石和毛澤東、國民黨和共產黨結成了統一戰線。
對於抗日,蔣介石和毛澤東有著共識。
蔣介石在1937年8月18日發表《敵人戰略政略的實況和我軍抗戰獲勝的要道》一文,首先提出了“持久戰”的概念:
因為倭寇所恃的,是他們強橫的兵力,我們就要以逸待勞,以拙製巧,以堅毅持久的抗戰,來消滅他的力量。倭寇所有的,是他侵略的驕氣,我們就要以實擊虛,以靜製動,拚死抗戰,來挫折他的士氣。他不能實現速戰速決的企圖,他就是失敗,也就是我們的勝利。
蔣介石此文,十分重要。他為中國抗戰製定了持久戰的方針。他明確宣布:“敵之最高戰略為速戰速決,而我之最高戰略為持久消耗。”
蔣介石還指出,應該“舉全國力量從事持久消耗以爭取最後勝利”。
蔣介石製定的這一抗日戰略方針,是頗有見識的。
毛澤東呢?他於1938年5月26日至6月6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作了著名的演講,題目便是《論持久戰》。
毛澤東的見解,與蔣介石一致:
中國會亡嗎?答複:不會亡,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複: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周恩來把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介紹給國民黨將領白崇禧,白崇禧又向蔣介石作了介紹,蔣介石頗為讚賞毛澤東的見解,白崇禧此人,向來有“小諸葛”之稱。他把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概括為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據李宗仁的機要秘書程思遠回憶,這兩句話曾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的戰略思想。其實,這兩句話是國共兩黨的共識,也是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共識。
不過,蔣介石擁有三百多萬軍隊,而毛澤東手下隻有數萬部隊。懸殊的力量對比,決定了中國的抗日統帥、抗日領袖必定是蔣介石。
1937年8月12日,國民黨中央召開臨時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建立最高國防委員會,以汪精衛為主席,張群為秘書長;當天又召開國防最高委員會和黨政聯席會議,決定以軍事委員會作為抗戰最高統帥部,任命蔣介石為陸海空三軍總司令,授陸海空大元帥。這麽一來,蔣介石成了抗戰最高統帥,成了大元帥!蔣介石在南京穿上了威風凜凜的大元帥服。
順便提一筆,毛澤東雖說從來都把軍權緊緊抓在手中,但他對大元帥之類的頭銜並無多大興趣。正因為這樣,1955年,當毛澤東給朱德等十位元帥授銜時,他自己卻什麽軍銜也不要——雖然許多人勸他當大元帥,像蔣介石、斯大林那樣,況且毛澤東是名副其實的大元帥,那十位元帥一直在他的指揮下作戰,可是毛澤東卻謝絕了大元帥的頭銜。詩人氣質的毛澤東,除了1928年在井岡山上時,因誤傳被“開除黨籍”(其實是開除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不能當政治委員了,隻好當了一陣子師長,此外他一輩子沒有當過什麽軍長、司令之類的軍事官職。也正因為這樣,他也就不當什麽大元帥。至今,人們無法想象這位平時總是敞著衣領的詩人,如果戴上大蓋帽、穿上筆挺、威武的大元帥服,究竟是何等模樣……
不過,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初,毛澤東也很清楚蔣強毛弱的形勢,所以他對國共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分工,說得明明白白:“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的條件說來,國民黨擔任正麵的正規戰,共產黨擔任敵後的遊擊戰,是必須的,恰當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協助的。”
這樣,蔣介石和毛澤東並肩抗日,但分工不同:對於日軍的“正麵的正規戰”,由國民黨軍隊擔負;對於日軍的“敵後的遊擊戰”,由共產黨軍隊擔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