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對退往美麗島作了周密部署
紅色三步曲3:毛澤東與蔣介石 作者:葉永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台灣,有著“美麗島”、“東方甜島”的美譽。本島麵積三萬五千七百五十九平方公裏。論大小,在世界上的海島之中,排名第二十八位。
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最近的距離為一百三十公裏。在晴朗之日,從福建沿海登高遠眺,澎湖列島上的煙火,乃至台灣高山的雲霧,皆隱約可見。
1946年台灣的總人口為六百二十四萬。1949年,台灣的總人口猛增了一百三十萬。這些新增的人口,大部分為“外省人”——台灣本地人對從大陸去的人的習慣稱呼。這些“外省人”之中,有近六十萬人為蔣介石帶去的部隊。
蔣介石曾說過這樣的話:“處絕地也可以生……有台灣在,即使大陸盡失,也可以複興。”
1946年10月25日,是台灣從日本占領下光複一周年的紀念日。蔣介石曾和宋美齡一起赴台灣視察。當時蔣介石便說過這樣的話:“中央政府之視台灣,一如離別家庭五十年的弟兄……中央的愛護台灣,遠勝於全國其他任何一省;中央對於台灣建設的重視,也勝於其他的省份。”
1946年10月26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台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所滲透,可視為一片幹淨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一模範省,則俄、共雖狡詐百出,必欲亡我國家而甘心者,其將無如我何乎!”
這一次視察,台灣重要的戰略地位、長夏無冬的氣候、豐富的物產、秀麗的風光,給蔣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蔣介石在1949年元旦宣布準備下野的前夕,部署了台灣的退路。蔣介石說:“在俄帝集團侵略之下,寧可失了整個大陸,而台灣是不能不保的。”“隻要有了台灣,共產黨就無奈我何,就算是整個大陸被共產黨拿去了,隻要保著台灣,我就可以用來恢複大陸。”
在蔣介石看來,憑借著台灣海峽這天險,退可以求得生存,進可以反攻大陸。
1948年12月24日,蔣介石突然任命陳誠為台灣省主席。陳誠是蔣介石的嫡係。蔣介石讓陳誠掌管台灣,就是為自己留下一塊安身之地。
李宗仁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
此次新職突然發表時,前主席魏道明(引者注:指前台灣省主席)事前竟毫無所知。陳誠得令後,立即自草山遷入台北,三八年(引者注;即1949年)1月5日便在台北就職視事,行動的敏捷,為國民黨執政以來所鮮見。由此可知蔣先生事前布置的周密。
其中提及的“自草山遷入台北”,指當時陳誠在草山養病。其實,蔣介石讓陳誠以養病為名去台灣,已預作布置。所以,一旦蔣介石宣布了對陳誠的任命,陳誠隨即“敏捷”地走馬上任。
蔣介石還任命長子蔣經國為國民黨台灣省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誠兼任台灣警備司令。
這樣,台灣的黨政軍大權,全部落在了蔣介石嫡係手中。
蔣介石的另一部署,在當時乃絕密行動,直到1960年6月2日,才由台灣《中央日報》透露出來:
在某一個深夜裏,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密令軍艦一艘,停泊在上海黃浦灘央行(引者注:中央銀行的簡稱,下同)附近的碼頭邊,央行附近的街道,臨時戒嚴,一箱一箱的黃金,悄悄運上軍艦,在天未破曉以前,該軍艦已駛出吳淞口,以最大的速率,駛向基隆。兩天以後,陳主席(引者注:指台灣省主席陳誠。不過,當時陳誠尚未被正式任命為台灣省主席)打電報給俞氏(引者注:指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全部黃金已妥藏在台灣銀行的保險庫裏,坐在外濰央行總裁辦公室裏的俞氏,這時才感覺肩膀上的萬鈞重擔豁然減輕。
不過,這篇報道沒有透露運往台灣的黃金的具體數字,而隻是說“一箱一箱的黃金”。黃金論箱,而且是“一箱一箱”,數量當然相當可觀。後來,據中央銀行稽核處長李立俠回憶,搶運黃金共分三批:第一批,也是主要的一批,是1948年12月1日午夜由上海裝運,總數為二百萬零四千餘兩,運至基隆;第二批運走五十二萬二千餘兩,運至廈門,再轉運台灣;第三批是俞鴻鈞辭職以後,劉攻芸繼任中央銀行總裁,由湯恩伯親臨央行運走十九萬八千兩,這時離上海解放已不到十天了。前後三批,共搶運黃金二百七十七萬五千餘兩。同時運往台灣的還有一千五百二十萬銀元,另有一千五百三十七萬四千美元則存進美國銀行的國民黨政府賬戶。
這批黃金,成了蔣介石初入台灣時的經濟支柱。誠如蔣經國後來所言:“政府在搬遷來台的初期,如果沒有這批黃金彌補財政和經濟情況,早已不堪設想了,哪裏還有今天這樣穩定的局麵!古語說:‘無糧不聚兵。’如果當時餉饋缺乏,軍隊給養成了問題,那該是何等嚴重?”
這樣,蔣介石的立足點尚未移至台灣之前,已在黨、政、軍、財四個方麵,對台灣作了周密的部署。
1949年6月1日,從上海敗退的蔣介石,來到台灣高雄要塞過端午節。
6月21日,蔣介石住於台北大溪,非常喜歡,稱那裏的風景很像他的故鄉溪口。
24日,蔣介石在台北之北十三公裏的草山,看中一幢別墅,作為自己的住處。這幢別墅名叫“士林”,原是台灣糖業公司的賓館。那裏附近多溫泉,花木繁茂。蔣介石改草山為“陽明山”,以表明他對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崇敬之情。
蔣介石在台北設立了總裁辦公室。
在台灣安排好退路之後,蔣介石這才又飛往廣州、重慶、成都,作“最後的奮鬥”。
直至這“最後的奮鬥”失敗,蔣介石才從成都飛來台北。
在蔣介石回到台北不久,宋美齡也於1950年1月13日從美國來到台北。
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最近的距離為一百三十公裏。在晴朗之日,從福建沿海登高遠眺,澎湖列島上的煙火,乃至台灣高山的雲霧,皆隱約可見。
1946年台灣的總人口為六百二十四萬。1949年,台灣的總人口猛增了一百三十萬。這些新增的人口,大部分為“外省人”——台灣本地人對從大陸去的人的習慣稱呼。這些“外省人”之中,有近六十萬人為蔣介石帶去的部隊。
蔣介石曾說過這樣的話:“處絕地也可以生……有台灣在,即使大陸盡失,也可以複興。”
1946年10月25日,是台灣從日本占領下光複一周年的紀念日。蔣介石曾和宋美齡一起赴台灣視察。當時蔣介石便說過這樣的話:“中央政府之視台灣,一如離別家庭五十年的弟兄……中央的愛護台灣,遠勝於全國其他任何一省;中央對於台灣建設的重視,也勝於其他的省份。”
1946年10月26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台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所滲透,可視為一片幹淨土,今後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一模範省,則俄、共雖狡詐百出,必欲亡我國家而甘心者,其將無如我何乎!”
這一次視察,台灣重要的戰略地位、長夏無冬的氣候、豐富的物產、秀麗的風光,給蔣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蔣介石在1949年元旦宣布準備下野的前夕,部署了台灣的退路。蔣介石說:“在俄帝集團侵略之下,寧可失了整個大陸,而台灣是不能不保的。”“隻要有了台灣,共產黨就無奈我何,就算是整個大陸被共產黨拿去了,隻要保著台灣,我就可以用來恢複大陸。”
在蔣介石看來,憑借著台灣海峽這天險,退可以求得生存,進可以反攻大陸。
1948年12月24日,蔣介石突然任命陳誠為台灣省主席。陳誠是蔣介石的嫡係。蔣介石讓陳誠掌管台灣,就是為自己留下一塊安身之地。
李宗仁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
此次新職突然發表時,前主席魏道明(引者注:指前台灣省主席)事前竟毫無所知。陳誠得令後,立即自草山遷入台北,三八年(引者注;即1949年)1月5日便在台北就職視事,行動的敏捷,為國民黨執政以來所鮮見。由此可知蔣先生事前布置的周密。
其中提及的“自草山遷入台北”,指當時陳誠在草山養病。其實,蔣介石讓陳誠以養病為名去台灣,已預作布置。所以,一旦蔣介石宣布了對陳誠的任命,陳誠隨即“敏捷”地走馬上任。
蔣介石還任命長子蔣經國為國民黨台灣省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誠兼任台灣警備司令。
這樣,台灣的黨政軍大權,全部落在了蔣介石嫡係手中。
蔣介石的另一部署,在當時乃絕密行動,直到1960年6月2日,才由台灣《中央日報》透露出來:
在某一個深夜裏,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密令軍艦一艘,停泊在上海黃浦灘央行(引者注:中央銀行的簡稱,下同)附近的碼頭邊,央行附近的街道,臨時戒嚴,一箱一箱的黃金,悄悄運上軍艦,在天未破曉以前,該軍艦已駛出吳淞口,以最大的速率,駛向基隆。兩天以後,陳主席(引者注:指台灣省主席陳誠。不過,當時陳誠尚未被正式任命為台灣省主席)打電報給俞氏(引者注:指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全部黃金已妥藏在台灣銀行的保險庫裏,坐在外濰央行總裁辦公室裏的俞氏,這時才感覺肩膀上的萬鈞重擔豁然減輕。
不過,這篇報道沒有透露運往台灣的黃金的具體數字,而隻是說“一箱一箱的黃金”。黃金論箱,而且是“一箱一箱”,數量當然相當可觀。後來,據中央銀行稽核處長李立俠回憶,搶運黃金共分三批:第一批,也是主要的一批,是1948年12月1日午夜由上海裝運,總數為二百萬零四千餘兩,運至基隆;第二批運走五十二萬二千餘兩,運至廈門,再轉運台灣;第三批是俞鴻鈞辭職以後,劉攻芸繼任中央銀行總裁,由湯恩伯親臨央行運走十九萬八千兩,這時離上海解放已不到十天了。前後三批,共搶運黃金二百七十七萬五千餘兩。同時運往台灣的還有一千五百二十萬銀元,另有一千五百三十七萬四千美元則存進美國銀行的國民黨政府賬戶。
這批黃金,成了蔣介石初入台灣時的經濟支柱。誠如蔣經國後來所言:“政府在搬遷來台的初期,如果沒有這批黃金彌補財政和經濟情況,早已不堪設想了,哪裏還有今天這樣穩定的局麵!古語說:‘無糧不聚兵。’如果當時餉饋缺乏,軍隊給養成了問題,那該是何等嚴重?”
這樣,蔣介石的立足點尚未移至台灣之前,已在黨、政、軍、財四個方麵,對台灣作了周密的部署。
1949年6月1日,從上海敗退的蔣介石,來到台灣高雄要塞過端午節。
6月21日,蔣介石住於台北大溪,非常喜歡,稱那裏的風景很像他的故鄉溪口。
24日,蔣介石在台北之北十三公裏的草山,看中一幢別墅,作為自己的住處。這幢別墅名叫“士林”,原是台灣糖業公司的賓館。那裏附近多溫泉,花木繁茂。蔣介石改草山為“陽明山”,以表明他對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崇敬之情。
蔣介石在台北設立了總裁辦公室。
在台灣安排好退路之後,蔣介石這才又飛往廣州、重慶、成都,作“最後的奮鬥”。
直至這“最後的奮鬥”失敗,蔣介石才從成都飛來台北。
在蔣介石回到台北不久,宋美齡也於1950年1月13日從美國來到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