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整軍備戰
我從邊荒走出一條成仙路 作者:南牧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洛川如今是有心殺敵,無力回天。
隻能約束本隊人馬盡量保持隊形,有序撤退。
雖然巡防營多是新兵,但洛川之前的幾次大戰已經贏得那些老兵的信任,非常配合。
當然也沒有盲目撤退,而是找到一處有利地形,設伏將叛軍的一支孤軍重創。
洛川不知道的是那支孤軍還是老熟人,正是四海天王二公子杜休率領的。
也是他倒黴,以為朝廷大潰敗,想著撈些好處,沒想到遇到洛川這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五千大軍折損了近半,這才逃出生天。
然後與兄長杜琛的主力會合,對於弟弟敗於洛川之手,杜琛也沒有責怪,畢竟上次大戰他也沒在洛川手中占到便宜。
有了前車之鑒,他也不敢太過自大,派出探馬,然後整隊緩緩前進。
這樣一來就給洛川他們有了充足的時間後撤,洛川又趁機收集潰敗的精銳武器,直接換裝。
等洛川返回望江山埡口時,三千士卒還剩兩千三百人,但已經人人著甲。
雖然隻是布甲,但已經讓人非常羨慕了。
戰場之上有甲胄和沒有甲胄的生存能力可是天差地別,有了甲胄在身,流矢隻要不命中麵門,根本不致命。
而有了洛川的掩護,朝廷大軍才能半數撤回。
這時洛川收到了吳長昊的軍令,讓他務必守住望江山埡口,爭取半月時間。
並且給了他一個命令,就是收集潰兵,隨時補充軍隊。
禁軍統領則是率領殘軍五萬返回京城勤王,畢竟他所有的權利都來自於自己的兄長和外甥。
洛川回到故地,但心情完全不同,如今雖然朝廷大敗,但他麾下的士兵卻是兵強馬壯。
又在途中收攏了兩千三百多名潰兵,拿出吳長昊的命令,順利將他們收編。
為了不影響原本的士氣,先讓副手張欒進行訓練,並且負責後勤,比如運輸滾木礌石等。
有了充足的人手和時間,洛川就不至於匆忙迎戰。
經曆了之前的兩次叛軍突襲,洛川找到了叛軍翻越山嶺的地方。
並且占據有利地形,設置了臨時的哨卡,安排劉向帶領五百人守衛。
兩日後,三萬叛軍浩浩蕩蕩來到望江山埡口,而叛軍的十萬主力已經衝向了林州州城。
杜琛之前吃過虧,自然依舊采取兩路進攻。
分出一千人翻山越嶺,其餘人等分為十隊,輪班進攻,絲毫不給洛川停歇的機會。
有了之前的經驗,即便麵對八倍的敵人,洛川依舊應對自如,同樣進行著輪換。
叛軍一連攻了三天,即便輪換也已經人困馬乏。
最主要的是滾木雷石早已用光,甚至有部分叛軍殺進通道之中,不過被早有準備的張欒打退。
隨後屏東鄉的五家號召了一千青壯去伐木、采石,這才勉強供應上洛川的需求。
杜琛又一連攻了七天,雖然洛川已經到達極限,但叛軍也無力再發動攻勢。
叛軍本身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對付一般敵人還好,但遇到強硬對手就難以應對。
沒辦法杜琛隻能下令緩緩,然後分出三千人繞道幾百裏從其他方向進攻鎮安縣,想要逼洛川分兵。
就這樣頑強地堅持了一個月。 自身損失了三千多人,隻剩下一千五百人能夠繼續作戰。
本來還能堅持更久,但傳來消息稱林州城已被攻破,叛軍已經衝向洮陽郡城。
並且縣城已經出現一支叛軍,縣令鍾頡請他回到鎮安城坐鎮,否則叛軍內外夾攻他同樣守不住埡口。
沒辦法洛川隻能下令讓屏東鄉百姓撤進鎮安縣城,然後命令自己的兒子率五百人鎮守埡口。
又命令劉向在山道再守五天,然後與洛承一起撤回屏東鄉鄔堡駐守。
洛川則是率八百人的大部隊進入鎮安縣城,整軍備戰。
鎮安縣城作為北地產糧大縣, 本來是前朝的郡城,城內十分寬敞。
不過多年前,遭遇草原襲擊之後荒廢了,後來大夢朝廷坐穩天下,也沒有遷移郡城。
隻不過重修了城牆,如今的牆高約兩丈,周邊都是平原。
駐軍本來隻有五百,但隨著叛軍興起,縣令開始組織三千青壯。
這樣一是緩解了災民叛亂,還能加強城防。
雖然之前被大軍征調了一千人補充給了洛川的巡防營,但洛川又讓招收了兩千青壯。
如此一來,加上縣城的一營士卒,洛川共有五千兵士。
縣城各家也知道如今形勢危急,逃跑都沒地方去,隻能大力支持。
洛川來者不拒,竟然又湊出了一隊百人的騎兵。
隨即又帶著大隊人馬將那支叛軍擊退,順便帶著眾人收集大量的滾木礌石。
洛川的計劃其實挺好,提前通知屏東鄉民眾撤進縣城,有五天時間應該夠了。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洛家早就被心懷怨恨的杜休盯上了。
所以當初,杜琛抽調一支兵馬繞行數百裏進攻鎮安縣時,他暗中命令自己的心腹隨行。
三十多人在趙鐵頭的帶領下,進入鎮安縣附近後就脫離了大部隊,向著屏東鄉潛伏過來。
見到民眾逃命,他們人數稀少,趁機製造恐慌,好讓洛川誤以為後方不穩,從而放棄鎮守埡口。
但在製造慌亂中抓到了幾個地痞,幾人為了求生,竟然指認了洛家人。
趙鐵頭心中頓時一樂,得來全不費功夫啊,隨即帶領叛軍追擊。
雖然有韓家的家丁幫忙,但雙拳難敵四手,洛川的母親、妻子、兒媳,甚至小孫子都為了避免被俘直接投江。
父親洛安年過六旬,但依然提刀斬殺三人,最終被叛軍用繩索絆倒,一棍子打暈被俘。
三天後,叛軍主力由四海天王杜遠率領,終於抵達鎮安縣。
此時,望江山埡口、劉向為了避免前後夾擊,已經和洛承退入屏東鄉鄔堡,共有一千人。
之前鄔堡土牆已經加高五尺,城中已無百姓。
城中糧食、水源充足,使他們得以像一顆釘子一樣,避免叛軍兩方人馬合圍鎮安縣。
杜琛當初率領的三萬人,在進攻埡口一個多月已損失一萬五千人。
後來又分兵三千繞道後方,如今隻剩一萬兩千人,但缺少糧草,隻能強攻鄔堡。
經過七天的強攻,鄔堡依然堅不可摧。
隻能約束本隊人馬盡量保持隊形,有序撤退。
雖然巡防營多是新兵,但洛川之前的幾次大戰已經贏得那些老兵的信任,非常配合。
當然也沒有盲目撤退,而是找到一處有利地形,設伏將叛軍的一支孤軍重創。
洛川不知道的是那支孤軍還是老熟人,正是四海天王二公子杜休率領的。
也是他倒黴,以為朝廷大潰敗,想著撈些好處,沒想到遇到洛川這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五千大軍折損了近半,這才逃出生天。
然後與兄長杜琛的主力會合,對於弟弟敗於洛川之手,杜琛也沒有責怪,畢竟上次大戰他也沒在洛川手中占到便宜。
有了前車之鑒,他也不敢太過自大,派出探馬,然後整隊緩緩前進。
這樣一來就給洛川他們有了充足的時間後撤,洛川又趁機收集潰敗的精銳武器,直接換裝。
等洛川返回望江山埡口時,三千士卒還剩兩千三百人,但已經人人著甲。
雖然隻是布甲,但已經讓人非常羨慕了。
戰場之上有甲胄和沒有甲胄的生存能力可是天差地別,有了甲胄在身,流矢隻要不命中麵門,根本不致命。
而有了洛川的掩護,朝廷大軍才能半數撤回。
這時洛川收到了吳長昊的軍令,讓他務必守住望江山埡口,爭取半月時間。
並且給了他一個命令,就是收集潰兵,隨時補充軍隊。
禁軍統領則是率領殘軍五萬返回京城勤王,畢竟他所有的權利都來自於自己的兄長和外甥。
洛川回到故地,但心情完全不同,如今雖然朝廷大敗,但他麾下的士兵卻是兵強馬壯。
又在途中收攏了兩千三百多名潰兵,拿出吳長昊的命令,順利將他們收編。
為了不影響原本的士氣,先讓副手張欒進行訓練,並且負責後勤,比如運輸滾木礌石等。
有了充足的人手和時間,洛川就不至於匆忙迎戰。
經曆了之前的兩次叛軍突襲,洛川找到了叛軍翻越山嶺的地方。
並且占據有利地形,設置了臨時的哨卡,安排劉向帶領五百人守衛。
兩日後,三萬叛軍浩浩蕩蕩來到望江山埡口,而叛軍的十萬主力已經衝向了林州州城。
杜琛之前吃過虧,自然依舊采取兩路進攻。
分出一千人翻山越嶺,其餘人等分為十隊,輪班進攻,絲毫不給洛川停歇的機會。
有了之前的經驗,即便麵對八倍的敵人,洛川依舊應對自如,同樣進行著輪換。
叛軍一連攻了三天,即便輪換也已經人困馬乏。
最主要的是滾木雷石早已用光,甚至有部分叛軍殺進通道之中,不過被早有準備的張欒打退。
隨後屏東鄉的五家號召了一千青壯去伐木、采石,這才勉強供應上洛川的需求。
杜琛又一連攻了七天,雖然洛川已經到達極限,但叛軍也無力再發動攻勢。
叛軍本身是剛剛放下鋤頭的農民,對付一般敵人還好,但遇到強硬對手就難以應對。
沒辦法杜琛隻能下令緩緩,然後分出三千人繞道幾百裏從其他方向進攻鎮安縣,想要逼洛川分兵。
就這樣頑強地堅持了一個月。 自身損失了三千多人,隻剩下一千五百人能夠繼續作戰。
本來還能堅持更久,但傳來消息稱林州城已被攻破,叛軍已經衝向洮陽郡城。
並且縣城已經出現一支叛軍,縣令鍾頡請他回到鎮安城坐鎮,否則叛軍內外夾攻他同樣守不住埡口。
沒辦法洛川隻能下令讓屏東鄉百姓撤進鎮安縣城,然後命令自己的兒子率五百人鎮守埡口。
又命令劉向在山道再守五天,然後與洛承一起撤回屏東鄉鄔堡駐守。
洛川則是率八百人的大部隊進入鎮安縣城,整軍備戰。
鎮安縣城作為北地產糧大縣, 本來是前朝的郡城,城內十分寬敞。
不過多年前,遭遇草原襲擊之後荒廢了,後來大夢朝廷坐穩天下,也沒有遷移郡城。
隻不過重修了城牆,如今的牆高約兩丈,周邊都是平原。
駐軍本來隻有五百,但隨著叛軍興起,縣令開始組織三千青壯。
這樣一是緩解了災民叛亂,還能加強城防。
雖然之前被大軍征調了一千人補充給了洛川的巡防營,但洛川又讓招收了兩千青壯。
如此一來,加上縣城的一營士卒,洛川共有五千兵士。
縣城各家也知道如今形勢危急,逃跑都沒地方去,隻能大力支持。
洛川來者不拒,竟然又湊出了一隊百人的騎兵。
隨即又帶著大隊人馬將那支叛軍擊退,順便帶著眾人收集大量的滾木礌石。
洛川的計劃其實挺好,提前通知屏東鄉民眾撤進縣城,有五天時間應該夠了。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洛家早就被心懷怨恨的杜休盯上了。
所以當初,杜琛抽調一支兵馬繞行數百裏進攻鎮安縣時,他暗中命令自己的心腹隨行。
三十多人在趙鐵頭的帶領下,進入鎮安縣附近後就脫離了大部隊,向著屏東鄉潛伏過來。
見到民眾逃命,他們人數稀少,趁機製造恐慌,好讓洛川誤以為後方不穩,從而放棄鎮守埡口。
但在製造慌亂中抓到了幾個地痞,幾人為了求生,竟然指認了洛家人。
趙鐵頭心中頓時一樂,得來全不費功夫啊,隨即帶領叛軍追擊。
雖然有韓家的家丁幫忙,但雙拳難敵四手,洛川的母親、妻子、兒媳,甚至小孫子都為了避免被俘直接投江。
父親洛安年過六旬,但依然提刀斬殺三人,最終被叛軍用繩索絆倒,一棍子打暈被俘。
三天後,叛軍主力由四海天王杜遠率領,終於抵達鎮安縣。
此時,望江山埡口、劉向為了避免前後夾擊,已經和洛承退入屏東鄉鄔堡,共有一千人。
之前鄔堡土牆已經加高五尺,城中已無百姓。
城中糧食、水源充足,使他們得以像一顆釘子一樣,避免叛軍兩方人馬合圍鎮安縣。
杜琛當初率領的三萬人,在進攻埡口一個多月已損失一萬五千人。
後來又分兵三千繞道後方,如今隻剩一萬兩千人,但缺少糧草,隻能強攻鄔堡。
經過七天的強攻,鄔堡依然堅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