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幸福,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我們總是喜歡說“追求”或“爭取”幸福,彷佛幸福是一麵高掛在牆上的獎牌,必須經過一番競爭與奮鬥才能獲得。這種普遍的意象使許多人認為,幸福是來自於自己身心之外的某樣東西。然而,您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自己得意地看著手中辛苦掙來的戰利品時,卻隱約察覺到有一種失落感,因為我們所期待的“幸福”,並未隨之而來。
為什麽一個人可能得到一切卻仍舊不幸福?因為幸福其實是來自自我的“放下”、煩惱的“消融”,而不是任何東西的“獲得”。聖嚴法師在這本書中要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幻無常的情緒與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因此,透視 煩惱,進而運用方法化解、對治煩惱,到最後完全放下煩惱,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處。
聖嚴法師在第一篇首先探討的正是煩惱的來源--情緒。他指出三種“情”--情操、情感與情緒的不同,並強調:任何情緒都是情感無法滿足所造成的衝擊與困擾,都是煩惱。書中的第二篇至第六篇,則分別深入探討對我們造成最大傷害的五種煩惱--貪、瞋、癡、慢、疑,也就是佛陀所說的“五毒”,並提供不同層次的管理與解決之道。
法師擅長以短短的幾句話,為一般人不易厘清的觀念做出精彩的說明,例如,對於何謂“貪”,他說:“得到了需要的東西不叫貪,不需要而想要的才叫貪。”在解釋如何對治“瞋”時,則說:“忍並不是忍氣吞聲地受委屈,而是克製自己的衝動,不要馬上做出反應。”
煩惱雖有千百種,但是它們和所有的事物一樣,隻是暫時性的存在。惱人的情緒來襲時,隻要善用書中的方法一一化解,最後終能“放下”執著,讓心回歸單純、天真的本性,這時,幸福便不求自來了。
法鼓文化編輯部
幸福,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我們總是喜歡說“追求”或“爭取”幸福,彷佛幸福是一麵高掛在牆上的獎牌,必須經過一番競爭與奮鬥才能獲得。這種普遍的意象使許多人認為,幸福是來自於自己身心之外的某樣東西。然而,您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自己得意地看著手中辛苦掙來的戰利品時,卻隱約察覺到有一種失落感,因為我們所期待的“幸福”,並未隨之而來。
為什麽一個人可能得到一切卻仍舊不幸福?因為幸福其實是來自自我的“放下”、煩惱的“消融”,而不是任何東西的“獲得”。聖嚴法師在這本書中要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幻無常的情緒與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因此,透視 煩惱,進而運用方法化解、對治煩惱,到最後完全放下煩惱,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處。
聖嚴法師在第一篇首先探討的正是煩惱的來源--情緒。他指出三種“情”--情操、情感與情緒的不同,並強調:任何情緒都是情感無法滿足所造成的衝擊與困擾,都是煩惱。書中的第二篇至第六篇,則分別深入探討對我們造成最大傷害的五種煩惱--貪、瞋、癡、慢、疑,也就是佛陀所說的“五毒”,並提供不同層次的管理與解決之道。
法師擅長以短短的幾句話,為一般人不易厘清的觀念做出精彩的說明,例如,對於何謂“貪”,他說:“得到了需要的東西不叫貪,不需要而想要的才叫貪。”在解釋如何對治“瞋”時,則說:“忍並不是忍氣吞聲地受委屈,而是克製自己的衝動,不要馬上做出反應。”
煩惱雖有千百種,但是它們和所有的事物一樣,隻是暫時性的存在。惱人的情緒來襲時,隻要善用書中的方法一一化解,最後終能“放下”執著,讓心回歸單純、天真的本性,這時,幸福便不求自來了。
法鼓文化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