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不是自卑
佛法要我們知慚愧、常懺悔,但是有的人似乎因此而喪失了自信心,這是錯解慚愧為自卑的緣故。
其實,慚愧和自卑是完全不一樣的。自卑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看不起自己,或者是被別人看不起而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什麽都不想做,也不敢見人。慚愧則是因為自己覺得做得不夠好,或者是做錯了,想要改進、彌補,即所謂的“亡羊補牢”。
因此,慚愧是知道錯誤之後,一種積極改正的反應。譬如你說錯一句話而得罪了人,自己卻不知道,後來發現有人因為你無心所說的話而受傷,因此不想再見到你,就會覺得很慚愧。心想自己怎麽這麽不小心,連說錯話都不知道,下次一定要改進。所以慚愧心生起之後,一定會向人抱歉,然後心生警惕、希望下次能改進。
慚愧本來的意思,是對不起自己和愧對於他人。有人會覺得疑惑,認為對不起他人不一定會對不起自己,而對不起自己也不一定會對不起別人,其實這兩者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譬如自己做錯事、說錯話,表麵上隻有傷害到別人,但實際上也傷害到自己的品德。有時雖然沒做錯事、說錯話,並且受到很多人的讚歎,甚至頒獎給你,可是你覺得這個獎勵或回饋,與自己付出的努力不相稱而有慚愧感,那你就應該要多付出一點。所以,即使沒有受到傷害,仍然要反省。
像我經常在主持禪七,或是上過一係列的課之後,都會對學員們說:“這次雖然為諸位上課,但是我的準備好像不夠周到,看到大家付出那麽多的時間來學習 ,我覺得對你們很抱歉、很慚愧。”有時候學員們在上完我的課以後,會對我說謝謝,我總會講:“慚愧、慚愧,我應該感謝大家能夠接受我這樣的課,忍受我這樣的人。”當我覺得慚愧時,下一次的課可能就會上得更好一些,也會讓我的學生、弟子們感覺到或許我講得不一定是最好的,應該還有更好的東西值得探究,於是自己就會主動再去研究,發現更好、更新、更有用的觀念和方法。由此可見,慚愧是非常正麵的。
可是自卑就不一樣了,自卑是受人批評或是做完一件事情之後,覺得沒有自信心,覺得對不起人也對不起自己,而產生“幹脆算了”的心態。心想這樣的事情再也不做了,反正做來做去都做不好,不但不能讓人滿意,連自己也不滿意,既然無能,最好還是別獻醜了。
因此,自卑感不但不能使自己成長,更不能為他人做更多的服務和奉獻,反而造成退縮,和慚愧是完全不同的。
佛法要我們知慚愧、常懺悔,但是有的人似乎因此而喪失了自信心,這是錯解慚愧為自卑的緣故。
其實,慚愧和自卑是完全不一樣的。自卑是對自己沒有信心、看不起自己,或者是被別人看不起而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什麽都不想做,也不敢見人。慚愧則是因為自己覺得做得不夠好,或者是做錯了,想要改進、彌補,即所謂的“亡羊補牢”。
因此,慚愧是知道錯誤之後,一種積極改正的反應。譬如你說錯一句話而得罪了人,自己卻不知道,後來發現有人因為你無心所說的話而受傷,因此不想再見到你,就會覺得很慚愧。心想自己怎麽這麽不小心,連說錯話都不知道,下次一定要改進。所以慚愧心生起之後,一定會向人抱歉,然後心生警惕、希望下次能改進。
慚愧本來的意思,是對不起自己和愧對於他人。有人會覺得疑惑,認為對不起他人不一定會對不起自己,而對不起自己也不一定會對不起別人,其實這兩者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譬如自己做錯事、說錯話,表麵上隻有傷害到別人,但實際上也傷害到自己的品德。有時雖然沒做錯事、說錯話,並且受到很多人的讚歎,甚至頒獎給你,可是你覺得這個獎勵或回饋,與自己付出的努力不相稱而有慚愧感,那你就應該要多付出一點。所以,即使沒有受到傷害,仍然要反省。
像我經常在主持禪七,或是上過一係列的課之後,都會對學員們說:“這次雖然為諸位上課,但是我的準備好像不夠周到,看到大家付出那麽多的時間來學習 ,我覺得對你們很抱歉、很慚愧。”有時候學員們在上完我的課以後,會對我說謝謝,我總會講:“慚愧、慚愧,我應該感謝大家能夠接受我這樣的課,忍受我這樣的人。”當我覺得慚愧時,下一次的課可能就會上得更好一些,也會讓我的學生、弟子們感覺到或許我講得不一定是最好的,應該還有更好的東西值得探究,於是自己就會主動再去研究,發現更好、更新、更有用的觀念和方法。由此可見,慚愧是非常正麵的。
可是自卑就不一樣了,自卑是受人批評或是做完一件事情之後,覺得沒有自信心,覺得對不起人也對不起自己,而產生“幹脆算了”的心態。心想這樣的事情再也不做了,反正做來做去都做不好,不但不能讓人滿意,連自己也不滿意,既然無能,最好還是別獻醜了。
因此,自卑感不但不能使自己成長,更不能為他人做更多的服務和奉獻,反而造成退縮,和慚愧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