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濋也愣了瞬間。


    莫須有?


    這個是什麽罪名,也許有,也許沒有,這樣的罪名能讓人信服嗎?


    趙桓坐在城樓上,看著城外鬧哄哄的一幕,笑著道:“舅舅盡管去,趙構既然介入這樣的叩闕,就要承擔後果。”


    “身為皇室子弟,不想著報效朝廷,不想著為皇兄分憂,反而想壓朕一頭,攫取名望分一杯羹,哪有這麽好的事兒?”


    王宗濋躬身道:“臣領命!”


    說完,王宗濋轉身下城樓去了,要準備下抓捕趙構,以及後續抓捕的事情。


    諸多的資料,都是殿前司搜集,王宗濋要全部記下。


    城外依舊鬧哄哄,雲集的士大夫和權貴豪紳卻陸續的退場,不願意再摻和。


    皇帝不露麵,而是一個一個的抓人,沒有人真扛得住朝廷的調查,尤其是大宋的風流雅士權貴。


    李綱看著王宗濋離去,欲言又止。


    好半晌後,他實在忍不住,正色道:“臣聽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今日,官家以莫須有的罪名,處置了康王。”


    “他日,是否會用莫須有罪名處置其他人,亦或是栽贓臣子呢?”


    “臣不是懷疑官家,更不是質疑,隻是有些事情做了後,就打破了底線,不合適。”


    李綱拱手道:“請官家明鑒。”


    楊時作為理學家,倡導格物致知,他的學術思想對後世的王陽明都起到了極大啟發。


    楊時說道:“官家,臣認為做人做事當至誠。不論是官家,亦或是臣民百姓,都應該如此。老臣也讚同首輔的話,違心之事不能去做。”


    趙桓沒有正麵回答,笑道:“李公、楊公,你們認為治國,當用霸道、王道,還是詭道呢?”


    李綱回答道:“臣認為當以王道行事,堂堂正正才是皇者之道。”


    楊時正色道:“官家是想說,漢家治國以霸、王道雜之嗎?老臣認為不妥,皇者當以中庸之道行事。”


    “中庸之道,即仁者愛人,施仁政,使民有家產,安居樂業。夫民者邦之本也,一失其心,財本搖也……”


    洋洋灑灑的話,闡述著楊時所推崇的中庸思想。


    趙桓聽得頭大。


    學術上的爭論,他不擅長,爭起來也沒完沒了。


    趙桓搖頭道:“李公、楊公的話,各有道理。隻不過,朕認為皇帝沒有什麽霸道、王道和詭道,乃至於中庸之道。”


    “實用才是大道!”


    “在特殊時期,需要特殊的手段。對付特殊的人,需要特殊的安排。”


    “治國,因時因地而異。治人,因人因事而論。”


    “簡而言之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皓首窮經,按照某一種道理來貫徹。”


    “回到趙構的事情本身上來,他為什麽叩闕請願呢?是莫須有的認為,朕處置了大相國寺,大宋要亡國了。”


    “朕以莫須有的罪名抓捕他,也是對他的保護。”


    “否則事情鬧大了,趙構陷入囹圄,乃至於攪動風雨讓大宋真的元氣大傷,豈不是不利於朝廷不利於大宋嗎?”


    趙桓笑道:“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能解決問題的就是好辦法。”


    李綱眨了眨眼睛,開口道:“官家詭辯。”


    楊時捋著胡須,感慨道:“官家不去做學術,實在是可惜了。”


    趙桓搖頭道:“朕不是做學術的料,,不過朕以莫須的罪名處置趙構,僅僅是他適合這樣的罪名。”


    李綱心中腹誹。


    莫須有的罪名,怎麽就適合康王了呢?難道趙構曾用莫須有的罪名對付人。


    楊時也一樣疑惑。


    兩人相視一望,最終卻偃旗息鼓,因為皇帝已經安排了,再說不處置康王,也讓皇帝難堪。


    趙桓岔開話題,笑說道:“你們說叩闕請願的人,在我們抓了多少人後,會大規模的散去?”


    楊時搖頭道:“臣不知道。”


    李綱說道:“臣不知道,不過臣認為,總該有一些固執的人會堅持。”


    趙桓說道:“朕認為,不會有人堅持的,且看著吧。等拿下了趙構,朕會開始加速抓人了,隔一會兒就抓一個人。”


    時間一點點流逝,轉眼又過了半個時辰。


    王宗濋帶著禁軍出城,來到趙構的身邊,開口道:“康王殿下,朝廷接到檢舉,說你出使金國期間,曾和金人達成協議,要促成大宋投降金人。身為大宋的王爺,一心賣國,著實不應該,請牢房走一趟吧。”


    “我沒有!”


    趙構頓時急了,高聲道:“我沒有做這樣的事情。”


    王宗濋說道:“你出使金國,毫發無損的回來了,朝堂議事又一心一意求和,怎麽解釋這事兒呢?”


    趙構頓時怒了,急切道:“這都是莫須有的罪名,我要見皇兄,我絕不接受莫須有的栽贓。”


    王宗濋開口道:“到底有沒有,去了牢房中再慢慢解釋。”


    “來人,帶走!”


    士兵上前製住趙構,不顧趙構的反對,夾起就走了。


    嘩!!


    周圍聚集的士人更慌了,原本就有許多人跑了。


    現在連趙構這個康王都被抓了,留下來的人更是六神無主。


    士兵帶走趙構,王宗濋看向黑壓壓的一群人,開口道:“接下來抓人,不需要半個時辰,隔一會兒就宣布罪名,諸位等著吧。”


    話音落下,王宗濋轉身離開了。


    聚集的人更是慌了。


    朱孝孫沒了底氣留下,悄然就溜了。他剛走出幾步,甚至聽到身後有人喊話,說讓他留下來一起堅持,朱孝孫卻頭也不回的走了。


    傻子才留下。


    趕緊跑!


    趙構被抓的消息傳開了,朱孝孫跑了,烏泱泱的一群人往外走,生怕留下來要被抓。


    人群出現大規模的移動。


    叩闕的聲勢,一降再降。


    趙桓看到這一幕,輕笑道:“李公、楊公,看到了沒有,一群紙老虎罷了。”


    “他們上萬人來叩闕,看起來聲勢浩蕩,實際上也就那樣。”


    “這個世道,不是人多就有理,不是耍橫就能贏。他橫,朕比他更橫。他狠,朕比他更狠。”


    “最重要的是大宋士人太驕氣了,該殺一殺氣焰。否則一個個驕矜自傲,浮於空談,於國於家無益,那怎麽了得?”


    話鋒一轉,趙桓沉聲道:“朕準備借此機會整風嚴打,你們意下如何?”


    李綱心頭一顫。


    整風嚴打!


    這詞聽起來就有些不對勁,似乎是專門打壓文官的。


    聯想到皇帝抬舉武將,連將士被煽動叩闕都沒怎麽處置,文官叩闕反而要整風了。


    李綱頓時頭疼了。


    他心中有些緊張,試探著道:“官家打算怎麽整風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一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一方並收藏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