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行的士兵得到吩咐,小心翼翼抬著箱子出來,打開後取出一枚震天雷。


    李察哥看著眼前一模一樣的震天雷,心中不安的預感反而愈發的強烈。


    有問題嗎?


    應該不會。


    趙桓為了聯合西夏對付金國,不論怎麽樣,也不敢和西夏國交惡,否則對大宋不利。


    李察哥是這麽想的,卻不敢大意,取出一枚震天雷又觀察了一遍。


    一樣的模樣,一樣的引線,重量也差不多。


    李察哥看向親兵黃老五,吩咐道:“老五,你拿一個震天雷,去前麵山坡的背麵點燃,然後迅速往回跑。”


    “遵命!”


    黃老五應下後,抱著震天雷就出去了。


    他來到一百五十步的山坡,把震天雷擱在山坡背麵,才點燃引火線,飛一般的跑回來。


    黃老五都已經回到李察哥的身邊,又過了好一會兒,卻仍然沒有任何的爆炸聲。


    李察哥的眼神瞬間不一樣了。


    不對勁啊!


    怎麽突然熄火了,沒有半點的聲音呢?


    李察哥心中有懷疑,卻仍然擔心突然爆炸,吩咐道:“老五,你再去看一眼,沒有爆炸就抱回來。”


    “遵命!”


    黃老五又去了,很快就抱著熄火的震天雷回來。


    李察哥發現引火線燒完,卻沒有爆炸,一張臉黑了下來。


    中計了!


    極可能趙桓騙了他的戰馬。


    李察哥還是存了一絲的希望,萬一是偶爾一個出問題了呢?當即,李察哥再次道:“再拿一個去點燃。”


    “遵命!”


    黃老五又拿了一個震天雷去點燃。


    在黃老五又往回跑的時候,一聲爆炸傳來。


    轟!!


    聲音很大,雖然沒有此前的震天雷那樣震耳欲聾,卻也炸了。


    山體完好無損,地麵也沒有半點的震顫。


    爆炸聲中,似乎還帶著一絲沙啞的啞炮感覺。


    李察哥來到爆炸的地點,見山體完好無損,也沒有鐵片等利器,隻有鐵球有了些裂痕。


    “怎麽會這樣?”


    李察哥咬牙切齒,明顯又是一個失敗品,而且連武器都偷工減料。


    他心中隱隱有了猜測,吩咐道:“來人,把所有的震天雷都拿上來。”


    士兵抬著箱子上來,李察哥讓人點燃了火把,自己拿起一個震天雷點燃扔出去。


    嗞嗞聲音傳出,不一會兒就傳來一點悶響,隨即什麽聲音都沒有了。


    呼!呼!!


    李察哥的呼吸略微急促,又點了一個。


    這一次幹脆沒有炸。


    一個一個的實驗,一百個震天雷實驗全部用完,一個合格的都沒有。最大的聲響都隻是鐵球爆炸後彈飛,其他多數是悶響。


    被騙了!


    “趙桓,你真是該死。本王相信你,你卻欺騙本王,欺騙西夏。不給你一個教訓,本王的怒火怎麽宣泄?”


    李察哥咬牙切齒說話。


    憤怒下,李察哥下令道:“傳我軍令,大軍集合,準備作戰。”


    命令傳下去,一萬西夏國的軍隊集合。


    鐵鷂子和步跋子整齊列陣。


    李察哥來到列陣的大軍麵前,高聲道:“將士們,南朝孱弱的皇帝,敢欺詐我們西夏國,用虛假的武器來蒙騙我們的羊群。”


    “你們說,能忍嗎?”


    “不能忍!”


    將士高呼了起來。


    一時間,聲音回蕩不休,聲勢駭人,透著肅殺之氣。


    李察哥本就是戰場上的宿將,是一戰一戰打出來的老將,他帶出來的兵更是驍勇善戰。


    如今,李察哥一喊話,瞬間氣勢喧囂。


    李察哥看著軍心沸騰的將士,高聲道:“南朝皇帝欺騙了我們,你們說該怎麽辦?”


    “殺回去!”


    士兵再次齊齊喊話。


    浩蕩的聲勢下,氣勢如潮,加顯露出了洶湧殺意。


    李察哥鼓蕩了士氣,再次道:“出兵,進攻!”


    命令下達,軍隊調轉方向朝大宋的境內殺去。


    李察哥帶著人趕路,雖然憤怒,卻依舊保持了理智,安排了一支哨探往大宋境內去,查探嶽飛撤退的行蹤。


    在李察哥的哨探行動時,李察哥麾下軍隊臨近兩國邊境時,嶽飛留下來的哨探發現後,迅速回去稟報。


    哨探回到嶽飛的身邊,稟報道:“嶽將軍,李察哥的軍隊來了。對方有一千鐵鷂子,九千步跋子,兵力不弱。”


    嶽飛眼神明亮,歡喜道:“西夏不弱,我們也不弱。”


    “官家一直說,寇可往我亦可往,憑什麽西夏和金人殺來,我們就膽戰心驚呢?”


    “我們要取勝!”


    “要讓西夏也怕我們。”


    “當我們的軍隊一動,西夏人都怕起來,都擔心我們進攻,這才是我們該有的風采。”


    “傳我軍令,軍隊徐徐前進,放慢速度任由李察哥追上來。”


    嶽飛也有精銳。


    有步人甲這樣的重甲步兵,更有精銳的騎兵和步兵,都是全副武裝的萬歲軍精銳。


    最重要的是有震天雷。


    有了震天雷,才能讓西夏見識到震天雷的厲害。


    經過一戰一戰的磨合,萬歲軍戰鬥力提升。不僅如此,萬歲軍也在開發震天雷的使用方式,有了新的作戰手段。


    軍隊做出調整,以及暗中的兵力也有一部分匯入嶽飛的麾下。


    押解的戰馬,已經走另外的方向離開。


    大戰開始,戰馬跟著一起,容易出現不可控的情況。


    嶽飛趕路的速度慢,李察哥追得急,雙方的距離在一點點拉近。


    李察哥一路追,當發現了嶽飛的蹤跡,他紅了眼,咬牙切齒道:“從來隻有本王去詐唬其他人的,還沒有敢欺詐本王的人。”


    “今日,先殺嶽飛,斬殺趙桓一條臂膀,讓趙桓為他的欺騙付出代價。接下來,本王要殺入宋國境內泄憤了。”


    “我西夏,不可辱!”


    “本王,更不可辱!”


    李察哥眼神凶狠,下令加速趕路,和嶽飛的距離一點點的拉近。


    從五裏,再到兩裏。


    雙方隔著一段距離都能看到彼此,隻不過距離稍微遠,看到的都是人影罷了。


    嶽飛見李察哥追了上來,下令道:“停止前進,準備作戰。”


    一聲令下,步人甲重步兵列陣。


    兩翼有著騎兵,還有其他的步兵在,形成了防禦的陣勢。


    嶽飛靜靜看著後方殺來的西夏國軍隊,見距離越來越近,甚至他看到了西夏國的鐵鷂子來了。


    這是西夏國的傳統技能。


    以鐵鷂子為尖刀,一舉打崩敵人的防線,從而大軍蜂擁而上,取得大戰的勝利。


    每個時代,都有演化出來的兵種。


    這時代是重甲騎兵。


    金國有鐵浮屠,西夏有鐵鷂子,實際上這些都源自於遼國的重甲騎兵鐵林軍。


    一開始,遼國的鐵林軍取得了戰果,西夏和金國發現後,都仿照建立了自己的重甲騎兵。


    不論是西夏,亦或是金國,軍事上都學習遼國,文官體製都是學習大宋。


    不是說西夏和金國突然腦子一動,就有了這樣的見識。


    下一個時代,蒙古鐵騎橫空出世,不論金國亦或是西夏,都擋不住這樣的騎兵。


    實際上沒有無敵的軍種。


    關鍵是看人。


    蒙古滅金、滅西夏和南宋,都是王朝末年,朝廷不把百姓當人。這樣的大前提,才是蒙古能橫掃的大背景。


    中原王朝鼎盛的時候,就算北方騎兵凶猛,照樣是壓著打,根本沒有北方崛起的機會。


    嶽飛看著列陣的鐵鷂子,估算著雙方的距離。當距離不到五百步,能清晰看到迫近的鐵鷂子,下令道:“重甲步兵,上前禦敵。”


    步人甲重步兵全副武裝的往前走,要阻擊鐵鷂子。


    在步人甲往前的瞬間,嶽飛再度道:“投石兵,投射震天雷。”


    在軍陣後方,有早就準備好的投石兵,不是威力巨大的投石機,那樣的太難操控。


    這是小型的投石機,專門投放碗口大的震天雷。


    之前和金國交戰,是騎兵帶著震天雷扔出去,那是具備機動性的。現在鐵鷂子主動殺來,嶽飛就采取了這樣守株待兔的拋擲方法。


    小型的投石機組裝好,一個士兵放置震天雷點燃,一個士兵負責投放,難度非常小。


    這是嶽飛早就試驗過的。


    距離和燃燒時間,都已經是試驗過,一切都在把控中。


    哐當!!


    投石機的杠杆擺動,放好的震天雷拔地而起,帶著嗞嗞燃燒的火花投射了出去。


    雙方距離拉近,李察哥在西夏國軍隊的後方督陣。


    他注意到宋人的步人甲,戲謔笑了笑,沒放在心上。


    重甲步兵,不足為慮。


    鐵鷂子的實力,隻會比鐵浮屠更強,一定能證明摧毀大宋的軍隊。可是他盯著戰場的時候,忽然看到空中有一個個黑球飛來了。


    震天雷!


    李察哥頓時緊張了起來。


    想到震天雷真正的殺傷力,李察哥下令道:“傳本王軍令,鐵浮屠加速前進。”


    親兵黃老五聞言,連忙道:“王爺,鐵浮屠加速,隊形就會混亂,這樣做合適嗎?”


    啪!!


    李察哥一巴掌落下去,把黃老五打翻在地上,咆哮道:“突進,全速突進!”


    士兵迅速傳令。


    等命令傳下去,還沒傳到前麵鐵鷂子的軍中,一個個燃燒的震天雷恰好落在了鐵鷂子的人群中。


    轟!!


    震耳欲聾的爆炸響起,霎時人仰馬翻。


    轟!轟!!


    此起彼伏的爆炸聲,回蕩在鐵鷂子中。


    一千鐵鷂子整齊劃一的往前,陣容嚴謹。此刻震天雷爆炸下,鐵鷂子崩潰,死傷無數。


    爆炸聲、慘叫聲和戰馬的嘶鳴聲,不斷的交織在一起,清晰傳到了後方李察哥的耳中。


    他瞬間紅了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一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一方並收藏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