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後,趙光義終於要滅北漢。
“河東朔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舊,不然則戰。”
出使官員報完趙光義的原話,耶律賢卻笑道:“膽子越來越大了!好啊,朕就給你個麵子!”
看著文武大臣,耶律賢道:“耶律沙!你為都統,耶律敵烈!你為監軍,耶律斜軫,你部隨之,耶律抹隻!你作督軍,趙光義要是不識好歹,給朕好好地揍!讓他長點記性?”
誰知趙光義這次是禦駕親征,大宋禁軍精銳齊出。
“報!南朝建立太原行營,以潘美為北路都招討製置使,帶崔彥進、李漢瓊、劉遇、曹翰四人兵圍太原城,又以米信、田重進副之,且派郭進統軍開赴南京。”
耶律賢看了眼身旁的蕭綽,“皇後以為如何?”
蕭綽微笑道:“若要敲打他,幹戈無需大動,如果陛下要懾服他,賣個破綻,也未嚐不可。”
“什麽樣的破綻?”
“啊呀……兩軍未曾見過真章。”
蕭綽搖搖頭,定目瞅著耶律賢,“陛下不妨假想自己就是趙光義。”
耶律賢果真雙目緩緩閉上。
“想想他兄終弟及,最擔心的和最渴望的是什麽?進攻北漢或者我大遼,都隻是表麵,這背後的玄機,陛下不可不察!”
耶律賢設身處地地想著自己登基後的內心,忽的一瞠目,“文治武功!嗬!他膽子可真不小!有大文章!”
蕭綽起身道:“文章是大,但華而不實!他一年錄取千名進士,卻不知道疆場考核,幽微至極,僅憑幾張陣圖就想開疆拓土,夢中人啊……”
耶律賢嗬嗬一笑,“皇後所言極是,那就讓他再得意一點,咱們先坐等前線失敗的消息。”
“哈哈哈,陛下進步了。”
蕭綽轉身就走,“臣妾看看孩子們去。”
果真前線告急,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乙室王耶律撒合,雖然聚兵幽州城,然而麵對大宋精兵,兩位大將起初判斷失誤,被郭進打得損兵折將。
大纛旗下,趙光義來到了太原汾東行營,明知劉繼元不會投降,卻還要做出樣子,告訴使節道:“跟他就一句:天兵勢不可擋,契丹狼狽而逃,學錢俶不要學李煜。”
然劉繼元卻渴望著大遼來助,卻等到了趙光義親登城西,督諸將發動機石猛攻。
“報!羊馬城已拿下,範超被俘。”
“斬。”
“報!郭萬超來降,劉繼元遣使納款。”
趙光義嗬嗬一笑,“擺宴,咱們等著他把十州四十縣親手送來。”
公元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五代十國成為曆史,趙光義統一長城南境,領土卻剛到遼國的一半。
毀掉太原宮城,趙光義來到鎮州,對著群臣慷慨激昂道:“這裏是太後出嫁的地方,六十年了,彈指一揮間呐。大唐永遠地去了,梁唐晉漢周,永遠地去了,朕,來了!”
“官家聖明神武!功蓋五代,直追太祖!”
翰林學士知製告趙昌言舉杯讚歎,群臣拜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光義道:“皇兄托江山與朕,朕不可止步不前,諸位卿家!以為遼軍如何?”
“不是班師回朝嗎?怎麽說起遼軍了?”
潘美疑慮重重,卻看著趙光義麵已微醺,剛要回話,卻聽趙昌言笑道:“敗軍賊虜,狼奔豕突,聞聽官家,幽雲可圖!”
“好!”
文臣附和,卻聽武將們瞪大了眼珠子,“什麽意思?”
潘美心下一顫,再看皇帝,他卻直盯著自己,“潘帥以為如何?”
可趙昌言卻搶話道:“官家如能乘勝追擊,收複幽雲十六州如熱鏊上翻餅耳!”
“嗬!”
麵紮紗布的呼延讚突然站了起來,“千裏之遙,收幽雲如熱鏊翻餅?你……你喝大了吧?”
“趙學士謀略深遠!崔某佩服!”
崔翰起身道:“陛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北漢已經滅國,賊虜定生畏懼,前番郭將軍大敗契丹北院大王耶律奚底,那可是他們的精銳,臣以為,大宋天兵所到,幽雲十六州,探囊取物,不在話下。”
“妖言惑眾!難道我軍都不休整準備啦?”
呼延讚突然站起來,卻被執杯而起的潘美扯甲道:“呼延將軍喝多了,來,本帥敬你一杯。”
潘美心裏已經盡數明白,這次官家的冒險,恐怕早在離開東京時就定下來了。
“就按幽州行府知事的意思辦吧。”
趙光義起席離開,看得呼延讚驚道:“誰是幽州行府知事?”
潘美要問,卻聽趙昌言道:“潘將軍,接旨吧,幽州行府知事。”
呼延讚氣得想摔杯子卻被潘美緊緊握住右臂,“備戰吧,估計京東、河北諸州軍也快到了。”
呼延讚翻了個白眼,道:“誰來統軍?”
崔翰不言,趙昌言道:“崔大人總馬步軍,孟玄哲、劉廷翰為兵馬都鈐轄。諸軍待命候旨。”
“千裏之遙,怎麽打?”
崔翰仰首拜道:“到時官家自有聖謀。”
潘美閉目,呼延讚捂著疼痛的麵部,諸將一言不發,愁容低首,卻也得硬著頭皮去翻越太行山脈。
馬乏人疲,六月,趙光義終於親臨幽州城南,禦駕來到寶光寺,便將太祖朝功勳舊臣全部帶到陣前,以防不測。
開國元勳石守信、高懷德、劉廷讓、曹彬、潘美等等大帥名將,幾乎盡在跟前效力。
“諸將聽令,定國節度使宋偓,攻城東南,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攻城西北,彰信節度使劉遇,攻城東北,定武節度使孟玄喆,攻城西南,一個月內務必拿下幽州城,不得有誤!”
“一個月?”
諸將相視,即如幻聽,卻不得不領命圍城。
大宋建國二十年來,禁軍第一次包圍幽州城,守城的便是三十八歲的南京留守韓德讓。
一番斥候報告,韓德讓感歎道:
“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他趙光義難道不知兵?”
“疲勞之師,千裏奔襲,他趙光義究竟是怎麽想的?匪夷所思,匪夷所思啊!”
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笑道:“韓大人此話聽來,我軍必勝嘍?”
韓德讓道:“不是我軍必勝!是宋軍毫無勝心,唯聽趙光義命耳!”
耶律學古道:“韓大人有何破敵之術?”
韓德讓笑道:“‘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陸宣公偉哉!來人呐,將城內糧草悉數清點,有巨商大賈軍前效力者,勝利之日重賞!”
“是!”
“命城內將士挖地道!”
耶律學古驚異道:“韓大人!他們根本進不來,為何替他們挖地道?我數萬弓弩早就嗡嗡作響了,難道還不夠?”
韓德讓笑道:“很快你就知道。”
幽州城,九州重防之地,兵家飄忽,評之不過四個字:易守難攻。
然而令諸將驚魂難定的是,六路後援未到,十萬甲士糧草也未到。
麵對城牆高且牢固的幽州城,負責攻城西南,曾經的後蜀帝國皇太子孟玄喆,不得不仰首感歎道:“這可比太祖皇帝當年打我成都城難多了。”
副將愁眉道:“屬下今日才知道什麽叫書生誤國。”
“放肆。”
孟玄喆轉頭眯著眼,“雖是盡力而為,但最好別幹丟人的事!”
“屬下明白。”
負責攻城西北的崔彥進,看著城牆,卻想起了城牆背後的遼軍。
回頭看眼監軍內供奉官江守鈞,他就回憶道:“當年本將隨周世宗征胡虜,雖然接連克敵,卻並未遇到胡虜精銳。一晃二十年過去了。如今據斥候在契丹西北所報,他們的騎兵不論合、離、寇、追,可謂百裏之期不終日,千裏之赴不隔旬。倐而集,忽而散,利則擊,否則回,百族順服,終擴張為草原霸主!”
監軍蔑道:“崔將軍,為何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難不成官家有錯?”
崔彥進憂慮道:“耶律賢非昏庸之輩,十年治理契丹,國政大變,他們會坐等我軍肆意攻城?”
監軍道:“當然不會!所有陛下英明神武!料事如神,早派郭進把他們的援軍打發了,潘大帥不是到了代州嘛,以逸待勞,賊胡虜來了,定打個落花流水。”
崔彥進聽得心道:“這是個沒睡醒的奶娃娃啊!究竟是誰以逸待勞啊……”
剛要開口,這個內供奉官監軍極為得意道:“崔將軍隻管攻城便是!等我大宋天兵會師城內,就等著封官進爵吧,崔將軍!其他三位都已備好雲梯,咱們要不第一個開打?”
崔彥進哼哧一句,“我是主帥,打仗豈能兒戲!”
監軍登時不悅,“嘿!兒戲!將軍若是拖了後腿,看官家怎麽治……嗬,本監軍不跟你打口水仗!”
東南大軍陣前,副將輕聲道:“大帥,聽說軍中已經缺糧了。”
言罷,主帥宋偓捋胡不答。
看眼不遠處皇帝派來監軍的尚食使侯昭願,這位本朝最為顯貴的大將,也犯愁了。
作為後唐莊宗的外孫,後漢高祖的女婿,大宋太祖的嶽父,宋偓半生所見十數位帝王,賢愚如霄壤,勇懦似雲泥,但像趙光義這般雖甚有才略卻又剛愎自用,寬容好賞卻又猜疑無度的帝君,宋偓一時不知如何評價。
副將又道:“大帥,這一天不吃飯,身體就乏了,我軍十萬之眾,又是千裏奔襲,都是嗷嗷待哺啊!補給到現在都沒來,光靠州府征調,這,這遠水怎能蘇醒涸轍之魚!官家是怎麽想的……”
“抱怨有個屁用,好了,告訴監軍,準備攻城,派人去看劉遇如何了?”
令出,宋偓心道:“周世宗,太祖爺,那是何等神武!卻也從未如這般輕易北征,如今糧草不濟,後援未到,萬一遼軍鐵騎盡出,我軍豈不兩麵受敵,官家!你可是要毀我大軍呐!”
“河東朔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和約如舊,不然則戰。”
出使官員報完趙光義的原話,耶律賢卻笑道:“膽子越來越大了!好啊,朕就給你個麵子!”
看著文武大臣,耶律賢道:“耶律沙!你為都統,耶律敵烈!你為監軍,耶律斜軫,你部隨之,耶律抹隻!你作督軍,趙光義要是不識好歹,給朕好好地揍!讓他長點記性?”
誰知趙光義這次是禦駕親征,大宋禁軍精銳齊出。
“報!南朝建立太原行營,以潘美為北路都招討製置使,帶崔彥進、李漢瓊、劉遇、曹翰四人兵圍太原城,又以米信、田重進副之,且派郭進統軍開赴南京。”
耶律賢看了眼身旁的蕭綽,“皇後以為如何?”
蕭綽微笑道:“若要敲打他,幹戈無需大動,如果陛下要懾服他,賣個破綻,也未嚐不可。”
“什麽樣的破綻?”
“啊呀……兩軍未曾見過真章。”
蕭綽搖搖頭,定目瞅著耶律賢,“陛下不妨假想自己就是趙光義。”
耶律賢果真雙目緩緩閉上。
“想想他兄終弟及,最擔心的和最渴望的是什麽?進攻北漢或者我大遼,都隻是表麵,這背後的玄機,陛下不可不察!”
耶律賢設身處地地想著自己登基後的內心,忽的一瞠目,“文治武功!嗬!他膽子可真不小!有大文章!”
蕭綽起身道:“文章是大,但華而不實!他一年錄取千名進士,卻不知道疆場考核,幽微至極,僅憑幾張陣圖就想開疆拓土,夢中人啊……”
耶律賢嗬嗬一笑,“皇後所言極是,那就讓他再得意一點,咱們先坐等前線失敗的消息。”
“哈哈哈,陛下進步了。”
蕭綽轉身就走,“臣妾看看孩子們去。”
果真前線告急,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乙室王耶律撒合,雖然聚兵幽州城,然而麵對大宋精兵,兩位大將起初判斷失誤,被郭進打得損兵折將。
大纛旗下,趙光義來到了太原汾東行營,明知劉繼元不會投降,卻還要做出樣子,告訴使節道:“跟他就一句:天兵勢不可擋,契丹狼狽而逃,學錢俶不要學李煜。”
然劉繼元卻渴望著大遼來助,卻等到了趙光義親登城西,督諸將發動機石猛攻。
“報!羊馬城已拿下,範超被俘。”
“斬。”
“報!郭萬超來降,劉繼元遣使納款。”
趙光義嗬嗬一笑,“擺宴,咱們等著他把十州四十縣親手送來。”
公元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五代十國成為曆史,趙光義統一長城南境,領土卻剛到遼國的一半。
毀掉太原宮城,趙光義來到鎮州,對著群臣慷慨激昂道:“這裏是太後出嫁的地方,六十年了,彈指一揮間呐。大唐永遠地去了,梁唐晉漢周,永遠地去了,朕,來了!”
“官家聖明神武!功蓋五代,直追太祖!”
翰林學士知製告趙昌言舉杯讚歎,群臣拜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光義道:“皇兄托江山與朕,朕不可止步不前,諸位卿家!以為遼軍如何?”
“不是班師回朝嗎?怎麽說起遼軍了?”
潘美疑慮重重,卻看著趙光義麵已微醺,剛要回話,卻聽趙昌言笑道:“敗軍賊虜,狼奔豕突,聞聽官家,幽雲可圖!”
“好!”
文臣附和,卻聽武將們瞪大了眼珠子,“什麽意思?”
潘美心下一顫,再看皇帝,他卻直盯著自己,“潘帥以為如何?”
可趙昌言卻搶話道:“官家如能乘勝追擊,收複幽雲十六州如熱鏊上翻餅耳!”
“嗬!”
麵紮紗布的呼延讚突然站了起來,“千裏之遙,收幽雲如熱鏊翻餅?你……你喝大了吧?”
“趙學士謀略深遠!崔某佩服!”
崔翰起身道:“陛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北漢已經滅國,賊虜定生畏懼,前番郭將軍大敗契丹北院大王耶律奚底,那可是他們的精銳,臣以為,大宋天兵所到,幽雲十六州,探囊取物,不在話下。”
“妖言惑眾!難道我軍都不休整準備啦?”
呼延讚突然站起來,卻被執杯而起的潘美扯甲道:“呼延將軍喝多了,來,本帥敬你一杯。”
潘美心裏已經盡數明白,這次官家的冒險,恐怕早在離開東京時就定下來了。
“就按幽州行府知事的意思辦吧。”
趙光義起席離開,看得呼延讚驚道:“誰是幽州行府知事?”
潘美要問,卻聽趙昌言道:“潘將軍,接旨吧,幽州行府知事。”
呼延讚氣得想摔杯子卻被潘美緊緊握住右臂,“備戰吧,估計京東、河北諸州軍也快到了。”
呼延讚翻了個白眼,道:“誰來統軍?”
崔翰不言,趙昌言道:“崔大人總馬步軍,孟玄哲、劉廷翰為兵馬都鈐轄。諸軍待命候旨。”
“千裏之遙,怎麽打?”
崔翰仰首拜道:“到時官家自有聖謀。”
潘美閉目,呼延讚捂著疼痛的麵部,諸將一言不發,愁容低首,卻也得硬著頭皮去翻越太行山脈。
馬乏人疲,六月,趙光義終於親臨幽州城南,禦駕來到寶光寺,便將太祖朝功勳舊臣全部帶到陣前,以防不測。
開國元勳石守信、高懷德、劉廷讓、曹彬、潘美等等大帥名將,幾乎盡在跟前效力。
“諸將聽令,定國節度使宋偓,攻城東南,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攻城西北,彰信節度使劉遇,攻城東北,定武節度使孟玄喆,攻城西南,一個月內務必拿下幽州城,不得有誤!”
“一個月?”
諸將相視,即如幻聽,卻不得不領命圍城。
大宋建國二十年來,禁軍第一次包圍幽州城,守城的便是三十八歲的南京留守韓德讓。
一番斥候報告,韓德讓感歎道:
“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他趙光義難道不知兵?”
“疲勞之師,千裏奔襲,他趙光義究竟是怎麽想的?匪夷所思,匪夷所思啊!”
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笑道:“韓大人此話聽來,我軍必勝嘍?”
韓德讓道:“不是我軍必勝!是宋軍毫無勝心,唯聽趙光義命耳!”
耶律學古道:“韓大人有何破敵之術?”
韓德讓笑道:“‘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陸宣公偉哉!來人呐,將城內糧草悉數清點,有巨商大賈軍前效力者,勝利之日重賞!”
“是!”
“命城內將士挖地道!”
耶律學古驚異道:“韓大人!他們根本進不來,為何替他們挖地道?我數萬弓弩早就嗡嗡作響了,難道還不夠?”
韓德讓笑道:“很快你就知道。”
幽州城,九州重防之地,兵家飄忽,評之不過四個字:易守難攻。
然而令諸將驚魂難定的是,六路後援未到,十萬甲士糧草也未到。
麵對城牆高且牢固的幽州城,負責攻城西南,曾經的後蜀帝國皇太子孟玄喆,不得不仰首感歎道:“這可比太祖皇帝當年打我成都城難多了。”
副將愁眉道:“屬下今日才知道什麽叫書生誤國。”
“放肆。”
孟玄喆轉頭眯著眼,“雖是盡力而為,但最好別幹丟人的事!”
“屬下明白。”
負責攻城西北的崔彥進,看著城牆,卻想起了城牆背後的遼軍。
回頭看眼監軍內供奉官江守鈞,他就回憶道:“當年本將隨周世宗征胡虜,雖然接連克敵,卻並未遇到胡虜精銳。一晃二十年過去了。如今據斥候在契丹西北所報,他們的騎兵不論合、離、寇、追,可謂百裏之期不終日,千裏之赴不隔旬。倐而集,忽而散,利則擊,否則回,百族順服,終擴張為草原霸主!”
監軍蔑道:“崔將軍,為何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難不成官家有錯?”
崔彥進憂慮道:“耶律賢非昏庸之輩,十年治理契丹,國政大變,他們會坐等我軍肆意攻城?”
監軍道:“當然不會!所有陛下英明神武!料事如神,早派郭進把他們的援軍打發了,潘大帥不是到了代州嘛,以逸待勞,賊胡虜來了,定打個落花流水。”
崔彥進聽得心道:“這是個沒睡醒的奶娃娃啊!究竟是誰以逸待勞啊……”
剛要開口,這個內供奉官監軍極為得意道:“崔將軍隻管攻城便是!等我大宋天兵會師城內,就等著封官進爵吧,崔將軍!其他三位都已備好雲梯,咱們要不第一個開打?”
崔彥進哼哧一句,“我是主帥,打仗豈能兒戲!”
監軍登時不悅,“嘿!兒戲!將軍若是拖了後腿,看官家怎麽治……嗬,本監軍不跟你打口水仗!”
東南大軍陣前,副將輕聲道:“大帥,聽說軍中已經缺糧了。”
言罷,主帥宋偓捋胡不答。
看眼不遠處皇帝派來監軍的尚食使侯昭願,這位本朝最為顯貴的大將,也犯愁了。
作為後唐莊宗的外孫,後漢高祖的女婿,大宋太祖的嶽父,宋偓半生所見十數位帝王,賢愚如霄壤,勇懦似雲泥,但像趙光義這般雖甚有才略卻又剛愎自用,寬容好賞卻又猜疑無度的帝君,宋偓一時不知如何評價。
副將又道:“大帥,這一天不吃飯,身體就乏了,我軍十萬之眾,又是千裏奔襲,都是嗷嗷待哺啊!補給到現在都沒來,光靠州府征調,這,這遠水怎能蘇醒涸轍之魚!官家是怎麽想的……”
“抱怨有個屁用,好了,告訴監軍,準備攻城,派人去看劉遇如何了?”
令出,宋偓心道:“周世宗,太祖爺,那是何等神武!卻也從未如這般輕易北征,如今糧草不濟,後援未到,萬一遼軍鐵騎盡出,我軍豈不兩麵受敵,官家!你可是要毀我大軍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