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沒有孟寧之的消息,今忽然半道來投,有些出乎張虞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孟寧之身形短小,相貌醜陋,不受社會所包容,加之出身遊俠,行為做事極端,一直飽受歧視。且從孟寧之的說話的言語中,不難看出其言語莽撞、直接,很少為別人考慮。


    近月以來,孟寧之父母雙亡,生活又處處不如意,在這種情況下,孟寧之中充滿了對生活的憤懣。故他投軍是在百般無奈之下所為,渴望撕開通往向上躍遷的阻礙。


    然從軍的幾個月經曆,社會現實再次教訓他。若無張虞出手幫他兩次,以他的自身情況,恐怕當下依舊是大頭兵。


    孟寧之不是傻子,今好不容易遇見有賞識他的人,他不想錯失機會,他渴望成為人上人,渴望揉著美嬌娘過日子,而不是連村婦都會嫌棄他的樣貌。


    在希望與絕望中,孟寧之大膽選擇了希望。即便他不知張虞具體為人如何,但他卻明白當下唯有張虞賞識自己,一個能讓自己有機會讓躍遷階級的貴人。


    今在得知張虞將離開潁川,孟寧之將賞賜所的財物送於徐福,並趁著杜佑率部護送王允前往譙郡的途中,從軍中逃了回來,在半道上等候張虞。


    當然了,孟寧之這些事不說,但張虞也能感受到。


    世間上沒有人會輕易放棄東西,而將自己的前途押在一人身上,除非他覺得他能從這個人身上得到更多東西,其中包括理想、情緒、錢財、官職等價值物品。


    張虞若是折服不了孟寧之的心,未來孟寧之也會離開張虞。這便是君擇臣,臣亦擇君的邏輯道理。


    在收了孟寧之後,張虞將他與族弟張茂山留下,作為自己在雒陽遊學的左右手,而郝昭與什翼則奉命將騎卒帶回參合塢。


    同時,在入雒陽前,張虞擔心族弟張茂山因姓名問題會受雒陽人歧視,為他取名為張豐,茂山則為其字。


    張茂山出身貧寒,父親早亡,母親則就為他取名茂山。若非張虞當初有意培養嫡係,張茂山估計還在邊塞辛苦討生活,做夢都不敢想自己能習經學武,並且有機會來到中原。


    在虎牢關與參合騎分別,張虞與鍾繇帶著幾名侍從,從虎牢關入京畿。在經鞏縣、偃師、平縣,走了兩天多,這才至雒陽。


    因黃巾尚未被鎮壓,雒陽警戒依舊森嚴,如張虞、鍾繇自入京畿以來,多次遭遇官吏核查。


    在途經洛水時,張虞也遇見離譜之事,他與鍾繇準備過橋,但卻被自稱‘張讓門人’的官吏攔下,索要過橋稅費。


    見在場官吏不少,為了不得罪‘張讓門人’,張虞與鍾繇不得不按人頭繳納過橋稅。


    過橋之後,張豐忍不住說道:“過橋需收錢,某還是第一次聽聞。如此亂收稅費,當有橫征暴斂之嫌,京畿高官眾多,怎無人出麵製止?”


    鍾繇冷笑了下,說道:“這些官吏懂得看人身份,凡有身份貴重需過橋者,自然免收稅費。像你我及商賈、百姓,如若過橋,官吏自然上前阻攔,巧立名目,索要稅費。”


    張豐搖頭不語,他是第一次來雒陽,沒想到剛來雒陽,這麽離譜的雜稅便收到他頭上。


    張虞不為所動,淡然說道:“就不知這些官吏所收雜稅,能有多少可以交到陛下手上。而又不知陛下會撥出多少錢,以補貼府庫稅收。”


    “陛下還要與宦官分錢?”張豐天真反問道。


    “嗬嗬!”


    張虞笑了笑,說道:“天下少有官吏不貪,陛下征收賦稅,這些官吏若不能從中分得錢財,豈會甘心為國家盡力做事?”


    說著,張虞微吐濁氣,說道:“就怕這些官吏巧立名目收稅,實則變相貪墨。”


    鍾繇瞧了眼張虞,暗感張虞不為吏員,竟了解基層賦稅征收中的貓膩。


    張豐歎息說道:“宦官亂政,莫非朝中無人敢上奏乎?”


    “非無人不敢上奏,而是陛下聽而不納,任由宦官報複大臣,久而久之,朝中自無人敢上奏彈劾。”鍾繇無奈說道。


    張虞意味深長,說道:“沒有宦官,陛下怕是分不了帳。”


    “分賬?”


    張豐聽得迷迷糊糊,而鍾繇饒有興趣看著張虞。


    隨著時間的相處,如果說張虞對鍾繇越來越感興趣,那麽鍾繇也愈發欣賞張虞為人。


    其雖出身在塞北,但為人絕非憨直之人,亦非貪婪無謀之人。而是具有大智之人,能看清許多事物的本質問題,而非單純受人蠱惑。


    二十歲時,他還是熱血少年,許多事還要快近三十歲才懂。而張虞在熱血之年,卻早早明白這些事,令他有些汗顏。


    “少君,雒陽到了!”


    一路上不說話的孟寧之,忽然開口說道。


    “好!”


    東漢自詡‘火德’,故將洛陽更名為雒陽,其城池南北九裏、東西六裏,故又稱‘六九城’。因雒陽常年匯聚全國大量的權貴,四方商賈湧來經商,其早已成為東漢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如此眾多人口生活在雒陽,城中空間有限,必然不夠居住。故城中房價昂貴,非權貴高官在城中不得居住,大量人口則是生活在臨近洛水的南郊。


    將至雒陽,二人雖要同往南郊,但因目的地不同,鍾繇需前往芳林亭,而張虞則是要至宜陽亭,故二人不得不告辭分開。


    宜陽亭在南郊,臨近南城,與南郊的靈台、明堂、太學臨近,過了開陽門,則能至城中三公府上。


    至於王氏為何不將宅院買在城內,其原因不難理解。雒陽城中的宅院,不是說有錢便能購買,而是有身份門檻要求。


    宜陽亭名為亭,但已有小型城池規模,因地段優越,算是南郊中最昂貴亭裏之一。


    張虞到時,臨近正午,出入亭裏的人很多,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或貴人仆從當街而過,或有少年呼朋引伴玩樂。沿途的房屋崇如墉,比如櫛,其奢華水平,讓張豐、孟寧之二人看花了眼。


    張虞則是不為所動,區區這點繁榮街景,還不如後世縣市的商場,若是讓雒陽人去見大都市的繁榮,怕不是會被嚇到。


    依據王允所留的地址,張虞尋找王府的位置。


    在經路人的指引,張虞在宜陽亭的核心地段找到王府。其住宅雖不奢靡,但觀規模至少有三進,院落分有多層,算是符合王允在雒陽城中的地位。


    張虞整理了下衣冠,準備上前敲了敲大門。


    “少君,我來吧!”孟寧之說道。


    張豐看了眼王府,又瞧了眼孟寧之,二者帶來的反差感,讓他忍不住笑了下,但又很快收斂住。


    孟寧之意識到自己形貌簡陋,自卑從胸中升起,準備退下去。然在此時孟寧之卻感覺到一股力量推著他往前走,回頭一看竟是張虞。


    “伯寧,你代我通報姓名吧!”


    張虞笑道:“能視生死為無物,豈能心畏門下仆!”


    “諾!”


    孟寧之心中瞬間湧起一股暖流,朝張虞拜了拜,大步上前敲門。


    “咚~”


    片刻,門人推開大門,探出頭來,一眼見到孟寧之,差點就被嚇到。


    緩了下,見來人形貌醜陋,又見張虞三人衣著說不上富貴。


    門人神情沉了下來,沒好氣問道:“何人前來拜訪,此乃豫州刺史王公府邸。”


    “名刺何在?”


    “若是閑人速速退下!”


    見門人語氣不佳,有狗眼看人低之嫌,門外的孟寧之、張豐二人頓生惱怒。


    張虞神情不變,僅淡淡說道:“雲中張虞,張濟安,奉王使君之命前來。”


    “名辭呢?”


    門人尚未反應過來,繼續索要名刺。


    “你回稟府上二位少君,應該便能知我身份。”張虞說道。


    “你無名刺,我怎能為你通報?”門人不依不饒說道。


    另一名看門的小廝似乎想起了什麽,趕忙湊到門人耳旁一陣嘀咕。


    聞言,門人再瞧張虞麵容,瞬間反應過來,趕忙拱手行禮,說道:“小人有眼無珠,認不得郎婿,望請恕罪!”


    說罷,一邊讓他人通報,一邊打開大門,迎請張虞入內。


    張虞和煦而笑,說道:“下次注意便可。”


    張虞顧忌身份,不能自降身份與門人計較,孟寧之、張豐二人可不會客氣,路過時狠狠衝撞了門人身子,並用駭人的眼神施以警告。


    門人想起府上眾人傳頌的張虞殺胡事跡,心中不禁一懼。


    少許,卻見與王宏有幾分相似的青年快步而來,歡喜笑道:“來者可是妹婿?”


    “拜見兄長!”張虞拱手行禮。


    王晨非常熱情,當即扶起張虞,笑道:“我等濟安多時也!”


    說著,王晨打量張虞相貌,讚揚道:“果如殊嵐書信所言,實不愧我妹婿!”


    “兄長繆讚!”


    聞言,張虞便知王霽因是擔心他獨自前來雒陽,特寫信托兄長王晨幫忙照顧,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暖意。


    “走!”


    王晨熱情摟著張虞入內,臨行時似乎記起什麽,冷眼看向門人,說道:“自家人都不認得,收拾行李,隨人回祁縣。”


    門人神情崩潰,當即撲騰跪下,懇求說道:“求少君饒我這次,小人今後絕不再犯!”


    “濟安!”


    王晨看向張虞,示意交由張虞決斷。


    張虞念及自己初到王氏,正需向眾人示好的時候,說道:“兄長,今黃巾作亂,道路通行不便,不如暫留他一段時間。”


    張虞這話說的巧,是否饒恕門人,張虞一字沒提,但言語中又有寬恕意味。寬恕之餘,言語中又雜有警告之意。


    王晨微微頷首,拂袖說道:“暫饒你一次,今後如有再犯,絕不饒恕。”


    “多謝少君!”


    門人向張、王二人,連連拱手致謝。


    “多謝郎婿!”


    《唐書·列傳六》:“王晨,字正祥,貴戚好學,寬宏有度,善屬文,通籌略。高皇後即其妹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暮漢昭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周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周府並收藏暮漢昭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