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靜太妃的失策
驚!嫡公主她每天都在逆天改命! 作者:冉七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永安王叔傾慕紀容卿的事,靜太妃您不是早就知曉了嗎? ”
宣明曜並沒有被靜太妃的情緒帶著走。
她依舊那麽平靜地望著已經近乎癲狂了的靜太妃,用一個靜太妃不願接受的事實,戳破了她所有的偽裝。
“不是嗎?明明當初永安王叔接濟紀容卿的人手,可都是靜太妃您留給他的,紀容卿在寶淨堂待了整整三年,三年間永安王叔鞍前馬後,靜太妃,您敢說自己全然不知曉嗎?既然當日默許了這一切,如今又在這裏做什麽無辜被害的模樣呢?這一切,不是你們母子自己選的嗎?”
雖說將宮內的人手交給了宣鐸,可這不代表靜太妃就失去了對宮內情況的掌控。
更何況,宣鐸此人最是孝順,他每旬都要來皇觀看望靜太妃,隔三岔五還要在皇觀旁的別苑住上幾日陪伴自己的母妃。
三年光景,靜太妃怎麽可能全然不知曉?
不過是默許了這一切罷了。
畢竟,靜太妃可不是如表麵這般嫻靜淡泊之人。
在先帝後宮之時,她是出了名的人緣好,便是已經去了的崇熙太後,對其評價也是頗佳。
似乎提起她來,上到妃嬪,下到宮女,總說起的是她的好。
一個誕育了皇嗣的後妃,一個出身不高、相貌中等、才情平平的女子,卻能夠短短幾年坐到妃位,而且令人咋舌的是,她在後宮中居然並沒有什麽真正的敵人。
宣明曜想,若是皇爺爺多活上十年,最後龍椅上坐的是誰,可真不好說了。
就算父皇有著鄭明珠之子這層身份的加持,但人心易變,誰知道再等上十年,這重身份會是加持還是桎梏呢?
可惜了,靜太妃的野心敗給了天意。
先帝去時,宣鐸年紀太小,根本無力參與到皇位爭奪中去。
但她又為宣鐸選了一條最合適的路。
成為新帝最疼愛的弟弟。
說實話,這條路宣鐸原本走得十分成功,甚至在上一世,宣鐸已經到了攝政王的地步,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可野心本就是一把雙刃劍。
同一條路,上一世宣鐸成功了,這一世,卻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他對聖上的女人起了覬覦之心,更膽大包天想要混淆天家血脈。
哦,不對,或許在宣鐸看來,他的血脈,也該是天家血脈。
他的兒子若能坐上那個位子,便等於他也坐上了那個位子。
可惜……
他空有野心,卻敗在了宣明曜的手中。
當然,靜太妃並不知曉宣明曜在這其中的作用。
起初,她本以為是紀容卿和宣鐸的私情敗露,可看著後麵紀容卿專寵數載的風光,她又漸漸放棄了這種猜測。
最後,她隻能將這件事定性為是聖上猜忌她的阿愨,加上紀容卿擔心早晚有一日會私情敗露葬送了她的前程,所以煽風點火挑起了聖上的猜忌之心。
正好,程讓的死也佐證了她的猜測。
阿愨跟她提過程讓,也說起過他們打算讓紀容卿複寵的計劃。
她直到現在都還記得阿愨那興奮卻又夾雜著不甘的模樣。
“母妃,卿卿有了我的孩子,她有了我的孩子!可是,為了她,為了我們的孩子,我不得不安排她複寵,將她推向皇兄的身邊。我清楚地知道,隻有這樣才能保全她們母子的平安,可我的心中就是不甘!”
“我的兒子,將來卻要喚皇兄做父皇,卿卿是我心愛之人,日後,我卻連見她一麵都困難!”
那時自己是怎麽安慰他的。
“那就記住這份不甘。阿愨,隻要那個孩子坐到了龍椅上,你和容卿那孩子,也就算熬出頭了。”
當時,自己心中對紀容卿還頗為不屑,覺得她就是一個耐不住清苦的輕浮女子,不過是看在阿愨是真心喜愛她的麵子上,再加上她若是真能生下那個孩子,對自己的籌謀也是一大助力,所以,自己才咬牙認下了這個兒媳。
“母妃,等日後有機會,兒子一定帶卿卿來給您叩安。”
阿愨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之意,隻覺得等紀容卿生下那個孩子,他們總有廝守的一日。
可沒想到,後來自己等到的,是阿愨的死訊。
“是那個賤人勾引我兒!”
被戳破了最後一道防線的靜太妃徹底爆發了。
她猛地站起身對著宣明曜怒吼著。
這也是她最不肯直麵的現實。
是她的選擇,斷送了阿愨的性命。
是她在發現阿愨對那個女人不容於世的愛意後,並未及時阻止,反而在心中生出了妄念。
那個紀容卿,一入宮就逼得皇後節節敗退,甚至得了聖上賜下了淑字為封號。
若不是宮宴上那出意外,她絕對能夠在後宮中擁有一席之地。
甚至便是入了冷宮,聖上還破例踏足冷宮禁地去見過她。
若不是紀容卿的計謀太蠢太粗淺,她完全可以借著那一出苦肉計從冷宮中脫身,並且給予皇後重重一擊。
但即便如此,靜太妃還是看好紀容卿他日能夠複寵的。
是,沒有人能夠從冷宮中走出來,可紀容卿這個人身上本就有太多意外了,不是嗎?
她從宮內暗樁傳回的那些情報中,拚湊出一個讓她心驚卻也竊喜的信息。
聖上對這個紀容卿,應當是動了真心的。
雖在外人看來,紀容卿可能並不是這後宮中最出挑的妃嬪,但靜太妃最是了解一個人的心是有多麽難以控製的。
冷宮那位鄭氏,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她入宮的時候晚,並未見過鄭氏,可也從宮人宮中聽聞過這位昔日宮中第一寵妃的風姿。
陛下寵愛她之時,是真真正正的六宮粉黛無顏色。
若不是後續鄭氏自己作死謀害皇嗣,如今坐在後位的不一定是誰了。
尤其是,當靜太妃在一次侍寢之時,聽到熟睡的陛下夢囈了明珠這個名字後,她徹底明白了。
陛下心中根本沒有放下過冷宮裏的鄭氏。
所以,她私下找了不少宮中伺候的老人兒,從她們的描述中拚湊鄭氏的模樣,而後一點點巧妙地融入到自己身上。
鄭氏擅琴,她便私下苦練。
鄭氏一頭秀發,容儀照曜絕異,她便也苦心保養秀發,更在行走坐臥之時都苦修儀態。
她不求多像,隻願在陛下麵前,偶爾會有那麽幾瞬讓陛下想起鄭氏。
似像非像,擬態而非求真,如此才能夠引起陛下的注意,卻又不至於落了個故意模仿的下乘。
同時,還不至於招了其他嬪妃的注意。
靜太妃的謀劃十分成功。
她成功生下了皇子,雖不是盛寵,卻也在後宮有了一席之地。
一切,隻靠著那麽點相像而已。
所以,她相信,紀容卿絕對不止於此。
靜太妃十分清楚,若是不出現什麽變故,阿愨這輩子都不可能登上皇位了。
畢竟,聖上還有四位皇子。
隻要這四位皇子沒有全部夭折,阿愨這個皇弟就沒有半分可能。
更遑論聖上如今正當盛年,還會有更多皇子降生。
可若是,陛下心尖上的女人,生下了帶有阿愨血脈的孩子呢……
靜太妃終究沒有抵擋住這份妄念。
看著阿愨提起那個女人時眼神裏藏不住的愛意,靜太妃想,不如成全了阿愨,這或許也是一條路。
她將手上的人手交給了阿愨,默許了他們的私通。
然後,將自己的兒子送上了絕路。
宣明曜並沒有被靜太妃的情緒帶著走。
她依舊那麽平靜地望著已經近乎癲狂了的靜太妃,用一個靜太妃不願接受的事實,戳破了她所有的偽裝。
“不是嗎?明明當初永安王叔接濟紀容卿的人手,可都是靜太妃您留給他的,紀容卿在寶淨堂待了整整三年,三年間永安王叔鞍前馬後,靜太妃,您敢說自己全然不知曉嗎?既然當日默許了這一切,如今又在這裏做什麽無辜被害的模樣呢?這一切,不是你們母子自己選的嗎?”
雖說將宮內的人手交給了宣鐸,可這不代表靜太妃就失去了對宮內情況的掌控。
更何況,宣鐸此人最是孝順,他每旬都要來皇觀看望靜太妃,隔三岔五還要在皇觀旁的別苑住上幾日陪伴自己的母妃。
三年光景,靜太妃怎麽可能全然不知曉?
不過是默許了這一切罷了。
畢竟,靜太妃可不是如表麵這般嫻靜淡泊之人。
在先帝後宮之時,她是出了名的人緣好,便是已經去了的崇熙太後,對其評價也是頗佳。
似乎提起她來,上到妃嬪,下到宮女,總說起的是她的好。
一個誕育了皇嗣的後妃,一個出身不高、相貌中等、才情平平的女子,卻能夠短短幾年坐到妃位,而且令人咋舌的是,她在後宮中居然並沒有什麽真正的敵人。
宣明曜想,若是皇爺爺多活上十年,最後龍椅上坐的是誰,可真不好說了。
就算父皇有著鄭明珠之子這層身份的加持,但人心易變,誰知道再等上十年,這重身份會是加持還是桎梏呢?
可惜了,靜太妃的野心敗給了天意。
先帝去時,宣鐸年紀太小,根本無力參與到皇位爭奪中去。
但她又為宣鐸選了一條最合適的路。
成為新帝最疼愛的弟弟。
說實話,這條路宣鐸原本走得十分成功,甚至在上一世,宣鐸已經到了攝政王的地步,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可野心本就是一把雙刃劍。
同一條路,上一世宣鐸成功了,這一世,卻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他對聖上的女人起了覬覦之心,更膽大包天想要混淆天家血脈。
哦,不對,或許在宣鐸看來,他的血脈,也該是天家血脈。
他的兒子若能坐上那個位子,便等於他也坐上了那個位子。
可惜……
他空有野心,卻敗在了宣明曜的手中。
當然,靜太妃並不知曉宣明曜在這其中的作用。
起初,她本以為是紀容卿和宣鐸的私情敗露,可看著後麵紀容卿專寵數載的風光,她又漸漸放棄了這種猜測。
最後,她隻能將這件事定性為是聖上猜忌她的阿愨,加上紀容卿擔心早晚有一日會私情敗露葬送了她的前程,所以煽風點火挑起了聖上的猜忌之心。
正好,程讓的死也佐證了她的猜測。
阿愨跟她提過程讓,也說起過他們打算讓紀容卿複寵的計劃。
她直到現在都還記得阿愨那興奮卻又夾雜著不甘的模樣。
“母妃,卿卿有了我的孩子,她有了我的孩子!可是,為了她,為了我們的孩子,我不得不安排她複寵,將她推向皇兄的身邊。我清楚地知道,隻有這樣才能保全她們母子的平安,可我的心中就是不甘!”
“我的兒子,將來卻要喚皇兄做父皇,卿卿是我心愛之人,日後,我卻連見她一麵都困難!”
那時自己是怎麽安慰他的。
“那就記住這份不甘。阿愨,隻要那個孩子坐到了龍椅上,你和容卿那孩子,也就算熬出頭了。”
當時,自己心中對紀容卿還頗為不屑,覺得她就是一個耐不住清苦的輕浮女子,不過是看在阿愨是真心喜愛她的麵子上,再加上她若是真能生下那個孩子,對自己的籌謀也是一大助力,所以,自己才咬牙認下了這個兒媳。
“母妃,等日後有機會,兒子一定帶卿卿來給您叩安。”
阿愨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之意,隻覺得等紀容卿生下那個孩子,他們總有廝守的一日。
可沒想到,後來自己等到的,是阿愨的死訊。
“是那個賤人勾引我兒!”
被戳破了最後一道防線的靜太妃徹底爆發了。
她猛地站起身對著宣明曜怒吼著。
這也是她最不肯直麵的現實。
是她的選擇,斷送了阿愨的性命。
是她在發現阿愨對那個女人不容於世的愛意後,並未及時阻止,反而在心中生出了妄念。
那個紀容卿,一入宮就逼得皇後節節敗退,甚至得了聖上賜下了淑字為封號。
若不是宮宴上那出意外,她絕對能夠在後宮中擁有一席之地。
甚至便是入了冷宮,聖上還破例踏足冷宮禁地去見過她。
若不是紀容卿的計謀太蠢太粗淺,她完全可以借著那一出苦肉計從冷宮中脫身,並且給予皇後重重一擊。
但即便如此,靜太妃還是看好紀容卿他日能夠複寵的。
是,沒有人能夠從冷宮中走出來,可紀容卿這個人身上本就有太多意外了,不是嗎?
她從宮內暗樁傳回的那些情報中,拚湊出一個讓她心驚卻也竊喜的信息。
聖上對這個紀容卿,應當是動了真心的。
雖在外人看來,紀容卿可能並不是這後宮中最出挑的妃嬪,但靜太妃最是了解一個人的心是有多麽難以控製的。
冷宮那位鄭氏,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她入宮的時候晚,並未見過鄭氏,可也從宮人宮中聽聞過這位昔日宮中第一寵妃的風姿。
陛下寵愛她之時,是真真正正的六宮粉黛無顏色。
若不是後續鄭氏自己作死謀害皇嗣,如今坐在後位的不一定是誰了。
尤其是,當靜太妃在一次侍寢之時,聽到熟睡的陛下夢囈了明珠這個名字後,她徹底明白了。
陛下心中根本沒有放下過冷宮裏的鄭氏。
所以,她私下找了不少宮中伺候的老人兒,從她們的描述中拚湊鄭氏的模樣,而後一點點巧妙地融入到自己身上。
鄭氏擅琴,她便私下苦練。
鄭氏一頭秀發,容儀照曜絕異,她便也苦心保養秀發,更在行走坐臥之時都苦修儀態。
她不求多像,隻願在陛下麵前,偶爾會有那麽幾瞬讓陛下想起鄭氏。
似像非像,擬態而非求真,如此才能夠引起陛下的注意,卻又不至於落了個故意模仿的下乘。
同時,還不至於招了其他嬪妃的注意。
靜太妃的謀劃十分成功。
她成功生下了皇子,雖不是盛寵,卻也在後宮有了一席之地。
一切,隻靠著那麽點相像而已。
所以,她相信,紀容卿絕對不止於此。
靜太妃十分清楚,若是不出現什麽變故,阿愨這輩子都不可能登上皇位了。
畢竟,聖上還有四位皇子。
隻要這四位皇子沒有全部夭折,阿愨這個皇弟就沒有半分可能。
更遑論聖上如今正當盛年,還會有更多皇子降生。
可若是,陛下心尖上的女人,生下了帶有阿愨血脈的孩子呢……
靜太妃終究沒有抵擋住這份妄念。
看著阿愨提起那個女人時眼神裏藏不住的愛意,靜太妃想,不如成全了阿愨,這或許也是一條路。
她將手上的人手交給了阿愨,默許了他們的私通。
然後,將自己的兒子送上了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