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有感】


    薄衣初試,綠蟻新嚐——


    168、《著名詩人王昌齡之慘死》


    作者:顧雪林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和李白、高適是好友。


    在王昌齡的眾多七絕作品中,《芙蓉樓送辛漸》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首: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寫作此詩時,王昌齡任江寧縣丞,好友辛漸前來探望。


    離別之際,王昌齡一路陪同,從江寧直到丹陽,從一座城送到另一座城,足見兩人的友情之深。


    所以,詩人一下筆,便飽蘸著自己對朋友的深情厚誼。


    但,鮮為人知的,是王昌齡之慘死。


    王昌齡之死,史書記載不詳,蓋因為當時正逢“安史之亂”。


    但是民間傳說很多。


    據傳:天寶14年(755)初冬,安祿山起兵造反,“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二年六月,李隆基倉皇西遁,下詔勤王。


    11月,王昌齡離開龍標,道經安徽亳州,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12月,王昌齡逃難至河南亳州。


    當時,北風呼號,飛雪飄零,河南道亳州刺史府內,燈火輝煌,鶯歌燕舞。刺史閭(讀如呂)丘曉和大詩人王昌齡推杯換盞,開懷暢飲。閭丘曉四十多歲,白麵無須,長著一雙細長蜂眼,喜怒不形於色。王昌齡六十多歲,一臉絡腮胡,豪氣縱橫,時任龍標縣尉。安史之亂爆發,他心憂遠在長安的母親,歸心似箭。途中路過亳州,閭丘曉久聞王昌齡大名,留住宴飲,賓主兩歡。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王昌齡喝的微醺,麵色通紅。閭丘曉清清嗓子,慢條斯理說道,久聞王龍標大名,奈何緣吝一麵,今日一見,果然氣宇不凡。不知王龍標肯否賞臉,即興賦詩一首,以助今日之興。


    王昌齡慨然大笑,聲震屋宇,脫口而出:奸雄乃得誌,遂使群心搖。赤風蕩中原,烈火無遺巢。一人計不用,萬裏空蕭條。


    閭丘曉臉色微變,強笑道,奸雄就是安祿山逆賊,閭某雖然愚鈍,還是能聽懂。不知“一人”是誰?王昌齡道,一人便是張公九齡。張公執宰期間,初見安逆,就看出此人腦生反骨,日後必成大患,勸聖人(李隆基)將其誅殺。奈何聖人聽信李林甫讒言,不僅沒殺,反而將其加官進爵,終於釀成今日之禍。


    閭丘曉臉色大變,離座而起,叫道,大膽狂徒,竟敢指斥聖人之非。聖人明如日月,怎會受奸賊蒙蔽?再說你個小小從八品縣尉,也敢信口雌黃?王昌齡由於多喝了幾杯酒,忍不住氣往上衝,也大喊道,國家傾頹,就壞在你們這幫溜須拍馬之徒手裏。現在安逆橫肆,你不思厲兵秣馬,勤王報國,反而恬嬉如昔,真正不知羞恥。


    閭丘曉聞言,氣急敗壞的喊道,來人呐,給我拉出去,砍了。


    王昌齡之死,有人說是“砍了”;有人說是“杖斃”。可見死得很慘。死時,王昌齡已經六十多歲了。


    王昌齡出生的年代,正是開元全盛時期。


    杜甫有詩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開元十二年(724年)晚秋,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王昌齡告別了多年的遊俠生活,決定從軍入伍,征戰沙場,出人頭地,揚名立萬,光耀門楣,時年26歲。


    2年多的軍旅生涯徹底改變了王昌齡三觀,他發現,當遊俠和當士兵,絕對是兩種不同的人生。


    他有剛參軍的躊躇滿誌:《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他有征戰沙場的衝天壯誌。《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安史之亂爆發後,被貶為“龍標尉”的王昌齡,覺得天下大亂,逃難中的朝廷似乎沒有力量再來顧及他們這些貶官罪臣,幾經考慮,他決定出走,於是私自離開了貶所。


    王昌齡的大膽決定,今天看來,很有些鹵莽。其一,當時流亡朝廷尚在,依然為天下所共尊;擅自離開貶所,為法度不容;其二,兵荒馬亂之際,越偏僻的地方,往往越是最安全之所在,若從避難的角度考慮,最佳的選擇就是留在龍標。


    從王昌齡之所以甘冒風險離開龍標來看,其間肯定存在某種更大的誘惑,促使他不計後果。那麽這個誘惑究竟是什麽呢?無詳細史料記載。


    後人分析:有人說他想投奔李白;也有人說,他想投奔高適。可是,當時李白和高適已經各投其主,且為戰場上的對手。


    不知為何,王昌齡來到了河南亳州?釀成此慘禍!讓人惋惜。


    後來,在張巡、南霽雲等睢陽守將死難後,張鎬對河南道亳州刺史閭丘曉的見死不救、姍姍來遲表示出最大的憤怒:他直接杖殺了閭丘曉!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唐時自簿尉以上即不加杖刑。張鎬杖殺閭丘曉,時開軍政大員直接誅殺地方官吏的先河。


    閭丘曉為人傲慢剛愎,他之所以遲遲不救睢陽,可能是意圖自保,也可能是對張鎬不大瞧得起。因為張鎬起自布衣,史書上說他從布衣到宰相,僅用了3年時間。


    在行刑的時候,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理由是家中還有高堂老母需要贍養。張鎬冷冷地看著他,緩緩說道:“那王昌齡的老母又由誰來養呢?”(可見當時,王昌齡之死,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聞聽此言,閭丘曉默然伏法。


    通過對睢陽城的被圍以及張鎬杖殺閭丘曉一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殺害詩人王昌齡的凶手為濠州刺史閭丘曉!


    (2023年8月14日淩晨4:43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薄衣初試,綠蟻新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家京城翎管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家京城翎管王並收藏薄衣初試,綠蟻新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