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了不對勁之後,嶽飛一把就從沈行知手中拿過了那個小馬車擺動了起來。


    當確定了這四輪小馬車的前麵兩個輪竟然真的可以獨立轉動之後,他驚訝的看向了對方。


    “這......這是你搞出來的?”


    看到嶽飛驚訝的樣子,沈行知終於滿足了。


    雖然想盡量保持一個謙虛的樣子,但高高昂起的頭,還是暴露了他真實的內心。


    “沒錯,這正是晚輩發明的可以轉向的四輪馬車。


    剛才元帥您碰到的,就是晚輩自己發明的轉向裝置,有了這個裝置之後,四輪的馬車就能和兩輪的馬車一樣方便的實現轉向。”


    “真的能跟兩輪馬車一樣轉向?”


    “當然!”


    “哈哈哈,好!


    你是怎麽想到的?”


    聽到嶽飛的問題,沈行知矜持的笑道:


    “想必元帥也知道,家祖對於雜學涉獵極廣,晚輩自小研習家族留下的《夢溪筆談》,受家祖的影響,對於雜學自小便有了興趣,從小就喜歡擺弄一些小玩意兒。


    不滿元帥,晚輩最初擺弄這個東西,也隻是出於好玩而已。


    但是,自從元帥相繼收複了大理、安南和蒲甘之手,晚輩便知道這個東西出世的時機到了。


    所以,晚輩便特來獻寶。”


    “哦?”


    看著嶽飛饒有興趣的樣子,沈行知不慌不忙的說道;


    “這三地不同與其他地方,其距離臨安太遠。


    隨著朝廷逐漸穩定了這三個地方之後,運輸的需要必然成倍的增加。


    晚輩以為,這幾個地方雖有水路可以相通,但水路注定滿足不了所有的運輸需求。


    而我們現在所用的兩輪馬車,運力實在有限。


    所以,可以靈活轉向的四輪馬車,將來一定會大有用武之地。”


    沈行知的話說完了之後,嶽飛興奮的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孩子,不愧是沈學士的子孫!


    這東西現在有成品嗎?


    如果有成品,那就快帶本帥看一看,如果真的如你所說,能靈活轉向的話,本帥一定親自給你報功。”


    說完了之後,剛剛還滿臉驕傲的沈行知臉上一下子就露出了為難之色。


    見到他的樣子,嶽飛又趕緊說道:


    “就算沒有也沒關係,你有圖紙吧?


    本帥這就安排軍器監按照你的圖紙製造,到時候你一樣是首功!”


    嶽飛這麽說了之後,沈行知臉上非但沒有高興,反而升起了羞愧之色。


    一看到他這個神色,嶽飛有點兒納悶兒了。


    “怎麽了?是有什麽難言之處嗎?


    難道這圖紙是你家族不傳之秘?


    如果這樣的話,倒是麻煩了一點兒。


    要不,你回去和家中商量一番,朝廷出錢贖買你家的圖紙?”


    見沈行知還是不說話,嶽飛沉吟了一番之後,又接著說道:


    “如果贖買也不行的話,本帥可以上奏官家,由你家族來製造這種可以轉向的四輪馬車,朝廷出資購買。


    但是,必須要事先約法三章......”


    還沒等嶽飛說出約法三章的內容,沈行知先是對嶽飛行了個禮,然後才說道:


    “元帥,您誤會了,這並非家族的不傳之秘,學生手裏也有圖紙,此來就是要無條件獻給元帥。”


    他這麽一說,嶽飛更迷茫了。


    “那你......”


    見嶽飛問了一半兒就停了下來,沈行知接著說道;


    “元帥,實不相瞞,這馬車目前還無法製造出來!”


    “嗯?”


    “元帥,事情是這樣的。


    這個四輪馬車,最關鍵的部位,就是前輪的轉向結構。


    學生曾經用各種木頭都試過了,但強度根本就不夠,運量稍微一大,前麵的轉向軸就很容易斷裂。


    所以,這個轉向軸必須用鋼鐵來進行製造。


    可是,學生用鋼鐵製造出來之後,發現強度還是不夠。


    所以,想要真正造出來這個可以轉向的四輪馬車的話,必須要有強度更高的鋼。


    可是,想要得到強度更高的鋼鐵談何容易,學生個人實在是沒有能力......”


    沈行知說到這裏,沒再接著往下說,但嶽飛卻是一下子聽懂了。


    想造出來這個能轉向的四輪馬車,並沒有多難。


    但是,要想讓這個車有實際使用價值的話,就必須要有強度更高的鋼鐵。


    所以,這個事兒真正的難點,在於鋼鐵冶煉工藝的革新。


    嶽飛並不懂冶煉鋼鐵,但鋼鐵冶煉的曆史他還是知道的。


    從遠古的夏商周至今,鋼鐵的冶煉工藝可以說一直在進步。


    但這種進步是一點點兒累積起來的,並不是誰腦袋一拍,就突然進步了。


    說白了,冶煉工藝的提升,需要大理時間的積累。


    甚至,需要一些運氣。


    很可能明天就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也可能幾百年還在原地踏步。


    一想到這個,嶽飛心裏就是一沉。


    難道,這事兒終究還是鏡花水月一場?


    不,不行!


    就算很難,也要試一試!


    因為這個事兒如果真的能成的話,那意義實在是太大了。


    以大宋目前的運輸條件,如果作戰距離在三百公裏之內,一個士兵差不多需要三個民夫來保障。


    如果作戰距離拉到五百公裏以上的話,保障一個士兵所需要的民夫基本上就要翻倍。


    像嶽家軍之前基本上保持在七至十萬人的規模,保障其作戰的民夫,基本都在三十萬以上。


    這還隻是需要的人數,更重要的是,糧草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有水路的話,情況還會稍微好一點兒。


    如果是純走陸路的話,每一石運往前線的糧草,真正到了前線之時,能剩下半石,已經算是燒了高香了。


    如果真的有了可以靈活轉向的四輪馬車,就算他的運載量隻比兩輪馬車高一倍,也至少能節省三分之一的民夫。


    同時,運到前線的糧草,也至少能增加兩成。


    這麽一增一減之後,戰爭的成本將會大大的降低。


    而戰爭成本的降低,其實就是變相的增強了國家戰爭的潛力。


    所以,這個東西一定要搞出來。


    哪怕多花點兒錢,也要搞出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你不寫出師表,朕怎麽守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大宋:你不寫出師表,朕怎麽守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