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堅從大中國城逃出來之後,並沒有跟隨那些戰俘進入百夷人居住的十萬大山,而是繞道而行繞過了大中國城,找姐姐安朵夫人。


    大中國城所在之地原本的名字是金家溝,是百夷大山進入大理國內的必經之路,要想繞過去並不容易。好在金大堅久在大山之中早就練成了一身翻山越嶺的本領,他爬高山走懸崖,用了2天的時間,翻越了金家溝的崇山峻嶺,來到安多夫人的大寨。


    安朵夫人見兄弟無恙,心中安定了很多,他對金大堅道:“阿弟,你是怎麽來的。城中情況如何。”


    金大堅就將大中國城發生的事情詳細的跟安多夫人和兀突那敘述了一遍,安多夫人聽完皺著眉道:“你是說城中的華夏軍人數並不多。”


    金大堅道:“正是,前日大戰,他那東城門的守軍隻是幾十人而已。隻不過這些華夏軍殺伐驍勇,悍不畏死,城內幾千戰俘費盡力氣才勉強衝上城牆,然後爬城逃走。”


    安朵夫人道:“昨晚你們殺死了多少華夏軍?”


    金大堅道:“這個我不知道,開始華夏軍被我們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我們占了上風,但是後來發現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我就從東門跳城牆跑了。”


    安朵夫人道:“昨日本來我們已經敗了,但是華夏軍並沒有窮追猛打,我覺得他們也是損兵折將了,沒有兵源了。”


    兀突那下了一跳,道:“事到如今,你還妄想攻下金家溝不成,不說別的,就是昨天他們出戰的那些騎兵我們就對付不了。”


    安朵夫人道:“可請太後調動象兵部隊來,我就不相信,他們的騎兵能比象兵厲害!”


    兀突那道:“為何非要與中原人爭一個高低呢?”


    安朵夫人道:“你懂什麽,這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如果不將華夏軍連根拔起,大理國早晚落入他們手中!我這就寫信,請太後速發象兵前來。”


    兀突那嘟嘟囔囔道:“也不知道她在打箭爐順利與否?”


    安朵夫人並不理會兀突那,轉身坐在桌案之後寫信。她的信還沒有寫完,有士兵跑進了大帳,道:“老龍江派來了信使,帶來了急件!”


    安朵夫人大驚,她以為老龍江出事了呢,於是道:“快快呈上來。”


    她拆開書信一看,原來是刀白鳳的親筆書信,書信上說打箭爐的3000援軍進入了夜郎山,估計近日就可通過小路繞過老龍江直接道金家溝。她讓兀突那暫時不要攻打金家溝了,帶兵回頭先迎擊這支援軍部隊。她也立刻從老龍江出發,前後夾擊先將這支援軍消滅再說。


    安多夫人將信的內容告訴了兀突那和金大堅,她有些不敢相信,道:“這夜郎山還有到金家溝的小路?華夏軍到底有多少人馬?怎麽小小的打箭爐還能有3000多人!”


    兀突那則道:“3000多人那!我們能否打敗他們呢?”


    安朵夫人道:“還有退路嗎?如果不能消滅這支援軍,華夏軍就會對我們前後夾擊,到時將死無葬身之地也?”


    兀突那此時有些驚慌失措,道:“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安朵夫人道:“如今怕也沒用,隻有拚死決戰或可得活!先派處探馬查看華夏援軍的去向再說。”


    何元慶帶領援軍一出打箭爐就被安排在附近的大理國的探子盯上了,本來打箭爐到大中國城有700多裏,一路前來也是耗時耗力的。刀白鳳就想在老龍江附近設下埋伏,等華夏身心疲憊之時突然發動進攻,一舉獲勝,然後在進軍直取打箭爐。


    但是讓刀白鳳沒有料到的是原本以為打箭爐最多千餘人馬,沒想到一下子出現了3000多人,另外還有就是他們沒走官道而是直接進入了大山之中!


    刀白鳳得到消息後大驚,急忙讓人打聽這夜郎山是否有到金家溝的小路。大理國內知道這條路的人並不少,刀白鳳很快就打探出來這條道路的詳情了。她細算之下,這華夏軍就應該在這一兩天走出大山,走出大山則距離大中國城不過就是幾十裏的官道而已。於是刀白鳳急忙將情況寫信告訴了安朵夫人,同時自己也點起人馬直奔大中國城而來。


    何元慶並不知道自己已然中計,他比不得營中的吐蕃、大理、百夷士兵,幾天的山路讓他骨頭架子都散了。


    何元慶走出大山後,立刻將給楊誌送信的信使派了出去,然後就吩咐大家先暫時休息,埋鍋造飯,準備吃飽喝足再上戰場。


    何元慶剛剛吧啦了幾口飯食,那個信使竟然急匆匆的跑了回來。何元慶見他去而複返,就知道有事情發生。於是問道:“怎麽這麽快就回來了。”


    那個信使焦急的道:“大人,大理國的士兵從中國城的方向壓過來了。”


    何元慶下了一跳,暗道:這裏距離大中國城足足五六十裏,敵人的探馬如何這麽快就探聽到了消息?


    不過何元慶也是豪橫,他並不在乎打仗,隨口問道:“夷兵有多少。”


    信使道:“我也來得及細數,過萬是肯定的了。”


    何元慶道:“好!就跟這群蠻子幹上一仗,見一個高低輸贏。”


    這次由於要跟華夏軍進行野戰,因此安朵夫人並沒有跟來,而是帶著5000人馬守住營寨,以防萬一楊誌從大中國城進行援救。兀突那則帶領1萬5千人馬前來迎擊華夏軍的援兵。


    兀突那經過在大中國城的兩場打敗之後,對於華夏軍已經有些畏懼了。但是此刻他明白,麵前這一場大戰隻能勝不能敗,於是鼓足了勇氣領著人馬來迎戰華夏軍。他手下的夷人也知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了,這一仗關係到生死,因此不少人下定決心要與華夏軍拚命了。


    何元慶見敵人人數眾多,但是隊形淩亂似乎沒有什麽陣勢,他心中大喜:這樣的軍隊哪裏能夠打仗。隻可惜我手中無有騎兵,否則一個衝鋒就將這群烏合之眾衝垮。


    何元慶擺動令旗,華夏軍迅速擺成了一個方陣。


    方陣最前麵放了幾十箱的一窩蜂,本來一窩蜂華夏軍的神機營已經給淘汰了,其他軍營也是不愛使用。原因這種武器對付正規軍隊殺傷力太小,也就是嚇嚇人用,所以這些東西給了商隊作為突襲所用。一窩蜂對付正規軍隊威力不足,但是對付烏合之眾可是威力不錯的,他可以引發敵軍的混亂從而亂中取勝。


    何元慶參加過宣和二年到宣和三年的平定方臘的叛亂,當初一窩蜂可是立下大功的。這次從打箭爐出來,他將華夏軍幾個駐留在打箭爐的商隊攜帶的一窩蜂全都帶來了,就打算給他大理國夷兵一個出其不意。


    何元慶帶來的士兵比起真正華夏軍的主力差距太遠,使用的兵刃也是各種各樣。他就按照兵器的特點,將士兵分成了5層,擺了一個方陣。這頭層兵弓箭手槍襯著牌刀手,二層兵竹槍兵、長槍兵專取人命,三層兵各種持雜亂兵器士兵在此助戰,四層兵是不多的馬軍隨時可以從兩翼繞過步兵去衝鋒。何元慶帶兵在第五層,這一層都是從西域萬裏歸來的華夏軍陷陣營老兵,他們或持盾牌握著短刀,或者手中擎著瘮人的陌刀,這些士兵是何元慶最後的依靠。


    兀突那看到華夏軍的方陣也是有些害怕,不過事到臨頭,怕也沒用了。他高聲道:“弟兄們隻有殺光這些中原人,我們才能活命,給我衝。”


    隨著兀突那的下令,他陣中的幾十麵打鼓“咚咚咚”的敲了起來,這些夷兵連喊再叫的一窩蜂的撲了上來。


    大理國士兵一窩蜂的衝了上來,此刻華夏軍也點燃了一窩蜂。瞬間數千隻火蛇從華夏軍軍陣之前竄了出來,那些夷兵哪裏見過這個,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原本混亂的隊伍就更加啊混亂起來。


    何元慶見狀大喜過望,他急忙揮動令旗大陣就向大理軍壓了過去。距離大理國軍隊一箭之地的時候,華夏軍的弓箭就發射出來了。剛才的一窩蜂隻是造成了混亂,真正被射死射傷的人並不多。這次華夏軍的弓箭可不一樣了,在的的確確的收割的著大理軍的性命。特別是神臂弓,雖然神臂弓的數量不多,但是威力巨大,中箭者當場斃命,絕無生還,這種震懾力還是非常巨大的。


    大理軍也射出了一些弓箭,但是他們軟弱的竹弓射出的無力的箭支,被華夏軍的盾牌輕易的擋住了,即使盾牌沒有擋住也用手中的兵刃輕鬆的將箭支撥檔開,根本無法對華夏軍進行傷害。


    華夏軍三輪弓箭,已經射翻敵軍以數百計了。兀突那打大軍已經有了崩潰的跡象,好在兀突那在大軍的最後設置了手持大砍刀的督戰隊,他高喝道:“給我衝!敢後撤者殺!”


    在兀突那的督戰隊的加持下,兩軍終於短兵相接了。此時華夏軍人數歲少,但是甲胄堅固,兵刃犀利,士兵之間相互配合得當。而那些大理軍除了是百夷的山民就是強征入伍的大理百姓,剛剛入伍沒有多少日子,很多人別說是舞刀弄槍了,就是殺豬宰牛都沒有見過。


    兩軍短兵相接那就是一場肉搏戰,大理兵麵對華夏軍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不少士兵一經對敵就被華夏軍砍翻在地。雖然大理國軍隊人數眾多,但是失敗隻是早晚的事情了。


    何元慶見自己一方穩占上風,高興對自己身邊的精銳部隊,道:“跟我上,砍了敵軍的主將。”說罷他親自帶領一堆人馬直奔兀突那而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玩轉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錢塘江潮信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錢塘江潮信來並收藏穿越之玩轉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