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大師孟二
孟慶琪八年的刑期終於熬到了頭,他一步一步走出監獄大門。天上的白雲在悠閑的飄蕩著,天空上鳥兒在自由地飛翔著,終於他看到了久違的世界,外麵的世界真好啊!
今天終於活著走出了監獄的大門!太陽的光芒照的他睜不開雙眼,眼前的世界是白茫茫的一片,8年了,整整在監獄裏度過了8年,這個8年把他的青春、家庭、事業、全都錯過了,他所擁有的就是一張釋放證書。還有一個70多歲的老母親正在家裏盼著他的歸來。
8年與世隔絕生活,讓他對當今中國社會的變化已經感到極為陌生了。對於他來講,簡直就是兩個時代。他進去時中國還是一個閉關自守的社會,可他出來的時候,中國已經進入了改革開放的社會。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啊!他對社會的這種變化一點不理解,本來他進去時都該判刑的投機倒把行為,現在滿大街都是,而且還美其名曰:搞活市場經濟,這樣看起來,自己還是改革開放的先驅者呢?卻他媽的為此做了八年的牢,真窩囊,這上哪兒說理去?
走向新生,重新做人。自己要做一個什麽樣的人呢?一定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在監獄裏的出來的人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嗎?監獄根本就不是教育改造人的地方,就是培養仇恨的焚燒廠。監獄是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是一個殺人不見血的地方,是匯集所有肮髒交易的地方。監獄裏的黑暗真的無法想像,隻有做過牢的人才能知曉其中的厲害。那些在外麵的自由人是根本無法想象的。八年的牢獄生活是孟慶琪一生都無法忘懷的痛苦的經曆,是一場不能醒的噩夢,那一切將會牢牢的刻在他的心中。
囚禁了這麽多年,忠於可以重返江湖大展拳腳了。出來時他還豪言壯誌,他抱住了母親告訴她,他現在出來了,他不會在讓以為自己還可以大幹一番事業,還可以再戰江湖。然而時代變了,社會也變了,再拿過去那種流氓思想混世界,估計唯一的結果就是腦漿迸裂,趕緊收拾收拾去見馬克思就得了。
現實真的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剛回家時,他還勸70多歲的老母親不要再去撿垃圾了,信誓旦旦的說要去找一份正經的工作,用幹幹淨淨的錢來養活她,讓她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不在去做那些危害社會的壞事,賺那些肮髒錢了。他一定要好好的做人,用全部的時間來好好的孝敬自己的母親。可是事情並不向他所想象的那麽簡單,他是想找一份工作,可工作卻不想找他。像他這樣蹲了八年大獄的人,連實在親人見了都恨不得趕緊繞道走開,誰願意給他一份穩定的工作呢?
八年的監獄生活使他徹底的脫離了社會,沒學會一項足以謀生的技能,他對社會充滿了陌生,而這個社會也拋棄了他。真不知道將怎樣賺錢來養活自己和母親。他茫然了,茫然無措。每天都滿懷希望的去找工作,但是每天都失望而歸。母親看到兒子的失敗的身影,默默地又開始重*舊業,每天奔走在臭氣熏天的垃圾堆上,撿拾一些廢銅爛鐵、塑料瓶子,用來維持母子二人的生計。看著年邁的母親每天背著一個蛇皮袋子,孟慶琪的眼淚不由得流了下來。這麽多年,他第一次落淚,監獄那麽痛苦的生活他都沒有掉過一滴眼淚,但看到母親的這一幕,他的眼淚卻止不住了。他在心裏暗暗地發誓:一定要找到一條新路,賺更多的錢,好好照顧母親,決不會再讓她吃苦受累了一定讓她好好的安享晚年。
黃天不負有心人,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鳥兒。終於有一天喜從天降。回家這些天生活苦無著落,讓他心灰意冷,有了一種墮入空門的想法。既然凡塵俗世沒有他一席之地,那還不如到梵文淨土中找一口飯吃。想到這裏,他的內心一亮,趕緊借了一輛自行車,騎了大半天來到了觀音寺。那時這裏還沒有重新修繕,殘垣斷壁,鬥拱雕梁,朱漆剝落,一片淒慘景象。
他推開掩著的廟門,徑直走了進去。大殿內油燈昏暗,香煙繚繞,觀音菩薩懶洋洋地看著他這個不速之客。孟慶琪走到巨大的觀音雕像下,雙漆跪下,嘴裏嘀嘀咕咕,一頓阿彌佗佛,佛祖保佑。人一到絕望的時候,不是想起佛祖,就是想起上帝耶穌。佛祖似乎被他的誠心感動了,馬上派出了住持來聯係他。
“南無阿彌陀佛。”住持像個幽靈一樣從黑咕隆咚的內殿走出來。
“阿彌佗佛。”
“今天早晨抬頭看見大雄寶殿的喜鵲歡叫,我就算出會有貴客臨門,沒想到竟然是你。”住持對他說道。
“師傅!”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孟二怎麽也沒想到會在這裏遇見釋成新。因為他是一個政治犯,四人幫剛打倒不久,就被重新改判,無罪釋放了。所以比孟二早二年多先出了監獄。他出來後又回到了佛教事務管理局拿了官俸,成了一名公務員。同時他還兼任觀音寺的住持,是這裏的一把手。
二年多沒見釋成新了,雖然人看上去比在監獄裏精神多了,但卻比那時蒼老了,頭發都已經花白了,眼角的皺紋也比那時多了好幾條。每一個傳說,都會隨時間流逝褪色;每一個強者,都會有背後的辛酸生活。之所以有人活得灑脫,是因為早已看透了人間生活。
人生就如同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帆船,有時候會遇到大風大浪,有時候天高海闊,風平浪靜。這就需要我們緊緊把握住航行的方向,避免走錯或迷航。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不會總是一帆風順,有時候也會遇見狂風巨浪,有時候可以輕輕飄蕩。每個人都不會永遠處在失落的低穀,每個人也不會永遠站在輝煌的潮頭。無論處於那種狀態,都不要彷徨不前,隻要勇敢的向前走,一定能走上一條光輝的大道。
孟二知道釋成新以佛入道,並非單修佛法,而是佛道雙修,兩者兼顧,已經到了臻至化境,是當世一個難能可貴的高手,點化世人的手法絕世無雙。他是真正的普世之人,不慕權貴,不染半點利益。一身超凡脫俗的氣質,沒有一絲市儈的精神。往那一站,就宛若一尊得道的彌勒佛。
“悟道弟子,掙脫樊籠之後,可好?”
“師傅,偌大天地,竟無我安身立命之處,還請您指點迷津。”孟二微微上前一步道。
“無妨,無妨。佛心,道神,佛道自道,為的便是打破枷鎖,超脫塵世。世間的一切煩惱不過是一種假象,或曰庸人自擾之。直問本心就是好的自我之道。遁入空門,並非真空。山門頓開,眼前明亮。梧桐繁盛,鳳凰自來。”釋成新淡淡含笑。
“謝謝師傅引航。”“引航當不得。”釋成新目光直視著孟二道:“出家人不打誑語,不瞞弟子說,自三十年前老衲突然悟道,便雲遊於名川大山之間,等待應該出現之人出現,今日,總算是等到了這段善緣。”
“師傅,可惜弟子才疏學淺,不知可否普渡慈航?”
“唉!今日佛道兩界人才皆以青黃不接,廟宇古刹,多以牛鬼蛇神,魑魅魍魎,濫竽充數。晨鍾暮鼓,哀鳴縈繞。清靜之處,亦是烏煙瘴氣。”
“多謝師傅直言不諱。”孟二點了點頭。
“唉!隻是你身上煞甚濃,還望徒弟日後抓緊修煉,祛邪結善,方可成正果。否則,天打雷劈,不得正寢!”
“師傅請放心,徒弟謹記教誨,一定努力發奮,爭取早成正果。”“善哉!善哉!”釋成新讚許的點了點頭:“悟道,當年老衲與你身陷囹圄,覺得你佛心道心本重,便想讓你承接衣缽,闡揚弘法。故有意收你為徒。今日重逢,你我注定有緣,隻是你的佛心不足,慧根不淨,但領悟能力卻是出塵脫俗,超越無止,若一心向佛問道,必有一番收獲。”
“徒弟謹記師父教誨。隻是無名小卒,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名震三山五嶽?”
“無名即是道,道法則自然,自然即是佛。待到有口皆碑,自然聲名遠揚。無名便是佛道,實是玄妙,何必徒有虛名,去威震三山五嶽呢?”
“師傅點撥的透悟,透徹。”
孟二就這樣剃度出家,當了一個和尚,一不小心就混入了修佛的隊伍。從此,有了穩定的收入。不久混上了執事,收入翻番,生活小康。過了兩年,釋成新住處退休,遠遊西藏,做了一個真正的閑雲野鶴。孟二接任住持,月入過萬。故此在佛學界一直默默無聞的他方嶄露頭角。
當上了住持之後,孟二並沒有潛心研究佛法,而是轉而專攻寺廟經濟學。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首先走出去向先進廟宇學習取經,得到了一些寶貴經驗。在結合本廟宇的實際情況,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結論。
寺廟經濟學是一門全新的科學,具有傳統經濟學不可比擬的優點。寺廟經濟不要技術,不要設備,不需廠房,隻需傑出的人才,優秀的廣告策劃。打的是廟宇的主意,靠善男信女的虔誠和信仰攫取暴利。把信仰利益最大化,用信仰做生意,無本萬利。
那麽寺廟到底怎麽賺錢呢?
首先是提高門票收入。
門票必須收錢,尤其是重要節假日,必須要抓住大好機會漲價。環視如今中國的廣大寺廟,隻要稍微有點名氣,還有哪個寺是不收門票的?名氣越大收的越高。高到離譜也沒關係。
其次,巧立名目,增加廟裏的“高消費”經營項目。
比如,燒香要買香,撞鍾要花錢,求簽要錢,解簽也要錢,各種開光必須收費等等。隻要有大把的錢,寺廟就可以提供各種規格的接待,燒頭香、敲頭鍾、辦各種價格的水陸道場,主持婚禮等等。
第三,加強功德錢的管理力度。
提高工作人員業務質量,小沙彌主動拿出功德簿讓遊客簽名。並慷慨許諾:凡簽上名字的,住持大師親自念經,為香客祈福消災。結果簽上名之後,沙彌才說:“名字不是白簽的,要捐功德錢,多少隨意,三、六、九都行。”所謂三、六、九,就是3百元、6百元、9百元,3千元、6千元、9千元,3萬元、6萬元、萬千元,隨意挑選。
一般遊客到廟裏,寺裏的和尚就會勸香客燒個高香,但是外麵的香是不得帶入,據和尚們說外麵的香不幹淨,會髒了佛門清靜之地。等香客燒完了之後,和尚才會告訴他們燒香要花的價錢,一般都要幾百元以上,但不能講價,因為講價就表明心不誠。香客大多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得了。
在寺內請一炷香,最低價格200,最高不限!創造這個行業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大概是四川峨眉山的寶光寺:頭柱香拍賣,成交價99萬!啊!真是各大寺廟學習的楷模。香客們也不用擔心自己沒帶足夠的現金,因為和尚會拿出poss機,讓香客們刷卡。真是與時俱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風水輪流轉,如今的各大寺廟裏,不僅香火旺盛,而且各種與之相關聯的買賣興隆。和尚這行也成了賺錢的職業,收入甚至都超越了公務員。方丈們各個都是百萬富翁!成了最賺錢和最受尊敬的職業。
當和尚如此賺錢,自然就有了不少拿假文憑的和尚混入了這支純潔的僧侶隊伍。為了增加收入,積攢人脈,有些寺廟還不惜聘請了幾位假大師。這些“大師”已是業內的老江湖,說謊騙人的心理素質極好,能說會道,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一批極度虔誠的善男信女做粉絲。成為他們斂財的不斷的滾滾源泉。
這些大師基本上都是高級策劃師,他們總是花樣翻新的創造行業傳奇。大師出奇跡,信不信由你。寺廟收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大師的水平,如果大師能忽悠,就能把那些大款忽悠到自己的山門之下,開發善心,成為廟宇掘金的主力隊員。
這些大師極具鑒賞人的本領,他們很會看人下菜碟,通過衣著、氣質、談吐即可判別是否是其下手的目標,若是有錢人,大師就會挖空心思,為香客算卦抽簽,講經說法,想方設法讓香客落入圈套。如果碰到沒錢的人,便一句:“施主與佛無緣”了事。在他們看來與佛有緣無緣,不在於人,而在於錢上。那些懷揣虔誠的香客跨入這些寺院的門檻的瞬間,就成為待宰的羔羊,少則數百,多則幾萬。在大師們極具煽情語言的威*利誘之下,佛門威嚴的氣場和心誠則靈的心理暗示自然戰勝理性,而那源源不斷的功德錢最終便落入了寺廟的口袋。這項生意的利潤如此巨大,以至於一些人趨之若鶩,不惜想方設法爭當和尚、尼姑或道人,每月領工資,上班“禮”佛,下班還俗,收入高過白領。這一職業都成了很多人掙錢的渠道。常人如此,況孟慶琪乎?他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並以此廟宇為契機,從此走上了一條發財致富的佛光大道。
中國人就是有無限的創造力,把信仰都可以兌換成價值,那些神職人員居然可以心安理得的坐在佛像之下數著花花綠綠的鈔票。同樣是信仰,都是精神寄托。國外有教堂,中國有寺廟。但是兩者卻有著天壤之別。進教堂和進寺廟的目的卻截然相同。西方人進教堂是為了懺悔,中國人進寺廟是為了賄賂。外國人進教堂是免費聆聽牧師布道,懺悔自己的靈魂,接受神父的盡善盡美的勸導與教誨;而中國人進寺廟則是花錢燒香求佛保佑,破財消災,或者花錢乞求祈求佛祖保佑平安、發財、升官、交好運。前者是靈魂的溝通與升華,淨化心靈;後者則是企圖用金錢圖謀更多的好處與利益。由此可見二者的境界,孰高孰低已經一目了然了。
孟慶琪八年的刑期終於熬到了頭,他一步一步走出監獄大門。天上的白雲在悠閑的飄蕩著,天空上鳥兒在自由地飛翔著,終於他看到了久違的世界,外麵的世界真好啊!
今天終於活著走出了監獄的大門!太陽的光芒照的他睜不開雙眼,眼前的世界是白茫茫的一片,8年了,整整在監獄裏度過了8年,這個8年把他的青春、家庭、事業、全都錯過了,他所擁有的就是一張釋放證書。還有一個70多歲的老母親正在家裏盼著他的歸來。
8年與世隔絕生活,讓他對當今中國社會的變化已經感到極為陌生了。對於他來講,簡直就是兩個時代。他進去時中國還是一個閉關自守的社會,可他出來的時候,中國已經進入了改革開放的社會。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啊!他對社會的這種變化一點不理解,本來他進去時都該判刑的投機倒把行為,現在滿大街都是,而且還美其名曰:搞活市場經濟,這樣看起來,自己還是改革開放的先驅者呢?卻他媽的為此做了八年的牢,真窩囊,這上哪兒說理去?
走向新生,重新做人。自己要做一個什麽樣的人呢?一定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在監獄裏的出來的人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嗎?監獄根本就不是教育改造人的地方,就是培養仇恨的焚燒廠。監獄是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是一個殺人不見血的地方,是匯集所有肮髒交易的地方。監獄裏的黑暗真的無法想像,隻有做過牢的人才能知曉其中的厲害。那些在外麵的自由人是根本無法想象的。八年的牢獄生活是孟慶琪一生都無法忘懷的痛苦的經曆,是一場不能醒的噩夢,那一切將會牢牢的刻在他的心中。
囚禁了這麽多年,忠於可以重返江湖大展拳腳了。出來時他還豪言壯誌,他抱住了母親告訴她,他現在出來了,他不會在讓以為自己還可以大幹一番事業,還可以再戰江湖。然而時代變了,社會也變了,再拿過去那種流氓思想混世界,估計唯一的結果就是腦漿迸裂,趕緊收拾收拾去見馬克思就得了。
現實真的不像他想象的那樣,剛回家時,他還勸70多歲的老母親不要再去撿垃圾了,信誓旦旦的說要去找一份正經的工作,用幹幹淨淨的錢來養活她,讓她度過一個幸福的晚年。不在去做那些危害社會的壞事,賺那些肮髒錢了。他一定要好好的做人,用全部的時間來好好的孝敬自己的母親。可是事情並不向他所想象的那麽簡單,他是想找一份工作,可工作卻不想找他。像他這樣蹲了八年大獄的人,連實在親人見了都恨不得趕緊繞道走開,誰願意給他一份穩定的工作呢?
八年的監獄生活使他徹底的脫離了社會,沒學會一項足以謀生的技能,他對社會充滿了陌生,而這個社會也拋棄了他。真不知道將怎樣賺錢來養活自己和母親。他茫然了,茫然無措。每天都滿懷希望的去找工作,但是每天都失望而歸。母親看到兒子的失敗的身影,默默地又開始重*舊業,每天奔走在臭氣熏天的垃圾堆上,撿拾一些廢銅爛鐵、塑料瓶子,用來維持母子二人的生計。看著年邁的母親每天背著一個蛇皮袋子,孟慶琪的眼淚不由得流了下來。這麽多年,他第一次落淚,監獄那麽痛苦的生活他都沒有掉過一滴眼淚,但看到母親的這一幕,他的眼淚卻止不住了。他在心裏暗暗地發誓:一定要找到一條新路,賺更多的錢,好好照顧母親,決不會再讓她吃苦受累了一定讓她好好的安享晚年。
黃天不負有心人,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鳥兒。終於有一天喜從天降。回家這些天生活苦無著落,讓他心灰意冷,有了一種墮入空門的想法。既然凡塵俗世沒有他一席之地,那還不如到梵文淨土中找一口飯吃。想到這裏,他的內心一亮,趕緊借了一輛自行車,騎了大半天來到了觀音寺。那時這裏還沒有重新修繕,殘垣斷壁,鬥拱雕梁,朱漆剝落,一片淒慘景象。
他推開掩著的廟門,徑直走了進去。大殿內油燈昏暗,香煙繚繞,觀音菩薩懶洋洋地看著他這個不速之客。孟慶琪走到巨大的觀音雕像下,雙漆跪下,嘴裏嘀嘀咕咕,一頓阿彌佗佛,佛祖保佑。人一到絕望的時候,不是想起佛祖,就是想起上帝耶穌。佛祖似乎被他的誠心感動了,馬上派出了住持來聯係他。
“南無阿彌陀佛。”住持像個幽靈一樣從黑咕隆咚的內殿走出來。
“阿彌佗佛。”
“今天早晨抬頭看見大雄寶殿的喜鵲歡叫,我就算出會有貴客臨門,沒想到竟然是你。”住持對他說道。
“師傅!”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孟二怎麽也沒想到會在這裏遇見釋成新。因為他是一個政治犯,四人幫剛打倒不久,就被重新改判,無罪釋放了。所以比孟二早二年多先出了監獄。他出來後又回到了佛教事務管理局拿了官俸,成了一名公務員。同時他還兼任觀音寺的住持,是這裏的一把手。
二年多沒見釋成新了,雖然人看上去比在監獄裏精神多了,但卻比那時蒼老了,頭發都已經花白了,眼角的皺紋也比那時多了好幾條。每一個傳說,都會隨時間流逝褪色;每一個強者,都會有背後的辛酸生活。之所以有人活得灑脫,是因為早已看透了人間生活。
人生就如同一艘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帆船,有時候會遇到大風大浪,有時候天高海闊,風平浪靜。這就需要我們緊緊把握住航行的方向,避免走錯或迷航。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不會總是一帆風順,有時候也會遇見狂風巨浪,有時候可以輕輕飄蕩。每個人都不會永遠處在失落的低穀,每個人也不會永遠站在輝煌的潮頭。無論處於那種狀態,都不要彷徨不前,隻要勇敢的向前走,一定能走上一條光輝的大道。
孟二知道釋成新以佛入道,並非單修佛法,而是佛道雙修,兩者兼顧,已經到了臻至化境,是當世一個難能可貴的高手,點化世人的手法絕世無雙。他是真正的普世之人,不慕權貴,不染半點利益。一身超凡脫俗的氣質,沒有一絲市儈的精神。往那一站,就宛若一尊得道的彌勒佛。
“悟道弟子,掙脫樊籠之後,可好?”
“師傅,偌大天地,竟無我安身立命之處,還請您指點迷津。”孟二微微上前一步道。
“無妨,無妨。佛心,道神,佛道自道,為的便是打破枷鎖,超脫塵世。世間的一切煩惱不過是一種假象,或曰庸人自擾之。直問本心就是好的自我之道。遁入空門,並非真空。山門頓開,眼前明亮。梧桐繁盛,鳳凰自來。”釋成新淡淡含笑。
“謝謝師傅引航。”“引航當不得。”釋成新目光直視著孟二道:“出家人不打誑語,不瞞弟子說,自三十年前老衲突然悟道,便雲遊於名川大山之間,等待應該出現之人出現,今日,總算是等到了這段善緣。”
“師傅,可惜弟子才疏學淺,不知可否普渡慈航?”
“唉!今日佛道兩界人才皆以青黃不接,廟宇古刹,多以牛鬼蛇神,魑魅魍魎,濫竽充數。晨鍾暮鼓,哀鳴縈繞。清靜之處,亦是烏煙瘴氣。”
“多謝師傅直言不諱。”孟二點了點頭。
“唉!隻是你身上煞甚濃,還望徒弟日後抓緊修煉,祛邪結善,方可成正果。否則,天打雷劈,不得正寢!”
“師傅請放心,徒弟謹記教誨,一定努力發奮,爭取早成正果。”“善哉!善哉!”釋成新讚許的點了點頭:“悟道,當年老衲與你身陷囹圄,覺得你佛心道心本重,便想讓你承接衣缽,闡揚弘法。故有意收你為徒。今日重逢,你我注定有緣,隻是你的佛心不足,慧根不淨,但領悟能力卻是出塵脫俗,超越無止,若一心向佛問道,必有一番收獲。”
“徒弟謹記師父教誨。隻是無名小卒,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名震三山五嶽?”
“無名即是道,道法則自然,自然即是佛。待到有口皆碑,自然聲名遠揚。無名便是佛道,實是玄妙,何必徒有虛名,去威震三山五嶽呢?”
“師傅點撥的透悟,透徹。”
孟二就這樣剃度出家,當了一個和尚,一不小心就混入了修佛的隊伍。從此,有了穩定的收入。不久混上了執事,收入翻番,生活小康。過了兩年,釋成新住處退休,遠遊西藏,做了一個真正的閑雲野鶴。孟二接任住持,月入過萬。故此在佛學界一直默默無聞的他方嶄露頭角。
當上了住持之後,孟二並沒有潛心研究佛法,而是轉而專攻寺廟經濟學。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首先走出去向先進廟宇學習取經,得到了一些寶貴經驗。在結合本廟宇的實際情況,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結論。
寺廟經濟學是一門全新的科學,具有傳統經濟學不可比擬的優點。寺廟經濟不要技術,不要設備,不需廠房,隻需傑出的人才,優秀的廣告策劃。打的是廟宇的主意,靠善男信女的虔誠和信仰攫取暴利。把信仰利益最大化,用信仰做生意,無本萬利。
那麽寺廟到底怎麽賺錢呢?
首先是提高門票收入。
門票必須收錢,尤其是重要節假日,必須要抓住大好機會漲價。環視如今中國的廣大寺廟,隻要稍微有點名氣,還有哪個寺是不收門票的?名氣越大收的越高。高到離譜也沒關係。
其次,巧立名目,增加廟裏的“高消費”經營項目。
比如,燒香要買香,撞鍾要花錢,求簽要錢,解簽也要錢,各種開光必須收費等等。隻要有大把的錢,寺廟就可以提供各種規格的接待,燒頭香、敲頭鍾、辦各種價格的水陸道場,主持婚禮等等。
第三,加強功德錢的管理力度。
提高工作人員業務質量,小沙彌主動拿出功德簿讓遊客簽名。並慷慨許諾:凡簽上名字的,住持大師親自念經,為香客祈福消災。結果簽上名之後,沙彌才說:“名字不是白簽的,要捐功德錢,多少隨意,三、六、九都行。”所謂三、六、九,就是3百元、6百元、9百元,3千元、6千元、9千元,3萬元、6萬元、萬千元,隨意挑選。
一般遊客到廟裏,寺裏的和尚就會勸香客燒個高香,但是外麵的香是不得帶入,據和尚們說外麵的香不幹淨,會髒了佛門清靜之地。等香客燒完了之後,和尚才會告訴他們燒香要花的價錢,一般都要幾百元以上,但不能講價,因為講價就表明心不誠。香客大多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得了。
在寺內請一炷香,最低價格200,最高不限!創造這個行業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大概是四川峨眉山的寶光寺:頭柱香拍賣,成交價99萬!啊!真是各大寺廟學習的楷模。香客們也不用擔心自己沒帶足夠的現金,因為和尚會拿出poss機,讓香客們刷卡。真是與時俱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風水輪流轉,如今的各大寺廟裏,不僅香火旺盛,而且各種與之相關聯的買賣興隆。和尚這行也成了賺錢的職業,收入甚至都超越了公務員。方丈們各個都是百萬富翁!成了最賺錢和最受尊敬的職業。
當和尚如此賺錢,自然就有了不少拿假文憑的和尚混入了這支純潔的僧侶隊伍。為了增加收入,積攢人脈,有些寺廟還不惜聘請了幾位假大師。這些“大師”已是業內的老江湖,說謊騙人的心理素質極好,能說會道,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一批極度虔誠的善男信女做粉絲。成為他們斂財的不斷的滾滾源泉。
這些大師基本上都是高級策劃師,他們總是花樣翻新的創造行業傳奇。大師出奇跡,信不信由你。寺廟收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大師的水平,如果大師能忽悠,就能把那些大款忽悠到自己的山門之下,開發善心,成為廟宇掘金的主力隊員。
這些大師極具鑒賞人的本領,他們很會看人下菜碟,通過衣著、氣質、談吐即可判別是否是其下手的目標,若是有錢人,大師就會挖空心思,為香客算卦抽簽,講經說法,想方設法讓香客落入圈套。如果碰到沒錢的人,便一句:“施主與佛無緣”了事。在他們看來與佛有緣無緣,不在於人,而在於錢上。那些懷揣虔誠的香客跨入這些寺院的門檻的瞬間,就成為待宰的羔羊,少則數百,多則幾萬。在大師們極具煽情語言的威*利誘之下,佛門威嚴的氣場和心誠則靈的心理暗示自然戰勝理性,而那源源不斷的功德錢最終便落入了寺廟的口袋。這項生意的利潤如此巨大,以至於一些人趨之若鶩,不惜想方設法爭當和尚、尼姑或道人,每月領工資,上班“禮”佛,下班還俗,收入高過白領。這一職業都成了很多人掙錢的渠道。常人如此,況孟慶琪乎?他自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並以此廟宇為契機,從此走上了一條發財致富的佛光大道。
中國人就是有無限的創造力,把信仰都可以兌換成價值,那些神職人員居然可以心安理得的坐在佛像之下數著花花綠綠的鈔票。同樣是信仰,都是精神寄托。國外有教堂,中國有寺廟。但是兩者卻有著天壤之別。進教堂和進寺廟的目的卻截然相同。西方人進教堂是為了懺悔,中國人進寺廟是為了賄賂。外國人進教堂是免費聆聽牧師布道,懺悔自己的靈魂,接受神父的盡善盡美的勸導與教誨;而中國人進寺廟則是花錢燒香求佛保佑,破財消災,或者花錢乞求祈求佛祖保佑平安、發財、升官、交好運。前者是靈魂的溝通與升華,淨化心靈;後者則是企圖用金錢圖謀更多的好處與利益。由此可見二者的境界,孰高孰低已經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