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走路帶風
12歲了,我建個宗門很合理吧? 作者:獨掉寒江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一晃而過。
轉眼就入了深秋。
當秋風開始蕭瑟,吹黃了樹葉落滿鄉間小道,遠方的大山也染了一片片的紅楓。
山林田野之中各種動物開始活泛起來。
這是它們囤食的季節。
收獲的多少,決定了它們在接下來一個冬季中的生存概率。
遵循著秋收冬藏這一古律的凡人們亦是如此。
秀水村的村民們在緊鑼密鼓地秋收之後,又馬不停蹄地種下了冬小麥。
當一切生計勞動都徹底完成之後,大家才終於有空開始清點自家今年的收獲。
托了淩仙宗的福,這兩年秀水村的村民們收入都不錯,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不少進項。
信賴田地的農民們,將大部分收入都換成了能讓他們覺得安心的一張張地契。
往年秀水村中還有不少佃農,專門以佃他人的田地耕種為生。
之所以做佃農,一般都是因為家中田地太少,或者幹脆就沒有田地,無法生存。
這個時代的佃農,他們種地之後所得收獲,不光得交付朝廷收的賦稅,剩下的還得交一部分給田地的主人。
然而人力終究是有限的,因此這些佃農就算一年到頭勤懇忙碌,最後能收到手裏的糧食也僅供溫飽。
若是遇到什麽災荒就更難了。
所以這兩年收入上去了之後,村裏所有人幾乎第一反應都是買地。
這幾年的時間,秀水村大部分人已經都擁有了足夠自家耕種甚至富餘的田地,徹底不做佃農了。
偶爾幾戶尚在佃地的人家,也卯足了勁兒攢錢,就等著錢一夠就去買地。
因此現在秀水村裏多出了很多種不過來的地。
這些地又被它們的主人給佃給了附近其他村子的人。
這讓周圍的村子裏很多空有一身力氣卻沒能租到太多田地的佃農可都高興得不行。
當冬小麥種下,秋天收獲的糧食也都晾曬過秤,一部分繳了稅,一部分入了糧倉之後,秀水村的人們也迎來了一件讓他們激動不已的事。
一件他們從前從未想過的事。
秀水村,即將要建設成為秀水鎮了!
這件事自打年前起,村長和村裏幾家的族老就有跟每家的當家人透露過一些。
但是當時因為諸事未定,也沒有十分明確地說過。
大家雖然覺得有些不現實,畢竟村子變成鎮子什麽的,別說他們了,就是他們的祖輩也是沒有過的事情,可盡管如此,這種原本想也不敢想的事既然露出了風聲,再加上這幾年村裏的變化,讓他們對此心裏也都抱上了一點期待。
然後就在昨日。
一大早,每家的當家人就被村長召集去了曬穀場。
當著所有人的麵,村長鄭重地宣布了這件事。
當期待的事情成真,可把大家夥兒都高興壞了!
而且村長也把淩仙宗資助和借款的事情都擺明了告訴眾人,這也是每家族老都點頭通過的事情。
秀水村的村民們對此都沒有什麽異議。
這年頭,願意借錢的地主都是大好人,更何況淩仙宗還直接資助了一筆錢呢。
往後他們秀水村成了秀水鎮,那他們所有村民可就都搖身一變成了鎮裏人了啊!
那說出去多有派頭!
往後所有嫁進他們村、不對,他們鎮的閨女兒,那都能說得上是高嫁了!
這對當初僅憑著住在山溪和北山旁,就能吹自己村子依山傍水人傑地靈的秀水村村民來說,簡直是天大的誘惑!
這往後出去吹牛的事又多了一大樁啊!
瞧瞧,村子直接升為鎮子,見過沒?我們秀水村,獨一份兒!
之前淩仙宗的出現,雖然也讓秀水村村民感到與有榮焉,但到底也隻是個沾邊兒的關係,這次可不一樣,他們就是身處其中的主角兒!
於是這幾日,村民們走路都帶風。
秋風吹起衣角的蕭瑟感,似乎都變成了襯托他們風度翩翩明媚瀟灑的工具。
這消息自然也送到了這幾年在秀水村定居的那部分達官貴人耳中。
沒過兩日,杜村長那邊又收到了一批籌款。
總數都快趕上淩仙宗資助的數額了。
如此一來,秀水村原本的建設預算又可以往上拔高了一截。
可以預見秀水鎮這個新起的小鎮成功建起來之後,很快就要成為整個府城下轄裏最氣派的小鎮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
杜村長坐在家中的藤椅上,揮手招來自家正在院子裏劈柴的兒子。
“長勝啊,我想起一件事兒來,咱們村裏之前建在西邊的那個窩棚,你記著也得新建一個,現在那窩棚到了冬天不頂事兒,到底還是難挨了些。”
西邊的窩棚是前年就有的,不過那個窩棚一開始是因為隨著秀水村的人流增多,漸漸地也有一些走投無路的老人孩子流浪過來混口吃的。
有的是各個鄉裏村裏沒田沒地無依無靠的,有的是在城鎮裏被其他厲害的乞丐排擠的。
他們來了秀水村,也不到處攔人要錢要吃的,就安安靜靜地躲在角落裏,若是有心善的人看到他們,給點錢或是給點吃的,一天天下來也能勉強混個半飽。
那會兒村裏有人看他們天天身無片瓦遮蓋,就跟村長說想找個偏僻些的地方給他們搭個小窩棚。
老的老小的小,衣不蔽體,居無定所,看著怪可憐的。
於是後來幾個村人得到村長的批準之後,就在西邊的角落找了個空地給他們搭了個簡單的窩棚,勉強度日。
這要是放在三年前秀水村村民們大部分自己家都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也不會有人有心思可憐這些乞丐。
也是這些年他們不愁吃穿了,才能有這份心意。
乞丐們對秀水村村民感恩戴德,平日裏經常會幫著村民們打打力所能及的下手。
後來這件事村裏更多的人知道了,在村長的組織下又各家出了點力,把那窩棚改造得更大更結實了些,四周還用泥草磚壘了牆,算得上半間屋子了,一直用到現在。
住在裏麵的七八個老人孩子也很珍惜,沒事的時候也會撿一些石頭壘在牆內外。
轉眼就入了深秋。
當秋風開始蕭瑟,吹黃了樹葉落滿鄉間小道,遠方的大山也染了一片片的紅楓。
山林田野之中各種動物開始活泛起來。
這是它們囤食的季節。
收獲的多少,決定了它們在接下來一個冬季中的生存概率。
遵循著秋收冬藏這一古律的凡人們亦是如此。
秀水村的村民們在緊鑼密鼓地秋收之後,又馬不停蹄地種下了冬小麥。
當一切生計勞動都徹底完成之後,大家才終於有空開始清點自家今年的收獲。
托了淩仙宗的福,這兩年秀水村的村民們收入都不錯,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不少進項。
信賴田地的農民們,將大部分收入都換成了能讓他們覺得安心的一張張地契。
往年秀水村中還有不少佃農,專門以佃他人的田地耕種為生。
之所以做佃農,一般都是因為家中田地太少,或者幹脆就沒有田地,無法生存。
這個時代的佃農,他們種地之後所得收獲,不光得交付朝廷收的賦稅,剩下的還得交一部分給田地的主人。
然而人力終究是有限的,因此這些佃農就算一年到頭勤懇忙碌,最後能收到手裏的糧食也僅供溫飽。
若是遇到什麽災荒就更難了。
所以這兩年收入上去了之後,村裏所有人幾乎第一反應都是買地。
這幾年的時間,秀水村大部分人已經都擁有了足夠自家耕種甚至富餘的田地,徹底不做佃農了。
偶爾幾戶尚在佃地的人家,也卯足了勁兒攢錢,就等著錢一夠就去買地。
因此現在秀水村裏多出了很多種不過來的地。
這些地又被它們的主人給佃給了附近其他村子的人。
這讓周圍的村子裏很多空有一身力氣卻沒能租到太多田地的佃農可都高興得不行。
當冬小麥種下,秋天收獲的糧食也都晾曬過秤,一部分繳了稅,一部分入了糧倉之後,秀水村的人們也迎來了一件讓他們激動不已的事。
一件他們從前從未想過的事。
秀水村,即將要建設成為秀水鎮了!
這件事自打年前起,村長和村裏幾家的族老就有跟每家的當家人透露過一些。
但是當時因為諸事未定,也沒有十分明確地說過。
大家雖然覺得有些不現實,畢竟村子變成鎮子什麽的,別說他們了,就是他們的祖輩也是沒有過的事情,可盡管如此,這種原本想也不敢想的事既然露出了風聲,再加上這幾年村裏的變化,讓他們對此心裏也都抱上了一點期待。
然後就在昨日。
一大早,每家的當家人就被村長召集去了曬穀場。
當著所有人的麵,村長鄭重地宣布了這件事。
當期待的事情成真,可把大家夥兒都高興壞了!
而且村長也把淩仙宗資助和借款的事情都擺明了告訴眾人,這也是每家族老都點頭通過的事情。
秀水村的村民們對此都沒有什麽異議。
這年頭,願意借錢的地主都是大好人,更何況淩仙宗還直接資助了一筆錢呢。
往後他們秀水村成了秀水鎮,那他們所有村民可就都搖身一變成了鎮裏人了啊!
那說出去多有派頭!
往後所有嫁進他們村、不對,他們鎮的閨女兒,那都能說得上是高嫁了!
這對當初僅憑著住在山溪和北山旁,就能吹自己村子依山傍水人傑地靈的秀水村村民來說,簡直是天大的誘惑!
這往後出去吹牛的事又多了一大樁啊!
瞧瞧,村子直接升為鎮子,見過沒?我們秀水村,獨一份兒!
之前淩仙宗的出現,雖然也讓秀水村村民感到與有榮焉,但到底也隻是個沾邊兒的關係,這次可不一樣,他們就是身處其中的主角兒!
於是這幾日,村民們走路都帶風。
秋風吹起衣角的蕭瑟感,似乎都變成了襯托他們風度翩翩明媚瀟灑的工具。
這消息自然也送到了這幾年在秀水村定居的那部分達官貴人耳中。
沒過兩日,杜村長那邊又收到了一批籌款。
總數都快趕上淩仙宗資助的數額了。
如此一來,秀水村原本的建設預算又可以往上拔高了一截。
可以預見秀水鎮這個新起的小鎮成功建起來之後,很快就要成為整個府城下轄裏最氣派的小鎮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
杜村長坐在家中的藤椅上,揮手招來自家正在院子裏劈柴的兒子。
“長勝啊,我想起一件事兒來,咱們村裏之前建在西邊的那個窩棚,你記著也得新建一個,現在那窩棚到了冬天不頂事兒,到底還是難挨了些。”
西邊的窩棚是前年就有的,不過那個窩棚一開始是因為隨著秀水村的人流增多,漸漸地也有一些走投無路的老人孩子流浪過來混口吃的。
有的是各個鄉裏村裏沒田沒地無依無靠的,有的是在城鎮裏被其他厲害的乞丐排擠的。
他們來了秀水村,也不到處攔人要錢要吃的,就安安靜靜地躲在角落裏,若是有心善的人看到他們,給點錢或是給點吃的,一天天下來也能勉強混個半飽。
那會兒村裏有人看他們天天身無片瓦遮蓋,就跟村長說想找個偏僻些的地方給他們搭個小窩棚。
老的老小的小,衣不蔽體,居無定所,看著怪可憐的。
於是後來幾個村人得到村長的批準之後,就在西邊的角落找了個空地給他們搭了個簡單的窩棚,勉強度日。
這要是放在三年前秀水村村民們大部分自己家都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也不會有人有心思可憐這些乞丐。
也是這些年他們不愁吃穿了,才能有這份心意。
乞丐們對秀水村村民感恩戴德,平日裏經常會幫著村民們打打力所能及的下手。
後來這件事村裏更多的人知道了,在村長的組織下又各家出了點力,把那窩棚改造得更大更結實了些,四周還用泥草磚壘了牆,算得上半間屋子了,一直用到現在。
住在裏麵的七八個老人孩子也很珍惜,沒事的時候也會撿一些石頭壘在牆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