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您...確定要與我和蘭為敵嗎?”蘭德尼早已經失去了來時得鎮定,咬牙切齒道。
“哼,我大明終其一朝,祖訓有製: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別說你一個小小的和蘭,就算與整個世界為敵又如何?”朱由檢雙手環於背後,死盯著蘭德尼霸氣怒道。
是啊,後世由於滿清的緣故有人對明朝極盡汙蔑之能事,好像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實,隻要細心比較,就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中國曆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與號稱最強大的漢、唐相比,明朝亦毫無遜色!
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
後世總是津津樂道於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於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最後明朝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禦駕親征五征蒙古。
與唐朝相比,不錯,唐初國力強盛,四海臣服。
可盛唐以後呢?安祿山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可以比較的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例子。
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
就連後世的原主崇禎皇帝當年,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這與清廷的鹹豐皇帝致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狂逃離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更有著天壤之別。
大明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複”的願望。
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
蘭德尼的威脅話語,對朱由檢來說簡直就如玩笑一般好笑,一聲怒吼,讓蘭德尼直接呆立當場。
“這次朕權當爾等國小無知,如再有下次,朕的鐵蹄定當踏破和蘭。來人!!!將和蘭大使送回會同館,限他們三日內離京。”朱由檢喝道。
“謝陛下......”蘭德尼二人此時才反應過來,躬身準備離去。
“蘭德尼,記住朕說的話。”朱由堅藐視道。
“是。”蘭德尼二人終究悻悻而去。
待使臣走後,蔣德璟出班道:“陛下,這紅毛夷如此無禮,陛下為何不懲治一番?也好讓他知道我天朝上國的威嚴。”
“威嚴?朕告訴你,威嚴是靠武力打出來的。諸卿可有想過,今日這小小的蠻夷之國為何敢觸犯天威?”朱由檢巡視一周後,頓了頓道。
一眾朝臣皆是垂頭不語,似乎是在思考著。
朱由檢大手一揮,吼道:“無非就兩個字:軍力。和蘭一彈丸小國,現有著最強大的水師,它所擁有的戰船比之大明十倍還多,而我天朝上國,連年征戰,水師早已荒廢,在實力上已是遠遠不如和蘭,這就是原因。”
朱由檢所說的話深深的刺激著在場文武百官的心,其實大明作為這個時代的超級大國,其水師本是不弱。
鼎盛時期,大明僅僅在江浙一帶,光戰船的型號就達到了二十一種,如果加上福建和兩廣,型號更是繁多。
那時的大明既有鄭和七下西洋的世界壯舉,又有三十六國臣服大明的偉業。
然而,大明內部的腐敗和外部的打擊下,這一切就猶如昨日的黃花,一去不複返。
而今天,和蘭使臣的猖狂,讓文武百官被撼動了,原本滅李自成退建奴的驕傲,在此刻被打的蕩然無存,皇帝的話亦是重重的砸在心口。
半晌,兵部尚書張煌言第一個跳出道:"陛下,臣奏請陛下重建水師,對目前所屬艦隊進行整頓。"
"陛下,張尚書所言有理,我大明水師前有料羅灣海戰的大勝,如今這紅毛夷再犯天威,大不了再打一場料羅灣海戰。"蔣德璟亦讚同道。
"臣附議,不能讓這蠻夷騎在咱們頭上。"
"對,臣等附議。"......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武百官一個個像打了雞血一般,義憤填膺,集體向朱由檢奏請。
朱由檢看著群情激憤的朝臣,點點頭,嗯骨氣還在。
"好,軍心可用。朕剛剛已然說過,讓和蘭半年後撤出台灣,這是給和蘭的一個期限,其實也是給我大明的一個期限。
這半年必須打造出一支世界級的水師,諸卿有沒有信心?"朱由檢環視道。
"謹遵陛下旨意。"
"傳朕旨意:著令內閣攜同兵部、工部和戶部共同辦理,半年後朕還有個大大的驚喜給你們。"朱由檢笑著說道。
另一邊,被朱由檢下旨趕出京城的和蘭使節二人,剛剛回到會同館,留守的使節團隊一擁而上的問道:“伯爵大人,如何?明朝皇帝是否答應我國的要求?”
蘭德尼鐵青著臉,陰沉著臉道:“哼,明朝皇帝拒絕了我方的全部要求,還提出半年後讓我方撤出台灣。”
“什麽???明朝皇帝難道不怕我海軍兵臨城下嗎?"其中一人問道。
蘭德尼瞥了一眼此人,像看著白癡一般,道:"你以為明朝真的是軟柿子嗎?本次覲見明朝皇帝,本想趁著其內部混亂拿點好處,沒想到這明朝皇帝似乎對我和蘭了解的很是透徹。"
停頓片刻,蘭德尼急道:"我們明天出發返回台灣,這件事已經超出了我的控製範圍了,希望國王陛下不會震怒。"
“哼,我大明終其一朝,祖訓有製: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別說你一個小小的和蘭,就算與整個世界為敵又如何?”朱由檢雙手環於背後,死盯著蘭德尼霸氣怒道。
是啊,後世由於滿清的緣故有人對明朝極盡汙蔑之能事,好像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實,隻要細心比較,就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中國曆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與號稱最強大的漢、唐相比,明朝亦毫無遜色!
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
後世總是津津樂道於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於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最後明朝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禦駕親征五征蒙古。
與唐朝相比,不錯,唐初國力強盛,四海臣服。
可盛唐以後呢?安祿山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可以比較的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例子。
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
就連後世的原主崇禎皇帝當年,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這與清廷的鹹豐皇帝致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狂逃離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更有著天壤之別。
大明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複”的願望。
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
蘭德尼的威脅話語,對朱由檢來說簡直就如玩笑一般好笑,一聲怒吼,讓蘭德尼直接呆立當場。
“這次朕權當爾等國小無知,如再有下次,朕的鐵蹄定當踏破和蘭。來人!!!將和蘭大使送回會同館,限他們三日內離京。”朱由檢喝道。
“謝陛下......”蘭德尼二人此時才反應過來,躬身準備離去。
“蘭德尼,記住朕說的話。”朱由堅藐視道。
“是。”蘭德尼二人終究悻悻而去。
待使臣走後,蔣德璟出班道:“陛下,這紅毛夷如此無禮,陛下為何不懲治一番?也好讓他知道我天朝上國的威嚴。”
“威嚴?朕告訴你,威嚴是靠武力打出來的。諸卿可有想過,今日這小小的蠻夷之國為何敢觸犯天威?”朱由檢巡視一周後,頓了頓道。
一眾朝臣皆是垂頭不語,似乎是在思考著。
朱由檢大手一揮,吼道:“無非就兩個字:軍力。和蘭一彈丸小國,現有著最強大的水師,它所擁有的戰船比之大明十倍還多,而我天朝上國,連年征戰,水師早已荒廢,在實力上已是遠遠不如和蘭,這就是原因。”
朱由檢所說的話深深的刺激著在場文武百官的心,其實大明作為這個時代的超級大國,其水師本是不弱。
鼎盛時期,大明僅僅在江浙一帶,光戰船的型號就達到了二十一種,如果加上福建和兩廣,型號更是繁多。
那時的大明既有鄭和七下西洋的世界壯舉,又有三十六國臣服大明的偉業。
然而,大明內部的腐敗和外部的打擊下,這一切就猶如昨日的黃花,一去不複返。
而今天,和蘭使臣的猖狂,讓文武百官被撼動了,原本滅李自成退建奴的驕傲,在此刻被打的蕩然無存,皇帝的話亦是重重的砸在心口。
半晌,兵部尚書張煌言第一個跳出道:"陛下,臣奏請陛下重建水師,對目前所屬艦隊進行整頓。"
"陛下,張尚書所言有理,我大明水師前有料羅灣海戰的大勝,如今這紅毛夷再犯天威,大不了再打一場料羅灣海戰。"蔣德璟亦讚同道。
"臣附議,不能讓這蠻夷騎在咱們頭上。"
"對,臣等附議。"......
一石激起千層浪,文武百官一個個像打了雞血一般,義憤填膺,集體向朱由檢奏請。
朱由檢看著群情激憤的朝臣,點點頭,嗯骨氣還在。
"好,軍心可用。朕剛剛已然說過,讓和蘭半年後撤出台灣,這是給和蘭的一個期限,其實也是給我大明的一個期限。
這半年必須打造出一支世界級的水師,諸卿有沒有信心?"朱由檢環視道。
"謹遵陛下旨意。"
"傳朕旨意:著令內閣攜同兵部、工部和戶部共同辦理,半年後朕還有個大大的驚喜給你們。"朱由檢笑著說道。
另一邊,被朱由檢下旨趕出京城的和蘭使節二人,剛剛回到會同館,留守的使節團隊一擁而上的問道:“伯爵大人,如何?明朝皇帝是否答應我國的要求?”
蘭德尼鐵青著臉,陰沉著臉道:“哼,明朝皇帝拒絕了我方的全部要求,還提出半年後讓我方撤出台灣。”
“什麽???明朝皇帝難道不怕我海軍兵臨城下嗎?"其中一人問道。
蘭德尼瞥了一眼此人,像看著白癡一般,道:"你以為明朝真的是軟柿子嗎?本次覲見明朝皇帝,本想趁著其內部混亂拿點好處,沒想到這明朝皇帝似乎對我和蘭了解的很是透徹。"
停頓片刻,蘭德尼急道:"我們明天出發返回台灣,這件事已經超出了我的控製範圍了,希望國王陛下不會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