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卿本好局,奈何崩盤:隋煬帝
羅輯思維:成大事者不糾結 作者:羅振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先給大家講個段子。當年蘇共中央開全會,正值赫魯曉夫當政,他在台上大肆批判斯大林。這時候場下有一個人突然尖叫起來:“赫魯曉夫同誌,當年斯大林當政的時候,你不也是中央委員嗎?你當時怎麽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呢?”
此言一出,全場鴉雀無聲。赫魯曉夫勃然大怒,一拍桌子:“誰說的?站出來!”
等了半天,也沒人敢站出來。赫魯曉夫臉色一變,說道:“當年我就坐在你現在的位置上,你今天不也是什麽都不敢說嗎?”
講這個段子,是想表達我對曆史的一種態度。很多人以為曆史就是在講是非、忠奸、善惡,可是讀到一定的境界後,你會發現把這些都讀沒了,反而會讀出一種悲憫之情,讀出一種同情之理解。
一個曆史人物,不管他被供奉為神,還是被描述為鬼,當你了解到更多事實的時候,你會發現,隻要承認人性是多元的,他的所作所為就是可以理解的。我曾經在一期節目裏說秦檜,很多人就說羅胖給秦檜翻案了。真是那麽回事嗎?我隻不過是說,在秦檜當時的曆史處境當中,他的很多做法是有他的道理的,僅此而已。這樣讀曆史,才能讀出真滋味。 “惡棍專業戶”隋煬帝?
現在我們聚焦另外一個曆史人物,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壞最壞的一個人物,他就是著名的隋煬帝楊廣。所有用來描述壞人的詞語,尤其是描述壞皇帝的那些詞語,全部可以用在他身上,比如說弑父、淫母、殺兄、幽弟、荒淫、殘暴。在中文裏能找到的所有貶義詞放在隋煬帝身上都沒錯,他就是這麽一個曆史形象。
所以,讓我們這些後人對他抱以理解之同情就難了,因為他就是個惡棍,拉出去斃了就完了。但是曆史上隻有絕對的白癡,怎麽會有絕對的惡棍呢?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曆史人物,那很好研究,閱讀正史就好。因為正史的史官在選擇史料的時候,通常都是比較負責任的,也都是經過考證的。
可是隋煬帝不行,因為正史對他的很多記載都沒法兒信。比如在張宏傑先生所著的《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裏麵,就寫了這麽一個故事。
楊廣他媽獨孤皇後死了,楊廣表麵上號啕大哭,痛不欲生,吃齋念佛;暗地裏卻談笑如常,讓仆人把魚、肉裝在竹筒裏送到宮裏來偷偷地吃,他怕散出味兒來,還拿蠟將竹筒封了口。
這個故事你信不信?不信吧,這一幕被司馬光寫在了《資治通鑒》裏,司馬光可是史學界的泰山北鬥;信吧,這件事又太不可思議了。
首先,獨孤皇後跟楊廣母子關係很好,這是見於史料的。其次他是一個皇子,從小吃著大魚大肉長大,至於在親媽死的那一天,冒著巨大的政治和倫理風險吃這麽一口肉嗎?這也太說不通了。
而且我閱讀過隋煬帝的一些作品,比如說他的詩集,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詩人。不能說詩人都是好人,但詩人至少是情感豐富的人吧?隋煬帝隨便一首詩拿出來擱在南宋,那都是響當當的婉約派。比如這一首《野望》:“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這樣一個情感豐富的詩人,親媽死了還非得吃肉?這也說不通。但是《資治通鑒》就這麽寫了,你信還是不信呢? 用常識還楊廣一個清白
為什麽後代的曆史學家老給隋煬帝潑糞呢?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封建王朝都有個傳統,為了彰顯自己的合法性,就要證明前朝的亡國之君有多壞。其他王朝在易代之際,往往是否定前麵整個統治集團,而不是在一個人身上做文章。比如說漢代取代秦朝,就沒有大肆渲染秦始皇有多壞,私人生活有多淫亂,隻是說他殘暴不仁。明太祖把元朝趕走,打著的也隻是“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大旗。
但是隋唐易代之際卻不是這樣,因為他們本質上是一夥的,北周、隋、唐本來就是一個集團,在曆史學上叫關隴集團。
北周有個牛人叫獨孤信,他有三個女兒,分別嫁進了三個皇室。大女兒嫁進了北周皇室當皇後,四女兒嫁給了唐高祖李淵的父親,七女兒最著名,就是隋文帝楊堅的老婆獨孤皇後。
獨孤信一個人的血脈流淌在三個皇室裏麵,你說這人牛不牛?這也從側麵說明了一個問題——北周、隋、唐三家其實是一夥的。所以,李唐王朝是不能否定這個統治集團的,那就隻能說隋煬帝這個人太壞了,然後把他描述成惡棍、惡鬼。這就是隋煬帝被反複抹黑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今天我們想要給他恢複真相,也就變得特別困難。
比如說,他到底好色不好色?這就很難考證。在正史的記載裏,他簡直就是色中餓鬼。《隋書》當中就有這麽一個記載,20歲的楊廣帶領50萬大軍平滅陳朝後,見到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色心大動,遂將美人納入了後宮。
《隋書》的作者是魏徵,他寫的書,你信還是不信?可是仔細想想,這件事情根本就不可能。
首先,當時的楊廣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皇子,還不是太子,正處於奪嫡的過程中,平滅陳朝是他重要的政治形象工程,怎麽會拿這種大事開玩笑呢?
其次,張麗華是誰?一個舉國皆知的淫蕩、貪婪、奸詐的婦人。平滅陳朝之所以合法,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這樣的奸詐之人給幹掉。所以,如果楊廣把這樣的女人當成一個簡單、美麗的肉體來看待,就太沒有政治常識了。
更何況,根據當時的曆史記載,張麗華的兒子那一年15歲,那她至少得有30歲開外了,20歲的楊廣會對一個30幾歲的禦姐產生這麽大興趣?所以這件事我推斷就是誣蔑,可它見於正史。
另外一條罪名就是楊廣弑父,這在封建王朝時代,是最大最大的罪名。在正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曆史大事年表》——這算是今天的正史——白紙黑字記載著: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死於楊廣之手。可是這件事可能嗎?
史料是這麽記載的:仁壽四年,楊堅快不行了,就把太子召進宮來見最後一麵。楊廣進宮一看,老頭子快不行了,旁邊倆妃子長得不錯,就一把按住實施強奸。完了之後妃子披頭散發、滿臉帶血地撲到了老皇帝的身邊。老皇帝就問怎麽了,妃子說:“太子無禮。”楊廣一看老皇帝知道了此事,就把老皇帝給殺了。
這個過程你信嗎?要知道,楊廣不是普通人,他13歲封晉王,20歲平滅江南,然後在揚州當了9年的揚州總管,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政治家。他之所以能當上太子,靠的就是硬生生的實力,而不是後人所講的那些陰謀。
隋朝原來的太子叫楊勇,這個人在很多方麵都跟他老爹、老娘搞不到一起去。楊堅特別節儉,而楊勇則比較奢靡;楊堅特別愛猜忌,而楊勇偏偏跟江湖豪俠天天搞在一起,甚至帶劍上朝。所以他老爹看見他就不爽。
他老娘獨孤皇後最在乎男人的生活作風問題,但是楊勇一點兒也不待見自己的正室老婆,天天跑出去跟一個工匠的女兒野合,生了一堆孩子。獨孤皇後自然也對他不滿。
還有,楊勇20歲那年的冬至,朝臣都到隋文帝那兒朝賀。朝賀完了之後,隋文帝聽見太子宮那邊好像也有朝樂之聲,就讓太監去打聽。太監回來報告說,百官打您這兒拜完之後,就上太子那兒燒冷灶去了,太子一高興,說也要奏朝樂,所以這是百官在朝賀太子呢。
你說他爹這時候心裏能沒想法嗎?當然會對楊勇心懷不滿了。總而言之,當時遠在揚州的楊廣,真的是靠自己的名聲上位的。他在南方禮賢下士,整理文化,結交當時的江南名士,做出了很多政績,都是硬功夫。兩個一對比,老皇帝自然是越看長子越不舒服,最後在開皇二十年(600年)決定重立太子。
換了太子之後,楊廣一改此前幾年的務實作風,從此利用當太子的三四年時間專心寫書、編佛經,一心禮佛。而且當上太子的第一年,他就跟老爹說好,舉行太子冊封大典的時候不能穿太子服飾,因為這服飾跟他老人家的太像,要避免被人誤認。而且,他還建議以後太子宮裏的人,不要對他稱臣,因為老爺子才是唯一的主上。楊堅說,好孩子,真懂事。
這麽能裝、能忍的楊廣,難道連老爺子咽氣之前的幾個小時都忍不住,就要把人家妃子按倒,然後把老皇帝殺掉嗎?這不符合常理。
這時候最符合他的利益的舉動就是,認認真真地伺候老皇帝走完最後一程,順順利利地接班。挺過這幾個小時,天下就是他的了。常人都會這樣做。
而且當時的政治局勢也非常凶險,他的幾個弟弟都在地方上,已經有內線報告說有人造反了。此時他還有心撲上去,一下子脫掉幾十年的偽裝變成一個禽獸嗎?所以,即使是終身致力於給楊廣抹黑的那些唐朝文臣,在《隋書》裏麵也沒敢這麽寫,但是後來的很多曆史書居然就這麽寫了。 隋煬帝的帝國藍圖
剛才我們一條一條地駁斥了正史中記載的關於隋煬帝的不實之處,你可能會說:“無非是翻案文章,有什麽意思?”
沒錯,如果我們觀察一個曆史人物,不能構建一種情境,把這個人放回去,讓他的行為得到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釋,我們這活兒就算是白幹。
要知道,不管我們怎麽替楊廣喊冤,他畢竟都是個亡國之君。一個花團錦簇的王朝,畢竟讓他變成了廢墟。你說是什麽原因呢?如果不是因為他個人道德品質敗壞,什麽好色荒淫,還能給出一個新的解釋嗎?
這就是《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這本書好看的地方,它的作者張宏傑先生為我們重新構架了一個隋煬帝的故事。
現在,讓我們把曆史的時針撥回到公元604年,也就是大隋仁壽四年。這一年,隋煬帝登基。在後世之人看來,這一年他似乎沒什麽事可幹,天下統一,風調雨順,民生殷富。楊廣坐在皇帝的位子上垂拱而治,老老實實做一個守成之主就好了。
但是在當時的人看來可不是這樣,因為隋文帝楊堅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也就是從開皇二十年(600年)到仁壽四年(604年)這一段時間,陷入了每一個老皇帝都會陷入的困境,就是越來越愛猜忌,他開始屠殺功臣,並開始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對老百姓越來越嚴酷。所以楊廣登基之後,滿朝文武都放心了,覺得以後不用再整天喊打喊殺了,我們大隋江山在新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是不是要再上一層樓呢?這也是天下人的希望。
在楊廣看來也是這樣,老爹晚年幹的那些事,自己雖然不吱聲,但心裏還是有想法的,所以他一上台就幹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把老皇帝臨死時頒布的那些嚴刑苛法全部廢除,大規模地修訂了《大隋律》。
更重要也更有趣的一點是,楊廣把謀反大罪的連坐製度給廢除了,你造反就殺你,跟你的家人沒關係。這是多麽先進的法治思想,不過這一條到唐代的時候又恢複了。在中國這麽多皇帝裏麵,做過這件事情的似乎隻有楊廣一個。
第二件事,即位當年,普免天下租稅。因為他老爹實在是太摳門了,整天就跟個聚寶盆似的搜刮民間財富,據說隋文帝臨死的時候,國庫裏的糧食足夠天下人吃五六十年。楊廣就認為,搞那麽多糧食幹什麽?最後爛了喂豬豬都不吃,還不如分給老百姓呢!這一條楊廣在執政期間幹過多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降低天下的稅賦,所以他絕不是一個不懂得寬仁之道的皇帝。
第三件事,禮賢下士,開科取士。據史書記載,楊堅是武將出身,素無學術,不太尊重知識分子。而楊廣則不同,他本來就受過完整的儒家教育,科舉製就是從楊廣那時候正式開始的。他開啟了一代文治,一改他老爹的治理方法。
當楊廣做完這三件事之後,他在天下儒生心中,簡直就是冉冉升起的一輪紅彤彤的太陽,雪片一般的稱頌賀表飛向朝廷。
但是在楊廣看來,這不過是先上幾道涼菜,讓你們先吃著玩玩。你們真以為我在太子府隱忍那幾年,天天都在抄佛經?我是在構劃我偉大的未來帝王生涯,我將來要幹的事情是你們這些儒生想都不敢想的。
果然,當年十一月,隋煬帝一道詔旨下來,說要征發十萬民夫到洛陽北邊修一條一千裏長的塹壕,以備北方的突厥騎兵南下。為什麽要現在修呢?十七天之後答案才揭曉,原來隋煬帝決定在洛水之濱修建帝國全新的都城——洛陽。過年之後,三月十七,百萬民夫集中在洛水之濱修建洛陽城,這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工程。幾天之後,隋煬帝又一道詔旨下來,再征發百萬民夫修建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通濟渠。 為什麽遷都洛陽、修大運河
我們熟悉的隋煬帝出現了,這完全是抽風的節奏嘛!為什麽非得像個精神病似的同時開建那麽多大工程呢?
《資治通鑒》對此給出的解釋是,因為迷信。有一個江湖術士跟隋煬帝講:“五行當中您屬於木命,水生木,所以您不能在長安待著,得去洛陽。”隋煬帝聽了之後說:“好,那就遷都洛陽。”
又有一個術士跟他說:“老臣往東方一望,睢陽那個地方有王氣,有人想要取您而代之啊。”隋煬帝就問:“那怎麽辦呢?”術士說:“修大運河,破他的王氣。”“好,那就修大運河。”
當然,還有一些五花八門的解釋,說隋煬帝就是愛玩,想去揚州又不願意坐車,就修條大運河坐船去。這也太滑稽了,隋煬帝是什麽人,他怎麽會基於這些可笑的理由征發天下的民夫呢?
楊廣到底為什麽要興建這兩大工程呢?如果處在隋朝當時的曆史情境裏,你就會看得比較清楚。
隋朝在統一之前,中國已經分裂了400年,隻有在西晉的時候短暫統一過,所以分裂的勢力仍然非常大。隋朝雖然統一了全國,可在精神文化上統一了嗎?所以,要想鍛造一個大一統的千秋帝國,還要下幾招妙棋。
楊廣下的第一招妙棋,就是把都城移出關中,在洛陽新建一個東都,和原來的長安形成扁擔之勢,這才挑得動整個帝國。原來隻把長安當都城,那麽對江南、山東發生的事情就鞭長莫及。比如在楊廣登基那一年,他弟弟造反,消息兩個月後才傳到長安,雖然這次起事被鎮壓了,但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帝國的中央沒有一個中樞機構,很多事情都是照顧不到的。
另外,楊廣是帶兵並滅掉陳朝的主將,他還當了將近十年的揚州總管,他知道這個國家的南北方人民在精神文化上沒有統一,互相瞧不起,畢竟在長達400年的時間裏,南方和北方都屬於兩個國家。所以必須修建一條大運河,完成南北雙方貨物乃至軍事物資溝通的一個大通道。
不管是站在當時來看,還是站在千秋萬代之後的今天來看,當年的這兩項大工程,都是重組帝國地緣格局的重要棋子,也是兩招妙棋。
要知道楊廣可是“富二代”,他老爹搜刮天下,攢了五六十年的糧食,作為“富二代”的他怎麽想?接著搜刮、囤積糧食?那是沒出息的“富二代”。有錢就得花,而且得花在刀刃上。楊廣做的事情,和其他英明神武的帝王沒有什麽兩樣。比如說漢朝,文景之治積攢了大量的財富,漢武帝上台就開始花——攻打匈奴,雖然打到後來也是民窮財盡,但畢竟使帝國拓地千裏,而且除卻了匈奴這個肘腋之患。
後來的清朝也是這樣,康熙、雍正負責積攢錢糧,到乾隆上台的時候有錢了,於是就有了十全武功。雖然在乾隆末期,國家也是民窮財盡,但是畢竟由他造就了一個帝國的盛世。
所以,你憑什麽認為楊廣不該這麽幹呢?既然老爹攢了銀子,我就該花呀!當然你可能會說,你花錢歸花錢,也不能把老百姓逼得太狠了,老百姓會造反的,你怎麽不吸取曆史教訓呢?
楊廣此前的所有曆史經驗都告訴他,泥腿子造反沒戲,雖然秦末農民戰爭也是陳勝、吳廣兩個泥腿子起的哄,但是最後真正把秦朝天下掀翻的是西楚霸王,還是貴族。
所以楊廣認為,過度使用民力,雖然老百姓苦了一點,但是為了帝國的千秋大業,還是值得的,也不至於惹出什麽巨大的麻煩,隻要貴族階層還掌握在我的手裏,就不會出現什麽大問題。 三征遼東,從千古一帝到遍地盜賊
楊廣的年號叫大業,千秋大業的大業,這兩個字也是楊廣親手圈定的。在《二十四史》的帝王年號當中,這是最大氣磅礴的兩個字。到了大業五年(609年)的時候,我們再看一眼大隋帝國,這時候東都洛陽和大運河已經出現在帝國的版圖上了,而且文治武功一時鼎盛。中央圖書館的藏書已經達到37萬卷,隋煬帝楊廣親自主持編撰的圖書已經達到17000卷,而且科舉製已經步入正軌,天下士人歸心。
除此之外,隋煬帝楊廣還親自帶隊進擊西方強國吐穀渾,鑿通了西域和絲綢之路,把青海納入中華帝國的版圖,設置郡縣,所以說隋煬帝的武功也很顯赫。
天下的經濟也好得不得了,而且楊廣真的很走運,他在位的這五年風調雨順,財富滾滾而來,天下的民戶達到了890萬戶,人口達到了4000多萬人。
這兩個數字你可能聽起來沒什麽感覺,但和其他朝代對比一下你就知道了。後來號稱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時期,民戶也不過300萬戶,隻有大業五年時的1/3左右。所以如果要論國力的鼎盛,大業五年才真的是達到了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巔峰。
這個時候的楊廣其實距離千古一帝已經不遠了,如果大業五年他得個sars或者禽流感死了,那他就是千古一帝。後來唐宗宋祖什麽的隻能排在他後麵了。
但是在楊廣的眼中,還有一件事情沒有做,等這件事情做完了,他才能心滿意足。但正是這件事情,把他從千古一帝的神壇拉到了地獄。
大業五年(609年)年末,隋煬帝楊廣在朝堂上宣布了一個決定:兵發遼東,攻占高句麗。在後來的很多曆史學家看來,這就是發神經,腦子進水了。高句麗地處一隅,蕞爾小國,距離中華本部山高水遠,你搭理它、招惹它幹什麽?此舉完全是出自一個自大帝王的虛榮心。
但是在當時的曆史情境裏,可不是這樣,當時的高句麗可不是現在這樣人畜無害的樣子。雖然是個小國,但卻橫得不得了,經常欺負周邊的小部族、小國家,還和北方的突厥眉來眼去,這對中原王朝來說就構成了心腹大患。所以攻滅高句麗這件事情,絕不是隋煬帝腦子突然搭錯線。早在他爹楊堅在位的時候,朝野上下就已達成共識,要用兵遼東。
盡管楊廣後來失敗了,可是幾十年後,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是也接著出兵遼東嗎?雖然他也失敗了,但這至少說明,在那個曆史階段,中原王朝的帝王都認為,攻滅遼東的高句麗是基本的戰略決策。
錯的是什麽呢?是時間。當時朝堂上的文武大臣都不同意,都上書勸諫。因為楊廣把老爹楊堅留下的家底都快折騰完了,民窮財盡,老百姓已經受不了了。
但是楊廣有強烈的智力優越感,他不聽這些文臣的。朕想幹的事情在你們看來都不可能,當年滅南朝陳國,後來當太子,打吐穀渾,最後哪件沒幹成?所以你們別說了,執行就可以了。
於是,從大業五年(609年)一直到大業七年(611年),準備了兩年多時間就開始打高句麗。這一打可不得了,據後來的曆史學家換算,這一時期征發民夫的總量達到了大業五年之前所有工程征發民夫的總和還不止,這是一個舉國的大工程。大到什麽程度?隋朝攻打高句麗的第一次戰役,就動員了100多萬士兵,號稱是200萬。為什麽需要這麽多人?這跟隋煬帝的一個小心思有關。
雖然楊廣號稱“知兵”,從20歲就開始打仗,可是他沒打過什麽硬仗。比如說他攻伐南陳的時候,南陳已經腐朽不堪了,大兵一到便望風而降。後來打吐穀渾的時候也是一樣,中原大兵一到,吐穀渾王一看,我的娘啊,人太多了,跑吧。所以,其實楊廣沒打過什麽硬仗。
楊廣心裏也很清楚,雖然他號稱戎馬倥傯一生,但手下沒有什麽真正的名將,怎麽辦呢?先把自己吃成一個胖子吧,就好像相撲運動員出場,先把屁股亮出來,要不一屁股坐死你,要不你投降,他玩的就是這個把戲。上百萬大兵壓境,那對方不就降了?降了之後就可以凱旋了,這是他千古帝業的最後一步。
所以隋煬帝就跟朝臣講,咱們再咬咬牙,再加一把勁,等把高句麗滅了,咱們在洛陽舉行一次凱旋儀式,從此就讓老百姓休息,再不折騰了,好不好?
於是,將近200萬人上路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後勤、糧草、輜重,這背後得需要多少民夫。原來大運河是從江南一直修到河南,隋朝大運河又從河南修到北邊的涿郡,為什麽?就是為了支持這一次北上攻滅高句麗,為了運糧。當時國內的男人已經不夠用了,把婦女都征發上了,給我使鎬頭,給我刨運河,給我運軍糧,舉全國之力猛撲向高句麗。
雖然說這件事很耗國力,但漢武帝時期打匈奴不耗國力嗎?最後也是民窮財盡。但是隋煬帝倒黴就倒黴在,他遇到的對手不一樣。別看高句麗是一個小國家,但它就是不服不忿,死守遼東城。上百萬大軍圍著個遼東城,就是打不下來。
於是隋煬帝派大軍圍城,然後選了30萬人繞過遼東城,準備直接端掉平壤,然後水陸並進。戰略好像也沒問題。但是高句麗人真是凶悍,咱們在這裏就不細說了,總而言之,高句麗人誘敵深入,然後在平壤周邊的一次戰役當中,大敗隋兵。隋兵30萬人的大軍,你知道最後回來多少人?據史書記載,2700人。
隋朝大軍一直潰退到涿郡,才止住腳步。這時候的隋煬帝可不再是那個自信滿滿的隋煬帝了,他這輩子沒打過敗仗,沒吃過虧,所以鬱悶得一頭鑽進皇帝的禦帳,半個月沒出門。確實沒法兒跟大家交代,牛皮都吹出去了,洛陽那邊已經在準備凱旋儀式了;他為了吹這次大牛,還把很多番邦、外國的國王、使臣都帶上了,讓他們觀摩他是怎麽打仗的。使臣一看,中華上國原來就是這麽打仗的,都在那兒偷著樂。
半個月之後,楊廣出了帳篷,第一件事情就是宣布:誰也不準說話,馬上準備第二次伐遼東。我們必須記住這個時間,就是楊廣鑽出禦帳,宣布第二次伐遼東的曆史性時刻。
很多曆史學家都說,隋朝伐朝鮮,就是它從頂點到衰落的轉折點。我倒不這麽看,我認為隋煬帝楊廣鑽出禦帳,宣布第二次伐遼東的時候,才是轉折點。大家都有過第一次,失敗也不算什麽。他爹楊堅伐遼東也失敗了,失敗就不打了,及時收手。唐太宗也打過朝鮮,一看打不過就不打了。唐太宗那時候就說,魏徵要是活著,我絕對不幹這一仗。他們都知道收手。可楊廣不知道,他惱羞成怒,覺得尊嚴受到了極大的冒犯,於是立馬準備第二次東征。
這一次東征,動員的民力就更可怕了,因為楊廣認為,“吃一塹長一智”,戰略上得更加重視,所以準備的民夫,包括各種輜重、糧草,是第一次東征的一倍。
大家算算賬,在征遼東之前,大業五年,國力其實已經花得差不多了;經過第一次征遼東,死傷了幾十萬人,損失了大量的糧草、輜重,國力進一步被消耗殆盡。等他第二次又動員了一次一倍以上的資源再撲向高句麗的時候,國家已經快到了駱駝背上最後那一根稻草壓上的時候。這時候民間已經亂了,很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不是沒糧食吃,而是兵役太重,已經到了全國皆服役的程度了。當時就有一首著名的歌,叫《無向遼東浪死歌》。老百姓說,去你媽的,反正要死的,何必跟著皇帝到遼東那個異鄉去死呢?跟你拚了算了,於是盜賊四起。
我們前麵講過,楊廣並不在乎這些人,我職業軍隊還怕你們這些泥腿子嗎?你是為了一口糧,而我是為了整個王朝的統治,跟你們爭鬥太不對稱了。而且此前也沒有經驗告訴大家,泥腿子自發的這種反抗能夠動搖我王朝的根基。所以楊廣並沒有太在乎全國到處是盜賊,也就是農民起義軍的這種狀態,開始第二次攻伐高句麗。
剛把遼東城圍住正打呢,出事了。洛陽的楊玄感叛變了。楊玄感是誰?開國元老楊素的兒子,那可是貴族。楊玄感叛變,讓隋煬帝感覺到大事不妙。不僅因為楊玄感本人是貴族,還因為他是在洛陽發難。要知道,隋煬帝身邊很多大臣的嬌妻、美妾、子弟都在洛陽。所以隋煬帝一聽見這個消息,立即下令回軍,於是第二次征高句麗失敗了。
他退到涿郡的時候,聽說楊玄感的反叛大軍已經被攻滅了,後悔不已,早知道就不回軍了,再堅持幾個月不就能夠完成自己千古一帝的夙願了嗎?在這麽一個尷尬的狀態下,隋煬帝幹脆宣布第三次征遼東。
後麵的故事我就不講了,講了也讓人生氣。總而言之,他第三次征遼東好像是成功了,實際上也是勉為其難。當他在為自己的糧草能不能接續得上感到憂心的時候,一看高句麗認慫了,於是就順水推舟,班師回朝。
在回朝的路上,一股農民起義軍,也就是盜賊,居然衝進他的禦營搶走了四十幾匹禦馬!可見大隋王朝此時已經遍地是盜賊了。這個時候隋煬帝才意識到,已經不是什麽能不能當得上千古一帝的問題了,不是在曆代帝王排行榜上排第幾的問題了,而是大隋王朝在他的手裏還能不能保得住的問題了。 自尊心受挫如嬰兒
此後的幾年,隋煬帝基本上是全國的“滅火隊”隊長,到處撲火。大業十二年(616年)的春節,他過得特別淒慘,因為各地的道路已經被起義軍阻斷,向皇帝朝賀新年的使節都沒法兒進京了,各國使臣雲集東都洛陽稱賀天朝皇帝的盛況一去不複返了。
史書上記載,這個時候楊廣夜裏經常會做噩夢,驚叫而醒。怎麽辦呢?得找一堆婦人,拍打前胸、摩挲後背,說“不哭不哭”才能入睡,他已經變成了挫敗得沒法再挫敗的一個嬰兒。
所以,後來他的很多事情我們就可以理解了,他從此就變成了一隻鴕鳥,就是我什麽都不管了,反正我失敗了。他本來是要畫一隻鷹,但是現在卻畫得像一隻雞。要是一個沒有自尊心的人,雞就雞吧,再添幾筆賣掉,掙幾個銅板也可以。但他是大藝術家,是在大沙盤上作畫的人,畫鷹畫不出來,那老子就不要了,這就是後來楊廣的心態。我就是鴕鳥,我把頭紮進沙子裏,我把屁股高高撅起,誰愛打誰打。我這個皇帝不打算好好幹了。
這個時候,他隻想去揚州,他當過近9年揚州總管的地方。那個地方他最熟悉,而且可以遠離讓他非常操心的北方。所以,揚州那個荒淫無度的楊廣,實際上已經不是剛開始的那個楊廣了,而是一個自尊心受挫、已經打算不要命的嬰兒。
他在揚州行宮裏留下了很多故事。有一天,也許是常常,他拿著鏡子,摸著自己的頭頸感歎道:“真漂亮啊,如此好頭頸,將來會被誰砍掉呢?”
北方的禦林軍陪著他到了揚州,一看皇帝破罐子破摔的樣子,保著他也沒有什麽出路,他們都是北方人,可皇帝賴在揚州死活不肯回去,怎麽辦呢?造反吧,把皇帝殺了算了。這就是他最後的結局。
話說那一天,禦林軍衝到他的禦帳當中,一把把他抓起來說:“走,到朝堂上去,走完你人生的最後一站。”楊廣說:“就讓我騎這麽一匹破馬,用這麽一個破鞍子嗎?這像是我走完人生最後一站騎的馬嗎?換好鞍子來!”
禦林軍也沒辦法,到處找,最後找了一個不錯的馬鞍子給他擱上去了。到了朝堂之上,禦林軍掏刀要幹他,他說:“慢著慢著,知道不知道典故啊?諸侯之血入地,天下尚要大旱三年;我天子要死,那還了得?會發生什麽災禍,你們當得起嗎?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麽能血流當場呢?”
禦林軍上哪兒給他找毒酒去?最後找到三尺白綾奉上。隋煬帝楊廣的一生就被大業壓垮在了這三尺白綾之上。
好了,故事講完了。難道我隻是要告訴你們一個真實的楊廣的故事嗎?非也。我想說的其實是當代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的一個詞,叫“大國崛起”。 尋找與力量相匹配的目標
當代的中國,正在和1000多年前的大隋王朝一樣,麵對一個廣闊的上升空間,這是一個盛唐就要噴薄而出的時刻。那我們從1000多年前的大隋王朝跌倒的這一跤身上,能學到什麽呢?
在這裏,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中國崛起》,它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外交專家張劍荊先生,《中國改革》雜誌社的總編輯,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中國如何麵對成長中的煩惱”。在這本書當中,張劍荊先生提出了一個觀點,說中國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癡迷於力量的民族。原來我們力量大的時候,就陶陶然、欣欣然看不起周圍的小兄弟,這也沒什麽奇怪的。但是後來挨打了,我們就突然覺得,還是自己的力量不如人家。所以國際博弈靠的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還是那一套叢林法則,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強國之路。說白了,從1840年一直到現在,中國的國家主題就是強大,就是富國強兵。說白了,就是追逐力量。
可是當力量快要到手的時候,我們其實缺乏一種提醒的聲音,在這本書裏,就有這樣的聲音。張劍荊先生告訴我們,一個好的製度會生產出兩樣東西:第一,是力量;第二,是對力量的控製。這兩者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上,缺一不可。如果你隻有力量,而讓這種力量失去了控製,那麽就請看看1000多年前的隋煬帝,就請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和日本。
國家在追逐力量的過程中,如果對力量沒有控製,那麽你的力量不管怎麽大,最終還是不夠大。如果你對力量有控製,雖然你的力量不夠大,但是你可以尋找到一個和你的力量規模相匹配的目標,避免失敗。
所以,不管是楊廣,還是德國、日本,都在告訴我們,一個優良的製度可以生產出力量和對力量的控製,這是當代中國在走向大國崛起的路上一個性命攸關的問題。
此言一出,全場鴉雀無聲。赫魯曉夫勃然大怒,一拍桌子:“誰說的?站出來!”
等了半天,也沒人敢站出來。赫魯曉夫臉色一變,說道:“當年我就坐在你現在的位置上,你今天不也是什麽都不敢說嗎?”
講這個段子,是想表達我對曆史的一種態度。很多人以為曆史就是在講是非、忠奸、善惡,可是讀到一定的境界後,你會發現把這些都讀沒了,反而會讀出一種悲憫之情,讀出一種同情之理解。
一個曆史人物,不管他被供奉為神,還是被描述為鬼,當你了解到更多事實的時候,你會發現,隻要承認人性是多元的,他的所作所為就是可以理解的。我曾經在一期節目裏說秦檜,很多人就說羅胖給秦檜翻案了。真是那麽回事嗎?我隻不過是說,在秦檜當時的曆史處境當中,他的很多做法是有他的道理的,僅此而已。這樣讀曆史,才能讀出真滋味。 “惡棍專業戶”隋煬帝?
現在我們聚焦另外一個曆史人物,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壞最壞的一個人物,他就是著名的隋煬帝楊廣。所有用來描述壞人的詞語,尤其是描述壞皇帝的那些詞語,全部可以用在他身上,比如說弑父、淫母、殺兄、幽弟、荒淫、殘暴。在中文裏能找到的所有貶義詞放在隋煬帝身上都沒錯,他就是這麽一個曆史形象。
所以,讓我們這些後人對他抱以理解之同情就難了,因為他就是個惡棍,拉出去斃了就完了。但是曆史上隻有絕對的白癡,怎麽會有絕對的惡棍呢?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曆史人物,那很好研究,閱讀正史就好。因為正史的史官在選擇史料的時候,通常都是比較負責任的,也都是經過考證的。
可是隋煬帝不行,因為正史對他的很多記載都沒法兒信。比如在張宏傑先生所著的《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裏麵,就寫了這麽一個故事。
楊廣他媽獨孤皇後死了,楊廣表麵上號啕大哭,痛不欲生,吃齋念佛;暗地裏卻談笑如常,讓仆人把魚、肉裝在竹筒裏送到宮裏來偷偷地吃,他怕散出味兒來,還拿蠟將竹筒封了口。
這個故事你信不信?不信吧,這一幕被司馬光寫在了《資治通鑒》裏,司馬光可是史學界的泰山北鬥;信吧,這件事又太不可思議了。
首先,獨孤皇後跟楊廣母子關係很好,這是見於史料的。其次他是一個皇子,從小吃著大魚大肉長大,至於在親媽死的那一天,冒著巨大的政治和倫理風險吃這麽一口肉嗎?這也太說不通了。
而且我閱讀過隋煬帝的一些作品,比如說他的詩集,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詩人。不能說詩人都是好人,但詩人至少是情感豐富的人吧?隋煬帝隨便一首詩拿出來擱在南宋,那都是響當當的婉約派。比如這一首《野望》:“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這樣一個情感豐富的詩人,親媽死了還非得吃肉?這也說不通。但是《資治通鑒》就這麽寫了,你信還是不信呢? 用常識還楊廣一個清白
為什麽後代的曆史學家老給隋煬帝潑糞呢?其中有一個原因是封建王朝都有個傳統,為了彰顯自己的合法性,就要證明前朝的亡國之君有多壞。其他王朝在易代之際,往往是否定前麵整個統治集團,而不是在一個人身上做文章。比如說漢代取代秦朝,就沒有大肆渲染秦始皇有多壞,私人生活有多淫亂,隻是說他殘暴不仁。明太祖把元朝趕走,打著的也隻是“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大旗。
但是隋唐易代之際卻不是這樣,因為他們本質上是一夥的,北周、隋、唐本來就是一個集團,在曆史學上叫關隴集團。
北周有個牛人叫獨孤信,他有三個女兒,分別嫁進了三個皇室。大女兒嫁進了北周皇室當皇後,四女兒嫁給了唐高祖李淵的父親,七女兒最著名,就是隋文帝楊堅的老婆獨孤皇後。
獨孤信一個人的血脈流淌在三個皇室裏麵,你說這人牛不牛?這也從側麵說明了一個問題——北周、隋、唐三家其實是一夥的。所以,李唐王朝是不能否定這個統治集團的,那就隻能說隋煬帝這個人太壞了,然後把他描述成惡棍、惡鬼。這就是隋煬帝被反複抹黑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今天我們想要給他恢複真相,也就變得特別困難。
比如說,他到底好色不好色?這就很難考證。在正史的記載裏,他簡直就是色中餓鬼。《隋書》當中就有這麽一個記載,20歲的楊廣帶領50萬大軍平滅陳朝後,見到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色心大動,遂將美人納入了後宮。
《隋書》的作者是魏徵,他寫的書,你信還是不信?可是仔細想想,這件事情根本就不可能。
首先,當時的楊廣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皇子,還不是太子,正處於奪嫡的過程中,平滅陳朝是他重要的政治形象工程,怎麽會拿這種大事開玩笑呢?
其次,張麗華是誰?一個舉國皆知的淫蕩、貪婪、奸詐的婦人。平滅陳朝之所以合法,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這樣的奸詐之人給幹掉。所以,如果楊廣把這樣的女人當成一個簡單、美麗的肉體來看待,就太沒有政治常識了。
更何況,根據當時的曆史記載,張麗華的兒子那一年15歲,那她至少得有30歲開外了,20歲的楊廣會對一個30幾歲的禦姐產生這麽大興趣?所以這件事我推斷就是誣蔑,可它見於正史。
另外一條罪名就是楊廣弑父,這在封建王朝時代,是最大最大的罪名。在正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曆史大事年表》——這算是今天的正史——白紙黑字記載著: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死於楊廣之手。可是這件事可能嗎?
史料是這麽記載的:仁壽四年,楊堅快不行了,就把太子召進宮來見最後一麵。楊廣進宮一看,老頭子快不行了,旁邊倆妃子長得不錯,就一把按住實施強奸。完了之後妃子披頭散發、滿臉帶血地撲到了老皇帝的身邊。老皇帝就問怎麽了,妃子說:“太子無禮。”楊廣一看老皇帝知道了此事,就把老皇帝給殺了。
這個過程你信嗎?要知道,楊廣不是普通人,他13歲封晉王,20歲平滅江南,然後在揚州當了9年的揚州總管,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政治家。他之所以能當上太子,靠的就是硬生生的實力,而不是後人所講的那些陰謀。
隋朝原來的太子叫楊勇,這個人在很多方麵都跟他老爹、老娘搞不到一起去。楊堅特別節儉,而楊勇則比較奢靡;楊堅特別愛猜忌,而楊勇偏偏跟江湖豪俠天天搞在一起,甚至帶劍上朝。所以他老爹看見他就不爽。
他老娘獨孤皇後最在乎男人的生活作風問題,但是楊勇一點兒也不待見自己的正室老婆,天天跑出去跟一個工匠的女兒野合,生了一堆孩子。獨孤皇後自然也對他不滿。
還有,楊勇20歲那年的冬至,朝臣都到隋文帝那兒朝賀。朝賀完了之後,隋文帝聽見太子宮那邊好像也有朝樂之聲,就讓太監去打聽。太監回來報告說,百官打您這兒拜完之後,就上太子那兒燒冷灶去了,太子一高興,說也要奏朝樂,所以這是百官在朝賀太子呢。
你說他爹這時候心裏能沒想法嗎?當然會對楊勇心懷不滿了。總而言之,當時遠在揚州的楊廣,真的是靠自己的名聲上位的。他在南方禮賢下士,整理文化,結交當時的江南名士,做出了很多政績,都是硬功夫。兩個一對比,老皇帝自然是越看長子越不舒服,最後在開皇二十年(600年)決定重立太子。
換了太子之後,楊廣一改此前幾年的務實作風,從此利用當太子的三四年時間專心寫書、編佛經,一心禮佛。而且當上太子的第一年,他就跟老爹說好,舉行太子冊封大典的時候不能穿太子服飾,因為這服飾跟他老人家的太像,要避免被人誤認。而且,他還建議以後太子宮裏的人,不要對他稱臣,因為老爺子才是唯一的主上。楊堅說,好孩子,真懂事。
這麽能裝、能忍的楊廣,難道連老爺子咽氣之前的幾個小時都忍不住,就要把人家妃子按倒,然後把老皇帝殺掉嗎?這不符合常理。
這時候最符合他的利益的舉動就是,認認真真地伺候老皇帝走完最後一程,順順利利地接班。挺過這幾個小時,天下就是他的了。常人都會這樣做。
而且當時的政治局勢也非常凶險,他的幾個弟弟都在地方上,已經有內線報告說有人造反了。此時他還有心撲上去,一下子脫掉幾十年的偽裝變成一個禽獸嗎?所以,即使是終身致力於給楊廣抹黑的那些唐朝文臣,在《隋書》裏麵也沒敢這麽寫,但是後來的很多曆史書居然就這麽寫了。 隋煬帝的帝國藍圖
剛才我們一條一條地駁斥了正史中記載的關於隋煬帝的不實之處,你可能會說:“無非是翻案文章,有什麽意思?”
沒錯,如果我們觀察一個曆史人物,不能構建一種情境,把這個人放回去,讓他的行為得到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釋,我們這活兒就算是白幹。
要知道,不管我們怎麽替楊廣喊冤,他畢竟都是個亡國之君。一個花團錦簇的王朝,畢竟讓他變成了廢墟。你說是什麽原因呢?如果不是因為他個人道德品質敗壞,什麽好色荒淫,還能給出一個新的解釋嗎?
這就是《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這本書好看的地方,它的作者張宏傑先生為我們重新構架了一個隋煬帝的故事。
現在,讓我們把曆史的時針撥回到公元604年,也就是大隋仁壽四年。這一年,隋煬帝登基。在後世之人看來,這一年他似乎沒什麽事可幹,天下統一,風調雨順,民生殷富。楊廣坐在皇帝的位子上垂拱而治,老老實實做一個守成之主就好了。
但是在當時的人看來可不是這樣,因為隋文帝楊堅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也就是從開皇二十年(600年)到仁壽四年(604年)這一段時間,陷入了每一個老皇帝都會陷入的困境,就是越來越愛猜忌,他開始屠殺功臣,並開始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對老百姓越來越嚴酷。所以楊廣登基之後,滿朝文武都放心了,覺得以後不用再整天喊打喊殺了,我們大隋江山在新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是不是要再上一層樓呢?這也是天下人的希望。
在楊廣看來也是這樣,老爹晚年幹的那些事,自己雖然不吱聲,但心裏還是有想法的,所以他一上台就幹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把老皇帝臨死時頒布的那些嚴刑苛法全部廢除,大規模地修訂了《大隋律》。
更重要也更有趣的一點是,楊廣把謀反大罪的連坐製度給廢除了,你造反就殺你,跟你的家人沒關係。這是多麽先進的法治思想,不過這一條到唐代的時候又恢複了。在中國這麽多皇帝裏麵,做過這件事情的似乎隻有楊廣一個。
第二件事,即位當年,普免天下租稅。因為他老爹實在是太摳門了,整天就跟個聚寶盆似的搜刮民間財富,據說隋文帝臨死的時候,國庫裏的糧食足夠天下人吃五六十年。楊廣就認為,搞那麽多糧食幹什麽?最後爛了喂豬豬都不吃,還不如分給老百姓呢!這一條楊廣在執政期間幹過多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降低天下的稅賦,所以他絕不是一個不懂得寬仁之道的皇帝。
第三件事,禮賢下士,開科取士。據史書記載,楊堅是武將出身,素無學術,不太尊重知識分子。而楊廣則不同,他本來就受過完整的儒家教育,科舉製就是從楊廣那時候正式開始的。他開啟了一代文治,一改他老爹的治理方法。
當楊廣做完這三件事之後,他在天下儒生心中,簡直就是冉冉升起的一輪紅彤彤的太陽,雪片一般的稱頌賀表飛向朝廷。
但是在楊廣看來,這不過是先上幾道涼菜,讓你們先吃著玩玩。你們真以為我在太子府隱忍那幾年,天天都在抄佛經?我是在構劃我偉大的未來帝王生涯,我將來要幹的事情是你們這些儒生想都不敢想的。
果然,當年十一月,隋煬帝一道詔旨下來,說要征發十萬民夫到洛陽北邊修一條一千裏長的塹壕,以備北方的突厥騎兵南下。為什麽要現在修呢?十七天之後答案才揭曉,原來隋煬帝決定在洛水之濱修建帝國全新的都城——洛陽。過年之後,三月十七,百萬民夫集中在洛水之濱修建洛陽城,這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工程。幾天之後,隋煬帝又一道詔旨下來,再征發百萬民夫修建大運河的第一期工程通濟渠。 為什麽遷都洛陽、修大運河
我們熟悉的隋煬帝出現了,這完全是抽風的節奏嘛!為什麽非得像個精神病似的同時開建那麽多大工程呢?
《資治通鑒》對此給出的解釋是,因為迷信。有一個江湖術士跟隋煬帝講:“五行當中您屬於木命,水生木,所以您不能在長安待著,得去洛陽。”隋煬帝聽了之後說:“好,那就遷都洛陽。”
又有一個術士跟他說:“老臣往東方一望,睢陽那個地方有王氣,有人想要取您而代之啊。”隋煬帝就問:“那怎麽辦呢?”術士說:“修大運河,破他的王氣。”“好,那就修大運河。”
當然,還有一些五花八門的解釋,說隋煬帝就是愛玩,想去揚州又不願意坐車,就修條大運河坐船去。這也太滑稽了,隋煬帝是什麽人,他怎麽會基於這些可笑的理由征發天下的民夫呢?
楊廣到底為什麽要興建這兩大工程呢?如果處在隋朝當時的曆史情境裏,你就會看得比較清楚。
隋朝在統一之前,中國已經分裂了400年,隻有在西晉的時候短暫統一過,所以分裂的勢力仍然非常大。隋朝雖然統一了全國,可在精神文化上統一了嗎?所以,要想鍛造一個大一統的千秋帝國,還要下幾招妙棋。
楊廣下的第一招妙棋,就是把都城移出關中,在洛陽新建一個東都,和原來的長安形成扁擔之勢,這才挑得動整個帝國。原來隻把長安當都城,那麽對江南、山東發生的事情就鞭長莫及。比如在楊廣登基那一年,他弟弟造反,消息兩個月後才傳到長安,雖然這次起事被鎮壓了,但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帝國的中央沒有一個中樞機構,很多事情都是照顧不到的。
另外,楊廣是帶兵並滅掉陳朝的主將,他還當了將近十年的揚州總管,他知道這個國家的南北方人民在精神文化上沒有統一,互相瞧不起,畢竟在長達400年的時間裏,南方和北方都屬於兩個國家。所以必須修建一條大運河,完成南北雙方貨物乃至軍事物資溝通的一個大通道。
不管是站在當時來看,還是站在千秋萬代之後的今天來看,當年的這兩項大工程,都是重組帝國地緣格局的重要棋子,也是兩招妙棋。
要知道楊廣可是“富二代”,他老爹搜刮天下,攢了五六十年的糧食,作為“富二代”的他怎麽想?接著搜刮、囤積糧食?那是沒出息的“富二代”。有錢就得花,而且得花在刀刃上。楊廣做的事情,和其他英明神武的帝王沒有什麽兩樣。比如說漢朝,文景之治積攢了大量的財富,漢武帝上台就開始花——攻打匈奴,雖然打到後來也是民窮財盡,但畢竟使帝國拓地千裏,而且除卻了匈奴這個肘腋之患。
後來的清朝也是這樣,康熙、雍正負責積攢錢糧,到乾隆上台的時候有錢了,於是就有了十全武功。雖然在乾隆末期,國家也是民窮財盡,但是畢竟由他造就了一個帝國的盛世。
所以,你憑什麽認為楊廣不該這麽幹呢?既然老爹攢了銀子,我就該花呀!當然你可能會說,你花錢歸花錢,也不能把老百姓逼得太狠了,老百姓會造反的,你怎麽不吸取曆史教訓呢?
楊廣此前的所有曆史經驗都告訴他,泥腿子造反沒戲,雖然秦末農民戰爭也是陳勝、吳廣兩個泥腿子起的哄,但是最後真正把秦朝天下掀翻的是西楚霸王,還是貴族。
所以楊廣認為,過度使用民力,雖然老百姓苦了一點,但是為了帝國的千秋大業,還是值得的,也不至於惹出什麽巨大的麻煩,隻要貴族階層還掌握在我的手裏,就不會出現什麽大問題。 三征遼東,從千古一帝到遍地盜賊
楊廣的年號叫大業,千秋大業的大業,這兩個字也是楊廣親手圈定的。在《二十四史》的帝王年號當中,這是最大氣磅礴的兩個字。到了大業五年(609年)的時候,我們再看一眼大隋帝國,這時候東都洛陽和大運河已經出現在帝國的版圖上了,而且文治武功一時鼎盛。中央圖書館的藏書已經達到37萬卷,隋煬帝楊廣親自主持編撰的圖書已經達到17000卷,而且科舉製已經步入正軌,天下士人歸心。
除此之外,隋煬帝楊廣還親自帶隊進擊西方強國吐穀渾,鑿通了西域和絲綢之路,把青海納入中華帝國的版圖,設置郡縣,所以說隋煬帝的武功也很顯赫。
天下的經濟也好得不得了,而且楊廣真的很走運,他在位的這五年風調雨順,財富滾滾而來,天下的民戶達到了890萬戶,人口達到了4000多萬人。
這兩個數字你可能聽起來沒什麽感覺,但和其他朝代對比一下你就知道了。後來號稱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時期,民戶也不過300萬戶,隻有大業五年時的1/3左右。所以如果要論國力的鼎盛,大業五年才真的是達到了中國曆史上的一個巔峰。
這個時候的楊廣其實距離千古一帝已經不遠了,如果大業五年他得個sars或者禽流感死了,那他就是千古一帝。後來唐宗宋祖什麽的隻能排在他後麵了。
但是在楊廣的眼中,還有一件事情沒有做,等這件事情做完了,他才能心滿意足。但正是這件事情,把他從千古一帝的神壇拉到了地獄。
大業五年(609年)年末,隋煬帝楊廣在朝堂上宣布了一個決定:兵發遼東,攻占高句麗。在後來的很多曆史學家看來,這就是發神經,腦子進水了。高句麗地處一隅,蕞爾小國,距離中華本部山高水遠,你搭理它、招惹它幹什麽?此舉完全是出自一個自大帝王的虛榮心。
但是在當時的曆史情境裏,可不是這樣,當時的高句麗可不是現在這樣人畜無害的樣子。雖然是個小國,但卻橫得不得了,經常欺負周邊的小部族、小國家,還和北方的突厥眉來眼去,這對中原王朝來說就構成了心腹大患。所以攻滅高句麗這件事情,絕不是隋煬帝腦子突然搭錯線。早在他爹楊堅在位的時候,朝野上下就已達成共識,要用兵遼東。
盡管楊廣後來失敗了,可是幾十年後,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是也接著出兵遼東嗎?雖然他也失敗了,但這至少說明,在那個曆史階段,中原王朝的帝王都認為,攻滅遼東的高句麗是基本的戰略決策。
錯的是什麽呢?是時間。當時朝堂上的文武大臣都不同意,都上書勸諫。因為楊廣把老爹楊堅留下的家底都快折騰完了,民窮財盡,老百姓已經受不了了。
但是楊廣有強烈的智力優越感,他不聽這些文臣的。朕想幹的事情在你們看來都不可能,當年滅南朝陳國,後來當太子,打吐穀渾,最後哪件沒幹成?所以你們別說了,執行就可以了。
於是,從大業五年(609年)一直到大業七年(611年),準備了兩年多時間就開始打高句麗。這一打可不得了,據後來的曆史學家換算,這一時期征發民夫的總量達到了大業五年之前所有工程征發民夫的總和還不止,這是一個舉國的大工程。大到什麽程度?隋朝攻打高句麗的第一次戰役,就動員了100多萬士兵,號稱是200萬。為什麽需要這麽多人?這跟隋煬帝的一個小心思有關。
雖然楊廣號稱“知兵”,從20歲就開始打仗,可是他沒打過什麽硬仗。比如說他攻伐南陳的時候,南陳已經腐朽不堪了,大兵一到便望風而降。後來打吐穀渾的時候也是一樣,中原大兵一到,吐穀渾王一看,我的娘啊,人太多了,跑吧。所以,其實楊廣沒打過什麽硬仗。
楊廣心裏也很清楚,雖然他號稱戎馬倥傯一生,但手下沒有什麽真正的名將,怎麽辦呢?先把自己吃成一個胖子吧,就好像相撲運動員出場,先把屁股亮出來,要不一屁股坐死你,要不你投降,他玩的就是這個把戲。上百萬大兵壓境,那對方不就降了?降了之後就可以凱旋了,這是他千古帝業的最後一步。
所以隋煬帝就跟朝臣講,咱們再咬咬牙,再加一把勁,等把高句麗滅了,咱們在洛陽舉行一次凱旋儀式,從此就讓老百姓休息,再不折騰了,好不好?
於是,將近200萬人上路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後勤、糧草、輜重,這背後得需要多少民夫。原來大運河是從江南一直修到河南,隋朝大運河又從河南修到北邊的涿郡,為什麽?就是為了支持這一次北上攻滅高句麗,為了運糧。當時國內的男人已經不夠用了,把婦女都征發上了,給我使鎬頭,給我刨運河,給我運軍糧,舉全國之力猛撲向高句麗。
雖然說這件事很耗國力,但漢武帝時期打匈奴不耗國力嗎?最後也是民窮財盡。但是隋煬帝倒黴就倒黴在,他遇到的對手不一樣。別看高句麗是一個小國家,但它就是不服不忿,死守遼東城。上百萬大軍圍著個遼東城,就是打不下來。
於是隋煬帝派大軍圍城,然後選了30萬人繞過遼東城,準備直接端掉平壤,然後水陸並進。戰略好像也沒問題。但是高句麗人真是凶悍,咱們在這裏就不細說了,總而言之,高句麗人誘敵深入,然後在平壤周邊的一次戰役當中,大敗隋兵。隋兵30萬人的大軍,你知道最後回來多少人?據史書記載,2700人。
隋朝大軍一直潰退到涿郡,才止住腳步。這時候的隋煬帝可不再是那個自信滿滿的隋煬帝了,他這輩子沒打過敗仗,沒吃過虧,所以鬱悶得一頭鑽進皇帝的禦帳,半個月沒出門。確實沒法兒跟大家交代,牛皮都吹出去了,洛陽那邊已經在準備凱旋儀式了;他為了吹這次大牛,還把很多番邦、外國的國王、使臣都帶上了,讓他們觀摩他是怎麽打仗的。使臣一看,中華上國原來就是這麽打仗的,都在那兒偷著樂。
半個月之後,楊廣出了帳篷,第一件事情就是宣布:誰也不準說話,馬上準備第二次伐遼東。我們必須記住這個時間,就是楊廣鑽出禦帳,宣布第二次伐遼東的曆史性時刻。
很多曆史學家都說,隋朝伐朝鮮,就是它從頂點到衰落的轉折點。我倒不這麽看,我認為隋煬帝楊廣鑽出禦帳,宣布第二次伐遼東的時候,才是轉折點。大家都有過第一次,失敗也不算什麽。他爹楊堅伐遼東也失敗了,失敗就不打了,及時收手。唐太宗也打過朝鮮,一看打不過就不打了。唐太宗那時候就說,魏徵要是活著,我絕對不幹這一仗。他們都知道收手。可楊廣不知道,他惱羞成怒,覺得尊嚴受到了極大的冒犯,於是立馬準備第二次東征。
這一次東征,動員的民力就更可怕了,因為楊廣認為,“吃一塹長一智”,戰略上得更加重視,所以準備的民夫,包括各種輜重、糧草,是第一次東征的一倍。
大家算算賬,在征遼東之前,大業五年,國力其實已經花得差不多了;經過第一次征遼東,死傷了幾十萬人,損失了大量的糧草、輜重,國力進一步被消耗殆盡。等他第二次又動員了一次一倍以上的資源再撲向高句麗的時候,國家已經快到了駱駝背上最後那一根稻草壓上的時候。這時候民間已經亂了,很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不是沒糧食吃,而是兵役太重,已經到了全國皆服役的程度了。當時就有一首著名的歌,叫《無向遼東浪死歌》。老百姓說,去你媽的,反正要死的,何必跟著皇帝到遼東那個異鄉去死呢?跟你拚了算了,於是盜賊四起。
我們前麵講過,楊廣並不在乎這些人,我職業軍隊還怕你們這些泥腿子嗎?你是為了一口糧,而我是為了整個王朝的統治,跟你們爭鬥太不對稱了。而且此前也沒有經驗告訴大家,泥腿子自發的這種反抗能夠動搖我王朝的根基。所以楊廣並沒有太在乎全國到處是盜賊,也就是農民起義軍的這種狀態,開始第二次攻伐高句麗。
剛把遼東城圍住正打呢,出事了。洛陽的楊玄感叛變了。楊玄感是誰?開國元老楊素的兒子,那可是貴族。楊玄感叛變,讓隋煬帝感覺到大事不妙。不僅因為楊玄感本人是貴族,還因為他是在洛陽發難。要知道,隋煬帝身邊很多大臣的嬌妻、美妾、子弟都在洛陽。所以隋煬帝一聽見這個消息,立即下令回軍,於是第二次征高句麗失敗了。
他退到涿郡的時候,聽說楊玄感的反叛大軍已經被攻滅了,後悔不已,早知道就不回軍了,再堅持幾個月不就能夠完成自己千古一帝的夙願了嗎?在這麽一個尷尬的狀態下,隋煬帝幹脆宣布第三次征遼東。
後麵的故事我就不講了,講了也讓人生氣。總而言之,他第三次征遼東好像是成功了,實際上也是勉為其難。當他在為自己的糧草能不能接續得上感到憂心的時候,一看高句麗認慫了,於是就順水推舟,班師回朝。
在回朝的路上,一股農民起義軍,也就是盜賊,居然衝進他的禦營搶走了四十幾匹禦馬!可見大隋王朝此時已經遍地是盜賊了。這個時候隋煬帝才意識到,已經不是什麽能不能當得上千古一帝的問題了,不是在曆代帝王排行榜上排第幾的問題了,而是大隋王朝在他的手裏還能不能保得住的問題了。 自尊心受挫如嬰兒
此後的幾年,隋煬帝基本上是全國的“滅火隊”隊長,到處撲火。大業十二年(616年)的春節,他過得特別淒慘,因為各地的道路已經被起義軍阻斷,向皇帝朝賀新年的使節都沒法兒進京了,各國使臣雲集東都洛陽稱賀天朝皇帝的盛況一去不複返了。
史書上記載,這個時候楊廣夜裏經常會做噩夢,驚叫而醒。怎麽辦呢?得找一堆婦人,拍打前胸、摩挲後背,說“不哭不哭”才能入睡,他已經變成了挫敗得沒法再挫敗的一個嬰兒。
所以,後來他的很多事情我們就可以理解了,他從此就變成了一隻鴕鳥,就是我什麽都不管了,反正我失敗了。他本來是要畫一隻鷹,但是現在卻畫得像一隻雞。要是一個沒有自尊心的人,雞就雞吧,再添幾筆賣掉,掙幾個銅板也可以。但他是大藝術家,是在大沙盤上作畫的人,畫鷹畫不出來,那老子就不要了,這就是後來楊廣的心態。我就是鴕鳥,我把頭紮進沙子裏,我把屁股高高撅起,誰愛打誰打。我這個皇帝不打算好好幹了。
這個時候,他隻想去揚州,他當過近9年揚州總管的地方。那個地方他最熟悉,而且可以遠離讓他非常操心的北方。所以,揚州那個荒淫無度的楊廣,實際上已經不是剛開始的那個楊廣了,而是一個自尊心受挫、已經打算不要命的嬰兒。
他在揚州行宮裏留下了很多故事。有一天,也許是常常,他拿著鏡子,摸著自己的頭頸感歎道:“真漂亮啊,如此好頭頸,將來會被誰砍掉呢?”
北方的禦林軍陪著他到了揚州,一看皇帝破罐子破摔的樣子,保著他也沒有什麽出路,他們都是北方人,可皇帝賴在揚州死活不肯回去,怎麽辦呢?造反吧,把皇帝殺了算了。這就是他最後的結局。
話說那一天,禦林軍衝到他的禦帳當中,一把把他抓起來說:“走,到朝堂上去,走完你人生的最後一站。”楊廣說:“就讓我騎這麽一匹破馬,用這麽一個破鞍子嗎?這像是我走完人生最後一站騎的馬嗎?換好鞍子來!”
禦林軍也沒辦法,到處找,最後找了一個不錯的馬鞍子給他擱上去了。到了朝堂之上,禦林軍掏刀要幹他,他說:“慢著慢著,知道不知道典故啊?諸侯之血入地,天下尚要大旱三年;我天子要死,那還了得?會發生什麽災禍,你們當得起嗎?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麽能血流當場呢?”
禦林軍上哪兒給他找毒酒去?最後找到三尺白綾奉上。隋煬帝楊廣的一生就被大業壓垮在了這三尺白綾之上。
好了,故事講完了。難道我隻是要告訴你們一個真實的楊廣的故事嗎?非也。我想說的其實是當代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的一個詞,叫“大國崛起”。 尋找與力量相匹配的目標
當代的中國,正在和1000多年前的大隋王朝一樣,麵對一個廣闊的上升空間,這是一個盛唐就要噴薄而出的時刻。那我們從1000多年前的大隋王朝跌倒的這一跤身上,能學到什麽呢?
在這裏,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中國崛起》,它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外交專家張劍荊先生,《中國改革》雜誌社的總編輯,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中國如何麵對成長中的煩惱”。在這本書當中,張劍荊先生提出了一個觀點,說中國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癡迷於力量的民族。原來我們力量大的時候,就陶陶然、欣欣然看不起周圍的小兄弟,這也沒什麽奇怪的。但是後來挨打了,我們就突然覺得,還是自己的力量不如人家。所以國際博弈靠的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還是那一套叢林法則,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強國之路。說白了,從1840年一直到現在,中國的國家主題就是強大,就是富國強兵。說白了,就是追逐力量。
可是當力量快要到手的時候,我們其實缺乏一種提醒的聲音,在這本書裏,就有這樣的聲音。張劍荊先生告訴我們,一個好的製度會生產出兩樣東西:第一,是力量;第二,是對力量的控製。這兩者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上,缺一不可。如果你隻有力量,而讓這種力量失去了控製,那麽就請看看1000多年前的隋煬帝,就請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和日本。
國家在追逐力量的過程中,如果對力量沒有控製,那麽你的力量不管怎麽大,最終還是不夠大。如果你對力量有控製,雖然你的力量不夠大,但是你可以尋找到一個和你的力量規模相匹配的目標,避免失敗。
所以,不管是楊廣,還是德國、日本,都在告訴我們,一個優良的製度可以生產出力量和對力量的控製,這是當代中國在走向大國崛起的路上一個性命攸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