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還是賣國,是一百多年來都打不清的官司,這就說到李鴻章[3],一個賣國賣出品牌的人,以致西方列強找清朝政府簽不平等條約,都得讓李鴻章來。最典型的就是《馬關條約》了,日本人點名讓李鴻章到馬關來簽,這把李鴻章氣死了。


    李鴻章也是愛國的,一個七十多歲的人,真的願意去簽那個不平等條約嗎?隻是因為打不過,沒辦法嘛。


    那什麽叫愛國呢?就是跟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媽一樣。有人說愛國主義是一種偉大的情懷,你說偉大就偉大嘍,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基本情懷。隻有人格極不完善的人,才可能不愛國,所以愛國是一種正常情緒,偉大是一種過獎之詞。


    李鴻章在簽完《馬關條約》之後的1896年,進行了一次環球航行。後來的曆史書很少提及這次航行。實際上他從中國到了俄國,然後又到了英國、普魯士(現在德國),接著又去了美國,然後從美國到日本最後回到中國。他見到了俾斯麥、俄國的皇太子、美國的格蘭特總統等等。


    老人家坐著美國輪船到橫濱,準備換招商局的船回國內。老頭倔得不得了,說:“我就不上日本土地,我終生不踏日本土地!”


    這就給很多船員提了一個難題。最後把美國船和招商局的船拚在一起弄了個跳板,老頭冒著生命危險,顫顫巍巍走跳板過去的,沒有踏日本土地。


    你說此舉是不是愛國呢。


    就在老頭這一趟行程中,他不斷地接受記者采訪,跟所有的西方人都表態說歡迎到中國投資,歡迎和中國進行貿易。


    @pandazyj:從專業主義那一集開始看,受益良多。關於這一集,貿易使自己強大還是“敵人”強大?我想明白人會明白。之前也有人計算過減少購買汽車,國內稅收會減少多少;但是那些整天喊、打、砸的“愛國者”,他們似乎更看重的是氣節;也就是即使明明知道這對中國不好,那麽也不能給對方發展機會。


    比如在英國的時候,匯豐銀行搞了一個酒會歡迎他,他就鼓吹大家到中國來投資。在美國接受《紐約時報》記者的采訪時,他也是這個觀點。我記得他講過一段話,這段話用文言文說出來可能沒法聽,但是看美國記者的報道,就會覺得老頭是非常具有現代眼光的。


    他說:“隻有當資本、土地、勞動力和技術這四樣得到最好的搭配時,我們才能夠創造財富。歡迎到我們國家投資,讓大清國的很多勞動力、土地資源能夠發揮它的潛能。”他還說:“不過像什麽鐵路、礦山、電信這些東西我們還是要控製在自己的手裏,這是國家安全問題。”


    所以,不要在一百多年後輕易地罵李鴻章賣國,因為連一個像李鴻章這樣著名的“賣國者”都知道該怎麽愛國,怎麽去推動國家發展。


    羅胖薦書:《帝國的回憶》


    作者:鄭曦原


    愛國要有常識,才能理性愛國。談中日貿易,認清事實,審時度勢,順應趨勢,才是大國的姿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振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振宇並收藏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