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慈善的惡果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 作者:羅振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尷尬的救助糧
當大家都在忙著過年的時候,所有的中國人都會迎頭碰上一個詞叫“春晚”,不管你看還是不看,愛看還是不愛看,它就在那裏。
曾有一個著名的媒體人發微博說:“春晚”辦得太爛了,那麽難看,不如把央視賬上的那筆錢劃出來捐給窮人吧,辦幾個希望小學也是好的。這句話老百姓當然愛聽了,一邊轟“春晚”,一邊用央視的錢做慈善,這是好事啊。
我當時就發了一條微博反對這個觀點,我當然不是替“春晚”辯護,我針對的是這個觀點的後半段,這樣做慈善真的有用嗎?
@星滅幻:慈善不是用富人的錢去養一群隻會腐蝕社會的蛀蟲,也不是去傷害一些人讓他低下他自尊的頭顱去接受施舍。我個人覺得現在的慈善應該是資助有理想的貧苦學生,讓他們能繼續學習,但一定要規定他們要償還資助,把資助款重新投入到慈善中。還有就是資助孤寡老人。對於老羅說的善堂的夥食要是最差的,我十分同意。要讓他們有想走出去的動力。我覺得資助的物資就該選擇最低標準,隻為他們能度過險境。沒人有義務要一輩子資助自己,隻有自救才是硬道理,這樣也能資助更多的人。
我們先來聽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的一個演講吧。周教授告訴我們一個特別奇怪的結論,他說非洲很多國家的農民吃不上飯,往往是因為西方國家大筆的糧食援助。
好奇怪啊!你這邊啼饑號寒吃不上飯,我給你飯吃,反而我還害了你?這不是那個誰和呂洞賓的關係嗎?
周教授有他的推導過程。一筆援助款來到非洲,靠誰發放?糧食不可能直接進入田間地頭和每家的鍋裏,而是需要靠政府機構來發放。可是有些非洲國家的政府機構,無論是管理水平,還是遏製貪汙腐敗的能力值得研究。所以,很多來自聯合國的援助糧就被層層的官員瓜分,中飽私囊。
可是這些官員要的是這堆糧食嗎?不,他們要的是銀子。所以還得把這批糧食以極低的價格在市場上甩賣掉。可是這樣遭災的就是那些還可以靠辛勤勞作種糧、賣糧維生的非洲土著農民,因為他們的糧食在市場上麵對的是那些白來的糧食的競爭,他們怎麽競爭得過?所以這批本來還能活下去的農民,現在也活不下去了,也淪為了赤貧。
@笙畔吟詩:原來慈善存在這些問題啊?慈善基金到不了貧民的手裏,還有慈善事件不一定有好的結果。看來慈善事業,需要考慮。
@麵具的背麵:我認為做慈善是不會有錯的,主要是方法問題。怎樣實施最合理才是關鍵。
這就是慈善的難題。正常的商業活動構建和諧社會,是因為每筆交易都是你情我願,大家都很樂嗬,所以它是一種財富的正常流動。而慈善不是。慈善是生生地把富人的錢通過某一種社會管道轉移給窮人,而這某一種社會管道,就是容易爆發各種各樣癌變的症結。這些財富是否能夠穿越這個社會管道來到窮人那裏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做慈善的兩大難題
做慈善通常會有兩大難題。
第一大難題是:原來窮人社會結構中的缺點能否克製住。比如上麵講的貪汙腐敗,這個缺點克製不住,對非洲國家援助越多,就會把這些貪官汙吏、獨裁者喂養得越肥,繼而他們對國家的控製能力越強,窮人越不得翻身。
@無敵_三腳貓:慈善是必要的,但不能過頭,我們應該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不管是相當落後的非洲還是發達的歐洲,都應該從觀念上扶貧!
@平世睢客:我們要做的不是慈善,應該做的是讓窮人和富人公平競爭,因為我們不能改變社會,所以我們隻能做慈善。
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nancy qian以及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nathan nunn做過一個調查,他們從1972年一直跟蹤到2006年,發現一個國家得到的糧食援助每增加10%,這個國家的暴力動亂程度就會增加1.14%。道理很好理解,因為一個底層的貧民,是沒有辦法直接拿到援助糧的。一部分援助糧被政府官員貪汙走,另一部分就是權力大的是哥哥,槍杆子裏出政權。那些反政府武裝、遊擊隊,這些有組織的暴力會劫持這些糧食,從而變得更加強大。
最典型的就是索馬裏,大量的捐助糧都在半途被武裝組織,比如海盜、遊擊隊、反政府武裝劫持。底層老百姓的境況幾乎沒有改善,這就是慈善的一大難處。
慈善遇到的另外一個難處就更加麻煩了。窮人們原來的社會結構當中有一些好的因素,而外界大量慈善資源的到來,會破壞這些好的東西,從而讓當地的情況變得嚴重惡化。
@小龍女慧:朋友去西藏支教1年。每天在微信上發照片,各種慘不忍睹,而且號召北京的朋友們捐贈。我理解他但並不認同他的“善心”。因為我來自大別山,小時候也接受過捐贈,我的感受和我看到的周圍大人的反應並不是城裏善心人所能想像與體會的,工作後也隨企業下鄉做了很多csr項目。我支持“救急不救窮”的觀點。
這就要說到非洲的一個地區——薩赫爾[1],就是從布基納法索到蘇丹,再到埃塞俄比亞這一帶,也就是農耕和放牧兩個經濟帶結合的地區。由於20世紀西方白人的統治,擾動了當地社會生態,薩赫爾陷入了幾乎是絕望一般的貧窮。
發生的機理是什麽呢?又是因為慈善。當年這裏主要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人發現這個地方缺水,就決定用他們的高級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打井。井也便宜,20萬美金一口,打了好幾千口井。
@亞馬遜流浪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至理名言。慈善隻要集中力量往這個方向發展就好。人自立則有財富,教會他技能,就不怕他在這個社會沒飯吃。
原來這一帶的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形成了一個共生的生態。遊牧民族走來走去,一旦出現幹旱欠收就賣一些馬匹、皮毛給這些農耕民族,雙方都還活得下去,甚至薩赫爾曾經也是非洲大陸上一個非常強盛的商業帝國。
可是這些水井打了之後,情況就變了。因為一口水井可以更多地攫取地下水,這些地下水打上來之後,那些遊牧民族還遊什麽牧呢,他們就不逐水草而居了,轉而盯著這口井開始定居生活。然後發生的就是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更大規模的沙漠化,當地的氣候、生態進一步被破壞掉。最終,這一帶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戰亂、饑荒和瘟疫的策源地。
所以,毛主席他老人家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而我今天要補一句:一輩子做好事,讓好事真的產生好的結果,這才是最難的啊。
@江寧黑莓:慈善在西方隻是個中性詞,違背自然規律被認為是幹預。慈善到底做到什麽程度才對呢?我能想起的也就隻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了,還有一句:“通向地獄的路,一開始都是通往天堂的。”
羅胖薦書:《白人的負擔》
作者:【美】威廉·伊斯特利
慈善是生生地把富人的錢通過某一種社會管道轉移給窮人,而這某一種社會管道,就是容易爆發各種各樣癌變的症結。
當大家都在忙著過年的時候,所有的中國人都會迎頭碰上一個詞叫“春晚”,不管你看還是不看,愛看還是不愛看,它就在那裏。
曾有一個著名的媒體人發微博說:“春晚”辦得太爛了,那麽難看,不如把央視賬上的那筆錢劃出來捐給窮人吧,辦幾個希望小學也是好的。這句話老百姓當然愛聽了,一邊轟“春晚”,一邊用央視的錢做慈善,這是好事啊。
我當時就發了一條微博反對這個觀點,我當然不是替“春晚”辯護,我針對的是這個觀點的後半段,這樣做慈善真的有用嗎?
@星滅幻:慈善不是用富人的錢去養一群隻會腐蝕社會的蛀蟲,也不是去傷害一些人讓他低下他自尊的頭顱去接受施舍。我個人覺得現在的慈善應該是資助有理想的貧苦學生,讓他們能繼續學習,但一定要規定他們要償還資助,把資助款重新投入到慈善中。還有就是資助孤寡老人。對於老羅說的善堂的夥食要是最差的,我十分同意。要讓他們有想走出去的動力。我覺得資助的物資就該選擇最低標準,隻為他們能度過險境。沒人有義務要一輩子資助自己,隻有自救才是硬道理,這樣也能資助更多的人。
我們先來聽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的一個演講吧。周教授告訴我們一個特別奇怪的結論,他說非洲很多國家的農民吃不上飯,往往是因為西方國家大筆的糧食援助。
好奇怪啊!你這邊啼饑號寒吃不上飯,我給你飯吃,反而我還害了你?這不是那個誰和呂洞賓的關係嗎?
周教授有他的推導過程。一筆援助款來到非洲,靠誰發放?糧食不可能直接進入田間地頭和每家的鍋裏,而是需要靠政府機構來發放。可是有些非洲國家的政府機構,無論是管理水平,還是遏製貪汙腐敗的能力值得研究。所以,很多來自聯合國的援助糧就被層層的官員瓜分,中飽私囊。
可是這些官員要的是這堆糧食嗎?不,他們要的是銀子。所以還得把這批糧食以極低的價格在市場上甩賣掉。可是這樣遭災的就是那些還可以靠辛勤勞作種糧、賣糧維生的非洲土著農民,因為他們的糧食在市場上麵對的是那些白來的糧食的競爭,他們怎麽競爭得過?所以這批本來還能活下去的農民,現在也活不下去了,也淪為了赤貧。
@笙畔吟詩:原來慈善存在這些問題啊?慈善基金到不了貧民的手裏,還有慈善事件不一定有好的結果。看來慈善事業,需要考慮。
@麵具的背麵:我認為做慈善是不會有錯的,主要是方法問題。怎樣實施最合理才是關鍵。
這就是慈善的難題。正常的商業活動構建和諧社會,是因為每筆交易都是你情我願,大家都很樂嗬,所以它是一種財富的正常流動。而慈善不是。慈善是生生地把富人的錢通過某一種社會管道轉移給窮人,而這某一種社會管道,就是容易爆發各種各樣癌變的症結。這些財富是否能夠穿越這個社會管道來到窮人那裏呢?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做慈善的兩大難題
做慈善通常會有兩大難題。
第一大難題是:原來窮人社會結構中的缺點能否克製住。比如上麵講的貪汙腐敗,這個缺點克製不住,對非洲國家援助越多,就會把這些貪官汙吏、獨裁者喂養得越肥,繼而他們對國家的控製能力越強,窮人越不得翻身。
@無敵_三腳貓:慈善是必要的,但不能過頭,我們應該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原則,不管是相當落後的非洲還是發達的歐洲,都應該從觀念上扶貧!
@平世睢客:我們要做的不是慈善,應該做的是讓窮人和富人公平競爭,因為我們不能改變社會,所以我們隻能做慈善。
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nancy qian以及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家nathan nunn做過一個調查,他們從1972年一直跟蹤到2006年,發現一個國家得到的糧食援助每增加10%,這個國家的暴力動亂程度就會增加1.14%。道理很好理解,因為一個底層的貧民,是沒有辦法直接拿到援助糧的。一部分援助糧被政府官員貪汙走,另一部分就是權力大的是哥哥,槍杆子裏出政權。那些反政府武裝、遊擊隊,這些有組織的暴力會劫持這些糧食,從而變得更加強大。
最典型的就是索馬裏,大量的捐助糧都在半途被武裝組織,比如海盜、遊擊隊、反政府武裝劫持。底層老百姓的境況幾乎沒有改善,這就是慈善的一大難處。
慈善遇到的另外一個難處就更加麻煩了。窮人們原來的社會結構當中有一些好的因素,而外界大量慈善資源的到來,會破壞這些好的東西,從而讓當地的情況變得嚴重惡化。
@小龍女慧:朋友去西藏支教1年。每天在微信上發照片,各種慘不忍睹,而且號召北京的朋友們捐贈。我理解他但並不認同他的“善心”。因為我來自大別山,小時候也接受過捐贈,我的感受和我看到的周圍大人的反應並不是城裏善心人所能想像與體會的,工作後也隨企業下鄉做了很多csr項目。我支持“救急不救窮”的觀點。
這就要說到非洲的一個地區——薩赫爾[1],就是從布基納法索到蘇丹,再到埃塞俄比亞這一帶,也就是農耕和放牧兩個經濟帶結合的地區。由於20世紀西方白人的統治,擾動了當地社會生態,薩赫爾陷入了幾乎是絕望一般的貧窮。
發生的機理是什麽呢?又是因為慈善。當年這裏主要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人發現這個地方缺水,就決定用他們的高級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打井。井也便宜,20萬美金一口,打了好幾千口井。
@亞馬遜流浪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至理名言。慈善隻要集中力量往這個方向發展就好。人自立則有財富,教會他技能,就不怕他在這個社會沒飯吃。
原來這一帶的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形成了一個共生的生態。遊牧民族走來走去,一旦出現幹旱欠收就賣一些馬匹、皮毛給這些農耕民族,雙方都還活得下去,甚至薩赫爾曾經也是非洲大陸上一個非常強盛的商業帝國。
可是這些水井打了之後,情況就變了。因為一口水井可以更多地攫取地下水,這些地下水打上來之後,那些遊牧民族還遊什麽牧呢,他們就不逐水草而居了,轉而盯著這口井開始定居生活。然後發生的就是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更大規模的沙漠化,當地的氣候、生態進一步被破壞掉。最終,這一帶成為非洲最主要的戰亂、饑荒和瘟疫的策源地。
所以,毛主席他老人家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而我今天要補一句:一輩子做好事,讓好事真的產生好的結果,這才是最難的啊。
@江寧黑莓:慈善在西方隻是個中性詞,違背自然規律被認為是幹預。慈善到底做到什麽程度才對呢?我能想起的也就隻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了,還有一句:“通向地獄的路,一開始都是通往天堂的。”
羅胖薦書:《白人的負擔》
作者:【美】威廉·伊斯特利
慈善是生生地把富人的錢通過某一種社會管道轉移給窮人,而這某一種社會管道,就是容易爆發各種各樣癌變的症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