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死德意誌的“施裏芬計劃”


    最後我們來看看,德國人是怎樣一步步把自己拖向戰爭的深淵的。我們中學曆史教科書中都會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1914年6月28號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這樣的表達沒錯,但是喪失了很多曆史的細節。要知道在當時整個西方政治界,刺殺是一件太正常不過的事情。在1914年之前的20年,什麽美國總統、法國總統、俄國首相、奧匈帝國皇後,都被刺殺過。所以一次刺殺導致全世界人民打成一團,這裏是一個孤證,也是一個孤例,僅此一回。


    斐迪南大公被刺之後,世界各國的反應其實很淡定。最遠的美國人說,我們根本就沒聽說過這個人,關我什麽事?法國當時整個政治界陷入一樁政治情殺的醜聞,正在忙這個事兒呢。英國人正陷入愛爾蘭危機。而當時的約瑟夫皇帝,也就是斐迪南大公的叔叔,聽到這個消息後還鬆了一口氣,說上帝終於用最高的意誌幫我解決了一個問題,因為他一直不喜歡這個王儲。而當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正在度假。俄國沙皇就更不用說了,一聽到這個消息,說那就哀悼三個月吧。雖然是敵國,但還是發了個唁電,這個事兒就這麽過去了。


    為什麽從6月28號到8月1號,僅僅一個多月時間,整個歐洲就陷入了一片火海?這就得從德國人的處境談起了。從威廉二世開始,德國人就得罪了俄國人,導致兩線作戰的戰略格局形成。德國人就開始琢磨,萬一打起仗來該怎麽辦?於是就出現了著名的施裏芬計劃 歐洲列強因為摩洛哥作為殖民地之事而引起的國際危機。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達成了《阿爾赫西拉斯決議》,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這次危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其中一次戰前危機,嚴重惡化了強國之間的關係。


    [2] 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即黑山)所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反對土耳其的控製和壓迫所進行的戰爭,是20世紀初期,歐洲地區的軍事衝突及對抗的開端,標誌著解決東方問題的第一步。1913年5月30日簽訂《倫敦條約》,戰爭宣告結束,戰敗國土耳其喪失了在歐洲的大部領土。


    [3] 末代德意誌皇帝和普魯士國王,1888年到1918年在位。威廉二世出生時是從母親的臀部先露出,使他罹患了厄爾布氏麻痹,以致於左臂萎縮。威廉二世在未當皇帝前很仰慕俾斯麥,即位後馬上與這位“鐵血宰相”發生衝突。這位少年皇帝不甘受製於人,想要掌握統治帝國的最高權力。他積極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具有強烈軍國主義的色彩。1941年6月5日病逝於荷蘭多倫,由希特勒為他主持了軍事葬禮。


    [4] 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間(1891年至1906年),由德國總參謀部所製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麵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但最後該計劃大幅低估了敵軍實力導致全麵失敗。1913年,80歲的施裏芬臨終時仍一再叮囑:“必有一戰時,切莫削弱我的右翼。”盡管如此,這一臨終囑咐隨著德國悲劇的落幕而成為軍事史上的名言。


    [5] 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俗稱小毛奇,是老毛奇的侄子,在1906至1914年擔任德國參謀部長。他曾策劃戰爭計劃和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故此是頗具爭議的人物。他的興趣愛好極為廣泛,因此極受皇帝的寵信。與遠親伊萊紮·毛奇·維特費爾特伯爵夫人的婚姻,加深了他在文學方麵的興趣,在總參謀部旅行訓練中,歌德的《浮士德》與他形影不離。他是一名徹頭徹尾的軍人,然而軍人世家的傳統與極為敏感脆弱的情感之間的矛盾,他怎麽也擺脫不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振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振宇並收藏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