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之蜜糖,我之毒藥”


    大家好!《羅輯思維》又和大家見麵了。我們這個小小的自媒體品牌剛剛長成,“羅家有女初長成”就有人來求婚了,我們第一個商業合作夥伴是有道雲筆記。初戀的滋味總是美好的,記憶總是深刻的,人也總是感恩戴德的,所以這一期我們豁出去了,用一整期節目給有道雲筆記做一個長長的廣告。


    我們之所以和有道雲筆記合作,最初是因為看上了它的一個功能,它可以把大家那些散碎的思想、那些平時一星半點零零碎碎的讀書心得放在一起。我們希望這些放在一起的知識會發酵,產生奇妙的化合反應。


    很多人都在問,知識有啥用啊?我明告訴你吧,知識在產生之初往往是沒什麽用的。比如古希臘的歐幾裏得,他最煩的一件事情就是學生問:“老師,幾何有什麽用啊?”幾何沒什麽用!想有用回家養豬去,在我這裏人就是有愛知求真的本能,就是要把這個事情搞明白,至於為什麽?不知道!


    確實,人類的知識長河當中無數重要的知識,都是沒有什麽目的地就誕生了,比如我們中學數學用表裏的對數表,你知道它怎麽算出來的嗎?據說是中世紀的一個僧侶用一生的時間,一個格一個格算出來的。至於有什麽用,他也不知道,後來人們才發現用處很大。再比如說黎曼幾何,它隻是改變了歐幾裏得幾何的一個前提條件,然後就推導出一個全新的幾何體係。它剛開始出來的時候跟數字遊戲沒什麽區別,就是好玩,直到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之後,大家才發現,原來黎曼幾何可以用來詮釋相對論!


    知識沒什麽用,但關鍵是知識得在一起抱團,得在一起形成多樣性的化合反應,之後人們就會有奇思妙想。所以有一句話叫:“彼之蜜糖,我之毒藥。”對你來說一個不太重要的知識發現放到一個正苦苦等待,索求而不得的人那裏,就會發生奇妙的事情。


    我們都說誰發明了什麽,就像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可是往前追溯你會發現,如果沒有13世紀早期英國煤礦裏用的那些機械的原型,如果沒有整個中世紀歐洲鍾表匠在機械構造上的發現,瓦特的蒸汽機是不可能被造出來的。


    如果我們再看整個世界人類文明的交流和匯合,這個現象就更加明顯。就拿我們中國文明來講,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好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比較小,但是曆史上可不是這樣,中國人為世界文明的貢獻可大著呢。最典型的就是恩格斯說過,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到了歐洲,幫助資產階級用大炮轟塌了騎士階層建立起來的那些堅固的城堡,幫助歐洲人擺脫了中世紀的蒙昧狀態,迎來了一個燦爛的噴薄而出的近代社會。


    可是有一個小東西,沒準比火藥還要重要,這是李約瑟講的,他說歐洲中世紀整個封建製度的形成——不僅僅是它的結束——也來自中國的一個小小的發明,這個東西就是馬鐙。


    小小馬鐙改變歐洲戰場


    什麽是馬鐙?就是人騎馬時兩隻腳套進去的那個小鐵環,使騎馬人兩腿可以固定在馬背上。中國人擁有這個東西也很遲了——是在漢代之後,最早我們用馬,比如春秋時期打仗用馬,馬是用來拖戰車的,就是拉著戰車跑而已;到了戰國時期,趙武靈王[1]胡服騎射,這個時候人們就開始利用馬的速度了,所以西漢的李廣大將沒有留下什麽傳說,什麽擂鼓甕金錘、方天畫戟,都沒有。李廣的本事就是能在馬上射箭,射得很準,很遠,力道很大。一直到漢代後期,三國時期關雲長用青龍偃月刀的時候,馬鐙出現了,因為在馬上可以形成白刃戰。


    @思考進房間:哎,蒙古人用馬鐙嗎?隻有從小不怎麽騎馬的漢族人才需要馬鐙,有需求才有創造。//@skykid9999:應該是匈奴人發明的,遊牧民族其實就是靠有馬鐙的騎兵和農耕民族對抗。後來通過華夏文明傳到了西方。西方人就以為是中國人發明的。//@難與君說:1.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馬鐙是中國人發明的。馬鐙是匈奴人發明的,而匈奴人如此分散,無法確認發明者屬於華夏範圍。2.現在出土的中國最早的馬鐙出自東晉時期,這是西漢、東漢、三國、西晉之後的朝代了。


    馬鐙的作用就是把人的兩腿固定在馬上,騰出兩隻手來讓馬力和人力合二為一,這個青龍偃月刀平時得兩個人扛著,一個是關興,一個是周倉,但是為什麽關羽大將一個人就能端起來?這就是借用了馬的力量。


    在歐洲早期戰場上,比如說古羅馬時期,那時最重要的兵種是重裝步兵,騎兵隻是附屬兵種,起輔助作用。比如馬其頓的亞曆山大[2],他橫跨歐亞兩洲,橫掃當時已知的文明世界,雖然他的軍隊也有騎兵,可是你想一想,沒有馬鐙的騎兵好可憐啊,從歐洲騎到亞洲,還得一路打仗,全靠兩條腿夾著馬的身體才能讓自己不掉下來,想想都替他們累得慌。


    但是到了公元8世紀,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中國人發明的馬鐙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整個歐洲戰場的戰術水平發生了一次大升級。中世紀歐洲騎士打仗,穿著厚重的甲胄,拿著一根又長又沉的長矛騎馬衝過去,兩個騎士碰撞的一刹那,真正起作用的不是人的力量,而是馬的衝力。人馬合一,馬鐙的使用讓騎兵能夠在馬背上進行白刃戰,如此一來戰爭的景象整個就變樣了。


    @難與君說:問題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無法引發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崩潰,因為塞萬提斯生活在中世紀結束後的一百年。不過,《堂吉訶德》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紀歐洲騎士製度的急劇衰弱,並且徹底終結了綿延持久的騎士文學。


    這個故事如果僅止於此就沒什麽意思,問題是戰爭的變形導致了整個歐洲中世紀社會的變形。一個叫懷特的人寫了一本書,是關於技術變革和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的,由顧準先生翻譯。在這本書裏他提出,實際上騎兵是導致歐洲封建製度產生的原因。為什麽?因為養一匹馬實在是太貴了。大家還記得引發中世紀社會體係崩潰的著名小說《堂吉訶德》嗎?塞萬提斯的這本書中,堂吉訶德是一個騎士,他能騎一匹瘦馬,可是他的仆人桑丘連馬都騎不上,隻能騎一頭驢,因為養馬太貴了。有一則材料說在公元761年,一個叫伊薩哈德的人賣掉了祖上所有的土地和一個奴隸才換得了一匹馬,按照當時中世紀的價格水平,大概平均要20頭公牛才能交換得一個騎士需要的所有裝備,包括馬匹、鞍韉、韁繩、馬鐙、箭、矛和甲胄。


    這麽貴的軍事裝備怎麽才能負擔得起呢?歐洲中世紀的國王也沒什麽文化,他們最缺乏的其實就是征稅能力,打下那麽一大片疆域,擁有那麽多人民和土地,怎麽才能把財富聚斂上來呢?最後他就本能地玩分封製,這一片歸你,以後就是你們家的了,條件是你得騎你的馬替我打仗,整個歐洲的分封製就是這麽出現的。所以歐洲有一句話:我的附庸的附庸就不是我的附庸,我的領主的領主就不是我的領主。這是分封製導致的一層一層關係。分封製其實解決的是為了馬戰而形成的社會財富的聚斂方式,沒有分封製國家就沒有辦法聚斂財富來養活騎士。


    馬鐙在中國為何失效?


    我原來讀歐洲中世紀曆史的時候,很多東西不明白。比如說中世紀有一個製度,說女繼承人或者是寡婦必須結婚。好奇怪啊,中世紀的國王這麽關心剩女的心理健康嗎?後來我知道了馬戰的作用之後也就明白了,原來中世紀的時候,一個人享受的財富和他要應盡的義務是合一的,如果你是女繼承人,或者是個寡婦,你在享受這些財富,但是你不替你的領主盡作戰的義務,這是不可以的。所以你必須再找個男人,然後讓他來盡這個義務。


    @不來也不去-飛:一個關鍵的小知識、小發明,可以由點及麵地影響著無窮盡的未來!


    再比如說早年間我讀江平老師的一篇文章,叫《羅馬法的複興》,當時就覺得這篇文章寫得挺好,但是沒讀懂,為什麽法律還存在複興呢?一直到讀完了《馬鐙》這篇文章之後,我才明白,哦!原來在中世紀的時候人們的財富觀和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在銀行裏有一筆錢,這就是我的私有財富,我就可以躺在上麵吃,躺在上麵喝,不需要再盡什麽義務,這就是我的產權。可是中世紀的時候,這片產權是你的,但是你還要盡義務,如果不替領主打仗,這片土地就不是你的了。所以才會在中世紀後期出現所謂的《羅馬法》,所謂私有產權意識的複興。所以讀懂了馬鐙才能讀懂馬戰,讀懂了馬戰才能理解什麽叫作中世紀的封建主義。


    當然了,我知道你現在心裏在想什麽,說胡扯!什麽馬鐙?什麽馬戰?什麽封建主義?這之間有關係嗎?中國人發明馬鐙,那為什麽中國沒有出現層層分封製的封建主義?顧準先生在評注裏就把這個問題回答了:因為中國人太聰明了,當時出現了一個叫商鞅的人,搞了一次變法,然後就形成了非常龐大又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從根本上解決了國家在龐大地域上收稅的問題。所以雖然後來的漢王朝、宋王朝也都有騎兵,可是他們的騎兵用的都是皇家的馬場,根本不需要自己置備。


    中國人有馬鐙,但是中國卻沒有產生中世紀式的騎士製度和封建製度,這恰恰證明了我的觀點,那就是:對你沒用的東西到別人那裏沒準就會產生非常奇妙的結果。


    羅胖薦書:《顧準文集》


    作者:顧準


    讓知識激情交互,讓思想充分做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振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振宇並收藏羅輯思維:有種、有趣、有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