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發的英雄(中)
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 作者:熊熊貓呀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戴在站場上兩次受傷,兩次上陣。
後來,他所在的部隊,收到了向凡尓登地區,進君的命令。
這一戰異常慘烈,最終,戴的大腿被刺穿,遭到俘虜。
戴反複越獄,反複失敗。
隻好在監獄中整天學習德語,同時給獄友們上課,分析一站的得失。
……漫長的監獄時間,使戴變的更加堅韌,反思、沉澱了自己的軍事思想。
一站結束後,戴終於被釋放。
他並沒有多高興。
他為一站的結局感到不滿。
“這不過是一種精疲力盡的和平。
這種和平是一塊肮髒的遮羞布。
遮住那些沒有滿足的野心,比以往更加強烈的仇恨,和沒有熄滅的怒火。”
他預感到,在漢斯國的盛怒之下,站爭,將會重新降臨。】
(凡尓登/絞肉機啊)
(能在這場站活下來的都是神人)
(越獄小王子,逃跑多次都失敗了)
(那時監獄裏可都是人才)
(《戴高樂的救贖》)
(阿卡姆瘋人院)
(他預感到了站爭還沒有結束)
(希兒的憤怒)
(當時世界做出這種預言的不止一兩個)
(《二十年的休戰》)
【戴始終保持著警惕,努力沉澱自己。
他認為:“坦克應當集中使用,而不是分散使用”,一語道破天機。
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坦克應分散到各部隊,掩護步兵行動。
而戴意識到,如果舍棄行走緩慢的步兵,把坦克集中到一起組建一個裝甲兵團,其速度和突破力都會顯著提升。
它就如同鋼鐵組成的洪流,能夠快速地、不可阻擋地衝破敵軍防線,在高速靈活的運動中爆發出驚人的攻擊力。
……
此後,戴寫出了多本j事著作,提出:高盧,應該建立一支常備機動部隊。這支部隊由6個裝甲師組成,每個裝甲師都有一個坦克旅,一個步兵旅,一個炮兵旅。
其中,步兵旅全部由車輛運輸,使其能夠跟上坦克旅的速度,每個裝甲師還要配備一個連隊的空軍。其中包括偵察機、截擊機和戰鬥機。
他還設想了具體的戰爭過程——“敵軍的壁壘一旦被突破,機械化部隊就能以扇形在敵後展開,攻擊他們的要害,把他們的陣地打得稀爛。敵國的防禦力量被摧毀到一定程度,就會自行崩潰”。
……這些觀點可以說是頗有見底,但他們在高盧國那裏並未引起重視,反而在漢斯國很受歡迎,希兒甚至叫人把戴寫的書念給他聽。
這些事傳入戴的耳中,他再也坐不住了。
他想盡辦法,可他的支持者寥寥。
“坦克和飛機並沒有改變戰爭的基本因素”
“我們已經有了機械化,摩托化和騎兵化的後備隊”
“沒有什麽可建立的”
“一切都已經有盡有了”
……
戴的改革計劃,被高盧的陸君委員會否定了。他們認為這個計劃“無用,不受歡迎,違反邏輯和曆史”。
他隻能絕望地看著他的國家一步步走向失敗。】
(鋼鐵洪流!)
(閃電戰的雛形啊)
(希兒:對對對你寫的太好了!)
(閃電戰?拿來吧你!)
(好消息:你的站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壞消息:發揮的人是你的對手)
(德子看到了這本書,閃擊波瀾[ok])
(朋友,你不是步兵嗎)
(敵資竟是我自己)
(太諷刺了)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忘戰必危)
(我們本可以做些什麽,但一切都太遲了)
——————
原來一站與二站隻相隔了20年?
一些人努力從天幕中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一站時的中原是什麽樣的光景,這場戰波及到中原大地了嗎,那時候的王朝又是如何……
清時空,許許多多的百姓感到不安,他們望著天幕,憂心忡忡。
大清的衰弱已經開始了嗎,他們該如何做,又能做些什麽呢,天幕的這些視頻,能否帶給他們一些良計呢……
早一些的時空,哪怕還沒有能力研究什麽坦克飛機,也並沒有置之不理,一些誌士麵容嚴肅,一字一句把天幕話記錄下來。
異邦的戴,對於後世作戰方略的研究,閃電戰的雛形,所謂的鋼鐵洪流……
哪怕現在他們還沒有這些武器,但多記錄總是好的,未來總是會有的。
敵人的重視就是對自己的肯定,漢斯國如此重視戴寫的書,可見這些內容有點東西。
特別是充滿諷刺的所謂“敵資”,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警惕。一些朝廷不甚在意的東西,反而在異邦風靡,那就不可輕忽了。
……
明,朱棣吩咐人趕緊抄錄,他看著天幕中那個高盧國的戴,目光炯炯。
看來後來的一站二站,作戰方式產生了不同的變化,是因為武器嗎。
這是世界之戰,他無法去改變天幕中已經發生的過去,也不知道中原在一戰中是何光景,但這回,大明得幸遇此機緣,中原的不僅要牢記未來教訓,也要警惕異邦之教訓!
閃電戰這個詞,朱棣一聽就明白了。
《三國誌·魏書·郭嘉傳》就記載過:“兵貴神速。今千裏襲人……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後世的閃電戰,差不多也是這個道理吧,無非就是速度、奇襲和集中。
雖然兵器不同,但道理都是共通的。中原幾千年來,無數的征戰,相似的打法他腦中瞬間都能閃過無數。
商末的牧野之戰,項羽彭城之戰,霍去病匈奴之戰,司馬懿平滅孟達,李靖滅東突厥之戰……
這不都類似後人所謂的“閃電戰”?
不過,畢竟時代不同,朱棣還是很認真的,對於戰爭,他從不小看。
高盧國的舊朝廷估計是快走到頭了,天幕介紹的這個戴,莫約就是高盧新朝廷的引領人罷。
想想此人的經曆,參戰,被俘,越獄,複盤,甚至研究的作戰方法還得到了敵國的重視……
他想到大明未來的土木堡,頗有些咬牙切齒。
朱祁鎮那個王八羔子,要是有人家這份堅韌聰明勁,大明何愁不興啊!!!
真是苦了祁鈺那孩子,也苦了大明!
——————
【直到漢斯吞了波瀾,就要入侵高盧國時,戴才稍受重視。
此時的戴,知道失敗早已注定,但他還是硬著頭皮頂了上去。
“戰爭雖然是毀滅性的,但軍人總要拿出軍人的氣概來。”
在當時,他手下的君隊是少數的能夠抵抗漢斯國的,甚至硬生生刺入了敵方戰線14公裏。
但高盧國,仍然節節敗退。
局部的一點成功挽救不了全局的失敗。
大廈將傾之際,戴升任準將,被調回巴梨。
他發現正府已經籠罩在一股絕望的失敗主義情緒下。他詢問總司令:“敵軍渡過馬?河後,我們如何應對?”
“……那就完了。”
戴高樂被這句話驚呆了。
“你這是什麽意思?”
“全世界完了???”
“發蘭棲完了???!!!”
他在提醒總司令,就算本土淪陷了,他們還有直民地,而且嚶國也還沒有淪陷。
總司令隻是絕望的笑了笑。
“當我們被打敗之後,嚶國人用不著一個禮拜就會和漢斯和談。”
緊接著,竟然談起了他們投降後,漢斯家會不會留給他們足夠的君隊來維持秩序……】
(《一個禮拜》)
(丘佶爾:你在教我做事?)
(以己度人)
(一站嚶吃相太難看,發把嚶看透了,就消極了)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看著自己的隊友一個一個送,確實挺絕望的)
(此刻,他就是拿破侖)
(他是發國嶽飛啊他)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戴:這麽快就擺爛了?)
(趙構:這個我熟)
——————
宋,辛棄疾看著天幕,頗有些期待。
天幕說這是高盧的英雄,那麽他必定是挽救了高盧。
他是如何做的呢,朝廷已經失了戰意,僅憑戴一人的意氣,他是如何挽回這“將傾之廈”的呢。
甚至那高盧朝廷都已經開始思考投降之後的事了。
想起後人拿宋高宗與嶽武穆做比,辛棄疾就更想聽一聽這個故事了。
嶽飛離世時,他還是個2歲的孩童,生活在金占區。20年後,22歲的辛棄疾回到了南宋,也正是那一年,宋孝宗為嶽飛平反昭雪,追諡武穆,後來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同為主戰者,辛棄疾對於嶽飛當然是敬仰的。
可嶽飛在南宋,實在是一個敏感人物。他先是被先帝以謀反的罪行處死,幾十年後又被另一個皇帝平反,追封為鄂王。所以當時官員怕惹上麻煩,都不敢輕易提起這個人。
辛棄疾自己身份也敏感,言行盡量謹慎。
不過,他和嶽飛的孫子嶽珂可是忘年交呢。
《桯史》記,辛棄疾擺酒宴請賓客,宴會上,辛棄疾吟誦了自己的《賀新郎》和《永遇樂》,請在座的人點評。
辛棄疾對自己的這兩首詞非常得意,甚至每次聽到歌女演唱到其中警句,總是開心地拍著自己的大腿,拊髀自笑。
他還很喜歡聽別人的評價。但是大多數人要麽辭謝,要麽不疼不癢地說上幾句不著四六的話。
隻有年少的嶽珂,毫不客氣的提意見。
“前篇豪視一世,獨首尾兩腔,警語差相似;新作微覺用事多耳。”
他認為辛棄疾第一首前後有重複之意,第二首用典太多了。
辛棄疾不怒反喜,非常認可他的意見。他接受了嶽珂的點評,把這兩首詞改了幾十稿。
……也不知道今天我們讀到的,是不是嶽珂提意見之後的最終版。
提起嶽飛,誰不是悵惘痛惜呢。
辛棄疾歎了一口氣。大宋曾經也是這樣失了戰意啊,所幸天幕出現,如今的朝廷,又開始燃起些許鬥誌,讓辛棄疾心中寬待不少。
後來,他所在的部隊,收到了向凡尓登地區,進君的命令。
這一戰異常慘烈,最終,戴的大腿被刺穿,遭到俘虜。
戴反複越獄,反複失敗。
隻好在監獄中整天學習德語,同時給獄友們上課,分析一站的得失。
……漫長的監獄時間,使戴變的更加堅韌,反思、沉澱了自己的軍事思想。
一站結束後,戴終於被釋放。
他並沒有多高興。
他為一站的結局感到不滿。
“這不過是一種精疲力盡的和平。
這種和平是一塊肮髒的遮羞布。
遮住那些沒有滿足的野心,比以往更加強烈的仇恨,和沒有熄滅的怒火。”
他預感到,在漢斯國的盛怒之下,站爭,將會重新降臨。】
(凡尓登/絞肉機啊)
(能在這場站活下來的都是神人)
(越獄小王子,逃跑多次都失敗了)
(那時監獄裏可都是人才)
(《戴高樂的救贖》)
(阿卡姆瘋人院)
(他預感到了站爭還沒有結束)
(希兒的憤怒)
(當時世界做出這種預言的不止一兩個)
(《二十年的休戰》)
【戴始終保持著警惕,努力沉澱自己。
他認為:“坦克應當集中使用,而不是分散使用”,一語道破天機。
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坦克應分散到各部隊,掩護步兵行動。
而戴意識到,如果舍棄行走緩慢的步兵,把坦克集中到一起組建一個裝甲兵團,其速度和突破力都會顯著提升。
它就如同鋼鐵組成的洪流,能夠快速地、不可阻擋地衝破敵軍防線,在高速靈活的運動中爆發出驚人的攻擊力。
……
此後,戴寫出了多本j事著作,提出:高盧,應該建立一支常備機動部隊。這支部隊由6個裝甲師組成,每個裝甲師都有一個坦克旅,一個步兵旅,一個炮兵旅。
其中,步兵旅全部由車輛運輸,使其能夠跟上坦克旅的速度,每個裝甲師還要配備一個連隊的空軍。其中包括偵察機、截擊機和戰鬥機。
他還設想了具體的戰爭過程——“敵軍的壁壘一旦被突破,機械化部隊就能以扇形在敵後展開,攻擊他們的要害,把他們的陣地打得稀爛。敵國的防禦力量被摧毀到一定程度,就會自行崩潰”。
……這些觀點可以說是頗有見底,但他們在高盧國那裏並未引起重視,反而在漢斯國很受歡迎,希兒甚至叫人把戴寫的書念給他聽。
這些事傳入戴的耳中,他再也坐不住了。
他想盡辦法,可他的支持者寥寥。
“坦克和飛機並沒有改變戰爭的基本因素”
“我們已經有了機械化,摩托化和騎兵化的後備隊”
“沒有什麽可建立的”
“一切都已經有盡有了”
……
戴的改革計劃,被高盧的陸君委員會否定了。他們認為這個計劃“無用,不受歡迎,違反邏輯和曆史”。
他隻能絕望地看著他的國家一步步走向失敗。】
(鋼鐵洪流!)
(閃電戰的雛形啊)
(希兒:對對對你寫的太好了!)
(閃電戰?拿來吧你!)
(好消息:你的站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壞消息:發揮的人是你的對手)
(德子看到了這本書,閃擊波瀾[ok])
(朋友,你不是步兵嗎)
(敵資竟是我自己)
(太諷刺了)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忘戰必危)
(我們本可以做些什麽,但一切都太遲了)
——————
原來一站與二站隻相隔了20年?
一些人努力從天幕中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一站時的中原是什麽樣的光景,這場戰波及到中原大地了嗎,那時候的王朝又是如何……
清時空,許許多多的百姓感到不安,他們望著天幕,憂心忡忡。
大清的衰弱已經開始了嗎,他們該如何做,又能做些什麽呢,天幕的這些視頻,能否帶給他們一些良計呢……
早一些的時空,哪怕還沒有能力研究什麽坦克飛機,也並沒有置之不理,一些誌士麵容嚴肅,一字一句把天幕話記錄下來。
異邦的戴,對於後世作戰方略的研究,閃電戰的雛形,所謂的鋼鐵洪流……
哪怕現在他們還沒有這些武器,但多記錄總是好的,未來總是會有的。
敵人的重視就是對自己的肯定,漢斯國如此重視戴寫的書,可見這些內容有點東西。
特別是充滿諷刺的所謂“敵資”,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警惕。一些朝廷不甚在意的東西,反而在異邦風靡,那就不可輕忽了。
……
明,朱棣吩咐人趕緊抄錄,他看著天幕中那個高盧國的戴,目光炯炯。
看來後來的一站二站,作戰方式產生了不同的變化,是因為武器嗎。
這是世界之戰,他無法去改變天幕中已經發生的過去,也不知道中原在一戰中是何光景,但這回,大明得幸遇此機緣,中原的不僅要牢記未來教訓,也要警惕異邦之教訓!
閃電戰這個詞,朱棣一聽就明白了。
《三國誌·魏書·郭嘉傳》就記載過:“兵貴神速。今千裏襲人……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後世的閃電戰,差不多也是這個道理吧,無非就是速度、奇襲和集中。
雖然兵器不同,但道理都是共通的。中原幾千年來,無數的征戰,相似的打法他腦中瞬間都能閃過無數。
商末的牧野之戰,項羽彭城之戰,霍去病匈奴之戰,司馬懿平滅孟達,李靖滅東突厥之戰……
這不都類似後人所謂的“閃電戰”?
不過,畢竟時代不同,朱棣還是很認真的,對於戰爭,他從不小看。
高盧國的舊朝廷估計是快走到頭了,天幕介紹的這個戴,莫約就是高盧新朝廷的引領人罷。
想想此人的經曆,參戰,被俘,越獄,複盤,甚至研究的作戰方法還得到了敵國的重視……
他想到大明未來的土木堡,頗有些咬牙切齒。
朱祁鎮那個王八羔子,要是有人家這份堅韌聰明勁,大明何愁不興啊!!!
真是苦了祁鈺那孩子,也苦了大明!
——————
【直到漢斯吞了波瀾,就要入侵高盧國時,戴才稍受重視。
此時的戴,知道失敗早已注定,但他還是硬著頭皮頂了上去。
“戰爭雖然是毀滅性的,但軍人總要拿出軍人的氣概來。”
在當時,他手下的君隊是少數的能夠抵抗漢斯國的,甚至硬生生刺入了敵方戰線14公裏。
但高盧國,仍然節節敗退。
局部的一點成功挽救不了全局的失敗。
大廈將傾之際,戴升任準將,被調回巴梨。
他發現正府已經籠罩在一股絕望的失敗主義情緒下。他詢問總司令:“敵軍渡過馬?河後,我們如何應對?”
“……那就完了。”
戴高樂被這句話驚呆了。
“你這是什麽意思?”
“全世界完了???”
“發蘭棲完了???!!!”
他在提醒總司令,就算本土淪陷了,他們還有直民地,而且嚶國也還沒有淪陷。
總司令隻是絕望的笑了笑。
“當我們被打敗之後,嚶國人用不著一個禮拜就會和漢斯和談。”
緊接著,竟然談起了他們投降後,漢斯家會不會留給他們足夠的君隊來維持秩序……】
(《一個禮拜》)
(丘佶爾:你在教我做事?)
(以己度人)
(一站嚶吃相太難看,發把嚶看透了,就消極了)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看著自己的隊友一個一個送,確實挺絕望的)
(此刻,他就是拿破侖)
(他是發國嶽飛啊他)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戴:這麽快就擺爛了?)
(趙構:這個我熟)
——————
宋,辛棄疾看著天幕,頗有些期待。
天幕說這是高盧的英雄,那麽他必定是挽救了高盧。
他是如何做的呢,朝廷已經失了戰意,僅憑戴一人的意氣,他是如何挽回這“將傾之廈”的呢。
甚至那高盧朝廷都已經開始思考投降之後的事了。
想起後人拿宋高宗與嶽武穆做比,辛棄疾就更想聽一聽這個故事了。
嶽飛離世時,他還是個2歲的孩童,生活在金占區。20年後,22歲的辛棄疾回到了南宋,也正是那一年,宋孝宗為嶽飛平反昭雪,追諡武穆,後來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同為主戰者,辛棄疾對於嶽飛當然是敬仰的。
可嶽飛在南宋,實在是一個敏感人物。他先是被先帝以謀反的罪行處死,幾十年後又被另一個皇帝平反,追封為鄂王。所以當時官員怕惹上麻煩,都不敢輕易提起這個人。
辛棄疾自己身份也敏感,言行盡量謹慎。
不過,他和嶽飛的孫子嶽珂可是忘年交呢。
《桯史》記,辛棄疾擺酒宴請賓客,宴會上,辛棄疾吟誦了自己的《賀新郎》和《永遇樂》,請在座的人點評。
辛棄疾對自己的這兩首詞非常得意,甚至每次聽到歌女演唱到其中警句,總是開心地拍著自己的大腿,拊髀自笑。
他還很喜歡聽別人的評價。但是大多數人要麽辭謝,要麽不疼不癢地說上幾句不著四六的話。
隻有年少的嶽珂,毫不客氣的提意見。
“前篇豪視一世,獨首尾兩腔,警語差相似;新作微覺用事多耳。”
他認為辛棄疾第一首前後有重複之意,第二首用典太多了。
辛棄疾不怒反喜,非常認可他的意見。他接受了嶽珂的點評,把這兩首詞改了幾十稿。
……也不知道今天我們讀到的,是不是嶽珂提意見之後的最終版。
提起嶽飛,誰不是悵惘痛惜呢。
辛棄疾歎了一口氣。大宋曾經也是這樣失了戰意啊,所幸天幕出現,如今的朝廷,又開始燃起些許鬥誌,讓辛棄疾心中寬待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