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之妻名呂雉,原為碭郡單父縣人,後隨父遷居沛縣,嫁於時任亭長的沛公。她是華夏史上記載的第一位皇後,權力極大,雖為女子身,做事卻不遜大多男子。”
李念本是在說呂後很厲害,是位奇女子,可這番話落在嬴政耳中,被始皇敏銳抓住關鍵詞“第一位皇後”、“權力極大”……
嬴政心中不由想到,看來在他稱帝時或稱帝後,必須得設法限製皇後之權,否則定會出現後宮亂政、影響帝權之事。
他倒是不打算立後,即使立後,也自信壓製得住,可他的那些子孫們呢?
那呂雉權力極大,說不得對沛公子孫未必是好事。
嬴政道:“那呂雉是否禍亂朝綱,遺患於沛公子嗣?”
始皇是懂抓重點的,李念道:“確如大王所想,呂雉之子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雉曾先後擁立前少帝、後少帝,兩度臨朝稱製,其治理天下時,雖於漢有功,但其重用外戚、宦官,也開啟了漢外戚專權、宦官幹政的禍患。”
外戚專權、宦官幹政是呂雉開了個頭,不能說就是呂雉的鍋,即使她不做這種事,之後的大漢帝王也可能這麽幹。
因為皇帝居天下之絕頂,能信誰用誰?
信文官,那文官就將為禍,信武將,那武將就將為禍,信宗室,宗室一樣會為禍。
不過是從一堆人中進行選擇罷了,眾相其害取其輕,選擇外戚和宦官還能稍微好些。
聽到李念所言,嬴政點了點頭,更加認為得好生處理後宮和外戚。
他對呂雉雖有一定興趣,但人現也不是曆史上第一位皇後,還是一鄉間民女,不值得太過關注,他道:“那蕭何結果如何?”
李念道:“蕭何被封為‘酂侯’,名列功臣第一,於惠帝二年因病離世,算是善終。”
聽到蕭何因病而終,嬴政淡淡應了聲,又道:“那韓信是哪裏人?也和沛公一樣為布衣?”
“《史記》記載韓信始為布衣,是淮陰人,關於韓信,在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一飯千金’、‘胯下之辱’……”
李念將這兩個成語的故事和始皇講了一遍,使始皇從中知曉了韓信這個人性情如何。
始皇道:“韓信此人,一飯之恩尚能記,可見其知恩重諾,心有忠義,能受胯下辱而不怒,居高位時而不懲,說明其頗有度量,然其居高位時還報羞辱南昌亭長之妻,又可見此人心胸狹隘。漂母飯信數十日,其寄食南昌亭長時亦有數月,有何不同?”
“僅因南昌亭長之妻不願其再寄食,而忘此前寄食之恩,此人看似豁達有度,實則內心狹隘也。”
“其為人頗為自傲,重自尊而不顧人情,在其得意時常會囂狂,不得誌又會以為他人無識人之明,若得意後又失誌,又會言某某昔年不如我,今也居我頭上?”
李念聽得目瞪口呆,他並沒有詳細講說韓信的史料,但始皇從他講說的信息中居然分析出了這麽多,曆史上記載的韓信還真和始皇所分析的一樣。
見李念神色驚訝,始皇笑道:“見卿之色,定是寡人之言對矣!”
‘幸虧當初沒想過欺瞞始皇,否則現在就算還活著,大概也肢體不全了。’
李念道:“大王英明,韓信的確有才,然其人按後世之言,情商不足,即其為人處世多有不當,與主君處不當,與同僚處不當,如何不會走向滅亡?”
即使韓信沒被殺,造反了,但最終也會走向滅亡,最多依仗他強大的軍事天賦多蹦躂幾年,沒可能奪得天下。
從以韓信真造反的方麵考慮,呂雉殺韓信一點也沒錯,的確是為大漢和天下百姓除了一患。
韓信能力越強,他造反的後果也就越重,到時苦害的還是百姓。
嬴政道:“漢初‘三傑’,寡人已聞其二,這最後一位子房又是何等人物?能讓沛公言‘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李念心裏想著是否要向始皇給張良求個情,畢竟是青史留名,從小聽到大的華夏謀聖,若因他之言就被始皇所殺,委實太過可惜。
但李念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念頭。
不可覺得自己已漸得始皇信任,就可向始皇要這要那。
此事隻能始皇問時,他給出建言,卻不能主動提及,要是被始皇認為他是在挾信而製,就不好了。
你是認為寡人現在信任你了,所以就恃信而驕,對寡人做事指手畫腳?寡人做事,豈容你來置喙?
李念道:“回大王,‘子房’並非是此人姓名,而為其字,其實際姓名為‘張良’!”
張良?
嬴政蹙了蹙眉,在腦中轉了一圈,也不知是怎麽想的,出言問道:“其與張開地、張平是何關係?”
始皇並未猜到張良是張開地之孫、張平之子,他不過是記得這兩人,所以隨口一問,不想誤打誤撞蒙上了。
李念並不驚異始皇會聯想到張開地和張平身上。
因為韓是六國中第一個為大秦所滅,在製定滅韓策略時,始皇當時必然仔細研究了韓國各種東西,其軍事、曆史、相關人物……
而張良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宰相,其父張平也曾任韓國二朝的宰相,兩人雖在秦滅韓時已死,但怎會不被研究?
‘留侯莫要怪我,我還沒說,始皇已經猜到您的身世了!’
李念恭敬回道:“回大王,張良正是張開地之孫、張平之子!”
嬴政也愣了下,思考數息後,又問道:“他是不是恨寡人和大秦滅了韓國?”
李念道:“是!據史載,始皇二十九年,大王東巡天下時,張良曾埋伏在大王必經之地,行刺過大王。”
嬴政眼睛一眯,以聽不出喜樂的語氣道:“看來他對寡人和大秦的恨意不淺。這次行刺未果,他逃脫後,在秦末時投靠了沛公,最終達成了他願望。”
“六國貴族中,如張良這般者當不少,大秦雖能亡其國,卻未能亡其心!卿且繼續!”
李念本是在說呂後很厲害,是位奇女子,可這番話落在嬴政耳中,被始皇敏銳抓住關鍵詞“第一位皇後”、“權力極大”……
嬴政心中不由想到,看來在他稱帝時或稱帝後,必須得設法限製皇後之權,否則定會出現後宮亂政、影響帝權之事。
他倒是不打算立後,即使立後,也自信壓製得住,可他的那些子孫們呢?
那呂雉權力極大,說不得對沛公子孫未必是好事。
嬴政道:“那呂雉是否禍亂朝綱,遺患於沛公子嗣?”
始皇是懂抓重點的,李念道:“確如大王所想,呂雉之子漢惠帝劉盈駕崩後,呂雉曾先後擁立前少帝、後少帝,兩度臨朝稱製,其治理天下時,雖於漢有功,但其重用外戚、宦官,也開啟了漢外戚專權、宦官幹政的禍患。”
外戚專權、宦官幹政是呂雉開了個頭,不能說就是呂雉的鍋,即使她不做這種事,之後的大漢帝王也可能這麽幹。
因為皇帝居天下之絕頂,能信誰用誰?
信文官,那文官就將為禍,信武將,那武將就將為禍,信宗室,宗室一樣會為禍。
不過是從一堆人中進行選擇罷了,眾相其害取其輕,選擇外戚和宦官還能稍微好些。
聽到李念所言,嬴政點了點頭,更加認為得好生處理後宮和外戚。
他對呂雉雖有一定興趣,但人現也不是曆史上第一位皇後,還是一鄉間民女,不值得太過關注,他道:“那蕭何結果如何?”
李念道:“蕭何被封為‘酂侯’,名列功臣第一,於惠帝二年因病離世,算是善終。”
聽到蕭何因病而終,嬴政淡淡應了聲,又道:“那韓信是哪裏人?也和沛公一樣為布衣?”
“《史記》記載韓信始為布衣,是淮陰人,關於韓信,在曆史上留下了很多典故,‘一飯千金’、‘胯下之辱’……”
李念將這兩個成語的故事和始皇講了一遍,使始皇從中知曉了韓信這個人性情如何。
始皇道:“韓信此人,一飯之恩尚能記,可見其知恩重諾,心有忠義,能受胯下辱而不怒,居高位時而不懲,說明其頗有度量,然其居高位時還報羞辱南昌亭長之妻,又可見此人心胸狹隘。漂母飯信數十日,其寄食南昌亭長時亦有數月,有何不同?”
“僅因南昌亭長之妻不願其再寄食,而忘此前寄食之恩,此人看似豁達有度,實則內心狹隘也。”
“其為人頗為自傲,重自尊而不顧人情,在其得意時常會囂狂,不得誌又會以為他人無識人之明,若得意後又失誌,又會言某某昔年不如我,今也居我頭上?”
李念聽得目瞪口呆,他並沒有詳細講說韓信的史料,但始皇從他講說的信息中居然分析出了這麽多,曆史上記載的韓信還真和始皇所分析的一樣。
見李念神色驚訝,始皇笑道:“見卿之色,定是寡人之言對矣!”
‘幸虧當初沒想過欺瞞始皇,否則現在就算還活著,大概也肢體不全了。’
李念道:“大王英明,韓信的確有才,然其人按後世之言,情商不足,即其為人處世多有不當,與主君處不當,與同僚處不當,如何不會走向滅亡?”
即使韓信沒被殺,造反了,但最終也會走向滅亡,最多依仗他強大的軍事天賦多蹦躂幾年,沒可能奪得天下。
從以韓信真造反的方麵考慮,呂雉殺韓信一點也沒錯,的確是為大漢和天下百姓除了一患。
韓信能力越強,他造反的後果也就越重,到時苦害的還是百姓。
嬴政道:“漢初‘三傑’,寡人已聞其二,這最後一位子房又是何等人物?能讓沛公言‘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李念心裏想著是否要向始皇給張良求個情,畢竟是青史留名,從小聽到大的華夏謀聖,若因他之言就被始皇所殺,委實太過可惜。
但李念最終還是打消了這念頭。
不可覺得自己已漸得始皇信任,就可向始皇要這要那。
此事隻能始皇問時,他給出建言,卻不能主動提及,要是被始皇認為他是在挾信而製,就不好了。
你是認為寡人現在信任你了,所以就恃信而驕,對寡人做事指手畫腳?寡人做事,豈容你來置喙?
李念道:“回大王,‘子房’並非是此人姓名,而為其字,其實際姓名為‘張良’!”
張良?
嬴政蹙了蹙眉,在腦中轉了一圈,也不知是怎麽想的,出言問道:“其與張開地、張平是何關係?”
始皇並未猜到張良是張開地之孫、張平之子,他不過是記得這兩人,所以隨口一問,不想誤打誤撞蒙上了。
李念並不驚異始皇會聯想到張開地和張平身上。
因為韓是六國中第一個為大秦所滅,在製定滅韓策略時,始皇當時必然仔細研究了韓國各種東西,其軍事、曆史、相關人物……
而張良祖父張開地連任韓國三朝宰相,其父張平也曾任韓國二朝的宰相,兩人雖在秦滅韓時已死,但怎會不被研究?
‘留侯莫要怪我,我還沒說,始皇已經猜到您的身世了!’
李念恭敬回道:“回大王,張良正是張開地之孫、張平之子!”
嬴政也愣了下,思考數息後,又問道:“他是不是恨寡人和大秦滅了韓國?”
李念道:“是!據史載,始皇二十九年,大王東巡天下時,張良曾埋伏在大王必經之地,行刺過大王。”
嬴政眼睛一眯,以聽不出喜樂的語氣道:“看來他對寡人和大秦的恨意不淺。這次行刺未果,他逃脫後,在秦末時投靠了沛公,最終達成了他願望。”
“六國貴族中,如張良這般者當不少,大秦雖能亡其國,卻未能亡其心!卿且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