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王綰放下手中的筷,道:“大王想如何將這些事物傳於天下?”
大王今天拿出這些東西向他們展示,肯定不是想隨便弄個告示或政令將製作方法宣傳一下,大概有別的想法。
嬴政道:“還是丞相知寡人也!”
“寡人將稱皇帝,此為寡人之盛事,大秦之盛事,眾卿之盛事,亦為天下之盛事。”
“既是盛事,豈可不與眾卿同樂,與天下同樂?”
聽到這番話,不少大臣自以為明白過來:大王是想要在稱皇帝時將這些東西廣傳於天下啊,以慶賀他成為千古來第一位皇帝,來一個普天同慶。
如此一來,萬民都將記得大王是在何時稱皇帝,會感恩大王,讓大王在民間獲得巨大的聲望。
雖然這些東西的製作者是那李念,但這是鹹陽那位王在稱皇帝之日時不忘他們,特意傳播出來,讓他們用的啊。
但眾臣還是想少了。
隻聽嬴政又道:“既為同樂,當同日同時方可謂,此等事物先差人送於天下各地,但隱而不發,約定為寡人稱皇帝那日,同時向天下宣告,眾卿以為如何?”
眾臣聽後細細一想,這操作可行,這才是普天同慶,與萬民同慶,比之於在大王稱皇帝時才向天下宣布更優。
真正讓天下萬民切實感受到了大王稱皇帝的好處,到時大王的聲望定能更上一層。
他們這時也終於明白大王為何不著急稱皇帝,而要將時間定在兩月之內,這是打算在這兩個月中完成他的謀劃。
王綰道:“大王英明,此法甚妙,如此才是真普天同慶,共賀大王!”
史書絕對會將這件事記錄下來,絕對會為以後的帝王仿效。
其實,當然是盡快將新犁、豆腐、十三香推廣出去,對天下百姓最好,但始皇和大秦諸公優先考慮的不是百姓,而是會先思考怎麽做有利於他們的統治。
並非某樣東西對百姓有利,他們就要去做,就要推廣,縱使始皇目前感受到了大秦的危機,發生了些轉變,但讓他以民為先,怕是想太多。
嬴政道:“此法非寡人所想,而是李念提出!”
又是那李念!
眾臣心中暗道。
尉繚道:“此法雖妙,然臣以為還得補上幾點。”
嬴政看向尉繚:“卿且言!”
尉繚道:“大王雖事先將這新犁、豆腐、十三香送於天下各地,但隱而不發,到大王稱帝時才發,可當日又如何吸引民眾,又如何使萬民相信大王是想賜惠於他等?”
“臣以為將新犁、豆腐、十三香送於天下各地,不顯於人前無錯,卻不可完全隱而不發,須先提前造勢,引來民眾注意。”
“如這新犁,可使人先放出消息,言稱有一種新的耕犁比舊犁更好,將在某日也即大王稱帝那一日與舊犁比試,若有不信者,皆可前往觀看。”
“等新犁從比試中勝出,再趁機言說今日是大王稱帝之日,為與他們同慶,特賜新犁於天下,豈不更好?”
尉繚,正是許多傳聞裏韓信的那一位師傅。
按後世史料記載,其在始皇稱帝後便偷偷離開了,他認為“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原本他也確實生出了開溜的心思,但最近這段時間,發現嬴政有些轉變,不像他所想的那樣,便準備留下來再觀察觀察。
‘大王的改變定與那位李念有關,不知其何許人也?’
尉繚留下來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出於對李念的好奇,他想見一見這位能讓嬴政都發生變化的奇人。
聽完尉繚所言,嬴政思索了一下,點頭道:“寡人未曾想及,幸得國尉提醒,眾卿可還有諫言?若無,便依國尉所言施行!”
馮劫之父馮去疾出聲道:“臣有一言相補,國尉之法更為妥當,但施行時須小心遭人破壞,新犁還好,可豆腐和十三香皆為入口之物,若有人施以陰謀,再想使民相信,便不易也。”
這確實是個問題,在大秦已完全控製的地方還好,可在六國之地,雖說明麵上大秦攻占了那些地方,但離完全控製還差得遠,當地不知有多少人對大秦懷有惡意。
在這些地方宣傳時,難保不會有人蓄謀破壞,如故意編造豆腐和十三香有毒,是大秦專門用來毒害民眾,甚至搞出一些“實證”。
嬴政挑了挑眉,馮去疾之言大有可能發生,他下令道:“馮卿所言在理,此事便交與國尉與馮卿,當告訴兩位愛卿,寡人要廣傳天下之物,並非隻有這些。”
僅這四樣東西就能在天下引起轟動,還有其他的,莫非也是那位神秘的李念所製作?
馮去疾和尉繚恭聲領命後,有大臣出聲:“大王,臣以為這十三香製法不宜傳於天下,當與這雪鹽一般歸大王大秦所有,民購買即可,怎可讓其等也掌握製法?且予民購買,正好也為大秦增些貲財。”
他是在學先前建議不要將食鹽製法傳出去的大臣。
嬴政尚未說話,淳於越先道:“不可,這十三香豈可和鹽並論?鹽為平日必需之物,十三香隻為一調味之料,卻非必需。”
“若售於天下,價太高,民必不肯買,太廉,與民自製何異?不若將此法傳於天下,以彰大王仁德,讓小利得大義。”
淳於越這話有問題,但一部分還是對的,十三香並非鹽,不是百姓生活所必需,嬴政駁回了這名大臣的建言。
此事暫告一段落,嬴政又道:“今天下初定,然要治理如此之大的天下,須得有足量官吏,若官不足吏不夠,怎能治好天下?寡人今日想問眾卿,如何使我大秦有足餘官吏?”
王綰當即便想發言,推行他的那套分封製想法,但還有一人比他更快,還是淳於越。
隻見嬴政話剛落,淳於越便已起身,隻是未等他開口,嬴政先一步堵住了他的嘴。
“卿想言何物,寡人已知,今日不言分封和郡縣,隻談如何能讓大秦有充足官吏。”
大王今天拿出這些東西向他們展示,肯定不是想隨便弄個告示或政令將製作方法宣傳一下,大概有別的想法。
嬴政道:“還是丞相知寡人也!”
“寡人將稱皇帝,此為寡人之盛事,大秦之盛事,眾卿之盛事,亦為天下之盛事。”
“既是盛事,豈可不與眾卿同樂,與天下同樂?”
聽到這番話,不少大臣自以為明白過來:大王是想要在稱皇帝時將這些東西廣傳於天下啊,以慶賀他成為千古來第一位皇帝,來一個普天同慶。
如此一來,萬民都將記得大王是在何時稱皇帝,會感恩大王,讓大王在民間獲得巨大的聲望。
雖然這些東西的製作者是那李念,但這是鹹陽那位王在稱皇帝之日時不忘他們,特意傳播出來,讓他們用的啊。
但眾臣還是想少了。
隻聽嬴政又道:“既為同樂,當同日同時方可謂,此等事物先差人送於天下各地,但隱而不發,約定為寡人稱皇帝那日,同時向天下宣告,眾卿以為如何?”
眾臣聽後細細一想,這操作可行,這才是普天同慶,與萬民同慶,比之於在大王稱皇帝時才向天下宣布更優。
真正讓天下萬民切實感受到了大王稱皇帝的好處,到時大王的聲望定能更上一層。
他們這時也終於明白大王為何不著急稱皇帝,而要將時間定在兩月之內,這是打算在這兩個月中完成他的謀劃。
王綰道:“大王英明,此法甚妙,如此才是真普天同慶,共賀大王!”
史書絕對會將這件事記錄下來,絕對會為以後的帝王仿效。
其實,當然是盡快將新犁、豆腐、十三香推廣出去,對天下百姓最好,但始皇和大秦諸公優先考慮的不是百姓,而是會先思考怎麽做有利於他們的統治。
並非某樣東西對百姓有利,他們就要去做,就要推廣,縱使始皇目前感受到了大秦的危機,發生了些轉變,但讓他以民為先,怕是想太多。
嬴政道:“此法非寡人所想,而是李念提出!”
又是那李念!
眾臣心中暗道。
尉繚道:“此法雖妙,然臣以為還得補上幾點。”
嬴政看向尉繚:“卿且言!”
尉繚道:“大王雖事先將這新犁、豆腐、十三香送於天下各地,但隱而不發,到大王稱帝時才發,可當日又如何吸引民眾,又如何使萬民相信大王是想賜惠於他等?”
“臣以為將新犁、豆腐、十三香送於天下各地,不顯於人前無錯,卻不可完全隱而不發,須先提前造勢,引來民眾注意。”
“如這新犁,可使人先放出消息,言稱有一種新的耕犁比舊犁更好,將在某日也即大王稱帝那一日與舊犁比試,若有不信者,皆可前往觀看。”
“等新犁從比試中勝出,再趁機言說今日是大王稱帝之日,為與他們同慶,特賜新犁於天下,豈不更好?”
尉繚,正是許多傳聞裏韓信的那一位師傅。
按後世史料記載,其在始皇稱帝後便偷偷離開了,他認為“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原本他也確實生出了開溜的心思,但最近這段時間,發現嬴政有些轉變,不像他所想的那樣,便準備留下來再觀察觀察。
‘大王的改變定與那位李念有關,不知其何許人也?’
尉繚留下來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出於對李念的好奇,他想見一見這位能讓嬴政都發生變化的奇人。
聽完尉繚所言,嬴政思索了一下,點頭道:“寡人未曾想及,幸得國尉提醒,眾卿可還有諫言?若無,便依國尉所言施行!”
馮劫之父馮去疾出聲道:“臣有一言相補,國尉之法更為妥當,但施行時須小心遭人破壞,新犁還好,可豆腐和十三香皆為入口之物,若有人施以陰謀,再想使民相信,便不易也。”
這確實是個問題,在大秦已完全控製的地方還好,可在六國之地,雖說明麵上大秦攻占了那些地方,但離完全控製還差得遠,當地不知有多少人對大秦懷有惡意。
在這些地方宣傳時,難保不會有人蓄謀破壞,如故意編造豆腐和十三香有毒,是大秦專門用來毒害民眾,甚至搞出一些“實證”。
嬴政挑了挑眉,馮去疾之言大有可能發生,他下令道:“馮卿所言在理,此事便交與國尉與馮卿,當告訴兩位愛卿,寡人要廣傳天下之物,並非隻有這些。”
僅這四樣東西就能在天下引起轟動,還有其他的,莫非也是那位神秘的李念所製作?
馮去疾和尉繚恭聲領命後,有大臣出聲:“大王,臣以為這十三香製法不宜傳於天下,當與這雪鹽一般歸大王大秦所有,民購買即可,怎可讓其等也掌握製法?且予民購買,正好也為大秦增些貲財。”
他是在學先前建議不要將食鹽製法傳出去的大臣。
嬴政尚未說話,淳於越先道:“不可,這十三香豈可和鹽並論?鹽為平日必需之物,十三香隻為一調味之料,卻非必需。”
“若售於天下,價太高,民必不肯買,太廉,與民自製何異?不若將此法傳於天下,以彰大王仁德,讓小利得大義。”
淳於越這話有問題,但一部分還是對的,十三香並非鹽,不是百姓生活所必需,嬴政駁回了這名大臣的建言。
此事暫告一段落,嬴政又道:“今天下初定,然要治理如此之大的天下,須得有足量官吏,若官不足吏不夠,怎能治好天下?寡人今日想問眾卿,如何使我大秦有足餘官吏?”
王綰當即便想發言,推行他的那套分封製想法,但還有一人比他更快,還是淳於越。
隻見嬴政話剛落,淳於越便已起身,隻是未等他開口,嬴政先一步堵住了他的嘴。
“卿想言何物,寡人已知,今日不言分封和郡縣,隻談如何能讓大秦有充足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