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絲慚愧轉瞬又被張良抹去。


    國仇家恨在前,縱使那人向秦王說他好話又如何,其讓秦王發生改變,使秦從滅亡的邊緣回轉,那便是敵人,當除去!


    況且這隻是他的猜想,那人未必說的是好話,秦王如今對他的態度,也有可能是裝出來的。


    別看秦王現在“子房,子房”叫得親近,說不準下一刻便會翻臉,令人將他拖出去五牛分屍,張良也絲毫不會意外。


    心中念頭百轉,想到了很多,但張良表麵不動聲色,謙虛道:“大王過譽,良雖有些急智,但怎敢與千古人傑相比?”


    嬴政道:“如今六國滅,四海一,然天下未定,子房以為寡人當如何定天下,服四海?”


    這還是在考驗他,必須得展示真才實學!


    張良道:“以良觀之,天下未定之因有三:一、六國雖滅,然其影響猶存;二、大秦缺乏官吏;三、原先六國之民尚未信任大王。”


    見嬴政未出言打斷,張良繼續道:“其一又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留存的六國貴族,一類為六國所留下的律法文字等物。”


    說出這話時,張良在心中向天下間的六國貴族道歉。


    他這些話要是被秦王聽進耳中並執行,那一定會給殘餘的六國貴族帶去災禍。


    可他又不得不說,他要取得秦王信任,就必須如此說,唯有捅他自己就出身的六國貴族一刀,才更能得秦王信任。


    不然,難不成說讓秦王放過六國貴族,向六國貴族施以仁德,然後就能天下穩定?


    不會有傻子相信吧?


    但這麽做也有風險,秦王是否會相信他真的背叛了自己的出身呢?


    秦王又是否會覺得他連自己的出身都可背叛,那某天也會背叛大秦,反倒不信任他呢?


    然做什麽事沒有風險?


    思慮周全固然有用,可思慮太多而猶豫不做,將多謀而寡斷,乃至於有謀無斷,更加有害。


    張良雖不為頂尖的決策者,但也知曉這等道理,他道:“大秦滅六國,奪其等地位榮華,六國貴族焉能不恨?”


    “而其等曾為六國望族,於六國諸地頗有威望,隻需舉旗一揮,便能招來應者,此為亂天下之源。”


    這時,嬴政道:“韓亦為寡人大秦所滅,子房祖上五世相韓,亦是出身顯赫,子房便不恨寡人?”


    對嬴政這問題,張良也早有準備,歎道:“不敢欺瞞大王,良亦曾恨過大王與大秦,然良這些年遊於天下,見過許多事後,便不再恨。”


    說著,張良講起了他遊曆各地所看到的一些人和事。


    這些人和事都沒欺騙嬴政,說的是實話,隻有實話才更能騙到人。


    所言也均是他真實的感想,他的確認為統一的天下比七國並立更好,隻是他不喜歡那個統一天下的國是秦。


    “諸國並立,攻伐便難休止,蒼生塗炭,白骨盈野,唯有天下一統,終結亂世,方可扭轉此相。”


    “大王滅六國,一天下,大功於蒼生,良又豈能恨之?”


    這番話不僅解釋了他不恨嬴政和大秦的原因,還順便說了他為什麽要捅自己出身的六國貴族階級一刀:他不忍天下再陷亂世!


    張良繼續道:“若想治理六國貴族之患,良以為當分其族、遷其人,將大族化為小戶,再使其等遷離世居之地,往他處居住。”


    這是一條狠辣的計謀,隻要能做到,對六國貴族、地方豪強是毀滅性的。


    嬴政暗道:‘八分真,兩分假,可這兩分卻是最重要的。’


    “六國所留文字律法等物,若一直留存,不僅不便於大秦治理,更等若時刻提醒世人,你為齊人、他為楚人,明麵上便有差異,其等又怎會將自己當作秦人?”


    “大王如今推行讓各地用秦文、使秦錢,便是抹除這種差異,長而久之,天下人皆說秦言、用秦文、使秦錢時,自是皆為秦人。”


    嬴政道:“子房言大秦缺乏官吏,又當如何?”


    張良道:“大秦缺乏官吏是對於整個天下而言,即沒有足夠的官吏去治理原來的六國之地。”


    “恕良智短,想不出有何完美解決之法,隻有些許薄智說與大王。”


    “良以為大王當有所取舍,暫擱舍偏遠不好掌控之地,取臨近便於控製之處,先取近而後遠,先取易而後難。”


    “偏遠之地,也非讓大王完全舍去,隻是暫不投入太多,大王可分封諸位公子於諸地,使其等代為鎮守,待日後官吏充足,再收回分封之地,統一治理。”


    這其實就是王綰的控製中心,分封偏遠之法,但這個政策尚未向天下公布,張良不可能知,也即為張良自己想出。


    張良又講了他對“原先六國之民尚未信任大王”的見解和解決辦法,都極有道理,足以彰顯其才。


    可越是才華橫溢,越讓嬴政感到可惜,如此俊傑,卻不能為他和大秦所用,反而是為了毀滅他的大秦而來。


    張良講完,本以為會迎來秦王的稱讚,卻聽到一聲歎息響起,他沒有抬頭,卻也似乎看到秦王正搖頭歎息。


    “子房之才,寡人也甚為歎佩,可惜!”


    緊接,張良又聽到:“可惜子房並非真心為寡人為大秦而來。”


    “縱使寡人不計較,子房心中也不會放下對寡人對大秦之恨。”


    “如子房這等人傑,又豈會屈身侍敵國?”


    聽到秦王話後,張良沉默,並未狡辯說自己沒有,大王您想錯了。


    身為智者,他知道那已經沒有意義,騙不過這位秦王。


    過了好會兒後,張良問道:“大王何時知曉良之來意?”


    不待嬴政回答,張良自問自答:“那卷竹簡送至大王之時?良以為是一好計,未想反使自己入甕。”


    嬴政給了一個讓張良震驚的回答:“非也,比那卷竹簡更早,早到子房還未生出入鹹陽殺人之念時。”


    怎麽可能?


    在他還沒生出入鹹陽殺人的念頭時,秦王就已經知曉了?


    秦王還會未卜先知不成?


    不對,將所有疑惑的地方連在一起,一道靈光在張良腦中閃過:


    定是向秦王諫言的那人提前向秦王說了他的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秦設計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買土撥鼠的鬆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買土撥鼠的鬆鼠並收藏帝秦設計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