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一般是以過去的曆史為鑒,但李念現在所講的是讓始皇以後來王朝之事為鑒。
“凡事皆要有度,外戚勢力可以有,但不加以控製地野蠻生長,便不是件好事。”
“漢景帝劉啟在位十六年,其之功過稱得上明君,但同劉盈一樣並非雄主,在其治下,大漢國力再進一步,然因功不及其父,並不算顯著,所以劉啟在大漢並無廟號。”
劉啟肯定要強於劉盈,但和劉盈一樣都算不上雄主,屬於正常的帝王,沒導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與某些帝王相比算得上“明”。
李念道:“但繼劉啟之位的下一位大漢帝王便是一位雄主,也即在後世同陛下並稱的那一位。‘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中的‘漢武’。”
蒙恬聽得心驚肉跳,這兩句話明顯是後世人對曆史上知名帝王的評價,但誰人敢這麽評價陛下,竟說陛下略輸文采。
李念也是膽大,就這麽直接說出來,他不怕陛下發怒嗎?
蒙恬以眼角餘光觀察了下嬴政,發現嬴政未有任何情緒,很平靜地接受了這個評價,顯然許久前就已知道了,甚至可能還知道評價他的那位後世人。
“武帝名為劉徹,十六歲繼位,在位五十四年……”
李念緩緩將漢武帝的出身經曆講出,嬴政聽得頗為認真,這是曆史上同他齊名的雄主,可不得認真聽聽?
“武帝此人並不會因出身如何而看待人才,他提拔的人才中有不少都沒有太好的出身,像其皇後衛子夫曾是其姐府上歌女,其大將衛青亦為其姐府上騎奴,向其獻《推恩令》的主父偃也出身貧寒,且多年未得誌……”
嬴政聽後點頭道:“宰相起於州部,猛將發於卒伍,一個人的出身並不能決定其未來會如何。那衛子夫和衛青有何關係?”
一者為武帝姐姐府中歌女,一者為其姐府上騎奴,還同一姓氏,定有關係。
“衛子夫和衛青為姐弟!”
回答完始皇的問題,李念繼續道:“武帝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使得武帝一朝湧現了眾多名臣名將,他們和武帝一同將大漢推向了一個盛世,寫《史記》的太史公也是武帝朝之臣。”
“武帝對內加強朝廷中央之權,以推恩令分薄諸王之權,在漢初時,劉氏諸王是劉家天下得以穩定的一個關鍵,但天下已經穩定了,朝廷要加強中央之權時,劉氏諸王反而就成了天下間不穩定的因素。”
“偏偏在武帝之父景帝時就曾爆發過七王之亂,武帝便一直在思考怎麽削弱劉氏諸王之權,使之不再會形成禍患,而主父偃的推恩令給了武帝一個方法,推恩令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聽到李念說“千古第一陽謀”,嬴政、蒙恬、蒙毅都來了極大興趣,“千古”還“第一”可不令人好奇。
“當然,這其中有誇大的成分,但確實很有用,劉氏諸王都有很大的封地,諸王死後,將會由其世子繼承王位,繼承這龐大的封地。”
“王位隻有一個,世子也隻有一人,世子繼承王位後,那豈跟其父其大父都無區別,這麽大的封地,由其為王,依舊會對朝廷中央產生巨大威脅,但如果讓繼承封地的人不止一個……”
嬴政聽到這,眼睛一亮,已經明白了推恩令的意思:將原本繼承給世子一人的封地給諸侯王的其他兒子也繼承,而諸侯王的兒子絕不可能隻有一個,那封地就能從一分為眾,等到下一輩時,還將被分割得更多。
原本能對中央朝廷產生威脅的諸侯國,會被分成大大小小許多塊,隻要他們不同心協力,便不會再產生威脅。
諸侯王們就算知道此計中的險惡用心也難反抗,因為他們和他們的世子不想被朝廷分薄了實力,但他們的其他兒子會想啊。
按照原本的繼承之法,諸侯王的其他兒子根本不會分到什麽東西,現在卻有機會跟世子一樣有封地。
至於推恩令會讓他們得到的封地也被分割,分就分唄,反正他們原本都沒機會有封地,損害的是父王和世子的利益,撿便宜的是他們,除非傻了,否則能不讚同?
到時,諸侯王依照此計,封地會被分割,不依照此計,那十之八九就要“父慈子孝”,從內部便開始分裂。
不論是何種結果,對朝廷中央而言都是大好事,可徐徐解決掉諸王之患,封地被分成幾十塊、幾百塊的諸侯王,還能有什麽威脅?
嬴政此刻也明白了李念為何要講這推恩令,因為大秦在以後也可借鑒。
李念道:“武帝不僅以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封地,更嚴禁諸侯王參政,將諸侯王對大漢的威脅降到很低,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
未等李念講說,嬴政道:“諸侯王雖對中央朝廷是威脅,但也維護了王朝,其等被削弱太過,王朝麵臨危機時,其等便無力拱衛王朝。”
大秦又何嚐不是如此,宗室被壓製得厲害,雖免除了宗室之患,但代價卻是大秦走到末路時,宗室中也難出現人才挽大秦之傾頹。
李念道:“正如陛下所言,後來中興漢室的光武帝劉秀,其先祖原為漢景帝子長沙王劉發,但到了劉秀之父這一代,因推恩令已經成了濟陽縣令。”
“但推恩令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使公子王孫逐步入尋常百姓家,漢室血脈得以遍傳天下,在臣所來自的後世,劉姓是人口最多的幾大姓氏之一。”
後世的人口可是以萬萬人計,劉姓確為人數最多的幾大姓氏之一,那得有多少人?
就算這些劉姓之人並非全是劉季後代,但劉季的後世子孫也絕對少不了,再一想大秦的宗室,隻怕是沒幾個……
李念笑道:“後世有幾個比較有趣的說法,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匈奴人劉淵自稱是沛公後人,到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時,據說成吉思汗也有沛公血脈。”
“差點給忘了,東漢滅亡,三國時期,創建了蜀漢的漢昭烈帝劉備也是沛公後人。”
“凡事皆要有度,外戚勢力可以有,但不加以控製地野蠻生長,便不是件好事。”
“漢景帝劉啟在位十六年,其之功過稱得上明君,但同劉盈一樣並非雄主,在其治下,大漢國力再進一步,然因功不及其父,並不算顯著,所以劉啟在大漢並無廟號。”
劉啟肯定要強於劉盈,但和劉盈一樣都算不上雄主,屬於正常的帝王,沒導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與某些帝王相比算得上“明”。
李念道:“但繼劉啟之位的下一位大漢帝王便是一位雄主,也即在後世同陛下並稱的那一位。‘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中的‘漢武’。”
蒙恬聽得心驚肉跳,這兩句話明顯是後世人對曆史上知名帝王的評價,但誰人敢這麽評價陛下,竟說陛下略輸文采。
李念也是膽大,就這麽直接說出來,他不怕陛下發怒嗎?
蒙恬以眼角餘光觀察了下嬴政,發現嬴政未有任何情緒,很平靜地接受了這個評價,顯然許久前就已知道了,甚至可能還知道評價他的那位後世人。
“武帝名為劉徹,十六歲繼位,在位五十四年……”
李念緩緩將漢武帝的出身經曆講出,嬴政聽得頗為認真,這是曆史上同他齊名的雄主,可不得認真聽聽?
“武帝此人並不會因出身如何而看待人才,他提拔的人才中有不少都沒有太好的出身,像其皇後衛子夫曾是其姐府上歌女,其大將衛青亦為其姐府上騎奴,向其獻《推恩令》的主父偃也出身貧寒,且多年未得誌……”
嬴政聽後點頭道:“宰相起於州部,猛將發於卒伍,一個人的出身並不能決定其未來會如何。那衛子夫和衛青有何關係?”
一者為武帝姐姐府中歌女,一者為其姐府上騎奴,還同一姓氏,定有關係。
“衛子夫和衛青為姐弟!”
回答完始皇的問題,李念繼續道:“武帝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使得武帝一朝湧現了眾多名臣名將,他們和武帝一同將大漢推向了一個盛世,寫《史記》的太史公也是武帝朝之臣。”
“武帝對內加強朝廷中央之權,以推恩令分薄諸王之權,在漢初時,劉氏諸王是劉家天下得以穩定的一個關鍵,但天下已經穩定了,朝廷要加強中央之權時,劉氏諸王反而就成了天下間不穩定的因素。”
“偏偏在武帝之父景帝時就曾爆發過七王之亂,武帝便一直在思考怎麽削弱劉氏諸王之權,使之不再會形成禍患,而主父偃的推恩令給了武帝一個方法,推恩令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
聽到李念說“千古第一陽謀”,嬴政、蒙恬、蒙毅都來了極大興趣,“千古”還“第一”可不令人好奇。
“當然,這其中有誇大的成分,但確實很有用,劉氏諸王都有很大的封地,諸王死後,將會由其世子繼承王位,繼承這龐大的封地。”
“王位隻有一個,世子也隻有一人,世子繼承王位後,那豈跟其父其大父都無區別,這麽大的封地,由其為王,依舊會對朝廷中央產生巨大威脅,但如果讓繼承封地的人不止一個……”
嬴政聽到這,眼睛一亮,已經明白了推恩令的意思:將原本繼承給世子一人的封地給諸侯王的其他兒子也繼承,而諸侯王的兒子絕不可能隻有一個,那封地就能從一分為眾,等到下一輩時,還將被分割得更多。
原本能對中央朝廷產生威脅的諸侯國,會被分成大大小小許多塊,隻要他們不同心協力,便不會再產生威脅。
諸侯王們就算知道此計中的險惡用心也難反抗,因為他們和他們的世子不想被朝廷分薄了實力,但他們的其他兒子會想啊。
按照原本的繼承之法,諸侯王的其他兒子根本不會分到什麽東西,現在卻有機會跟世子一樣有封地。
至於推恩令會讓他們得到的封地也被分割,分就分唄,反正他們原本都沒機會有封地,損害的是父王和世子的利益,撿便宜的是他們,除非傻了,否則能不讚同?
到時,諸侯王依照此計,封地會被分割,不依照此計,那十之八九就要“父慈子孝”,從內部便開始分裂。
不論是何種結果,對朝廷中央而言都是大好事,可徐徐解決掉諸王之患,封地被分成幾十塊、幾百塊的諸侯王,還能有什麽威脅?
嬴政此刻也明白了李念為何要講這推恩令,因為大秦在以後也可借鑒。
李念道:“武帝不僅以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封地,更嚴禁諸侯王參政,將諸侯王對大漢的威脅降到很低,但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
未等李念講說,嬴政道:“諸侯王雖對中央朝廷是威脅,但也維護了王朝,其等被削弱太過,王朝麵臨危機時,其等便無力拱衛王朝。”
大秦又何嚐不是如此,宗室被壓製得厲害,雖免除了宗室之患,但代價卻是大秦走到末路時,宗室中也難出現人才挽大秦之傾頹。
李念道:“正如陛下所言,後來中興漢室的光武帝劉秀,其先祖原為漢景帝子長沙王劉發,但到了劉秀之父這一代,因推恩令已經成了濟陽縣令。”
“但推恩令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使公子王孫逐步入尋常百姓家,漢室血脈得以遍傳天下,在臣所來自的後世,劉姓是人口最多的幾大姓氏之一。”
後世的人口可是以萬萬人計,劉姓確為人數最多的幾大姓氏之一,那得有多少人?
就算這些劉姓之人並非全是劉季後代,但劉季的後世子孫也絕對少不了,再一想大秦的宗室,隻怕是沒幾個……
李念笑道:“後世有幾個比較有趣的說法,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匈奴人劉淵自稱是沛公後人,到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時,據說成吉思汗也有沛公血脈。”
“差點給忘了,東漢滅亡,三國時期,創建了蜀漢的漢昭烈帝劉備也是沛公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