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漢使者也很厲害啊,無怪乎後世人懷念,稱之為“強漢”。


    今後大秦的使者也當如此,將大秦天威布於四方。


    在自家內狠那不算本事,要在外對別人狠才算。


    但這匈奴也忒能活了,從秦時就已存在,到東漢這劉莊時已經有三百年了吧,竟然還能成為東漢的邊疆大患。


    始皇帝不由又想起了少年冒頓,這小子死得好!


    一個強人對國家民族的影響極其深遠,像東胡和月氏都曾強盛過匈奴,可惜其等沒有出冒頓這種狠人,最終被匈奴超過,乃至滅亡。


    而反觀匈奴,經由冒頓這種狠人塑造,在三百年後還有實力跟東漢打打擂台。


    李念沒有繼續講班定遠的事跡,而是又回到了劉莊身上。


    “除這些外,劉莊還做了不少影響到後世的事,像他恢複了被陛下您廢除的冕服製度,並為漢服修補定型,後世的漢服愛好者都應感謝下劉莊。”


    “但在這些事中影響最深遠的,臣以為是其將佛教引入了華夏,讓這個宗教有了機會在華夏落地生根,並發展壯大。”


    “當然,就算劉莊不引入,佛教也會從其他途徑傳入華夏。”


    李念早先提到過佛教,但並未詳細講過佛家如何傳入,又從何而來,具體是何教義。


    始皇問道:“何為佛教?從何而來?”


    李念道:“佛教起源於陽洲(印度),就是那個實行種姓製度的神奇之地,其乃宗教教派,信奉的神明稱為‘佛’或‘佛陀’,為後世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思想,臣了解不深,且佛教一直在不斷發展變化,其早時教義思想和後來也有區別。”


    “尤其是到了華夏後的佛教,其吸收融合了儒家、道家等多家學說思想,已非陽洲之佛教,更難說清。”


    始皇點了點頭,那後來的儒家、道教也是一樣,三家都互相融合了一些東西。


    李念繼續道:“臣雖對佛教了解不深,但某些事還是知曉,對這個教派,必須予以足夠重視。”


    聽到李念語氣認真,始皇三人也知道這佛教的影響恐怕真的很大,大到影響了一國之興衰、一族之強弱。


    李念將他所了解的一些佛教思想與始皇三人講說,隨後又轉回劉莊身上。


    “劉莊之所以會引入佛教,史載是因其有一日夢到了一高大金人,金人頭頂放射白光,降臨在他的宮殿。劉莊正要開口詢問,那金人又騰起淩空,一直向西方飛去。”


    “夢醒後,劉莊不解此夢,在第二天朝會時,向群臣詳述夢中所見,大多數人不知其由,有個博士傅毅說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


    “聽了傅毅之言後,劉莊派郎中蔡愔和博士秦景等十八人赴天竺,也就是那時的陽洲求取佛法。”


    “最終不僅帶回了佛法,還帶回了攝摩騰、竺法蘭等天竺僧人。”


    “在永平十一年,於洛陽建立了華夏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


    “劉莊那個夢正好契合了佛教的特點:其一佛教佛陀常塑金身,和他夢中的金人正好對上,其二金人朝西飛去,天竺又正好可認為位於大漢之西。”


    這麽巧的事就給劉莊和東漢遇到了,何況古人迷信鬼神,可不得更加相信。


    就算劉莊身為帝王不那麽信,但也絕對會懷著信一信也無妨的心思,萬一這事是真的,那就賺大了。


    “從後世分析,劉莊的夢沒那麽多神異,大概和武帝夢到有木人持棍擊打他一樣,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正常現象罷了。”


    “可劉莊不知這些,而且其身為帝王,常會認為自己的夢有特殊含義,遂導致了此事。”


    “因為那個夢的緣故,且加之劉莊對其父劉秀和其母陰麗華頗為思念,而佛教教義在某些方麵又恰好能迎合劉莊這些心理,在佛教被引入後,為弘揚佛法,劉莊建齊雲塔,並舉行‘燃燈表佛’的活動。”


    “這‘燃燈表佛’的日子在正月十五,和元宵節同一日,後來‘燃燈表佛’不再流行,但元宵節燃燈卻留了下來。後世很多地方在元宵那天都會舉行燈會。”


    “但因為佛教是外來宗教,在劉莊看來屬於異族之教,遂頒布禁佛令,禁止漢人出家為僧,嚴格限製佛教發展。”


    “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限製了佛教在華夏的發展,倘若劉莊能意識到佛教存在的問題,或者說佛教會對今後產生的隱患,恐怕便不是禁了。佛教最終還是在華夏發展昌盛起來。”


    “佛陀創立佛教本想引人向善,可佛陀也無法避免有些人會以之為禍作惡。”


    對於佛教,李念並無偏見,就像對儒家一樣,他雖認為儒家的某些東西不好,不想讓儒家在大秦有巨大影響力,卻並不認為儒家學說都是壞的。


    佛教有好的方麵,也有壞的方麵,像在抗戰時,有寺廟僧人不見眾生疾苦,獨善保身,但也有僧人主動下山參與抗戰,浴血殺敵。


    “後來,曆史上發生了數次滅佛,佛教最大的問題是其不事生產,還大量斂聚財富、藏匿人口、不用繳納稅賦,甚至在有宋一朝,僧人都開始向民放貸。”


    “本是要救世人,度化蒼生的佛家弟子卻成了高利貸債主,佛陀看了估計都想一巴掌超度了他們。”


    聽了李念所言,始皇心中湧現出一個念頭,不能任由任何宗教在大秦或者說華夏這片土地上肆意發展,必須嚴格管理,甚至還可用宗教去影響其他國家,打造一個以大秦人為中心的宗教?


    那陽洲的種姓製度可以借鑒一二,大秦是天下最強盛之國,大秦人是天下最優秀的民族,但其他民族的人也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成為大秦人……


    始皇在心中思考,越想越覺得這有一定的可行性。


    別的地方不知道,但陽洲這神奇的地方肯定是能行,那裏的人連那離譜的種姓製度都能忍,想必也能忍他想造出的教派。


    始皇問道:“佛教在陽洲最後如何了?”


    他隻是隨口問問,答案應該很清楚,佛教為後世三大宗教之一,發源於陽洲,肯定在陽洲也發展得很好。


    孰料李念給出的回答卻是:“回陛下,佛教在陽洲衰落了!”


    “原因據說有很多,臣知之不多,也未必準確:佛教在孔雀王朝時由於有君王貴族支持而得興盛,可孔雀王朝滅亡後,其自然而隨之衰弱,且又有其他教派與之相爭。”


    “陽洲可是有種姓製度,而種姓製度利於君王貴族,像在種姓製度下,入教都需要身份地位,佛教卻人人皆能入,對後來的君王貴族沒有吸引力,當然其對低種姓民眾仍有。”


    “可隨著陽洲興起了和佛教有相仿之處的印度教,對低種姓民眾的吸引力也逐漸不足,甚至其為了吸引信眾,吸收融合印度教的教義,最終變得和印度教越來越像,反被印度教容納。”


    “並且,佛教自身也在發展中湧現出更多問題,在後世有句話叫‘佛祖不度窮逼’,陽洲佛教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原本在佛教須得靠自身苦修、自身行善去積累功德,以求超脫,可後來變成了捐財物便可獲功德,也就是隻要捐的錢財多,在佛祖那的功德也多。”


    “沒錢?沒錢還想要什麽功德,佛祖座下,不收窮鬼!”


    始皇又問道:“倘若能製一教派,傳入陽洲,你以為如何?”


    李念想了想,覺得這事有可行性。


    某不可言說之教、佛教、印度教都能在陽洲興起,大秦炮製出一宗教去陽洲,保不準真能成,隻要能符合陽洲當地的情況。


    何況,某不可言說之教此時還未有,印度教也不見蹤影,大秦弄出的教派到陽洲去,競爭對手真不多。


    “臣以為有可行性,但此事須得好生計較,不可貿然行事,最好在前往陽洲的使團帶回陽洲情報後再做決定。且最重要的一點,此教派要有利於大秦,不能為禍。”


    大秦已在計劃安排人員出使陽洲,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很難走,大秦將計劃從西南之地進入陽洲。


    派遣屠睢、趙佗等人和百越諸部建交,其中便有這方麵原因,想從百越人那學得其等在密林中生存穿越的經驗,以使前行順利。


    得到李念回答後,始皇道:“那劉莊後來又如何了?班超何許人也,為何隻提到其出使西域,未有後聞?”


    李念解釋道:“班超是奉劉莊之命出使西域,但其後來之事並非是在劉莊時期,而在劉莊之子劉炟時。”


    “劉莊於永平十八年離世,時年四十八歲,在位十八年,廟號顯宗,諡孝明皇帝。”


    “劉莊一生頗有作為,也沒多少缺陷,是為東漢第二位名副其實具有廟號的帝王,在其離世後,由其第五子劉炟即位。”


    “劉炟即位時才十九歲,甚為年輕,但其執政卻頗為老道。”


    “在對內治理上,相較於其父劉莊,其沒有那般嚴苛,更放寬了刑律,廢除了許多酷刑苛法,深受當時的官民愛戴。”


    “其恢複了鹽鐵官營、平準均輸之策,為促進人口生育,頒布胎養令,‘今諸懷妊者,賜胎養穀人三斛,複其夫,勿算一歲,著以為令。’,使東漢人口在其在位期間增加了將近千萬。”


    “文化上,其促進了儒家經學統一,陛下也知道儒家學說源於孔子和孟子,但孔孟畢竟已作古,無法親自出來給後來的儒家弟子講說他們本來之意。”


    “於是,後世儒家弟子對他們學說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理解,有些理解就算孔孟複生,隻怕也得傻眼:他們真不是那個意思,但架不住後人這麽理解。”


    “為讓儒家的理解統一,劉炟召開了一次白虎觀會議,讓儒家各派各抒己見,共討同異。”


    “至於對外方麵,從後來看,其有功亦有過,有功在於其沒有拋棄被圍困的大漢將士,反而派兵營救,留下了‘十三將士歸玉門’的佳話。”


    鷹醬的《營救大兵瑞恩》、《黑鷹墜落》算啥,這樣的故事在華夏古來便有,現在有人卻將鷹醬的故事捧上天,不知自家亦有。


    “永平十七年,東漢在西域設立了都護府,任命西域都護陳睦,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


    “而在次年,劉莊離世那一年,焉耆與龜茲攻沒陳睦,匈奴派兵進攻車師,殺死車師後王,轉而攻打耿恭駐地,將其圍入城中。”


    “由於劉莊那時駕崩,東漢無暇發兵,救兵不至,車師又被匈奴掌控,與匈奴合兵進攻,耿恭等人岌岌可危。”


    “在被圍困中,耿恭等人糧草耗盡,但卻依舊不肯投降,其等煮鎧弩,食其筋革,匈奴人曾派使者招降其等,卻被耿恭斬殺,並食其肉。”


    “到了後來的宋時,嶽武穆因此而在他的《滿江紅》中書寫到‘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當然,在宋時,匈奴早已衰亡,宋也非大漢,若嶽武穆生在大漢,又豈會落得那般結果。”


    嶽武穆最大的錯誤可能就是其生錯了時代,若在大漢盛唐時,尤其是在漢時,遇到大漢的那些明主,其所能取得的成就隻會更大。


    聽了李念之言,始皇感歎道:“‘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嶽武穆是條漢子,耿恭、關寵等人亦是,雖於險境,卻誌不改,氣猶存!”


    雖不知這嶽武穆是誰,但能作出這等詞句,定是一位頂天立地的武將,可惜聽聞李念說過那大宋又稱“大慫”,結局定不會好。


    蒙恬、蒙毅也在心中默念著這一句,身為領兵之將,兩人有著更深的感觸,也在自問若他們處在耿恭等人的境況,是否能做到與之相同的地步?


    “到劉炟即位,朝局穩定下來,得知西域事後,派征西將軍耿秉駐軍酒泉,並派酒泉太守段彭營救耿恭等人。”


    “當段彭擊敗車師,嚇得北匈奴落荒而逃,來到耿恭等人所守的城池時,城中僅餘二十六人。”


    殿內陷入沉默,打得隻剩二十六人,何等慘烈,可在這種彈盡糧絕之下,還不願投降,大秦的將士可能做到這點?


    另外,如果換作他在劉炟那個位子上,是否會下令去拯救這隊守城的將士?


    大漢在出軍前肯定進行過分析,判斷那裏的城大概率已經破了,那裏的將士可能要麽投降,要麽全員戰死……


    這對一些帝王而言,會考慮是否還有救援的價值!


    然而劉炟選擇了去救,當然其可能並不是真的衝救這支守城的殘軍去的,但其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結果,成就了一段流傳至後世的佳話:諸君死戰不負國,國亦不負諸君!


    李念道:“待隨救援的漢軍回至玉門關時,守城的那支漢軍僅剩了十三人,人人形容憔悴枯槁,衣服洞破襤褸。”


    “因而,此事也被稱為‘十三將士歸玉門’,他們終於活著回到了大漢故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秦設計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買土撥鼠的鬆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買土撥鼠的鬆鼠並收藏帝秦設計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