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是水鏡先生的學生
重生三國,我搶了劉備的皇叔 作者:夢隨本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隅走出房門,在下人的帶領下,一路上穿堂過室,來到王允書房外。
進去通報後,劉隅才走了進去。
走進書房,隻見一位頜有短須,麵容清瘦老者,一身常服坐於案前。
劉隅快走兩步,躬身行禮道:“在下劉隅,劉雲起,拜見司徒王公,王公活命之恩,劉隅沒齒不忘。”
王允輕撫胡須,仔細打量麵前少年。
少年麵容清秀,雙目有神,舉止有禮,進退有度,似乎與傳言中的有些不一樣。
三年前,在劉隅父親去世時,王允就接到消息,當時因為有要事在身,自己沒有趕過去,隻派出心腹之人前去。
此去一為奔喪,二是打聽下少年品學如何,若是品學兼優,自己顧及當年情誼,定然會向朝廷舉薦劉隅。
誰知回來得到的消息,卻是大失所望,劉隅不但不學無術,品行頑劣,還在郡內呼朋喚友,惡跡滿滿。
王允一聽,也就打消舉薦劉隅的念頭。
昨天詩文送到他的案邊,讓他驚為神作,可他走出院門後,聽黃三介紹,才知道竟然是劉隅所作。
莫非是傳言有虛,還是少年故作韜晦?
王允不清楚,隻能先把他救下再慢慢詢問。
當日把劉隅救下後,劉隅就因為驚嚇,昏死過去。王允當時就有些失望。
但一想到還有半篇詩文,就先把他帶回家中安置。
今日見他清醒過來,就想問問那半篇詩文的事,若這少年毫無才華,就給他些許錢財,讓他盡快回清河郡去,也算不負當年那份情誼。
主意打定,王允開門見山道:“雲起不必多禮,這都是老夫應做之事。”
“雲起日前曾讓人傳書老夫,不知這篇詩文是何人所作?”
劉隅知道王允必有此問,於是不慌不忙答道:“這詩文乃是在下無意中所作,讓王公見笑了。”
無意中所作,王允不相信。
“此種格式詩文,老夫聞所未聞,老夫細細琢磨詩文含義,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慷慨悲壯,卻又意味無窮,讀來蕩氣回腸,卻又平添無數思緒。還有很多滋味,老夫一時也說不清。”
“老夫觀其意境,像是一位曆經滄桑,飽受沉浮老者發出感慨。當真是雲起所作?”
劉隅沒想到王允短暫時間內,竟然看出這麽多含義,還看出這首詞作者的身份經曆,也不由心中敬佩。
古人智慧不輸今人,誠不欺也。
不過劉隅並不緊張,他早已經想好了說辭。畢竟這首臨江仙乃是明朝三個才子之一的楊慎所作,在這個時代,他大膽冒認,楊慎也不會穿越過來,宣誓版權。
劉隅目光深邃,行了一禮,應道:“三年前家父離我而去,我年幼無知,日日放浪形骸,而後一日,遇到一位仙風道骨老者,蒙他多日教化,幡然悔悟,這才知道當年自己有多荒唐,想起那些年的荒唐事,如白駒過隙,好不後悔,看江水東流,才偶有所感,得此詩文。”
王允見他言語誠懇,不似作偽,心中想道莫非真是少年得了高人教導,突然間開了靈智,得了此文。
還是那位高人所作,他無意中聽來的,記在心中。
“雲起可知道,那位老者是何人?王允問道。
“他教導在下多日後,就飄然而去,並沒有留下名諱,隻說他道號水境先生。”
劉隅不得已,隻能搬出這個時期的第一隱士,要不自己從一個無所事事紈絝子弟,轉變成現在這種模樣,誰會信呢?
水鏡先生。
王允心中一震,竟然是他,他雖然沒有和水鏡先生見過麵,卻也聽說過他的名聲。
水鏡先生為人清雅,學識淵博,不但通曉五經,還精奇門之術。
朝廷多次想征召他為官,誰知此人一心隱於山林,不願出仕。
劉隅竟然能得到水鏡先生的青睞,也是一份機緣。
“敢問雲起,此詩文似乎意猶未盡,可還有下闕?”
劉隅朗聲道:“王公慧眼,此詩下闕為,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王允細細聽著劉隅朗聲誦讀,隻覺得文意深遠,讓人意猶未盡。
他唯恐自己記憶有偏差,拿起毛筆,輕沾墨汁,在紙上輕輕寫下。
寫罷擱筆,又讀了數遍,雙目微眯,仔細琢磨著其中意境,一時間竟然沉浸其中,過了許久,王允才緩緩回過神來。
“好,好,好。”
此刻他如飲甘露,連說三個好字。
到底是不是此子所作,一會一試便知。老夫如此年紀,竟然得此佳文,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劉隅見王允沉迷這首臨江仙,心中暗自慶幸,幸虧自己還記得這首詞,要不然光靠父親當初那份交情,恐怕自己早已經身首異處了。
人還是要靠自己!這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不論在哪個時代同樣適用。
劉隅在王允沉醉之時,憑著前世在職場,察言觀色總結出的經驗,知道王允看並沒有相信自己的話。
這也難怪,王允這一生曆經沉浮。
曾硬剛宦官親友,也曾誅殺黃巾亂軍。
曾風光無限,一時無兩;也曾深陷牢獄,險些身死。
如今身居高位,閱人無數,憑自己一首臨江仙,幾句言語,很難讓他徹底相信,這首臨江仙,就是自己所寫。
考驗才剛剛開始,
果然不出劉隅所料,王允沉醉片刻,就隨即恢複了平靜。
他望著劉隅微笑問道:“雲起,在家時,都讀過什麽書?”
劉隅不慌不忙行禮道:“回王公話,七經都已熟讀,諸子百家其他文章也曾涉獵,兵書也讀過一些。”
七經者,詩經,禮記,尚書,周易,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為東漢學子必讀儒家經典,聽到劉隅熟讀七經,王允微微一笑。
經學之道,熟讀極易,理解不難。可領悟不易,若能學而用之,那就是大賢了。
“敢問雲起,《禮記-大學》中曾有言,格物而後知至,知而後意誠,意誠而心正,心正而身修。這句話何解?”
劉隅沉思片刻,想起前世看過一篇文章。微微一笑。朗聲道: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誌才能端正;心誌端正後才能修養身心。”
王允微微點頭,看來這少年也不是全無見識,倒也知道理解其中含義。
“如何格物?(認識萬物)”
劉隅笑道:“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劉隅此言一出,王允瞬間怔住。
這四句解釋,可就不僅僅是理解了。而是已經完全領悟了格物的含義。
好一個“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領悟之深,就算是自己也難望其項背。
劉隅看出王允麵上驚奇之色,他麵色不變,心中卻暗暗得意。
這是明朝大聖人王陽明的心學中的一句話。
陽明心學是對儒家思想的升華和補充。
在後世都被奉為經典,何況是現在。
王允仔細琢磨的其中的含義,越琢磨越覺得涵義深遠。
他看著麵前的年輕人,眼神中露出了震驚之意。
進去通報後,劉隅才走了進去。
走進書房,隻見一位頜有短須,麵容清瘦老者,一身常服坐於案前。
劉隅快走兩步,躬身行禮道:“在下劉隅,劉雲起,拜見司徒王公,王公活命之恩,劉隅沒齒不忘。”
王允輕撫胡須,仔細打量麵前少年。
少年麵容清秀,雙目有神,舉止有禮,進退有度,似乎與傳言中的有些不一樣。
三年前,在劉隅父親去世時,王允就接到消息,當時因為有要事在身,自己沒有趕過去,隻派出心腹之人前去。
此去一為奔喪,二是打聽下少年品學如何,若是品學兼優,自己顧及當年情誼,定然會向朝廷舉薦劉隅。
誰知回來得到的消息,卻是大失所望,劉隅不但不學無術,品行頑劣,還在郡內呼朋喚友,惡跡滿滿。
王允一聽,也就打消舉薦劉隅的念頭。
昨天詩文送到他的案邊,讓他驚為神作,可他走出院門後,聽黃三介紹,才知道竟然是劉隅所作。
莫非是傳言有虛,還是少年故作韜晦?
王允不清楚,隻能先把他救下再慢慢詢問。
當日把劉隅救下後,劉隅就因為驚嚇,昏死過去。王允當時就有些失望。
但一想到還有半篇詩文,就先把他帶回家中安置。
今日見他清醒過來,就想問問那半篇詩文的事,若這少年毫無才華,就給他些許錢財,讓他盡快回清河郡去,也算不負當年那份情誼。
主意打定,王允開門見山道:“雲起不必多禮,這都是老夫應做之事。”
“雲起日前曾讓人傳書老夫,不知這篇詩文是何人所作?”
劉隅知道王允必有此問,於是不慌不忙答道:“這詩文乃是在下無意中所作,讓王公見笑了。”
無意中所作,王允不相信。
“此種格式詩文,老夫聞所未聞,老夫細細琢磨詩文含義,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慷慨悲壯,卻又意味無窮,讀來蕩氣回腸,卻又平添無數思緒。還有很多滋味,老夫一時也說不清。”
“老夫觀其意境,像是一位曆經滄桑,飽受沉浮老者發出感慨。當真是雲起所作?”
劉隅沒想到王允短暫時間內,竟然看出這麽多含義,還看出這首詞作者的身份經曆,也不由心中敬佩。
古人智慧不輸今人,誠不欺也。
不過劉隅並不緊張,他早已經想好了說辭。畢竟這首臨江仙乃是明朝三個才子之一的楊慎所作,在這個時代,他大膽冒認,楊慎也不會穿越過來,宣誓版權。
劉隅目光深邃,行了一禮,應道:“三年前家父離我而去,我年幼無知,日日放浪形骸,而後一日,遇到一位仙風道骨老者,蒙他多日教化,幡然悔悟,這才知道當年自己有多荒唐,想起那些年的荒唐事,如白駒過隙,好不後悔,看江水東流,才偶有所感,得此詩文。”
王允見他言語誠懇,不似作偽,心中想道莫非真是少年得了高人教導,突然間開了靈智,得了此文。
還是那位高人所作,他無意中聽來的,記在心中。
“雲起可知道,那位老者是何人?王允問道。
“他教導在下多日後,就飄然而去,並沒有留下名諱,隻說他道號水境先生。”
劉隅不得已,隻能搬出這個時期的第一隱士,要不自己從一個無所事事紈絝子弟,轉變成現在這種模樣,誰會信呢?
水鏡先生。
王允心中一震,竟然是他,他雖然沒有和水鏡先生見過麵,卻也聽說過他的名聲。
水鏡先生為人清雅,學識淵博,不但通曉五經,還精奇門之術。
朝廷多次想征召他為官,誰知此人一心隱於山林,不願出仕。
劉隅竟然能得到水鏡先生的青睞,也是一份機緣。
“敢問雲起,此詩文似乎意猶未盡,可還有下闕?”
劉隅朗聲道:“王公慧眼,此詩下闕為,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王允細細聽著劉隅朗聲誦讀,隻覺得文意深遠,讓人意猶未盡。
他唯恐自己記憶有偏差,拿起毛筆,輕沾墨汁,在紙上輕輕寫下。
寫罷擱筆,又讀了數遍,雙目微眯,仔細琢磨著其中意境,一時間竟然沉浸其中,過了許久,王允才緩緩回過神來。
“好,好,好。”
此刻他如飲甘露,連說三個好字。
到底是不是此子所作,一會一試便知。老夫如此年紀,竟然得此佳文,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劉隅見王允沉迷這首臨江仙,心中暗自慶幸,幸虧自己還記得這首詞,要不然光靠父親當初那份交情,恐怕自己早已經身首異處了。
人還是要靠自己!這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不論在哪個時代同樣適用。
劉隅在王允沉醉之時,憑著前世在職場,察言觀色總結出的經驗,知道王允看並沒有相信自己的話。
這也難怪,王允這一生曆經沉浮。
曾硬剛宦官親友,也曾誅殺黃巾亂軍。
曾風光無限,一時無兩;也曾深陷牢獄,險些身死。
如今身居高位,閱人無數,憑自己一首臨江仙,幾句言語,很難讓他徹底相信,這首臨江仙,就是自己所寫。
考驗才剛剛開始,
果然不出劉隅所料,王允沉醉片刻,就隨即恢複了平靜。
他望著劉隅微笑問道:“雲起,在家時,都讀過什麽書?”
劉隅不慌不忙行禮道:“回王公話,七經都已熟讀,諸子百家其他文章也曾涉獵,兵書也讀過一些。”
七經者,詩經,禮記,尚書,周易,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為東漢學子必讀儒家經典,聽到劉隅熟讀七經,王允微微一笑。
經學之道,熟讀極易,理解不難。可領悟不易,若能學而用之,那就是大賢了。
“敢問雲起,《禮記-大學》中曾有言,格物而後知至,知而後意誠,意誠而心正,心正而身修。這句話何解?”
劉隅沉思片刻,想起前世看過一篇文章。微微一笑。朗聲道: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誌才能端正;心誌端正後才能修養身心。”
王允微微點頭,看來這少年也不是全無見識,倒也知道理解其中含義。
“如何格物?(認識萬物)”
劉隅笑道:“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劉隅此言一出,王允瞬間怔住。
這四句解釋,可就不僅僅是理解了。而是已經完全領悟了格物的含義。
好一個“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句話領悟之深,就算是自己也難望其項背。
劉隅看出王允麵上驚奇之色,他麵色不變,心中卻暗暗得意。
這是明朝大聖人王陽明的心學中的一句話。
陽明心學是對儒家思想的升華和補充。
在後世都被奉為經典,何況是現在。
王允仔細琢磨的其中的含義,越琢磨越覺得涵義深遠。
他看著麵前的年輕人,眼神中露出了震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