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李儒的答案
重生三國,我搶了劉備的皇叔 作者:夢隨本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儒目光悠遠,他把剛才李傕說的話,重新梳理了一遍,他心中的答案也越來越清晰。
赤兔馬是馬中的王者,這個時期的名駒沒有一匹能和他一較高下。
呂布是天下第一武將,在這個時代,同樣是無敵的存在。他們兩個的結合,完美詮釋寶馬配英雄這句話的含義。
當呂布跨上赤兔馬,他就如天下的戰神一般,無人能望其項背。
在李儒的心中,也許隻有當年的楚霸王騎著烏騅,才能和騎著赤兔馬的呂布進行匹敵。
在西涼的隊伍中,被關羽斬殺的華雄不能,李傕更不可能。
李傕胯下的馬雖是西涼良駒,可若和赤兔比速度,根本毫無勝算。
李傕能夠平安回到此處,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有人故意讓他回到此處。
有了這個答案後,李儒心中那一份擔心,才漸漸平靜了幾分。
從目前得到的推論看,呂布很有可能並沒有背叛相國,這一切都是劉隅的反間計。
“好一個劉隅,你年紀輕輕,就如此多智,就連老夫也險些著了你的道。”李儒回想起這一段時間內自己和他的幾次較量,兩人不相上下,難分勝負。
自己看出了關東聯軍不穩固的關係,不斷進行分化,試圖從聯軍內部將他們瓦解,結果也正如他所料,在他的謀劃下,孫堅、公孫瓚帶兵離去,劉岱和喬瑁自相殘殺。袁術延遲糧草,坐觀成敗。
劉隅同樣也沒閑著,他同樣看著了自己陣營的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呂布,呂布之勇在西涼鐵騎中留下赫赫威名,是陣營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因為隻有他才能和諸侯將領對戰中,穩壓他們一頭。所以從頭到尾,劉隅攻擊的對象,隻有一個,那就是呂布,他不斷在相國和呂布之間散播懷疑的種子,隻等這個種子吸收養分後不斷發芽,最終成長成參天大樹。
李儒清楚的知道,別看相國對呂布恩賞不斷,可他從來就沒有對呂布徹底放下心來,原因很簡單,上一次呂布對丁原的果斷,在董卓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陰影。
他害怕有一天,方天畫戟會落在自己的身上,他用不斷的賞賜,安撫著呂布驕傲的心。
劉隅剛進入雒陽不久,就一眼看出了這層微妙的關係,他不斷讓這層關係變的越來越微妙,直到徹底失去希望。
這一次的謀劃同樣是如此,他先打著呂布旗號,衝擊李傕,讓他以為,來到的人就是呂布,然後再讓人攻擊李傕,造成是呂布攻擊的假象。
若非自己見機的快,恐怕已經著了他的道。
想著劉隅這一段的計謀,李儒讚歎不已,平心而論,如果不是在兩個陣營,李儒一定會約上劉隅,和他把酒言歡。
能遇到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同樣是一件令人熱血沸騰的事。
至於對手如何狡詐,李儒並不擔心,在他看來,劉隅雖然智謀過人,可依舊不是自己對手,多年的苦讀,多年的曆練,讓李儒有這份自信,自己依舊是劉隅難以逾越那座山峰。
他收回悠悠遠望的目光,就看到一張滿是鮮血的臉。
李儒心中一驚,一個念頭湧上心頭。
不好,如果呂布沒有背叛相國的話,此時他一定還在關東聯軍營寨之中。
自己安排的兩路人馬,李傕隻身逃了回來,這就意味著這一路人馬已經敗下陣來。
沒有李傕這一路的牽製,呂布必然會陷入關東聯軍的包圍之中。就算呂布勇猛無比,可麵對源源不斷的進攻隊伍,也很難不敗下陣來。
李儒雙目一睜,悠遠的目光中,彌漫著濃重的殺氣。
“稚然,你速帶一支精兵,去接應奉先。要多帶引火之物,在關東聯軍營帳之中放火,一定要記住,把局勢攪亂,隻要接應到奉先之後,速速帶兵撤回虎牢關。”
接應呂布?李傕有些吃驚,他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李公,呂布已經投降了劉隅,李公怎麽還讓末將去接應他?”
李儒像看白癡的眼神,看著李傕。
“你中了劉隅的奸計了,那個人根本就不是奉先。”
“李公,這不可能,傕雖然沒有看清他的樣貌,可是那柄方天畫戟我卻認得十分清楚,再說了,這天下除了呂布,誰會有這樣的武力。”
這個問題,李儒早就想過,他剛開始想的是劉隅身邊有一個高手,戰力能和呂布不相上下,這才能讓李傕產生他是呂布的錯覺。
後來想了想,又覺得不可能。這世上真存在不弱於呂布的高手?李儒不相信,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當時李傕看到呂布的旗幟。就已經嚇破了膽,從而錯誤估計了對手。
時間寶貴,他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之上,對李傕詳細解釋。
“你身為主將臨陣脫逃,已經犯了大罪,如今還敢違命嗎?速速帶兵前去,不得有誤。”
李傕心中驚駭不斷,他也知道,這一次倉皇回來,必然會受到重責,可自己若是帶回來呂布反水的消息,那就不一樣了,自己是被呂布偷襲,才大敗而歸。
自己隻身趕回虎牢關,是來通報消息的,是為了防止呂布突然偷襲虎牢關,是為了避免虎牢關落入呂布的手中,是為了相國的安危不受到威脅。
如果能救下相國,自己所有的罪名不但會全部取消,還會得到相國的封賞。
華雄戰死,呂布背叛,相國身邊的武將,就會以自己為首,到時候,他的地位在西涼軍中,必然會水漲船高。
可如李儒所說,呂布沒有背叛,這是劉隅的奸計,自己中計了。
這一下,自己從一個不顧自身安危,一心救主的忠勇形象,變成了一個誤入計謀,臨陣脫逃的少謀草包。
這怎麽可能?突然的變化,讓剛才還沉浸在喜悅中的李傕難以接受,他還想再問幾句,卻見李儒麵上陰沉似水。他哪裏還敢耽擱,急忙躬身領命,帶起人馬快馬加鞭向著關東聯軍趕去。
赤兔馬是馬中的王者,這個時期的名駒沒有一匹能和他一較高下。
呂布是天下第一武將,在這個時代,同樣是無敵的存在。他們兩個的結合,完美詮釋寶馬配英雄這句話的含義。
當呂布跨上赤兔馬,他就如天下的戰神一般,無人能望其項背。
在李儒的心中,也許隻有當年的楚霸王騎著烏騅,才能和騎著赤兔馬的呂布進行匹敵。
在西涼的隊伍中,被關羽斬殺的華雄不能,李傕更不可能。
李傕胯下的馬雖是西涼良駒,可若和赤兔比速度,根本毫無勝算。
李傕能夠平安回到此處,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有人故意讓他回到此處。
有了這個答案後,李儒心中那一份擔心,才漸漸平靜了幾分。
從目前得到的推論看,呂布很有可能並沒有背叛相國,這一切都是劉隅的反間計。
“好一個劉隅,你年紀輕輕,就如此多智,就連老夫也險些著了你的道。”李儒回想起這一段時間內自己和他的幾次較量,兩人不相上下,難分勝負。
自己看出了關東聯軍不穩固的關係,不斷進行分化,試圖從聯軍內部將他們瓦解,結果也正如他所料,在他的謀劃下,孫堅、公孫瓚帶兵離去,劉岱和喬瑁自相殘殺。袁術延遲糧草,坐觀成敗。
劉隅同樣也沒閑著,他同樣看著了自己陣營的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呂布,呂布之勇在西涼鐵騎中留下赫赫威名,是陣營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因為隻有他才能和諸侯將領對戰中,穩壓他們一頭。所以從頭到尾,劉隅攻擊的對象,隻有一個,那就是呂布,他不斷在相國和呂布之間散播懷疑的種子,隻等這個種子吸收養分後不斷發芽,最終成長成參天大樹。
李儒清楚的知道,別看相國對呂布恩賞不斷,可他從來就沒有對呂布徹底放下心來,原因很簡單,上一次呂布對丁原的果斷,在董卓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陰影。
他害怕有一天,方天畫戟會落在自己的身上,他用不斷的賞賜,安撫著呂布驕傲的心。
劉隅剛進入雒陽不久,就一眼看出了這層微妙的關係,他不斷讓這層關係變的越來越微妙,直到徹底失去希望。
這一次的謀劃同樣是如此,他先打著呂布旗號,衝擊李傕,讓他以為,來到的人就是呂布,然後再讓人攻擊李傕,造成是呂布攻擊的假象。
若非自己見機的快,恐怕已經著了他的道。
想著劉隅這一段的計謀,李儒讚歎不已,平心而論,如果不是在兩個陣營,李儒一定會約上劉隅,和他把酒言歡。
能遇到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同樣是一件令人熱血沸騰的事。
至於對手如何狡詐,李儒並不擔心,在他看來,劉隅雖然智謀過人,可依舊不是自己對手,多年的苦讀,多年的曆練,讓李儒有這份自信,自己依舊是劉隅難以逾越那座山峰。
他收回悠悠遠望的目光,就看到一張滿是鮮血的臉。
李儒心中一驚,一個念頭湧上心頭。
不好,如果呂布沒有背叛相國的話,此時他一定還在關東聯軍營寨之中。
自己安排的兩路人馬,李傕隻身逃了回來,這就意味著這一路人馬已經敗下陣來。
沒有李傕這一路的牽製,呂布必然會陷入關東聯軍的包圍之中。就算呂布勇猛無比,可麵對源源不斷的進攻隊伍,也很難不敗下陣來。
李儒雙目一睜,悠遠的目光中,彌漫著濃重的殺氣。
“稚然,你速帶一支精兵,去接應奉先。要多帶引火之物,在關東聯軍營帳之中放火,一定要記住,把局勢攪亂,隻要接應到奉先之後,速速帶兵撤回虎牢關。”
接應呂布?李傕有些吃驚,他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李公,呂布已經投降了劉隅,李公怎麽還讓末將去接應他?”
李儒像看白癡的眼神,看著李傕。
“你中了劉隅的奸計了,那個人根本就不是奉先。”
“李公,這不可能,傕雖然沒有看清他的樣貌,可是那柄方天畫戟我卻認得十分清楚,再說了,這天下除了呂布,誰會有這樣的武力。”
這個問題,李儒早就想過,他剛開始想的是劉隅身邊有一個高手,戰力能和呂布不相上下,這才能讓李傕產生他是呂布的錯覺。
後來想了想,又覺得不可能。這世上真存在不弱於呂布的高手?李儒不相信,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當時李傕看到呂布的旗幟。就已經嚇破了膽,從而錯誤估計了對手。
時間寶貴,他不願意在這個問題之上,對李傕詳細解釋。
“你身為主將臨陣脫逃,已經犯了大罪,如今還敢違命嗎?速速帶兵前去,不得有誤。”
李傕心中驚駭不斷,他也知道,這一次倉皇回來,必然會受到重責,可自己若是帶回來呂布反水的消息,那就不一樣了,自己是被呂布偷襲,才大敗而歸。
自己隻身趕回虎牢關,是來通報消息的,是為了防止呂布突然偷襲虎牢關,是為了避免虎牢關落入呂布的手中,是為了相國的安危不受到威脅。
如果能救下相國,自己所有的罪名不但會全部取消,還會得到相國的封賞。
華雄戰死,呂布背叛,相國身邊的武將,就會以自己為首,到時候,他的地位在西涼軍中,必然會水漲船高。
可如李儒所說,呂布沒有背叛,這是劉隅的奸計,自己中計了。
這一下,自己從一個不顧自身安危,一心救主的忠勇形象,變成了一個誤入計謀,臨陣脫逃的少謀草包。
這怎麽可能?突然的變化,讓剛才還沉浸在喜悅中的李傕難以接受,他還想再問幾句,卻見李儒麵上陰沉似水。他哪裏還敢耽擱,急忙躬身領命,帶起人馬快馬加鞭向著關東聯軍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