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與天子為伴
重生三國,我搶了劉備的皇叔 作者:夢隨本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葛亮的肯定,讓劉隅有些興奮。
雖然如今的勢力,還是袁紹最強,但如果按照劉隅的謀劃,想要擊敗袁紹,並非不可能。
“平定天下,還需要幾年。”劉隅問道。
“三年時間足矣!”諸葛亮很自信,自信的讓劉隅都差點自慚形穢。
“孔明為何如此肯定?”劉隅問道。
諸葛亮笑道:“皇叔要中興漢室,就要與袁紹一戰,袁紹勢力雄厚,根基穩固,皇叔要想戰勝他,可四路出兵。
一路令馬騰、馬超從西涼出兵,攻並州。一路從琅琊出兵取青州。派人在幽州扶持公孫瓚,擾亂幽州。皇叔可從河內攻冀州,有這四路兵馬,不出兩年,袁紹必平。
平定北方後,手中兵馬足有百萬,到時候,皇叔可派一名上將從長安先取漢中,再取西蜀。皇叔可親率兵馬取荊州,平揚州,如此天下可定,漢室可興。”
諸葛亮說完,劉隅哈哈大笑,諸葛亮年紀雖小,從剛才一番話,展現出頂級戰略眼光,已經不輸任何人。
“孔明今天所說,與我想的大體不差,孔明可願意隨我回去,為漢室效命。”
“我年紀尚幼,隻想一心讀書,恐不能為皇叔效命。”
諸葛亮慢慢表達了拒絕。
“自古英雄出少年,孔明年紀雖幼,卻已經遠超常人,你要讀書一事,並不難,我與蔡伯喈有些交情,你若有興致,可讓他為你解惑。”
局勢緩和後,蔡邕並沒有身死的消息,已經傳了出來,劉隅讓他繼續教導陛下,蔡邕更想編史。
劉隅於是給他承諾,讓他再教導陛下五年,五年之後,可以繼續修史。
蔡邕還想拒絕,但劉隅的一句話,讓他下定了決心。
“修史是過往,教導陛下是未來,為過往之事,廢未來之事,非智者所為。”
蔡邕感其誠,又想起劉隅的救命之恩,就答應了下來。
蔡邕是一代文宗,文學當世無人能敵,作為帝王師,也無人有異議。
聽到劉隅的話,諸葛亮罕有的有些吃驚。
“皇叔說笑了,蔡伯喈是帝王師,豈能有時間教導我?”
“陛下年紀與孔明一樣大,他獨自一人讀書,總是覺得苦悶,孔明正好與陛下為伴,一起向蔡伯喈學習。”
劉隅這句話的信息量很大,與天子一起讀書,且不說這是何等的榮耀,單說與天子日日相伴,常年累月下來,關係必然親厚。
當天子到了年紀,開始親政,必然會大大重用。
諸葛亮見劉隅如此對自己,心中感動。
“皇叔三顧茅廬,如今又讓我同陛下一起讀書,我何德何能,能讓皇叔如此器重?”
“我之所以如此安排,並非為了個人喜好,而是為了大漢江山,天下蒼生。
不瞞孔明,天下平定後,我必然歸隱,到時候國家大事,社稷安危,就拜托給孔明了。”
“皇叔忠義日月可鑒,我十分敬佩。”
諸葛亮緩緩行禮,對劉隅表達了敬意。
劉隅通讀史書,自然也明白諸葛亮行禮的含義。
權力就像毒藥,一旦沾染就會迅速成癮,除了死神,沒有任何人能讓他們停下腳步。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不要說封建時代,就算到了近代,這樣的醜事還在發生。
在共和國體已經確定的情況下,登上權力最高峰的袁世凱,還想著複辟帝製,搞終身製,搞世襲製。
這種開曆史倒車的人,就像第一個提出活人祭祀的人一樣,可惡至極。
孔夫子有一句話,就是形容這種人的。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做這種壞事的人,將沒有後代。
這些年,劉隅奉天子以令不臣,為漢室征討四方,得到了一部分的擁護。
但也有流言,說劉隅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奉”,一個“挾”,意思完全完成了轉變。
奉天子以定不臣,劉皇叔是心憂漢室,忠心可鑒!
挾天子以令諸侯,劉皇叔就是居心叵測,狼子野心了!
麵對自己偶像,劉隅第一次吐露自己的心聲,天下平定後,就會歸隱,還政陛下。
而未來,大漢的天下將有你輔佐陛下繼續前行。
諸葛亮行完禮後,繼續說道:“皇叔是漢室擎天玉柱,豈能離去,再說皇叔把如此重任交給我,我才疏學淺,豈能勝任?”
“孔明不必如此,你的才華勝我百倍,你輔佐陛下,可讓大漢五十年無虞。”
五十年是最低標準,一旦讓諸葛亮掌權,以他的能力和忠心,別說五十年,就算過了一百年,大漢依舊富裕平穩。
要知道,諸葛亮內政無敵,又會因勢施政,他製定的製度,足可保證大漢百年平安。
在曆史上,麵對鬆散的蜀地環境,從嚴治蜀國,不出數年,蜀地就已經大治。
從蜀國的實力看,明顯要弱於魏國。但諸葛亮每次出兵,都能讓魏國君臣膽寒,唯恐一不小心,城池就會被諸葛亮攻破。
若不是山道崎嶇,運糧不便,諸葛亮未必不能中興漢室。
“皇叔謬讚了,你才高八鬥,文采斐然,我有什麽本事?能勝過皇叔百倍。”
看著諸葛亮熾熱的眼神,劉隅一時間也無法解釋。
自己之所以有才名,是因為偷偷背誦的古詩,若論起當世的才華,劉隅恐怕連跟在諸葛亮身後都不夠。
“如此安排,孔明可願意?”
諸葛亮端起一杯茶,飲了一口。說道:“蒙皇叔如此看重,我必忠心不二,相報皇叔。”
就算劉隅懷疑任何事情,也不會懷疑諸葛亮的忠義。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句話,就是諸葛亮的座右銘。
曆史上諸葛亮的確做到了。在身體每況日下的情況,他還堅持出兵。
他為的是什麽?功名?利祿?都不是。
劉隅相信,諸葛亮倒在五丈原的那一刻,心中一定滿是不甘心。
他沒有完成先帝對他的期望,對他的囑托。心中必然五味雜陳。
他不知道如何去見先帝,心中對先帝滿是愧疚。
如果能再給他十年,魏國必滅,漢室必興。
雖然如今的勢力,還是袁紹最強,但如果按照劉隅的謀劃,想要擊敗袁紹,並非不可能。
“平定天下,還需要幾年。”劉隅問道。
“三年時間足矣!”諸葛亮很自信,自信的讓劉隅都差點自慚形穢。
“孔明為何如此肯定?”劉隅問道。
諸葛亮笑道:“皇叔要中興漢室,就要與袁紹一戰,袁紹勢力雄厚,根基穩固,皇叔要想戰勝他,可四路出兵。
一路令馬騰、馬超從西涼出兵,攻並州。一路從琅琊出兵取青州。派人在幽州扶持公孫瓚,擾亂幽州。皇叔可從河內攻冀州,有這四路兵馬,不出兩年,袁紹必平。
平定北方後,手中兵馬足有百萬,到時候,皇叔可派一名上將從長安先取漢中,再取西蜀。皇叔可親率兵馬取荊州,平揚州,如此天下可定,漢室可興。”
諸葛亮說完,劉隅哈哈大笑,諸葛亮年紀雖小,從剛才一番話,展現出頂級戰略眼光,已經不輸任何人。
“孔明今天所說,與我想的大體不差,孔明可願意隨我回去,為漢室效命。”
“我年紀尚幼,隻想一心讀書,恐不能為皇叔效命。”
諸葛亮慢慢表達了拒絕。
“自古英雄出少年,孔明年紀雖幼,卻已經遠超常人,你要讀書一事,並不難,我與蔡伯喈有些交情,你若有興致,可讓他為你解惑。”
局勢緩和後,蔡邕並沒有身死的消息,已經傳了出來,劉隅讓他繼續教導陛下,蔡邕更想編史。
劉隅於是給他承諾,讓他再教導陛下五年,五年之後,可以繼續修史。
蔡邕還想拒絕,但劉隅的一句話,讓他下定了決心。
“修史是過往,教導陛下是未來,為過往之事,廢未來之事,非智者所為。”
蔡邕感其誠,又想起劉隅的救命之恩,就答應了下來。
蔡邕是一代文宗,文學當世無人能敵,作為帝王師,也無人有異議。
聽到劉隅的話,諸葛亮罕有的有些吃驚。
“皇叔說笑了,蔡伯喈是帝王師,豈能有時間教導我?”
“陛下年紀與孔明一樣大,他獨自一人讀書,總是覺得苦悶,孔明正好與陛下為伴,一起向蔡伯喈學習。”
劉隅這句話的信息量很大,與天子一起讀書,且不說這是何等的榮耀,單說與天子日日相伴,常年累月下來,關係必然親厚。
當天子到了年紀,開始親政,必然會大大重用。
諸葛亮見劉隅如此對自己,心中感動。
“皇叔三顧茅廬,如今又讓我同陛下一起讀書,我何德何能,能讓皇叔如此器重?”
“我之所以如此安排,並非為了個人喜好,而是為了大漢江山,天下蒼生。
不瞞孔明,天下平定後,我必然歸隱,到時候國家大事,社稷安危,就拜托給孔明了。”
“皇叔忠義日月可鑒,我十分敬佩。”
諸葛亮緩緩行禮,對劉隅表達了敬意。
劉隅通讀史書,自然也明白諸葛亮行禮的含義。
權力就像毒藥,一旦沾染就會迅速成癮,除了死神,沒有任何人能讓他們停下腳步。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不要說封建時代,就算到了近代,這樣的醜事還在發生。
在共和國體已經確定的情況下,登上權力最高峰的袁世凱,還想著複辟帝製,搞終身製,搞世襲製。
這種開曆史倒車的人,就像第一個提出活人祭祀的人一樣,可惡至極。
孔夫子有一句話,就是形容這種人的。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做這種壞事的人,將沒有後代。
這些年,劉隅奉天子以令不臣,為漢室征討四方,得到了一部分的擁護。
但也有流言,說劉隅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奉”,一個“挾”,意思完全完成了轉變。
奉天子以定不臣,劉皇叔是心憂漢室,忠心可鑒!
挾天子以令諸侯,劉皇叔就是居心叵測,狼子野心了!
麵對自己偶像,劉隅第一次吐露自己的心聲,天下平定後,就會歸隱,還政陛下。
而未來,大漢的天下將有你輔佐陛下繼續前行。
諸葛亮行完禮後,繼續說道:“皇叔是漢室擎天玉柱,豈能離去,再說皇叔把如此重任交給我,我才疏學淺,豈能勝任?”
“孔明不必如此,你的才華勝我百倍,你輔佐陛下,可讓大漢五十年無虞。”
五十年是最低標準,一旦讓諸葛亮掌權,以他的能力和忠心,別說五十年,就算過了一百年,大漢依舊富裕平穩。
要知道,諸葛亮內政無敵,又會因勢施政,他製定的製度,足可保證大漢百年平安。
在曆史上,麵對鬆散的蜀地環境,從嚴治蜀國,不出數年,蜀地就已經大治。
從蜀國的實力看,明顯要弱於魏國。但諸葛亮每次出兵,都能讓魏國君臣膽寒,唯恐一不小心,城池就會被諸葛亮攻破。
若不是山道崎嶇,運糧不便,諸葛亮未必不能中興漢室。
“皇叔謬讚了,你才高八鬥,文采斐然,我有什麽本事?能勝過皇叔百倍。”
看著諸葛亮熾熱的眼神,劉隅一時間也無法解釋。
自己之所以有才名,是因為偷偷背誦的古詩,若論起當世的才華,劉隅恐怕連跟在諸葛亮身後都不夠。
“如此安排,孔明可願意?”
諸葛亮端起一杯茶,飲了一口。說道:“蒙皇叔如此看重,我必忠心不二,相報皇叔。”
就算劉隅懷疑任何事情,也不會懷疑諸葛亮的忠義。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句話,就是諸葛亮的座右銘。
曆史上諸葛亮的確做到了。在身體每況日下的情況,他還堅持出兵。
他為的是什麽?功名?利祿?都不是。
劉隅相信,諸葛亮倒在五丈原的那一刻,心中一定滿是不甘心。
他沒有完成先帝對他的期望,對他的囑托。心中必然五味雜陳。
他不知道如何去見先帝,心中對先帝滿是愧疚。
如果能再給他十年,魏國必滅,漢室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