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殺田豐
重生三國,我搶了劉備的皇叔 作者:夢隨本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逢紀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過了許久,他才緩緩說道:“公則還沒有入睡,就開始夢語了,你速速離去,我就當這件事,沒有發生過。否則我將此事告知主公,公則應該知道會是什麽後果?”
郭圖淡淡一笑,臉上不動聲色,其實心中滿是鄙夷,都是千年的狐狸,你給我裝什麽聊齋?
田豐被袁紹寵信時,麾下的謀士誰不嫉妒?
在這期間,就數你逢紀向主公進諫的讒言最多,怎麽到了圖窮匕見之時,你竟然裝起了糊塗。
郭圖和逢紀雖然都不是冀州派,可私下並不是一心。
他們主要的分歧,是在袁紹立儲事件上。
郭圖認為立嫡立長,袁紹如果冊立世子,應該立他的大兒子袁譚。
隻有這樣,才能讓袁紹陣營擰成一股繩,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逢紀的觀點卻恰恰相反,他認為在這樣的亂世之中,所有的規矩禮法,都應該拋棄,冊立世子,應該立賢。
隻有賢才,才能帶領眾人大步向前,袁家才能在這個時代,不被淘汰。
可郭圖此時有求於他,他自然不能直斥其非。
他一本正經,煞有介事跟逢紀解釋。
“元圖一旦這樣做,我必然會被主公責罰,至於你嘛,肯定會受到主公的獎賞。”
“你不害怕?”逢紀淡淡問道,語氣中滿是疑問。
郭圖笑道:“我不但不害怕,還會知道以後發生的事情,回到鄴城之後,主公會因為田豐受到委屈,親自將他接出牢獄,到時候,鄴城的事物恐怕還是要交到田豐手中。”
逢紀眼神中明顯帶著不相信,他目光緩緩移動,盯著營帳的一角,說道:
“我自問管理鄴城這段時間,鞠躬盡瘁,勞心勞力,並沒有任何過錯,主公豈能輕易調整?”
郭圖嗬嗬大笑,笑聲中帶著幾分調笑。
“我想問問元圖,你和田豐,誰與主公的關係親厚?”
逢紀麵色微紅,別看袁紹出征,把大後方鄴城交給他,可他在袁紹心中的地位根本無法與田豐相比。
田豐是袁紹麾下第一直臣,在這場戰鬥之前,袁紹每次出征,都把田豐帶在身邊。
當初討伐公孫瓚時,田豐一步不離跟在袁紹身邊。
正是田豐的謀劃,才讓袁紹在與公孫瓚的戰爭中,逐漸占據上風,並最後取得勝利。
在這期間,袁紹與田豐形影不離,一次袁紹被公孫瓚的騎兵包圍,一時間箭如雨下,正是田豐扶住袁紹,躲入了矮牆之內,才躲過了騎兵的箭雨。
獨自扶住袁紹躲起來,這件事看似平常,在這個時代卻蘊含著不一樣的意義。
能與主公並列站在一起,接受生和死的考驗,就足以說明主公對他的信任。
“主公對於田豐的親厚,遠勝於我。”
“既然如此,這件事元圖莫非還有疑問?”
逢紀閉目不言,很顯然正在心裏做複雜的思想鬥爭,過了許久,他才睜開雙眼,緩緩問道:“這件事,需要我怎麽做?”
郭圖嗬嗬一笑,他不慌不慌走向前,開始了自己的陳述。
等郭圖陳訴完,逢紀眼神中露出一絲質疑。
“這樣如此簡單,真能讓主公斬殺田豐?”
郭圖很自信的說道:“大道至簡,從來都是如此,你隻管按照計劃行事,這一次田豐必死。”
第二天天亮,袁紹從睡夢中醒來,他剛走營帳,就見郭圖和逢紀都在帳外等候。
袁紹淡淡說道:“速速命令將士起鍋造飯,用飯後,速回鄴城。”
郭圖行禮說道:“主公,此事已經在做,如今剛剛戰敗,士氣不高,主公要不要在營中走一走,鼓舞一下士氣。”
袁紹沉吟片刻,說道:“時間尚早,枯坐也是無事,正好走走,舒展一下筋骨。”
袁紹當先而走,郭圖和逢紀相視一笑,不動聲色跟在他的身後。
剛走出數十步,就聽到幾個士卒圍坐在一起,正在高聲談論。
“若聽田豐之言,我等安能遭此橫禍。”
“田豐見識不凡,忠直敢言,可惜就是這樣言論,主公卻聽不進去,有忠言卻不聽,這場敗仗,也就沒有多少意外了。”
“真不知道,這次兵敗後主公有何麵目去見田豐。”
議論聲此起彼伏,一句句鑽入袁紹的耳中,說來說去,幾人的意思十分明白。
袁紹不聽田豐忠言,才造成了今日之敗。
袁紹站在原地,有些尷尬,過了半晌,才緩緩說道:“我不聽田豐之言,才有此敗,今回鄴城,我羞於見到他啊!”
逢紀緩緩行禮說道:“主公憂慮的是,如今田豐在獄中聽聞主公兵敗,他撫掌大笑說,此次戰敗果然不出他所料。”
袁紹聞言,眼神淩厲,心中更怒。
“此言當真?”
逢紀強自平複心情,斬釘截鐵說道:“主公麵前,我豈敢虛言,此事千真萬確。”
袁紹還沒有回答,隻聽郭圖接口道:“田豐平素裏就沒有多少禮法,在監獄中說出這樣的話,倒也符合他的脾氣秉性。”
袁紹聽著兩人的分析,又想起田豐頂撞自己的日常,已經信了九成。
逢紀還趁勢而上,卻見郭圖給他使了一個極為隱晦的眼色。
逢紀剛到嘴邊的話,又重新咽了回去。
見逢紀住口不言,郭圖一顆心,才算是平穩了幾分。
很多事情欲速而不達。剛才兩人已經把該說的都說了,如今是袁紹個人的考慮時間,此時再多言,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如今他們要做的就是靜靜等待,或者有機會在替田豐美言兩句都可以,就是不能一直追著田豐不放。
事情也果然如郭圖想到那樣,袁紹臉上的表情越來越扭曲,眼神中的怒氣也越來越重。
他緩緩向前走了兩步,似乎在心中終於下定了決心。
“腐儒竟然如此笑我,我必殺之。”
說完這句話,他從懷中接下佩劍,交給郭圖,說道:“公則,速派兩名使者,持此劍,去監牢之中讓田豐自盡。給他留個全屍,也算是全了我們君臣之義。”
郭圖淡淡一笑,臉上不動聲色,其實心中滿是鄙夷,都是千年的狐狸,你給我裝什麽聊齋?
田豐被袁紹寵信時,麾下的謀士誰不嫉妒?
在這期間,就數你逢紀向主公進諫的讒言最多,怎麽到了圖窮匕見之時,你竟然裝起了糊塗。
郭圖和逢紀雖然都不是冀州派,可私下並不是一心。
他們主要的分歧,是在袁紹立儲事件上。
郭圖認為立嫡立長,袁紹如果冊立世子,應該立他的大兒子袁譚。
隻有這樣,才能讓袁紹陣營擰成一股繩,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逢紀的觀點卻恰恰相反,他認為在這樣的亂世之中,所有的規矩禮法,都應該拋棄,冊立世子,應該立賢。
隻有賢才,才能帶領眾人大步向前,袁家才能在這個時代,不被淘汰。
可郭圖此時有求於他,他自然不能直斥其非。
他一本正經,煞有介事跟逢紀解釋。
“元圖一旦這樣做,我必然會被主公責罰,至於你嘛,肯定會受到主公的獎賞。”
“你不害怕?”逢紀淡淡問道,語氣中滿是疑問。
郭圖笑道:“我不但不害怕,還會知道以後發生的事情,回到鄴城之後,主公會因為田豐受到委屈,親自將他接出牢獄,到時候,鄴城的事物恐怕還是要交到田豐手中。”
逢紀眼神中明顯帶著不相信,他目光緩緩移動,盯著營帳的一角,說道:
“我自問管理鄴城這段時間,鞠躬盡瘁,勞心勞力,並沒有任何過錯,主公豈能輕易調整?”
郭圖嗬嗬大笑,笑聲中帶著幾分調笑。
“我想問問元圖,你和田豐,誰與主公的關係親厚?”
逢紀麵色微紅,別看袁紹出征,把大後方鄴城交給他,可他在袁紹心中的地位根本無法與田豐相比。
田豐是袁紹麾下第一直臣,在這場戰鬥之前,袁紹每次出征,都把田豐帶在身邊。
當初討伐公孫瓚時,田豐一步不離跟在袁紹身邊。
正是田豐的謀劃,才讓袁紹在與公孫瓚的戰爭中,逐漸占據上風,並最後取得勝利。
在這期間,袁紹與田豐形影不離,一次袁紹被公孫瓚的騎兵包圍,一時間箭如雨下,正是田豐扶住袁紹,躲入了矮牆之內,才躲過了騎兵的箭雨。
獨自扶住袁紹躲起來,這件事看似平常,在這個時代卻蘊含著不一樣的意義。
能與主公並列站在一起,接受生和死的考驗,就足以說明主公對他的信任。
“主公對於田豐的親厚,遠勝於我。”
“既然如此,這件事元圖莫非還有疑問?”
逢紀閉目不言,很顯然正在心裏做複雜的思想鬥爭,過了許久,他才睜開雙眼,緩緩問道:“這件事,需要我怎麽做?”
郭圖嗬嗬一笑,他不慌不慌走向前,開始了自己的陳述。
等郭圖陳訴完,逢紀眼神中露出一絲質疑。
“這樣如此簡單,真能讓主公斬殺田豐?”
郭圖很自信的說道:“大道至簡,從來都是如此,你隻管按照計劃行事,這一次田豐必死。”
第二天天亮,袁紹從睡夢中醒來,他剛走營帳,就見郭圖和逢紀都在帳外等候。
袁紹淡淡說道:“速速命令將士起鍋造飯,用飯後,速回鄴城。”
郭圖行禮說道:“主公,此事已經在做,如今剛剛戰敗,士氣不高,主公要不要在營中走一走,鼓舞一下士氣。”
袁紹沉吟片刻,說道:“時間尚早,枯坐也是無事,正好走走,舒展一下筋骨。”
袁紹當先而走,郭圖和逢紀相視一笑,不動聲色跟在他的身後。
剛走出數十步,就聽到幾個士卒圍坐在一起,正在高聲談論。
“若聽田豐之言,我等安能遭此橫禍。”
“田豐見識不凡,忠直敢言,可惜就是這樣言論,主公卻聽不進去,有忠言卻不聽,這場敗仗,也就沒有多少意外了。”
“真不知道,這次兵敗後主公有何麵目去見田豐。”
議論聲此起彼伏,一句句鑽入袁紹的耳中,說來說去,幾人的意思十分明白。
袁紹不聽田豐忠言,才造成了今日之敗。
袁紹站在原地,有些尷尬,過了半晌,才緩緩說道:“我不聽田豐之言,才有此敗,今回鄴城,我羞於見到他啊!”
逢紀緩緩行禮說道:“主公憂慮的是,如今田豐在獄中聽聞主公兵敗,他撫掌大笑說,此次戰敗果然不出他所料。”
袁紹聞言,眼神淩厲,心中更怒。
“此言當真?”
逢紀強自平複心情,斬釘截鐵說道:“主公麵前,我豈敢虛言,此事千真萬確。”
袁紹還沒有回答,隻聽郭圖接口道:“田豐平素裏就沒有多少禮法,在監獄中說出這樣的話,倒也符合他的脾氣秉性。”
袁紹聽著兩人的分析,又想起田豐頂撞自己的日常,已經信了九成。
逢紀還趁勢而上,卻見郭圖給他使了一個極為隱晦的眼色。
逢紀剛到嘴邊的話,又重新咽了回去。
見逢紀住口不言,郭圖一顆心,才算是平穩了幾分。
很多事情欲速而不達。剛才兩人已經把該說的都說了,如今是袁紹個人的考慮時間,此時再多言,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如今他們要做的就是靜靜等待,或者有機會在替田豐美言兩句都可以,就是不能一直追著田豐不放。
事情也果然如郭圖想到那樣,袁紹臉上的表情越來越扭曲,眼神中的怒氣也越來越重。
他緩緩向前走了兩步,似乎在心中終於下定了決心。
“腐儒竟然如此笑我,我必殺之。”
說完這句話,他從懷中接下佩劍,交給郭圖,說道:“公則,速派兩名使者,持此劍,去監牢之中讓田豐自盡。給他留個全屍,也算是全了我們君臣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