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真實的唐僧——玄奘
讀佛即是拜佛:真實的唐僧 作者:明一居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的一生,注定是一個光耀千古的傳奇: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對他的評價是“鬆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隻千古而無對”;
中國偉大思想家魯迅稱他為“民族的脊梁”,印度國父尼赫魯將他列為世界曆史上四大偉人之一;
他本來是一個人,中國和印度卻都將他當神崇拜,甚至在印度,人們把他的頂骨舍利與釋迦牟尼的佛舍利放在了一起;
他是一位史詩般的英雄,但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他孤身萬裏,完成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西行壯舉;他用他那絢麗的生命光華告訴世界,情愛的魅力固然能使人如醉如癡,而信仰的意誌同樣能令人蕩氣回腸。
他走過了曆史,走進了現代,還將繼續走向未來——他在曆史上一步步走成了冒險家的象征、佛法的傳播者。
他,就是唐僧——玄奘。
玄奘(公元600~664年),唐代著名高僧。他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他不顧官府的禁令和通緝,偷渡玉門關,獨自一人西行十萬八千裏,曆時十九年,到印度取得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足跡遍布五印度,影響遠至日本、朝鮮半島,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成為中國、亞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西行求法,曆盡千難萬險。他在沙漠中迷路,四天五夜滴水未進;他被劫數次,其中一次險些被強盜當做供品祭了天神;天山絕峰,雪崩突來,險象環生,防不勝防……他一次次克服了艱難險阻,也一次次戰勝了功名利祿的誘惑:國王的奉承、宰相的尊位、至高的榮譽、美女的誘惑——他把這一切看成是修行的一部分,甚至不得不用絕食的方式以求繼續西行。
玄奘的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去偽經,求真經,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虔誠、勤奮、智慧的玄奘最終在印度獲得了至高無上的聲譽,成為全印度學識最為淵博的佛學大師。遠在公元9世紀,一位到印度求法的日本僧人就已經發現,在印度許多寺院的壁畫上,玄奘已經被描繪成了一個半佛半仙的人物。他腳穿草鞋,騰駕在彩雲之上。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五日,長安城朱雀大街人山人海,人們爭相迎接從印度雲遊歸來的唐僧玄奘。
回長安後,玄奘拒絕了宰輔高位的誘惑,潛心譯經十九載,手不輟筆直至圓寂,留下一千多卷佛經譯本。這些佛經廣泛傳布到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為促進佛教在東方的複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中國曆史上,再也沒有哪一位真實的曆史人物像玄奘一樣,升格為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唐僧。唐僧,本來是唐代所有僧人的統稱。然而,因了玄奘的光華極為燦爛,如同日光之下不見滿天星鬥一樣,千百年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唐僧指的就是他!玄奘還有另一個稱呼——唐三藏。唐三藏,原本是對唐代所有精通經、律、論三藏經典的法師的尊稱。而今,唐三藏指的就是他!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玄奘在中國曆史上的崇高地位。玄奘留給國人的,遠不止那些佛經譯本,還有一種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一種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精神!
因此,我力圖將玄奘的這種智慧、意誌和精神表現出來,將這位已被神化的人物真實地呈獻給讀者。
[1] 佛教徒比喻佛祖講經,如雷震天地。
[2]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薩。
[3]隋末流行的一種軍歌。
[4]佛教護法神之一。
[5]印度教的創造神。
[6]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四部根本聖典。
[7]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方等,又作大方廣、大方等,為佛教九部經之一、十二部經之一,即佛所宣說的廣大平等之義理的經典。主要包括維摩、金光明等經。
[8]婆羅門教的太陽神。
[9]即濕婆,為婆羅門教之主神。
[10]即外交官。
[11]一種呼吸器官疾病。
[12]是佛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止斷、讚歎的頌歌。
[13]東晉時期的佛教學者、佛教領袖。
[14]用筆記述別人口授的話的人。
被譽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對他的評價是“鬆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隻千古而無對”;
中國偉大思想家魯迅稱他為“民族的脊梁”,印度國父尼赫魯將他列為世界曆史上四大偉人之一;
他本來是一個人,中國和印度卻都將他當神崇拜,甚至在印度,人們把他的頂骨舍利與釋迦牟尼的佛舍利放在了一起;
他是一位史詩般的英雄,但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他孤身萬裏,完成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西行壯舉;他用他那絢麗的生命光華告訴世界,情愛的魅力固然能使人如醉如癡,而信仰的意誌同樣能令人蕩氣回腸。
他走過了曆史,走進了現代,還將繼續走向未來——他在曆史上一步步走成了冒險家的象征、佛法的傳播者。
他,就是唐僧——玄奘。
玄奘(公元600~664年),唐代著名高僧。他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他不顧官府的禁令和通緝,偷渡玉門關,獨自一人西行十萬八千裏,曆時十九年,到印度取得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足跡遍布五印度,影響遠至日本、朝鮮半島,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成為中國、亞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西行求法,曆盡千難萬險。他在沙漠中迷路,四天五夜滴水未進;他被劫數次,其中一次險些被強盜當做供品祭了天神;天山絕峰,雪崩突來,險象環生,防不勝防……他一次次克服了艱難險阻,也一次次戰勝了功名利祿的誘惑:國王的奉承、宰相的尊位、至高的榮譽、美女的誘惑——他把這一切看成是修行的一部分,甚至不得不用絕食的方式以求繼續西行。
玄奘的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去偽經,求真經,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
虔誠、勤奮、智慧的玄奘最終在印度獲得了至高無上的聲譽,成為全印度學識最為淵博的佛學大師。遠在公元9世紀,一位到印度求法的日本僧人就已經發現,在印度許多寺院的壁畫上,玄奘已經被描繪成了一個半佛半仙的人物。他腳穿草鞋,騰駕在彩雲之上。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五日,長安城朱雀大街人山人海,人們爭相迎接從印度雲遊歸來的唐僧玄奘。
回長安後,玄奘拒絕了宰輔高位的誘惑,潛心譯經十九載,手不輟筆直至圓寂,留下一千多卷佛經譯本。這些佛經廣泛傳布到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為促進佛教在東方的複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中國曆史上,再也沒有哪一位真實的曆史人物像玄奘一樣,升格為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唐僧。唐僧,本來是唐代所有僧人的統稱。然而,因了玄奘的光華極為燦爛,如同日光之下不見滿天星鬥一樣,千百年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唐僧指的就是他!玄奘還有另一個稱呼——唐三藏。唐三藏,原本是對唐代所有精通經、律、論三藏經典的法師的尊稱。而今,唐三藏指的就是他!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玄奘在中國曆史上的崇高地位。玄奘留給國人的,遠不止那些佛經譯本,還有一種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一種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精神!
因此,我力圖將玄奘的這種智慧、意誌和精神表現出來,將這位已被神化的人物真實地呈獻給讀者。
[1] 佛教徒比喻佛祖講經,如雷震天地。
[2]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薩。
[3]隋末流行的一種軍歌。
[4]佛教護法神之一。
[5]印度教的創造神。
[6]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四部根本聖典。
[7]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方等,又作大方廣、大方等,為佛教九部經之一、十二部經之一,即佛所宣說的廣大平等之義理的經典。主要包括維摩、金光明等經。
[8]婆羅門教的太陽神。
[9]即濕婆,為婆羅門教之主神。
[10]即外交官。
[11]一種呼吸器官疾病。
[12]是佛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供養、止斷、讚歎的頌歌。
[13]東晉時期的佛教學者、佛教領袖。
[14]用筆記述別人口授的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