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
靈穀寺內,曾國藩傳授古文秘訣</h4>
曾國藩鬱鬱地回到江寧,自覺精力更衰弱了,原先一番整飭兩江的宏圖大願,被撚戰失利減去了大半。幕僚們紛紛反映,李鴻章一手薦拔的江蘇巡撫丁日昌受賄嚴重,甚至公開索賄。去年蘇鬆太道出缺,丁日昌通過仆人透出消息,誰送他端硯兩方,即可補授。有個多年候補道專門托人從端州買得兩塊好硯送上門。丁日昌看了看,笑著說:“端硯以斧柯山出的為好,你這個還不行。”待那人真的從斧柯山再弄兩方硯來時,蘇鬆太道已放了他人。走運的這個人腦子靈活,他知道所謂“端硯兩方”,其實就是“白銀兩萬”。幕僚們很氣憤:這樣公開賣官鬻爵的人,還能當巡撫?
曾國藩知丁日昌最受李鴻章賞識,而李鴻章賞識的又正是他的生財有道這一點。參劾丁日昌,就等於打擊李鴻章。此時正要李鴻章把河防之策堅持下去,取得撚戰勝利,為自己洗去羞辱,還能去得罪他嗎?
蘇南豪門巨紳很多,經常抗租不交,曆任江督、蘇撫對他們都沒有辦法。前兩年,曾國藩挾削平太平天國之威,對豪門巨紳作了些限製,抗租氣焰有所收斂。這次回來後,又發現一切依舊。
賣官的巡撫不能參劾,還談什麽懲治貪汙的州縣?豪門不能壓製,還談什麽減漕均賦?這些都不能辦,還談什麽整飭兩江?曾國藩真是心灰意懶了。接著,劉蓉、郭嵩燾、曾國荃次第去位,劉長佑的直隸總督又被官文取代,海內紛傳湘係人物當權的鼎盛時期已過,曾國藩愈加失意了。兩江之事本可責之於三省巡撫,於是,他除督促糧餉,支持撚戰前線外,其他的時間大部分用來讀書作文,不多過問政事。使他略感欣慰的是,在他的身邊有一批勤學上進、古文做得好的才子,其中尤以張裕釗、黎庶昌、吳汝綸、薛福成最為突出。除張裕釗稍大些外,其他三人都隻二十多歲,是正堪造就的璞玉渾金。孟子說得天下一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樂事,曾國藩也曾把它與高聲讀書、勞作而後憩息三者合稱為人生三樂。他想,把這幾塊璞玉渾金琢冶為令器美具,亦是一大成績。
曾國藩悉心指導他們,將自己古文寫作的心得傳授給他們。他曾經感於桐城古文的衰落,有誌於振興,後來廁身戎間,無暇作為,現在又老境漸侵,身心交瘁,看來靠自己的一人之力,是不能擔此重任的。正如撚戰的勝利要靠門生李鴻章一樣,桐城古文的複興也要靠門生輩了。昨天,他欣然讀到張裕釗送來的習作《北山獨遊記》,精神為之一振。
張裕釗不為山勢險峻所動,獨身登上北山,發出了“天下遼遠殊絕之境,非克蔽誌而獨決於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懼而止者,有能詣其極者乎?”的感歎。曾國藩讀後聯想到自己這大半年來不求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也覺有愧。“後生可畏!”他心裏想。
正是初夏天氣,江寧郊外風景宜人。孝陵初步修複後尚未視察過,曾國藩決定明天帶著張裕釗、黎庶昌等人一同察看孝陵,同時借遊山玩水的機會,給他們談談為文之道。
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後馬氏的陵墓,在朝陽門外鍾山南麓。前幾年圍城時,這裏是激烈的戰場,陵寢周圍的建築毀損得很厲害。愛新覺羅氏從朱氏手裏奪取了皇位,表麵上又對朱氏以禮遇。入北京後,順治為崇禎舉行國葬。康熙、乾隆南巡時,都親往孝陵叩謁,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撥給司香田百畝。康熙還手書“治隆唐宋”四字,交與織造曹寅製匾懸於貢殿上。江寧城剛一收複,朝廷便命曾國荃親往孝陵致祭,並令盡快修複原貌。當時因經費支絀,孝陵修複工程隻得往後挪。奉命北上前夕,曾國藩將此事交給了李鴻章。
李鴻章真是能幹,一年多的時間裏,孝陵也算恢複得不錯了。因為總督親來視察,今天的遊客都被遠遠地攔開。曾國藩帶著張、黎、吳、薛等人來到孝陵進口處,迎麵而來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這就是俗稱的下馬坊。原已破碎成七八截,經過石工巧妙的修補,現在又豎起來了。粗粗看去,跟原貌差不多。曾國藩出了轎,張、黎、吳、薛等人也下了馬,步行在通往陵墓的神道上。
神道兩旁的石獸、翁仲已全找齊,並修複完好。這一路石獅、石獬豸、石橐駝、石麒麟、石馬、石武將、石文臣綿延二三裏,氣勢極為壯觀,再加上鬆柏掩映,道路整潔,一種開國帝王雍容偉壯的氣派充塞天地之間。曾國藩以及隨行者們無形間也受到感染,生出一股崇敬畏懼的情緒來。
神道的盡頭是享殿。這本是孝陵的主要建築之一。重簷九楹,殿前兩側原有廊廡數十間。另有神宮監和具服殿、宰牧亭、燎爐、雀池、水井等,大殿內有四十五間房子,奉有朱元璋和馬氏的神主。可惜這座堂皇的建築全部毀於兵火,僅存五十六個石柱礎。現在四周已堆積了許多木石沙灰。陪同一旁的負責修複陵墓的官員告訴曾國藩,這是為重建享殿準備的,擬仿照長陵的模樣再建,現已派人去北京摹繪。最大的困難不在缺錢,而在於缺人才,沒有人敢承擔這個任務。曾國藩笑著說:“我的幕府中人才很多,就是沒有魯班。你們可以出個招賢榜,向普天下招賢,總會有今日魯班出來的。”那官員點頭稱是。
在享殿廢墟上站了一會兒,曾國藩一行穿過方城隧道,來到鍾山獨龍阜。這裏便是明太祖的地宮所在。盡管戰火彌漫,周圍的古樹燒毀不少,但獨龍阜上依舊樹林茂盛,草木葳蕤。曾國藩佇立良久,歎道:“到底是聖天子葬地,自有神靈庇佑!”張、黎等人也深以為然。
曾國藩站在獨龍阜上,極目遠眺。但見鍾山氣勢飛騰,紫霧蒸蔚,四周地形既開闊又壯美,田園蔥綠,水光瀲灩,一派勝景盡收眼底。心情抑鬱了很久的兩江總督,頓生一種俯視天下的氣概,心裏再一次發出感慨:“這麽好的墓地,可謂天下無雙,朱洪武好眼力呀!”
孝陵的修複,曾國藩基本上是滿意的,他對監修的官員誇獎了兩句。那官員很是高興,討好地對曾國藩說:“大人,靈穀寺也已基本修好,請大人到那裏去視察一下,還可在寺內略為休息休息。卑職即刻通知靈穀寺住持,叫他安排茶水伺候。”
察看孝陵半日,曾國藩已覺累了,且要談文,靈穀寺也的確是個好地方,便同意了。
當曾國藩一行坐轎乘馬來到寺門時,靈穀寺住持遠通法師已帶領闔寺五十餘僧眾在山門外迎接了。稍稍歇息後,遠通法師便陪著曾國藩查看修複後的寺院,並一路滔滔不絕地向總督大人介紹。
靈穀寺建於梁天監十三年,原名開善寺,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寺,明初改為蔣山寺,寺址在獨龍阜。那時江寧的蔣山寺與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萬壽寺、蘇州的報恩光孝寺、奉化雪竇資聖寺、溫州的龍翔寺、福州雪峰崇聖寺、金華的寶林寺、蘇州虎丘靈岩寺、天台的國清寺,並稱為江南十大名刹。洪武十四年,明太祖親來鍾山選皇陵,看準了獨龍阜這塊風水寶地,遂命蔣山寺東遷。又將皇陵圈中的定林寺、宋熙寺、竹園寺、悟真庵統統遷於此,合並為靈穀寺。
遠通像一個破落戶誇耀富貴的先祖一樣,津津有味地告訴曾國藩,合並後的靈穀寺規模之宏大,使得江南無一寺廟可以與之相比。寺內的殿廡規製仿照大內修造,自山門至梵宮長達五裏路。當中的主道,行人走在上麵,能發出一種類似琵琶彈奏的響聲,鼓掌都可以使人隱約聽到琵琶弦在震動,故僧眾將它稱之為琵琶街。
張裕釗聽了很覺稀奇。吳汝綸則悄悄地對薛福成說:“這老家夥在吹牛皮。”
黎庶昌問遠通:“法師,你說的是真的嗎?”
遠通立即雙手合十,念道:“阿彌陀佛,老衲明年就六十歲了,還能像年輕時那樣打誑語嗎?”
吳汝綸聽了,忍不住發笑,心想:這老和尚倒也直爽,一句話就露出了他年輕時好說假話的毛病,便問道:“老法師,這琵琶街現在還彈琵琶嗎?”
“早已不彈了。”
“它為何又不彈了呢?”
“早在天啟年間,有一個臨產的婦人來到靈穀寺燒香,求菩薩保佑她生產順利。禱告完畢,她沿著琵琶街走出寺院,誰知走到半路就發作了,痛得在琵琶街上打滾。打了三個滾後,那婦人就在街上生下了一個又白又胖的男孩。菩薩保佑她生產順利,但把琵琶街汙壞了。從那以後,琵琶街就再聽不到琵琶聲了。”
眾人聽了這話,都哈哈大笑起來。曾國藩也微笑著,心裏說:“果然是個會打誑語的老和尚,不過倒也誑得可愛。”
見大家興致高,遠通越說越有勁。他又說,靈穀寺原有一個廣闊無邊的放生池,是明初一萬個民工整整鑿了一個月才鑿成,故又叫萬工池。還有無量殿、梅花塢、八功德水諸景。當時殿宇如雲、浮屠矗立,最盛時有一千個僧人。寺內萬鬆參天,一徑幽深,故又有靈穀深鬆之美稱,遠通非常得意地說,當年康熙爺、乾隆爺謁完孝陵後,都駐蹕靈穀寺,並留下宸翰。
“老法師,你剛才說八功德水是一種什麽水?”黎庶昌問。
“這八功德水有個來由。”遠通神氣活現地數著家珍,“梁天監十七年,有個西域胡僧來到鍾山紫霞洞修行。紫霞洞缺水,胡僧隻得靠接天雨止渴。有一天,洞邊來了一個長須老叟,向胡僧討水喝。胡僧將水罐子遞給他。水罐子裏那半罐水還是胡僧在春天時接的,要靠它過炎熱三伏。老叟一口氣把半罐子水喝幹了,問胡僧心疼不。胡僧說,‘接水有緣,喝水有緣。今日有緣,得遇山仙。’老叟驚問,‘你怎麽知我是山仙?’胡僧說,‘紫霞洞口有惡虎一隻,毒蛇一條,凡人豈可來到此地?’老叟笑道,‘既然讓你識破,我當賠給你水。’老叟說罷,對著洞壁用手指猛力一鑽,鑽出一個小窟窿。霎時,小窟窿裏流出一條細細的水絲來。胡僧問,‘山仙,你這水有什麽好處?’老叟說,‘我這泉水有八德: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饐,八蠲屙。’說罷化作一道輕煙去了。靈穀寺的僧人聽說,便劈開楠竹,鋪成竹管道,將水引到寺裏來。”
“好哇,法師,你寺裏有這麽好的水,何不燒壺好茶招待我們!”吳汝綸高興地嚷道。
“老衲早已準備好了。”遠通笑眯眯地指著前方說,“就擺在無量殿裏。”
無量殿因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但一般人都叫它無梁殿。因為這座建於明洪武十四年的長十五丈、寬九丈的大殿無梁無柱,無尺寸木頭,全是巨磚壘砌而成,實為我國佛寺中罕見的建築。遠通法師將曾國藩一行引到無量殿,殿中已擺好了一桌茶點,楠木桌麵上是一套精致的茶具。遠通介紹,這是前代景德鎮官窯燒製的貢品,雖曆四百餘載,仍然胎白如雪,草青如生。大家拿在手裏細細觀摩。曾國藩想:這個號稱現在已不打誑語的老和尚,半日來都在打誑語,隻有這一句話是真的,這的確是一套不可多見的好茶具。
桌麵當中擺了幾碟時鮮果品。遠通說,這些都是本寺的土產,尤其是青皮紅心蘿卜,更是難得吃到。遠通邊說邊用小刀切開一個,果然蘿卜心紅得鮮豔。遠通笑著說:“金陵紅心蘿卜在江南數第一,靈穀寺的紅心蘿卜在金陵數第一,這一碟又是靈穀寺裏蘿卜中最好的。”
“那真是天下第一咯!”吳汝綸笑著打趣。
“老衲想應當算得上天下第一。”遠通樂嗬嗬地笑道,精光的頭皮上泛起青亮的光彩。曾國藩突然發現,這法師其實長得一表人才,如果讓他穿上一品官服,會比自己更像一個大學士!
桌子旁邊立著一個小火爐,一把古色古香的宜興紫砂壺裏冒出縷縷水汽。遠通親自給每人斟了一杯茶。給吳汝綸斟茶時,特地鄭重地對他說:“小先生,這是真正的八功德水燒出來的。”又回過頭來笑著對曾國藩說,“大人在這裏寬坐,貧僧叫廚頭準備一頓好齋席,請大人嚐嚐。”
眾人品了一口茶,似乎覺得的確比城裏的茶水好喝些。“真是個會享清福的和尚!”望著走遠了的靈穀寺住持,曾國藩從內心裏發出羨慕。
“你們說,我今天為什麽要帶你們出來查看孝陵?”很久沒有離開督署了,今天到郊外走動走動,看了修繕一新的明孝陵,見了愛打誑語卻討人喜歡的和尚,又坐在如此清靜的寺院裏喝著閑茶,曾國藩心裏湧出一股多年未有的舒暢感,他笑著問正在專心品茶的年輕幕僚們,私下裏已經認張、黎、吳、薛為及門弟子了。
四子麵麵相覷一陣,不知如何回答。吳汝綸一向活躍,他忍不住答道:“大人是叫我們休息一天,到鍾山來玩玩。”
曾國藩笑著搖搖頭。黎庶昌想了想說:“我知道了,大人布置我們下旬的作文題目是明孝陵論。”
“不對,應該是以孝治天下論。”薛福成忙糾正。
曾國藩笑著說:“算了,你們都猜不中,我今天請諸位出來,原是想來個鍾山談文,現在做了遠通和尚的客人,變成靈穀寺談文了。”
吳汝綸拍手笑道:“大人此舉太高雅了,今後一定是段文壇佳話。”
其他三子也都很興奮。
“昨天,廉卿送來一篇《北山獨遊記》,老夫讀了很覺有啟發。不獨文筆洗練,且用意高遠,真正是一篇好文章。”
曾國藩從衣袖裏掏出張裕釗的作文,遞給黎庶昌:“你們每人先讀一遍,然後我們就從廉卿這篇文章談起。”
在黎庶昌等人閱讀的時候,曾國藩對張裕釗說:“我曾經說過,足下的文章近於柔,望多讀揚、韓之文,參以兩漢古賦而救其短。這篇遊記已不見往昔之柔弱,足下近來大有長進。”
“這都是大人指教的結果。”張裕釗恭敬地回答。他生就一副厚重謹愨的模樣,加上花白的頭發,四十三四歲的年紀,看起來像是過了五十的人一樣。曾國藩最看重的就是他的謹厚,知道即使這樣著意表揚他,他也不會驕傲,若是對吳汝綸、薛福成,便不能這樣稱讚了。
張裕釗的文章不到三百字,片刻光景,三人都瀏覽了一遍。黎庶昌誠懇地讚揚他寫得好,吳、薛也說好,但心裏並不太服氣。
“作文當以意為主,辭副其意,氣舉其辭。廉卿這篇遊記,好就好在通過登山越嶺的記敘,闡述了天下遼遠之境的獲得,隻屬於不以倦而惑且懼而止者。這正是程朱所講的格物致知。”曾國藩習慣地捋著長須,意味深長地說,“豈止是登山覽勝,學問、文章、事業,哪樣不是這樣啊!”
望著總督大人由一篇小文章生發出如此莊重的人生感歎,不隻是張裕釗、黎庶昌,就是心高氣傲的吳汝綸、薛福成也被感懾了。佛殿裏頓時安靜下來。
“當年老夫初進京師,僥幸入金馬門,然於學問文章,懵然不知。偶聞京師有工為古文詩者,就而審之,乃桐城郎中姚鼐之緒論,其言誠有可取。遂展司馬遷、班固、杜甫、韓愈、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及方苞之作,悉心誦讀,其他六代之能詩文者及李白、蘇軾、黃庭堅之徒,亦皆泛其流而究其歸,然後開始為詩古文。爾來三十年了。”無梁殿裏回蕩著曾國藩的湘鄉官話,其音色之洪亮,聲調之悅耳,張裕釗等人似乎從沒有聽到過,“三十年來,隻要軍務政務稍有空暇,老夫便究心古文之道,直到過天命之年,才頗識古人文章門徑。近來常有將心得寫出之意,然握管之時,不克殫精竭思,作成後總不稱意。安得屏去萬事,酣睡旬日,神完意適,然後作文一篇,以攄胸中奇趣。今日與諸位偷得一日之閑,聚會於清靜無為之地,老夫欲學古之孔孟墨荀當年與門徒講學的形式,無拘無束地與諸位縱談為文之道如何?”
這真是太好了!張裕釗等人想:從曾大人學習古文多年了,胸中堆積著許多問題,總沒有機會一問究竟,難得他今天有這樣的雅興。
“請問大人,文章以何為最先?”當大家都在緊張思考時,吳汝綸率先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文章以行氣為第一義。”曾國藩以肯定的語氣回答,“韓昌黎曰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老夫平生最愛文章有雄奇瑰偉之氣,古人有此氣者,以昌黎為第一,子雲次之。二公之行氣,本之天授,後人難以企及,然可揣摩而學之。”
“請問大人,用字造句,以達到何種境地為最佳?”黎庶昌問。
“無論古今大家,其下筆造句,總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曾國藩應聲而答,略為思考一下,他又作了補充,“世人論文字之說,圓而藻麗者莫如徐陵、庾信,而不知江淹、鮑照則更圓,進之沈約、任昉則亦圓,進之潘嶽、陸機則亦圓,又進而溯之東漢之班固、張衡、崔駰、蔡邕則亦圓,又進而溯之西漢之賈誼、晁錯、匡衡、劉向則亦圓。至於司馬子長、司馬相如、揚子雲三人,可謂力趨險奧不求圓適,而細讀之,亦未始不圓。至於韓昌黎,其誌意直欲淩駕長卿、子雲之上,戛戛獨造,力避圓熟,而久讀之,實無一字不圓,無一句不圓。於古人之文,若能從鮑、江、徐、庾四人之圓步步上溯,直窺卿、雲、馬、韓,則無不可讀之古文,也無不可通之經史。”
四子大受啟發,一齊點頭稱是。
“剛才講的是句子的圓潤,還有遣字的準確傳神。古人十分講究煉字,有許多一字師的故事。比如齊己早梅詩‘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穀改‘數’為‘一’。張詠‘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蕭楚才改‘恨’為‘幸’。程風衣‘滿頭白發來偏早,到手黃金去已多’,周白民改‘到’作‘信’。這些都是有名的一字師。另外如範文正公《嚴先生祠堂記》‘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泰伯改‘德’為‘風’。蘇東坡《富韓公神道碑》‘公之勳在史官,德在生民,天子虛己聽公,西戎北狄,視公進退以為輕重,然一趙濟能搖之’,張文潛改‘能’為‘敢’。張虞山‘南樓楚雨三更遠,春水吳江一夜增’,陳香泉‘斜日一川汧水上,秋峰萬點益門西’,王漁洋分別改‘增’為‘生’,改‘峰’為‘山’。改的都是大家名家的字,都改得好。可見即使是大手筆,也有個千錘百煉提高的過程,何況一般人呢?除一字師外,還有半字師的故事,你們聽說過沒有?”
“沒有。”四子齊搖頭。
“昔乾隆龔煒,為東海一閨秀改詠菊詩。詩雲:‘為愛南山青翠色,東籬別染一枝花。’龔煒嫌‘別’字硬,改為‘另’。人稱半字師。”
“大人,當年靖毅公病逝時,唐鶴九送的挽聯,大人為他改了兩處,大家都說改得極好。”張裕釗插話。
“我改得倒也尋常,其實是唐鶴九的聯語寫得好。”曾國藩平淡地說。
“廉卿兄,你把這段掌故說給我們聽聽吧!”薛福成入幕最晚,不知道這件事。
張裕釗望著曾國藩請示:“大人,卑職可以說嗎?”
“你說吧!”曾國藩輕輕點了一下頭。
“同治元年十一月,靖毅公染時疫,為國殉職於金陵城下,當時挽聯極多,也不乏佳者。唐鶴九先生有一聯是這樣寫的:‘秀才肩半壁東南,方期一戰成功,挽回劫運;當世號滿門忠義,豈料三河灑淚,又隕台星。’大人看後說,寫得好是好,隻是美中不足。大人提起筆來,將‘成功’二字乙轉,又改‘灑淚’為‘痛定’。頓時,大家都輕輕地叫好。”
“秀才肩半壁東南,方期一戰功成,挽回劫運;當世號滿門忠義,豈料三河痛定,又隕台星。”薛福成慢慢重複一遍,說,“果真改得好極了!”
曾國藩平靜地聽著,無任何表示。
薛福成接著說:“請大人談談文章的布局。”
曾國藩喝了兩口茶,上下捋過幾次胡須後,慢慢地說:“謀篇布局是作文一段最大功夫。《書經》《左傳》,每一篇空處較多,實處較少,旁麵較多,正麵較少。譬如精神注於眉宇目光,不可周身皆眉,四處皆目。文中線索如同蛛絲馬跡,絲不可過粗,跡不可太密。這是一種。古人文筆有雲屬波委、官止而神行之象,其布局則有千岩萬壑、重巒複嶂之觀。此等文章以《莊子》為最,將《莊子》好好讀上二三十遍,自然熟悉了。”
薛福成聽了這話,有一種茅塞頓開而豁然爽朗、聰明大張之感,深深佩服總督大人學問汪洋浩大,自己在他的麵前,直有潺潺細流與長江大河之別。
“請問大人。”張裕釗在認真思考之後,恭謹地問,“常見古人詩話中談到詩的氣象。卑職想,古文應該也有氣象,而究以何種氣象為好呢?”
“這個問題提得好,說明廉卿這段時期來對古文的鑽研進入了一個較高的境界,即從字、句、段的思考上升到對全篇的思考。”曾國藩日漸昏花的三角眼裏射出讚賞的目光。
“古人以‘氣象’二字來評詩,較早的可見於南宋初期周紫芝所著《竹坡詩話》。竹坡居士說鄭穀的‘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之句,別人皆以為奇絕,他以為其氣象淺俗。後來《滄浪詩話》裏多次提到‘氣象’,說唐人詩與宋人詩,先不談工拙,直是氣象不同;又說建安之作全在氣象,不可尋枝摘葉。其實不隻是詩,文、書、畫莫不如此。氣象,就是指麵貌、神誌。老夫以為,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能可貴,如久雨而晴,登高山而望曠野,如登高樓俯視大江,獨坐明窗淨幾之下而遠眺。又如英雄俠士褐裘而來,絕無齷齪猥鄙之態。此三者,皆光明俊偉之貌。文中有此氣象者,大抵得於天授,不盡關乎學術。自孟子、莊子、韓子而外,唯賈生及陸敬輿、蘇子瞻得此氣象最多,近世如王陽明亦殊磊,但文辭不如孟、莊、韓三子之跌宕。老夫以為文章要達到這種地步,乃是最高的境界,很不容易做到,但應成為我輩力求達到的目標。”
這一大段宏論,說得四子皆低頭不言,心中自覺慚愧。隔了好久,黎庶昌想起那年吳敏樹要跟曾國藩打官司的事,不知曾國藩心裏對這事究竟怎樣看,有沒有芥蒂,平時沒有機會問,今天可是個好機會。他笑著問:“關於桐城文派的事,吳南屏後來捐錢請大人給他除名了嗎?”
“南屏那人你還不知道!”曾國藩爽快地笑起來,“他是打死都不認輸的。後來的信中,他幹脆將姚鼐比之於呂居仁。這是他的性格,我也不計較。南屏不願在桐城諸君子灶下討飯吃,也稱得上我們湖南人中的豪傑。不過,以姚氏為呂居仁之比,也貶之太甚了。老夫粗解文章,實由姚先生啟之。姚先生為知言君子,隻是才力薄弱,不足以發之耳。他的《古文辭類纂》一書,雖闌入劉海峰之文,稍涉私好,而大體上是站得住的。其序跋類淵源於《易?係辭》,詞賦類仿劉歆《七略》,則為不刊之典。老夫鑒於姚先生所編,不選六經、諸子、史傳之文,雖另編《經史百家雜鈔》,但平心而論,姚先生之《類纂》要比老夫的《雜鈔》流傳得久遠。”
黎庶昌深以此言為持平之論,並對曾國藩的心胸氣度看得更清楚了。他正要請曾國藩再談談對桐城三祖的看法,吳汝綸又發問了:“大人,聽說您要寫一篇文章,提出古文的八字訣和四象說,能讓我們先知一二嗎?”
“你們四人,最數摯甫不安本分,不知又從哪裏刺探了老夫的機密。”就像老父親親昵地指責聰明靈泛的小兒子一樣,其實心裏很高興,他樂於向弟子們透露所探得的古文之驪珠,“老夫思考得尚不成熟,就大致說說吧。八字訣,即以雄、直、怪、麗為古文陽剛美之特征,以茹、遠、潔、適為古文陰柔美之特征。我還要仿照司空表聖的辦法,每個字下再給它以八個字的詳述。四象,即太陽為氣勢,氣勢中又分噴薄之勢、跌宕之勢;少陽為趣味,趣味中又有詼詭之趣、閑適之趣;太陰為識度,識度有閎闊之度、含蓄之度;少陰為情韻,情韻有沉雄之韻、淒惻之韻。若精力好,下個月老夫將這篇文章完工,那時再聽聽諸位的意見。”
張裕釗說:“大人對古文的這個發現,將可與沈休文的四聲說相比!”
“你們看,對麵有個家夥在偷聽大人的天機!”吳汝綸神秘地指了指無梁殿外的小鬆樹林。
“誰?好大的狗膽,我去看看。”薛福成立即起身,衝出殿外剛走幾步,隻見一隻兩尺多長的金毛鬆鼠,從鬆樹枝上跳躍著逃走了。
“原來是它!”黎庶昌、張裕釗大笑起來。曾國藩一時興起,笑道:“你們誰有本事逮住它,老夫放他一年假不作文章!”
張裕釗等人見曾國藩興趣這樣好,明知抓不到,都一齊向小鬆林衝去。
曾國藩背著雙手,情趣極高地看著他們在鬆樹林裏奔跑,口裏念道:“鷦鷯已翔乎九仞兮,羅者猶倚乎澤藪。”
“大人。”耳畔突然響起一個謙卑的聲音。曾國藩回頭看時,遠通法師已站在一旁,他的身後跟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和尚。那小僧人兩眼怯生生地望著江寧城裏的頭號人物,雙手托著一個黑漆發亮的木盤,木盤上擺著一支大號羊毫,一方刷絲歙硯,兩卷水印硾箋。
“大人學問淹博,尤其聯語精妙,久為貧僧欽敬,早就想求大人為寒寺題一聯語,隻是無緣。今日萬幸,貧僧恭請大人賜寶。”遠通說罷,雙手在胸口合十,深深一鞠躬。
曾國藩笑著說:“今日受法師款待,不容我不寫了。不過鄙人對佛法素無所知,題什麽好呢?”
曾國藩在無梁殿裏慢慢踱步。殿堂裏異常安靜,水汽衝著紫砂壺蓋輕輕地上下跳動,他凝視著茶壺,瞬時間有了。遂提起筆,吩咐小和尚把硾箋展開。一會兒,水印紙上現出一個個勁崛的字來:
萬裏神通,度海遙分功德水;六朝都會,環山長護吉祥雲。
“見笑,見笑。”曾國藩把筆放回木盤,謙遜地說。
“貧僧深謝了!”遠通再次合十鞠躬。
“曾大人,總督衙門來了一位老爺,說是有急事要麵稟。”靈穀寺的知客僧急急忙忙走過來,邊施禮邊說。
“什麽事?叫他進來。”
來的是督署武巡捕。他走到曾國藩身邊,悄悄地說:“李製軍遣弟昭慶來江寧,要向大人稟報……”
“備轎!”不待巡捕說完,曾國藩便下令。
“大人,齋飯已備好,吃了再走吧!”遠通慌忙挽留。
“打擾了,下次再來吃吧!”曾國藩邊說邊急步走出無梁殿。他知道,李鴻章一定是遇到了難以獨自做主的大事難事。
原來,李鴻章督師以來,采取了誘敵於絕地然後合圍的戰略和離間之計,大大地挫傷了撚軍的元氣,把賴文光、任化邦的東撚軍引誘到山東煙台一帶。李鴻章認為東撚已到山重水複的地步,準備以膠萊河為防線,將他們困死在登萊半島。李昭慶奉命來到江寧,一來請教此法是否可行,二來求援二十萬餉銀。
從靈穀寺到城裏的一路上,曾國藩心裏就一直在揣度著李昭慶要談的事。前方戰事時有反複,令曾國藩提心吊膽,隻有李鴻章用河防之策將撚軍最終平息下去,方可洗去他打撚無功的恥辱。如果李鴻章也失敗了,後果則不堪設想。他的這種心情,就和當年在安慶掛念老九打金陵一樣。聽了李昭慶的稟報後,曾國藩在心裏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沒有馬上表示態度,而是離開座位走到掛圖邊,擰緊兩道掃帚眉,眼睛死死地盯著山東省。
大約過兩刻鍾之後,曾國藩重新回到座位上,對李昭慶說:“幼泉,回去告訴你二哥,就說我完全讚同他的這個設想,隻是要提醒他注意一點:丁寶楨是山東巡撫,他的職責隻是守山東,滅不滅撚寇不是他的事,防守膠萊盡量用劉省三部,而不用魯軍,前年賴文光就是衝破豫軍朱仙鎮防線的,丁寶楨和李鶴年是一樣的思想。因此,為防萬一,還要在運河設第二道防線,以潘鼎新扼守,在江蘇六塘河設第三道防線,就近調鮑超、陳國瑞部防守。你今天休息一下,明天一早就回去。告訴少荃,鱉雖進甕中,但並未到手,還有可能逃出去,不可存絲毫虛驕。至於二十萬餉銀,我分文不少。”
事情正如曾國藩所估計。同治六年八月十九日,東撚軍在賴文光、任化邦率領下,在海廟口以北十幾裏海灘地方突破魯軍防線,過濰河、濰縣、昌樂,擬再渡運河,進入豫陝,與張宗禹的西撚會師。但在運河遇到了潘鼎新部的頑強阻擋,又加上大雨連綿,河水盛漲,東撚軍心大亂,叛徒潘貴升乘機殺害了魯王任化邦。賴文光率殘部重上山東,結果一敗於濰縣,再敗於壽光,兩萬將士戰死,首王範汝增英勇犧牲。賴文光率六千人苦戰逃出,準備下江蘇,在六塘河又遇到鮑超的阻擋,後來雖從陳國瑞部的缺口突破六塘河,但終於大勢已去,人少力弱。賴文光被抓就義,東撚軍全軍覆沒。
捷報傳到江寧,一洗曾國藩兩年多來的屈辱。朝廷論功行賞,李鴻章授以協辦大學士,劉銘傳首倡河防之策,封一等男爵,並念記曾國藩的決策之功及轉戰一年多的辛勞,加恩加賞一雲騎尉世職,接著又從體仁閣大學士調任武英殿大學士。不久,李鴻章、左宗棠、劉鬆山等會剿西撚成功,梁王張宗禹戰死徒駭河邊,鬧了十多年的撚軍起義被完全鎮壓下去了。曾國藩精神重又振作起來,正準備把整飭兩江的事繼續辦下去時,官文卻因阻擊西撚失敗之罪,被撤除了直隸總督之職,慈禧太後調曾國藩接任,並著晉京陛見,兩江總督一職,則由浙江巡撫馬新貽升任。
曾國藩這次欣然受命。其原因,不僅因撚亂平息,朝廷沒有忘記他的功勞,更因他多年的明友暗敵官文徹底垮台了,他今後的仕途少了一塊絆腳石,曾國荃、郭嵩燾、劉蓉、劉長佑等人東山複起也少了一重障礙。放眼今日之域中,又是湘淮軍的天下!他能不興奮嗎?
<h4>
堂堂大清王朝,竟好比一座百年賈府</h4>
兩江治內的大小政事,曾國藩都可以移交給馬新貽,唯有兩件事他放心不下,要親自交代一番。
第一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事,他擬親赴上海一行。容閎得到消息,自己駕駛新製的火輪船由滬赴寧來了。曾國藩十分高興。他興致勃勃地登船觀賞,並命容閎向采石磯開去。容閎開足馬力,船在江麵飛也似的前進,近兩百裏水路,不到兩個時辰便到了。曾國藩坐在船艙裏,頗有點意氣風發之感。到了采石磯後,容閎又掉過船頭,開回江寧。因為是下水,更快,一個半時辰便回到下關碼頭。曾國藩興奮地說:“純甫,這艘船比起安慶內軍械所造的黃鵠號又要強多了,簡直與洋人的船不相上下。”
容閎說:“與前些年洋人的船相比,速度是差不多了,但洋人這兩年造的船又快多了。洋人的東西日新月異,學不勝學。”
“我們中國人並不蠢,隻要有誌氣,今後總可以超過洋人的。”曾國藩堅定地說,又問,“這艘船取的什麽名字?”
“還沒有名字哩,正等著大人為它命名。”
曾國藩站在甲板上,望著滾滾東去的長江水,凝神良久,說:“就叫它恬吉號吧!取四海波恬、公務安吉之意。你看如何?”
“最好!”容閎歡喜地說。
“純甫,我此去直隸,最令我掛念的就是上海機器製造總局,它還剛上軌道,並不成熟。在中國建機器製造局,是我曾某人辦的一樁破天荒的事,它也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說不定今後還會招致眾多非議。不過,依老夫之愚見,這個事業非要辦成功不可。中國的徐圖自強,隻能肇基於此。純甫,我看重你,主要還不是因為你留過洋,與洋人熟悉,而是看重你的能吃苦、性格堅毅。你千萬不要辜負我的期望,今後不管有千難萬難,你都要把這件事堅持辦下去。你尚年輕,今後的日子還長,是可以看到成功的一天的,老夫卻不一定看得到了。”
“曾大人,卑職感大人知遇之恩,也深知此事重大,卑職一定盡力辦好。”容閎辦機器製造業已經五六年了,先前是滿腔赤子之心,恨不得兩年三年就把美國英國的全套機器搬到中國來,讓國家立即強盛。這些年來,他在辦事過程中,深感處處棘手,步步難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幹,但最後還是挺下來了。他本想向曾國藩吐一肚子苦水,聽曾國藩這一說,便不敢再講了,硬著頭皮把總督交給的擔子擔起來。
“純甫,我知道你有難處。”曾國藩從“盡力辦好”四字中,已知容閎的艱難,“老夫活了五十多歲,經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難之處,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你拿張紙來,我送你兩個字,作為暫時分別的留念。”
容閎忙拿出一張隨身攜帶的棉料呈文紙,曾國藩寫下兩個大字:“患難”。又在旁邊寫了一行小字:“餘將赴直隸,書此二字送純甫,以誌相交於患難之時也。”寫罷,親手把紙遞了過去。容閎激動萬分,打開從美國帶回的牛皮箱,將它珍藏於箱中。後來容閎定居美國,西方友人願以十萬美金買下這幅字,容閎毅然拒絕。這當然是後話了。
第二件是金陵書局的事,船山遺書的印裝即將蕆事。道光十九年刻的《書經稗疏》《春秋家說序》因錯訛較多,而稿本在王家又已不慎被燒,曾國藩便托劉昆在京師文淵閣抄出,前幾天也已送到江寧來。他又擠出時間,親自為船山遺書的刷印作了一篇序,現在都一並交給書局趕緊雕版,不用他操心了。隻是還有一大批洋人的譯書和國內耆儒的書稿,還在等待著刊刻。曾國藩親到書局去了一趟,見設備簡陋的書局裏堆放著一疊疊刻印俱佳的船山遺書,他欣喜地翻閱著,把書湊近鼻子邊,貪婪地聞著,覺得油墨噴出的氣味真香。陪同一旁的歐陽兆熊笑道:“前人說唐詩可以佐酒,你也真像要把這本書吞吃掉似的!”
“小岑兄,不瞞你說,我現在最大的心願,便是摒去一切世事,學當年李鄴侯那樣,到深山老林裏去築一間茅屋,讀盡天下書。”曾國藩說,那神情極為虔誠。
“那真是一種絕大享受,可惜你沒有這個福分。”歐陽兆熊大笑,曾國藩也笑了。
離開書局時,曾國藩拉著老友的手,語重心長地說:“船山公的書印得差不多了,這是一大工程,你我都實現了夙願。其他存局的譯稿也都要刻印出來。洋人機巧之心,造炮製船的奧妙都在這些書裏,要想使中國富強起來,就非要讀這些書不可。至於那些耆儒們的著作,也是一生心血所在。他們大多清貧,無力付梓,我們不印,他們將抱恨終生,學術成果也就會湮滅,所以也得刻印出來。馬榖山若是不支持,你就寫信給我,我給你匯銀子來。”
歐陽兆熊感動地說:“滌生,我和你的心是相通的。你才大,幹大事,我力小,辦小事,總之都要為世人做有益之事。你放心去直隸吧,我之餘生便在此書局了。隻要有我在,金陵書局就不會關門,馬榖山不給錢,我賣田產店鋪也要把存局的這批書稿刻印出來!”
兩雙已變蒼老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從書局回到衙門不久,趙烈文便引著一個漢子進門來。那漢子挑著兩隻大木箱。
“大人,歐陽先生給你送了一擔禮物。”趙烈文笑嘻嘻地說。
“哪個歐陽先生?”曾國藩皺起眉頭說,“你叫他挑回去,什麽禮我都不收!”
“還有哪個歐陽先生,就是書局的小岑老丈呀!”趙烈文邊說,邊擅自叫那漢子放下擔子。
“他送我什麽禮物?我剛從他那裏來。”曾國藩疑惑不解。
那漢子拿袖子抹了抹臉上的汗,說:“大人剛走,歐陽先生便說,你們看我現在呆成什麽樣子了,曾大人奉調直隸,一走幾千裏,今後捎帶東西十分不便,船山公的遺書就差兩本沒完工了,我們何不把先印好的送他一套呢!大家都說應該。於是就裝滿了兩箱子,派我送來。”說著打開木箱,露出疊得整整齊齊的幾十函書來。曾國藩滿麵笑容地說:“好,好!這個禮物我收下。你辛苦了,到大廚房裏吃過飯再走。”
那漢子出門後,趙烈文幫助曾國藩將書一函一函地拿出來,放到書桌上,幾乎把整個書案擺滿了。
“船山先生處饑寒交迫之境地,孜孜不倦,寫出這麽多好書來,真正不容易呀!”曾國藩望著眼前的書感歎起來。
趙烈文順手翻著《讀通鑒論》。這本書在書局刻印過程中,他便零零星星地借來讀過一遍,十分佩服船山的見事高明、議論深刻。此時看著這部被裝訂成十大本的五十餘萬言巨著,真是愛不釋手,心裏油然生出一股對船山的由衷崇拜,“大人,船山公議論戛戛獨造,破自古悠謬之談。卑職想,若使其得位乘時,必將大有康濟之效。”
“不見得。”曾國藩輕輕地搖了搖頭。
“為何?”趙烈文頗感意外。他深知曾國藩一向尊崇王夫之,但為什麽並不讚同這個觀點呢?
“船山之學確實宏深精至,但有的則嫌偏刻。比如對人的評價,求全責備的多,寬容體諒的少。若讓船山處置國事,天下則無可用之人了。”曾國藩離開座位,在書案前走了幾步後又說,“作文與做官並不是一回事。作文以見深識閎為佳,立論即使尖刻、偏頗點亦無妨,因為不至於傷害到某一個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收到實效,隻要自圓其說,便是理論,運筆為斤,自成大匠。做官則不同,世事紛繁,人心不一,官場複雜,尤為微妙,識見固要閎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進,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萬不可逞才使氣,隻求一時痛快。曆來有文壇上之泰山北鬥,官場上卻毫無建樹,甚至一敗塗地者,蓋因不識此中差別耳!”
趙烈文不斷點頭稱是。過一會兒,曾國藩感慨地說:“世上之人,其聰明才力相差都不太遠,此暗則彼明,此長則彼短,在用人者審量其宜而已。山不能為大匠別生奇木,天亦不能為賢主更生異人。”
“大哉,宰相之論也!”趙烈文不由得高聲讚歎。
“惠甫,你怎麽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呀!”曾國藩哈哈大笑起來,心情十分快活。
“卑職跟隨大人多年,素日裏聽大人談經談史談人物,所獲甚多。有時想,若是把大人這些談話都整理出來,刻印成書,必然對世人大有啟發。”趙烈文真摯地說,他其實已悄悄地這樣做了。每次和曾國藩談話之後,他就趕緊記在當天的日記上,盡量做到不漏一句,不走一絲樣,把它們原原本本地留在紙上。曾國藩多次和他談“靜”的意義,從春秋的諸子百家,談到宋明的程朱陸王,把“靜”的學問闡發得淋漓盡致,說得趙烈文如醉如癡。他於是自號能靜,將書齋命名為能靜居,其每天的日記也隨之叫作《能靜居日記》。這部《能靜居日記》已記了二十年了,其中有不少曾國藩的言論。
“惠甫,我本是一個讀書做詩文的料子,誰知後來走錯了路。”曾國藩今天的談興很高,他喝了一口茶,饒有興致地談起了往事,“我初服官京師,與諸名士接遊,時梅伯言以古文、何子貞以學問書法皆負重名。我時時察其造詣,心獨不肯下之。顧自視無所蓄積,唯有多讀書而已,心中則以為異日梅、何之輩不足以相伯仲。豈料學未成而官已達,從此與簿書為伍,置詩文於高閣。鹹豐二年後奉命討賊,馳驅戎馬,益發無暇為學。今日回過頭來再讀梅伯言之文,自覺其有過人之處,往者之見,實為少年偏激。不過,我至今心裏仍不服輸,若讓我有時間讀書,我一定要與梅伯言爭個高低。”
說罷,一副憤憤不平的認真樣子。趙烈文鼓掌大笑起來,說:“人之性度不可測識,世有薄天子而好為臣下之稱號者,漢之富平侯、明之鎮國公也。大人事業淩鑠千古,唐宋以下幾無其倫,仍斤斤計較,要與寒儒一爭高下,豈不與漢成帝、明武宗為一類的人!”
曾國藩笑著說:“我講的是實話。”
趙烈文說:“我於此看出了大人年輕時的英發雄姿,定然不可一世,後來與洪楊爭勝負,大概也出於此好勝之心。”
“真給你說對了,惠甫。”曾國藩說,“起兵之初,亦有激而成,不僅要與洪楊爭高下,也要與湖南官場爭高下。初得旨為團練大臣,借居撫署,為懲辦幾個鬥毆的兵痞,長沙綠營竟全軍鼓噪入署,幾為所戕,因此發憤到衡州募勇萬眾。那時也不過為爭口氣而已,不意遂有今日。真可為一笑。”說到這裏,曾國藩停住了,繼而又喟然歎息道,“可惜撚戰無功,國家亦未中興,平長毛這點功勞,實不足道。”
“李中堂剿撚成功,用的就是大人的河防之策。他的勝利,就是大人的勝利。”趙烈文安慰道,“卑職想,大人募湘軍,後來李中堂募淮軍,與北宋韓世忠、嶽飛等人募軍有相似之處。當年韓、嶽自成軍自求餉,湘淮軍的成功,實基於此。”
“是的。”曾國藩鬆開握須的手,支在扶手上,將身子挺直,“大抵用兵而利權不在手,絕無人應之。故我起義師以來,力求自強之道,粗能有成。”
趙烈文笑道:“大人成則成矣,而風氣則大辟蹊徑。依卑職看來,大人曆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今大人一勝而天下靡然從之,恐數百年不能改此局麵。一統既久,剖分之象蓋已濫觴,雖是人事,亦是天意。”
曾國藩默然良久,徐徐歎道:“我始意豈及此!成敗皆氣運,今日之局麵,亦同係氣運所致。”
這時,一個仆人進來,遞給曾國藩一張紙條。曾國藩看過後問趙烈文:“這是何物,你能猜得著嗎?”
趙烈文搖搖頭。
“這是老夫的晚餐菜單。”
多年來,曾國藩一直與幕僚一起就餐。歐陽夫人率兒女到江寧後,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多了,不過,他也還時常到大廚房和幕僚們邊吃飯邊聊天。近一年來,他常常喜歡一個人在書房裏吃飯,偶爾歐陽夫人也到書房來陪他吃。
“菜單?”出於好奇,趙烈文將紙條拿過來看了看,隻見上麵寫著:“魚片煮白豆腐一小碗,香蔥蘿卜絲一小碗,菠菜湯一中碗,辣椒豆豉一小碟,米飯一小碗。”
趙烈文歎息:“大人還是吃得省儉!聽說升州板鴨店常常給江寧各大衙門送板鴨,大人不妨切點吃。”
“我這裏沒有升州店的板鴨!”曾國藩斷然說,“以前他們送過幾次,每送一次,我便叫人退回一次,以後他們也就不再送了。我的廚房裏沒有多少雞鴨魚肉,連紹酒都是論斤零沽。”
“大清二百年,不可無此總督衙門!”趙烈文深有所悟地歎息。
曾國藩說:“那好,足下他日為老夫撰寫墓誌銘,這便是材料!”
說著,兩人都大笑起來。
“江六,今晚有客人吃飯,你加一碗臘肉、一碗臘魚、一碟火腿,再去打三斤紹酒來。”曾國藩吩咐仆人。江六應聲出門,趙烈文起身告辭。“不要走,我已經留你吃飯了。”
“客人就是我!”趙烈文受寵若驚,與曾國藩單獨在一起吃飯,這還是第一次,過去雖然也一起吃過飯,但那是和眾人一道在大餐廳裏就餐。
“過一會兒歐陽小岑也來。今晚我做東,請你們二位。”曾國藩很難得請客,今晚這餐飯既是與歐陽小岑話別,又是為了答謝他送了這套《船山遺書》。趙烈文則被拉來作陪。
趙烈文重新坐下,一眼瞥見書架上擺著一疊《紅樓夢》,遂笑道:“想不到兩江總督衙門也有私鹽,今天被我拿著了!”說罷,起身向書架邊走去。
曾國藩先是一怔,後恍然大悟,說:“日前禦史王大經奏禁淫書,《紅樓夢》赫然列第一,真可笑得很。這是一部奇書,你讀過嗎?”
“五年前匆匆讀過一遍,的確寫得好,真想再讀一遍。”
“《紅樓夢》要多讀幾遍,才能摸到曹雪芹的真意。不瞞你說,我這是讀第三遍了。”曾國藩也走到書架邊,拿起堆在上麵的第一本,順手翻了幾頁。忽然,從書中飄下一幀照片,趙烈文忙彎腰拾起。照片上是一幅精美的園林圖:遠處為小橋假山、樓閣回廊,近處是一座水榭,一個俊美的貴公子坐在瓷墩上,對水吹簫,神態優雅恬適。
趙烈文凝視許久,問:“大人,這吹簫的少年是誰?”
“你看看照片的背後。”曾國藩說,手中的書已合攏,重新放到書架上去了。
趙烈文把照片翻過身來,看到一行字“老中堂惠存,鑒園主人贈”。
“他是恭王?”趙烈文頗為懷疑地問。
“正是。”
曾國藩重新坐到太師椅上,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趙烈文又把照片翻過去,再細細諦視著,說:“真是個英俊美少年。”隔一會兒,又自言自語,“美則美矣,然非尊彝重器,不足以鎮壓百僚。”
曾國藩隨口答道:“貌雖不厚重,聰明則過人。”
“聰明誠然聰明,不過小智慧耳。”趙烈文將照片置於茶幾上,毫無顧忌地說,“見時局之不得不仰仗於外,即曲為彌縫。前向與倭相相爭,無轉身之地,忽而又解釋,這都是恭王聰明之處。然此則為隨事稱量輕重、揣度形勢之才,至於己為何人,所居何地,應如何立誌,似乎全無理會。凡人有所成就,皆誌氣做主,恭王身當姬旦之地,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而慮不出庭戶,恐不能無覆餗之慮,怕不是淺智薄慧之技所能幸免。”
趙烈文這番議論,曾國藩在心裏也有些同感,但他不忍心指責恭王,恭王畢竟有大恩於他,且其亦有自身的難處,不是局外人所能知道的。他避開對恭王的議論,轉向另一個話題:“本朝君德甚厚。就拿勤政來說,事無大小,當日必辦。即此一端,便可以跨越前代。前明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前前後後加起來,臨朝之日不會超過三年。本朝曆代皇帝,非重病不缺一天,真是前朝少有。又如大亂之後而議減征,餉竭之日而免報銷。數者皆非亡國舉動,足下以為何如?”
“數者皆非亡國舉動”一句話,使趙烈文頗覺意外,他於此窺視出曾國藩對國事蜩螗的憂慮不滿的心理,試探著說:“大人問卑職對本朝君德的看法,請恕卑職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肆。”
“這裏沒有外人,你隻管放心說。”曾國藩微微一笑。
得到鼓勵,趙烈文的膽子更大了,遂痛快陳詞:“天道窮遠難知,不敢妄對。卑職以為,自三代以後,論強弱不論仁暴,論形勢不論德澤。比如諸葛亮輔蜀,盡忠盡力,民心擁護,而卒不能複已絕之炎劉;金哀宗在汴,求治頗切,而終不能抗方張之強韃。人之所見不能甚遠,既未可以一言而決其必昌,亦不得以一事而許其不覆。議減征,說來是仁政,但創自外臣,本非朝廷旨意;免報銷,當然顯得寬容,但餉項原就是各省自籌,無可認真,不如做個順水人情。這些都是取巧的手腕。至於勤政,的確為前世所罕見,但小事以速辦而見長,大事則往往以草率而致誤。以君德卜國之盛衰,固然不錯,但中興氣象,第一貴得人。卑職看今日中樞之地,實未有房、杜、姚、宋之輩,若僅以勤政之形式而求中興,恐未能如所願。”
趙烈文這些論點,曾國藩深以為然。恭王聰明而不能鎮百僚,文祥正派而規模狹隘,寶鋆靈活但不滿人口,有節操的僅倭仁一人,卻又才薄識淺。時局盡在軍機,而軍機這班要員就是這般,國事如何能指望?心裏雖這樣想,嘴上卻不能讚同趙烈文的不恭之言。他要再聽聽這位見事深細的幕僚對朝政的看法,遂含笑道:“本朝乾綱獨攬,亦前世所無。凡奏折,事無大小,徑達禦前,毫無壅蔽。即如沅甫參官秀峰折傳到禦座前,皇太後傳胡家玉麵問,僅指折中一節與看,不令睹全文。稍後放譚廷襄、綿森二人去湖北查辦,而軍機處尚不知始末。一女主臨禦而威斷如此,亦古來罕見。”
趙烈文冷笑道:“當今太後處事,確如大人所言,其詭秘之程度,連軍機大臣都無法知曉,太後亦矜矜自喜此中手腕。然女流之輩畢竟不懂得,威斷在俄頃,而蒙蔽在日後。當麵都唯唯諾諾,謹遵照辦,一出外則恣肆欺蔽,毫無忌憚。一部《紅樓夢》,把這種麵目都寫絕了。卑職有時想,堂堂大清王朝,竟如同一座百年賈府,外麵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不久就會有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一天到來。”
趙烈文的話說得如此明白可怕,令曾國藩憂鬱不安,正想為太後申辯兩句,歐陽兆熊應邀來了。他趕緊中斷這番談話,吩咐擺菜吃飯。本來興致很濃的一餐告別晚宴,卻因此而吃得不甚暢快,待歐陽兆熊和趙烈文告辭回家後,曾國藩的心潮仍不能平靜。
這時歐陽夫人正患咳喘,不能長途跋涉。曾國藩留下紀澤夫婦在江寧照料,帶著紀鴻和眾幕僚們,冒著嚴冬酷寒,頂著北風,匆匆離開兩江,他要趕在同治八年元旦前進入京師。
<h4>
初次陛見太後皇上,曾國藩大失所望</h4>
曾國藩離開京師已整整十七年了。當綠呢轎車進入彰義門洞時,他不覺心頭一熱,無聲念道:北京啊,北京,今天總算又見到你了!轎車穿過廣安門,在一條狹長的街道上緩緩行駛。這一帶是原金朝的中都城,繁華的往昔早已隨著曆史煙雲過去,剩下的隻是一些破舊低矮的民房和窄陋的街巷胡同。出了宣曜門,很快便進入正陽門大街。遠遠地可以望見閃耀著明黃色彩的宮殿群了,輦轂重地雍容尊貴的非凡氣派終於出現在眼簾。曾國藩看著看著,視線漸漸模糊,心底思潮翻卷。十七年了,多麽不平凡的十七年啊!當年雄壯軒昂的禮部右侍郎,已被常人不可想象的艱難險阻、憂傷恐懼、委屈打擊、苦心思慮,打磨得兩鬢如霜,兩頰如削,疲弱得似經受不起轎窗外揚起的風沙。這十七年間的腥風血雨,究竟靠什麽挺過來了呢?是靠青年時代立下的雄心壯誌,靠鏡海師所傳授的理學修養,還是靠對三朝皇恩的報答之心?這十七年來所做的一切,究竟又是圖的什麽呢?為名標青史、流芳百世?為維護名教、拯民水火?還是為了眼前這座京城,以及住在這裏的大大小小的官吏和他們的主子?
曾國藩的身旁坐著昨天特地出城迎接的周壽昌。往日的風流才子,而今也是五十四五歲的人了,現官居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身穿深紫色漢瓦團花庫緞駝毛長袍,罩一件麂皮軍機坎,因為清閑,加之又會保養,他的氣色很好,與僅大三歲的同鄉好友相比,宛若有兩個輩分之差。昨夜在驛館裏兩人談了大半夜,周壽昌還有許多話要說,見曾國藩入城來氣宇凝重,沉默不言,也不便開口。
轎車經過天橋,來到珠市大街口。這裏商賈雲集、車水馬龍,板章巷口有一個臨時搭起的木棚子,棚子裏的灶台上有一口龍頭大鍋在冒著熱氣,棚子四周聚集著上千個乞丐。時已三九隆冬,這群乞丐無一人有件完整的衣褲,好些人的上身掛著鬆柏樹枝,企望靠它來抵禦風沙。他們滿身汙垢,抖抖顫顫地。圍在鍋邊的在吵吵鬧鬧,老遠便把手中的破碗遞過去。後邊的亂七八糟地排著長隊,破碗爛缽不是拿在手上,而是覆扣在頭頂。曾國藩心中惻然,不忍看下去,將臉掉向左邊轎窗。這時,一輛圍著紅障泥的大鞍車飛也似的從窗邊閃過,一陣塵土飛揚,老遠地,還聽得見馬脖子上的銀鈴響聲。
“應甫,你看清了嗎,剛才過去的是哪個衙門裏的堂官?”曾國藩皺著眉頭問。
“不是堂官,是近日一個跑紅的優童。”周壽昌淡淡一笑。
“優童?”曾國藩驚訝不已,“一個優童敢坐紅障泥大鞍車?”
“滌翁,你這是二十年前的老皇曆了。”周壽昌笑起來,“現在京師最看重的就是優童,比我們這些翰林學士的身價都高。達官貴人、豪門公子挾帶一個色藝俱佳的優童赴酒樓,一桌酒花二三百兩銀子,這種事在京師不算新聞。優童之居,擬於豪門貴族。其廳堂陳設光耀奪目,錦幕紗櫥,瓊筵玉幾,結翠凝珠,如臨春閣,如結綺樓,神仙見了都要吃驚。”
“京師風氣,竟然敗壞到了這等地步!”曾國藩很憤慨。
轎車進入拉冰胡同,一座大官府第門前車馬堵塞,賀客絡繹,鞭炮聲不斷。曾國藩依稀記得,這是前工部尚書壽元的家。
“壽元還健在嗎?他家今天是祝壽還是娶媳婦?”曾國藩小聲地問周壽昌。
“壽元活得很硬朗。他家今天的喜慶我知道,不是祝壽,也非娶親。”周壽昌是個幾十年的京師通,他什麽都知道。
“那又是幹什麽?”
“這件喜事,你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壽元已蒙喇嘛高僧開恩,答應在他死後,把他的額骨琢為念珠。”周壽昌神秘地笑了笑。
“什麽?”曾國藩驚得幾乎要從轎車裏站起來。他好歹也在京師待過十三四年,過去從未聽過有這等怪事。
“滌翁,你剛進京,還不清楚,這些年京師的怪事多得出奇。好比這件事,我怎麽也不能理解。信喇嘛教的人都說,若死後額骨琢成念珠,為高僧佩戴,其魂便長依佛門。高僧從不答應世人的要求,一旦答應,求者就好比乍膺九錫,人人祝賀。壽元因做過尚書,又加之對喇嘛禮之甚恭,才能得此殊榮。”
“京中的大官們怎麽都這樣糊塗了?”
“滌翁,我念幾首《一剪梅》給你聽聽,據說是個江南才子寫的,專為中外大官們畫像。”
周壽昌搖頭晃腦地吟了起來——
<blockquote>
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毋庸,議也毋庸。
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讚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諡文忠,便諡文恭。
</blockquote>
車輪在泥土路上輾過,留下兩行淺淺深深的轍印,將綠呢轎車拉向前進,京師慣常的臭氣臊氣一陣陣襲來。曾國藩隻覺得胸中作嘔,頭腦發脹,進京途中重新振作的精神,被眼前的景象打得七零八落。他痛苦地自問:辛辛苦苦與長毛、撚軍搏鬥了十七年,難道保下來的竟是這樣一座江河日下的京城?這樣一批庸碌荒唐的官吏?
靈穀寺內,曾國藩傳授古文秘訣</h4>
曾國藩鬱鬱地回到江寧,自覺精力更衰弱了,原先一番整飭兩江的宏圖大願,被撚戰失利減去了大半。幕僚們紛紛反映,李鴻章一手薦拔的江蘇巡撫丁日昌受賄嚴重,甚至公開索賄。去年蘇鬆太道出缺,丁日昌通過仆人透出消息,誰送他端硯兩方,即可補授。有個多年候補道專門托人從端州買得兩塊好硯送上門。丁日昌看了看,笑著說:“端硯以斧柯山出的為好,你這個還不行。”待那人真的從斧柯山再弄兩方硯來時,蘇鬆太道已放了他人。走運的這個人腦子靈活,他知道所謂“端硯兩方”,其實就是“白銀兩萬”。幕僚們很氣憤:這樣公開賣官鬻爵的人,還能當巡撫?
曾國藩知丁日昌最受李鴻章賞識,而李鴻章賞識的又正是他的生財有道這一點。參劾丁日昌,就等於打擊李鴻章。此時正要李鴻章把河防之策堅持下去,取得撚戰勝利,為自己洗去羞辱,還能去得罪他嗎?
蘇南豪門巨紳很多,經常抗租不交,曆任江督、蘇撫對他們都沒有辦法。前兩年,曾國藩挾削平太平天國之威,對豪門巨紳作了些限製,抗租氣焰有所收斂。這次回來後,又發現一切依舊。
賣官的巡撫不能參劾,還談什麽懲治貪汙的州縣?豪門不能壓製,還談什麽減漕均賦?這些都不能辦,還談什麽整飭兩江?曾國藩真是心灰意懶了。接著,劉蓉、郭嵩燾、曾國荃次第去位,劉長佑的直隸總督又被官文取代,海內紛傳湘係人物當權的鼎盛時期已過,曾國藩愈加失意了。兩江之事本可責之於三省巡撫,於是,他除督促糧餉,支持撚戰前線外,其他的時間大部分用來讀書作文,不多過問政事。使他略感欣慰的是,在他的身邊有一批勤學上進、古文做得好的才子,其中尤以張裕釗、黎庶昌、吳汝綸、薛福成最為突出。除張裕釗稍大些外,其他三人都隻二十多歲,是正堪造就的璞玉渾金。孟子說得天下一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樂事,曾國藩也曾把它與高聲讀書、勞作而後憩息三者合稱為人生三樂。他想,把這幾塊璞玉渾金琢冶為令器美具,亦是一大成績。
曾國藩悉心指導他們,將自己古文寫作的心得傳授給他們。他曾經感於桐城古文的衰落,有誌於振興,後來廁身戎間,無暇作為,現在又老境漸侵,身心交瘁,看來靠自己的一人之力,是不能擔此重任的。正如撚戰的勝利要靠門生李鴻章一樣,桐城古文的複興也要靠門生輩了。昨天,他欣然讀到張裕釗送來的習作《北山獨遊記》,精神為之一振。
張裕釗不為山勢險峻所動,獨身登上北山,發出了“天下遼遠殊絕之境,非克蔽誌而獨決於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懼而止者,有能詣其極者乎?”的感歎。曾國藩讀後聯想到自己這大半年來不求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也覺有愧。“後生可畏!”他心裏想。
正是初夏天氣,江寧郊外風景宜人。孝陵初步修複後尚未視察過,曾國藩決定明天帶著張裕釗、黎庶昌等人一同察看孝陵,同時借遊山玩水的機會,給他們談談為文之道。
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後馬氏的陵墓,在朝陽門外鍾山南麓。前幾年圍城時,這裏是激烈的戰場,陵寢周圍的建築毀損得很厲害。愛新覺羅氏從朱氏手裏奪取了皇位,表麵上又對朱氏以禮遇。入北京後,順治為崇禎舉行國葬。康熙、乾隆南巡時,都親往孝陵叩謁,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撥給司香田百畝。康熙還手書“治隆唐宋”四字,交與織造曹寅製匾懸於貢殿上。江寧城剛一收複,朝廷便命曾國荃親往孝陵致祭,並令盡快修複原貌。當時因經費支絀,孝陵修複工程隻得往後挪。奉命北上前夕,曾國藩將此事交給了李鴻章。
李鴻章真是能幹,一年多的時間裏,孝陵也算恢複得不錯了。因為總督親來視察,今天的遊客都被遠遠地攔開。曾國藩帶著張、黎、吳、薛等人來到孝陵進口處,迎麵而來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這就是俗稱的下馬坊。原已破碎成七八截,經過石工巧妙的修補,現在又豎起來了。粗粗看去,跟原貌差不多。曾國藩出了轎,張、黎、吳、薛等人也下了馬,步行在通往陵墓的神道上。
神道兩旁的石獸、翁仲已全找齊,並修複完好。這一路石獅、石獬豸、石橐駝、石麒麟、石馬、石武將、石文臣綿延二三裏,氣勢極為壯觀,再加上鬆柏掩映,道路整潔,一種開國帝王雍容偉壯的氣派充塞天地之間。曾國藩以及隨行者們無形間也受到感染,生出一股崇敬畏懼的情緒來。
神道的盡頭是享殿。這本是孝陵的主要建築之一。重簷九楹,殿前兩側原有廊廡數十間。另有神宮監和具服殿、宰牧亭、燎爐、雀池、水井等,大殿內有四十五間房子,奉有朱元璋和馬氏的神主。可惜這座堂皇的建築全部毀於兵火,僅存五十六個石柱礎。現在四周已堆積了許多木石沙灰。陪同一旁的負責修複陵墓的官員告訴曾國藩,這是為重建享殿準備的,擬仿照長陵的模樣再建,現已派人去北京摹繪。最大的困難不在缺錢,而在於缺人才,沒有人敢承擔這個任務。曾國藩笑著說:“我的幕府中人才很多,就是沒有魯班。你們可以出個招賢榜,向普天下招賢,總會有今日魯班出來的。”那官員點頭稱是。
在享殿廢墟上站了一會兒,曾國藩一行穿過方城隧道,來到鍾山獨龍阜。這裏便是明太祖的地宮所在。盡管戰火彌漫,周圍的古樹燒毀不少,但獨龍阜上依舊樹林茂盛,草木葳蕤。曾國藩佇立良久,歎道:“到底是聖天子葬地,自有神靈庇佑!”張、黎等人也深以為然。
曾國藩站在獨龍阜上,極目遠眺。但見鍾山氣勢飛騰,紫霧蒸蔚,四周地形既開闊又壯美,田園蔥綠,水光瀲灩,一派勝景盡收眼底。心情抑鬱了很久的兩江總督,頓生一種俯視天下的氣概,心裏再一次發出感慨:“這麽好的墓地,可謂天下無雙,朱洪武好眼力呀!”
孝陵的修複,曾國藩基本上是滿意的,他對監修的官員誇獎了兩句。那官員很是高興,討好地對曾國藩說:“大人,靈穀寺也已基本修好,請大人到那裏去視察一下,還可在寺內略為休息休息。卑職即刻通知靈穀寺住持,叫他安排茶水伺候。”
察看孝陵半日,曾國藩已覺累了,且要談文,靈穀寺也的確是個好地方,便同意了。
當曾國藩一行坐轎乘馬來到寺門時,靈穀寺住持遠通法師已帶領闔寺五十餘僧眾在山門外迎接了。稍稍歇息後,遠通法師便陪著曾國藩查看修複後的寺院,並一路滔滔不絕地向總督大人介紹。
靈穀寺建於梁天監十三年,原名開善寺,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寺,明初改為蔣山寺,寺址在獨龍阜。那時江寧的蔣山寺與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萬壽寺、蘇州的報恩光孝寺、奉化雪竇資聖寺、溫州的龍翔寺、福州雪峰崇聖寺、金華的寶林寺、蘇州虎丘靈岩寺、天台的國清寺,並稱為江南十大名刹。洪武十四年,明太祖親來鍾山選皇陵,看準了獨龍阜這塊風水寶地,遂命蔣山寺東遷。又將皇陵圈中的定林寺、宋熙寺、竹園寺、悟真庵統統遷於此,合並為靈穀寺。
遠通像一個破落戶誇耀富貴的先祖一樣,津津有味地告訴曾國藩,合並後的靈穀寺規模之宏大,使得江南無一寺廟可以與之相比。寺內的殿廡規製仿照大內修造,自山門至梵宮長達五裏路。當中的主道,行人走在上麵,能發出一種類似琵琶彈奏的響聲,鼓掌都可以使人隱約聽到琵琶弦在震動,故僧眾將它稱之為琵琶街。
張裕釗聽了很覺稀奇。吳汝綸則悄悄地對薛福成說:“這老家夥在吹牛皮。”
黎庶昌問遠通:“法師,你說的是真的嗎?”
遠通立即雙手合十,念道:“阿彌陀佛,老衲明年就六十歲了,還能像年輕時那樣打誑語嗎?”
吳汝綸聽了,忍不住發笑,心想:這老和尚倒也直爽,一句話就露出了他年輕時好說假話的毛病,便問道:“老法師,這琵琶街現在還彈琵琶嗎?”
“早已不彈了。”
“它為何又不彈了呢?”
“早在天啟年間,有一個臨產的婦人來到靈穀寺燒香,求菩薩保佑她生產順利。禱告完畢,她沿著琵琶街走出寺院,誰知走到半路就發作了,痛得在琵琶街上打滾。打了三個滾後,那婦人就在街上生下了一個又白又胖的男孩。菩薩保佑她生產順利,但把琵琶街汙壞了。從那以後,琵琶街就再聽不到琵琶聲了。”
眾人聽了這話,都哈哈大笑起來。曾國藩也微笑著,心裏說:“果然是個會打誑語的老和尚,不過倒也誑得可愛。”
見大家興致高,遠通越說越有勁。他又說,靈穀寺原有一個廣闊無邊的放生池,是明初一萬個民工整整鑿了一個月才鑿成,故又叫萬工池。還有無量殿、梅花塢、八功德水諸景。當時殿宇如雲、浮屠矗立,最盛時有一千個僧人。寺內萬鬆參天,一徑幽深,故又有靈穀深鬆之美稱,遠通非常得意地說,當年康熙爺、乾隆爺謁完孝陵後,都駐蹕靈穀寺,並留下宸翰。
“老法師,你剛才說八功德水是一種什麽水?”黎庶昌問。
“這八功德水有個來由。”遠通神氣活現地數著家珍,“梁天監十七年,有個西域胡僧來到鍾山紫霞洞修行。紫霞洞缺水,胡僧隻得靠接天雨止渴。有一天,洞邊來了一個長須老叟,向胡僧討水喝。胡僧將水罐子遞給他。水罐子裏那半罐水還是胡僧在春天時接的,要靠它過炎熱三伏。老叟一口氣把半罐子水喝幹了,問胡僧心疼不。胡僧說,‘接水有緣,喝水有緣。今日有緣,得遇山仙。’老叟驚問,‘你怎麽知我是山仙?’胡僧說,‘紫霞洞口有惡虎一隻,毒蛇一條,凡人豈可來到此地?’老叟笑道,‘既然讓你識破,我當賠給你水。’老叟說罷,對著洞壁用手指猛力一鑽,鑽出一個小窟窿。霎時,小窟窿裏流出一條細細的水絲來。胡僧問,‘山仙,你這水有什麽好處?’老叟說,‘我這泉水有八德: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饐,八蠲屙。’說罷化作一道輕煙去了。靈穀寺的僧人聽說,便劈開楠竹,鋪成竹管道,將水引到寺裏來。”
“好哇,法師,你寺裏有這麽好的水,何不燒壺好茶招待我們!”吳汝綸高興地嚷道。
“老衲早已準備好了。”遠通笑眯眯地指著前方說,“就擺在無量殿裏。”
無量殿因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但一般人都叫它無梁殿。因為這座建於明洪武十四年的長十五丈、寬九丈的大殿無梁無柱,無尺寸木頭,全是巨磚壘砌而成,實為我國佛寺中罕見的建築。遠通法師將曾國藩一行引到無量殿,殿中已擺好了一桌茶點,楠木桌麵上是一套精致的茶具。遠通介紹,這是前代景德鎮官窯燒製的貢品,雖曆四百餘載,仍然胎白如雪,草青如生。大家拿在手裏細細觀摩。曾國藩想:這個號稱現在已不打誑語的老和尚,半日來都在打誑語,隻有這一句話是真的,這的確是一套不可多見的好茶具。
桌麵當中擺了幾碟時鮮果品。遠通說,這些都是本寺的土產,尤其是青皮紅心蘿卜,更是難得吃到。遠通邊說邊用小刀切開一個,果然蘿卜心紅得鮮豔。遠通笑著說:“金陵紅心蘿卜在江南數第一,靈穀寺的紅心蘿卜在金陵數第一,這一碟又是靈穀寺裏蘿卜中最好的。”
“那真是天下第一咯!”吳汝綸笑著打趣。
“老衲想應當算得上天下第一。”遠通樂嗬嗬地笑道,精光的頭皮上泛起青亮的光彩。曾國藩突然發現,這法師其實長得一表人才,如果讓他穿上一品官服,會比自己更像一個大學士!
桌子旁邊立著一個小火爐,一把古色古香的宜興紫砂壺裏冒出縷縷水汽。遠通親自給每人斟了一杯茶。給吳汝綸斟茶時,特地鄭重地對他說:“小先生,這是真正的八功德水燒出來的。”又回過頭來笑著對曾國藩說,“大人在這裏寬坐,貧僧叫廚頭準備一頓好齋席,請大人嚐嚐。”
眾人品了一口茶,似乎覺得的確比城裏的茶水好喝些。“真是個會享清福的和尚!”望著走遠了的靈穀寺住持,曾國藩從內心裏發出羨慕。
“你們說,我今天為什麽要帶你們出來查看孝陵?”很久沒有離開督署了,今天到郊外走動走動,看了修繕一新的明孝陵,見了愛打誑語卻討人喜歡的和尚,又坐在如此清靜的寺院裏喝著閑茶,曾國藩心裏湧出一股多年未有的舒暢感,他笑著問正在專心品茶的年輕幕僚們,私下裏已經認張、黎、吳、薛為及門弟子了。
四子麵麵相覷一陣,不知如何回答。吳汝綸一向活躍,他忍不住答道:“大人是叫我們休息一天,到鍾山來玩玩。”
曾國藩笑著搖搖頭。黎庶昌想了想說:“我知道了,大人布置我們下旬的作文題目是明孝陵論。”
“不對,應該是以孝治天下論。”薛福成忙糾正。
曾國藩笑著說:“算了,你們都猜不中,我今天請諸位出來,原是想來個鍾山談文,現在做了遠通和尚的客人,變成靈穀寺談文了。”
吳汝綸拍手笑道:“大人此舉太高雅了,今後一定是段文壇佳話。”
其他三子也都很興奮。
“昨天,廉卿送來一篇《北山獨遊記》,老夫讀了很覺有啟發。不獨文筆洗練,且用意高遠,真正是一篇好文章。”
曾國藩從衣袖裏掏出張裕釗的作文,遞給黎庶昌:“你們每人先讀一遍,然後我們就從廉卿這篇文章談起。”
在黎庶昌等人閱讀的時候,曾國藩對張裕釗說:“我曾經說過,足下的文章近於柔,望多讀揚、韓之文,參以兩漢古賦而救其短。這篇遊記已不見往昔之柔弱,足下近來大有長進。”
“這都是大人指教的結果。”張裕釗恭敬地回答。他生就一副厚重謹愨的模樣,加上花白的頭發,四十三四歲的年紀,看起來像是過了五十的人一樣。曾國藩最看重的就是他的謹厚,知道即使這樣著意表揚他,他也不會驕傲,若是對吳汝綸、薛福成,便不能這樣稱讚了。
張裕釗的文章不到三百字,片刻光景,三人都瀏覽了一遍。黎庶昌誠懇地讚揚他寫得好,吳、薛也說好,但心裏並不太服氣。
“作文當以意為主,辭副其意,氣舉其辭。廉卿這篇遊記,好就好在通過登山越嶺的記敘,闡述了天下遼遠之境的獲得,隻屬於不以倦而惑且懼而止者。這正是程朱所講的格物致知。”曾國藩習慣地捋著長須,意味深長地說,“豈止是登山覽勝,學問、文章、事業,哪樣不是這樣啊!”
望著總督大人由一篇小文章生發出如此莊重的人生感歎,不隻是張裕釗、黎庶昌,就是心高氣傲的吳汝綸、薛福成也被感懾了。佛殿裏頓時安靜下來。
“當年老夫初進京師,僥幸入金馬門,然於學問文章,懵然不知。偶聞京師有工為古文詩者,就而審之,乃桐城郎中姚鼐之緒論,其言誠有可取。遂展司馬遷、班固、杜甫、韓愈、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及方苞之作,悉心誦讀,其他六代之能詩文者及李白、蘇軾、黃庭堅之徒,亦皆泛其流而究其歸,然後開始為詩古文。爾來三十年了。”無梁殿裏回蕩著曾國藩的湘鄉官話,其音色之洪亮,聲調之悅耳,張裕釗等人似乎從沒有聽到過,“三十年來,隻要軍務政務稍有空暇,老夫便究心古文之道,直到過天命之年,才頗識古人文章門徑。近來常有將心得寫出之意,然握管之時,不克殫精竭思,作成後總不稱意。安得屏去萬事,酣睡旬日,神完意適,然後作文一篇,以攄胸中奇趣。今日與諸位偷得一日之閑,聚會於清靜無為之地,老夫欲學古之孔孟墨荀當年與門徒講學的形式,無拘無束地與諸位縱談為文之道如何?”
這真是太好了!張裕釗等人想:從曾大人學習古文多年了,胸中堆積著許多問題,總沒有機會一問究竟,難得他今天有這樣的雅興。
“請問大人,文章以何為最先?”當大家都在緊張思考時,吳汝綸率先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文章以行氣為第一義。”曾國藩以肯定的語氣回答,“韓昌黎曰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老夫平生最愛文章有雄奇瑰偉之氣,古人有此氣者,以昌黎為第一,子雲次之。二公之行氣,本之天授,後人難以企及,然可揣摩而學之。”
“請問大人,用字造句,以達到何種境地為最佳?”黎庶昌問。
“無論古今大家,其下筆造句,總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曾國藩應聲而答,略為思考一下,他又作了補充,“世人論文字之說,圓而藻麗者莫如徐陵、庾信,而不知江淹、鮑照則更圓,進之沈約、任昉則亦圓,進之潘嶽、陸機則亦圓,又進而溯之東漢之班固、張衡、崔駰、蔡邕則亦圓,又進而溯之西漢之賈誼、晁錯、匡衡、劉向則亦圓。至於司馬子長、司馬相如、揚子雲三人,可謂力趨險奧不求圓適,而細讀之,亦未始不圓。至於韓昌黎,其誌意直欲淩駕長卿、子雲之上,戛戛獨造,力避圓熟,而久讀之,實無一字不圓,無一句不圓。於古人之文,若能從鮑、江、徐、庾四人之圓步步上溯,直窺卿、雲、馬、韓,則無不可讀之古文,也無不可通之經史。”
四子大受啟發,一齊點頭稱是。
“剛才講的是句子的圓潤,還有遣字的準確傳神。古人十分講究煉字,有許多一字師的故事。比如齊己早梅詩‘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穀改‘數’為‘一’。張詠‘獨恨太平無一事,江南閑殺老尚書’,蕭楚才改‘恨’為‘幸’。程風衣‘滿頭白發來偏早,到手黃金去已多’,周白民改‘到’作‘信’。這些都是有名的一字師。另外如範文正公《嚴先生祠堂記》‘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泰伯改‘德’為‘風’。蘇東坡《富韓公神道碑》‘公之勳在史官,德在生民,天子虛己聽公,西戎北狄,視公進退以為輕重,然一趙濟能搖之’,張文潛改‘能’為‘敢’。張虞山‘南樓楚雨三更遠,春水吳江一夜增’,陳香泉‘斜日一川汧水上,秋峰萬點益門西’,王漁洋分別改‘增’為‘生’,改‘峰’為‘山’。改的都是大家名家的字,都改得好。可見即使是大手筆,也有個千錘百煉提高的過程,何況一般人呢?除一字師外,還有半字師的故事,你們聽說過沒有?”
“沒有。”四子齊搖頭。
“昔乾隆龔煒,為東海一閨秀改詠菊詩。詩雲:‘為愛南山青翠色,東籬別染一枝花。’龔煒嫌‘別’字硬,改為‘另’。人稱半字師。”
“大人,當年靖毅公病逝時,唐鶴九送的挽聯,大人為他改了兩處,大家都說改得極好。”張裕釗插話。
“我改得倒也尋常,其實是唐鶴九的聯語寫得好。”曾國藩平淡地說。
“廉卿兄,你把這段掌故說給我們聽聽吧!”薛福成入幕最晚,不知道這件事。
張裕釗望著曾國藩請示:“大人,卑職可以說嗎?”
“你說吧!”曾國藩輕輕點了一下頭。
“同治元年十一月,靖毅公染時疫,為國殉職於金陵城下,當時挽聯極多,也不乏佳者。唐鶴九先生有一聯是這樣寫的:‘秀才肩半壁東南,方期一戰成功,挽回劫運;當世號滿門忠義,豈料三河灑淚,又隕台星。’大人看後說,寫得好是好,隻是美中不足。大人提起筆來,將‘成功’二字乙轉,又改‘灑淚’為‘痛定’。頓時,大家都輕輕地叫好。”
“秀才肩半壁東南,方期一戰功成,挽回劫運;當世號滿門忠義,豈料三河痛定,又隕台星。”薛福成慢慢重複一遍,說,“果真改得好極了!”
曾國藩平靜地聽著,無任何表示。
薛福成接著說:“請大人談談文章的布局。”
曾國藩喝了兩口茶,上下捋過幾次胡須後,慢慢地說:“謀篇布局是作文一段最大功夫。《書經》《左傳》,每一篇空處較多,實處較少,旁麵較多,正麵較少。譬如精神注於眉宇目光,不可周身皆眉,四處皆目。文中線索如同蛛絲馬跡,絲不可過粗,跡不可太密。這是一種。古人文筆有雲屬波委、官止而神行之象,其布局則有千岩萬壑、重巒複嶂之觀。此等文章以《莊子》為最,將《莊子》好好讀上二三十遍,自然熟悉了。”
薛福成聽了這話,有一種茅塞頓開而豁然爽朗、聰明大張之感,深深佩服總督大人學問汪洋浩大,自己在他的麵前,直有潺潺細流與長江大河之別。
“請問大人。”張裕釗在認真思考之後,恭謹地問,“常見古人詩話中談到詩的氣象。卑職想,古文應該也有氣象,而究以何種氣象為好呢?”
“這個問題提得好,說明廉卿這段時期來對古文的鑽研進入了一個較高的境界,即從字、句、段的思考上升到對全篇的思考。”曾國藩日漸昏花的三角眼裏射出讚賞的目光。
“古人以‘氣象’二字來評詩,較早的可見於南宋初期周紫芝所著《竹坡詩話》。竹坡居士說鄭穀的‘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之句,別人皆以為奇絕,他以為其氣象淺俗。後來《滄浪詩話》裏多次提到‘氣象’,說唐人詩與宋人詩,先不談工拙,直是氣象不同;又說建安之作全在氣象,不可尋枝摘葉。其實不隻是詩,文、書、畫莫不如此。氣象,就是指麵貌、神誌。老夫以為,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能可貴,如久雨而晴,登高山而望曠野,如登高樓俯視大江,獨坐明窗淨幾之下而遠眺。又如英雄俠士褐裘而來,絕無齷齪猥鄙之態。此三者,皆光明俊偉之貌。文中有此氣象者,大抵得於天授,不盡關乎學術。自孟子、莊子、韓子而外,唯賈生及陸敬輿、蘇子瞻得此氣象最多,近世如王陽明亦殊磊,但文辭不如孟、莊、韓三子之跌宕。老夫以為文章要達到這種地步,乃是最高的境界,很不容易做到,但應成為我輩力求達到的目標。”
這一大段宏論,說得四子皆低頭不言,心中自覺慚愧。隔了好久,黎庶昌想起那年吳敏樹要跟曾國藩打官司的事,不知曾國藩心裏對這事究竟怎樣看,有沒有芥蒂,平時沒有機會問,今天可是個好機會。他笑著問:“關於桐城文派的事,吳南屏後來捐錢請大人給他除名了嗎?”
“南屏那人你還不知道!”曾國藩爽快地笑起來,“他是打死都不認輸的。後來的信中,他幹脆將姚鼐比之於呂居仁。這是他的性格,我也不計較。南屏不願在桐城諸君子灶下討飯吃,也稱得上我們湖南人中的豪傑。不過,以姚氏為呂居仁之比,也貶之太甚了。老夫粗解文章,實由姚先生啟之。姚先生為知言君子,隻是才力薄弱,不足以發之耳。他的《古文辭類纂》一書,雖闌入劉海峰之文,稍涉私好,而大體上是站得住的。其序跋類淵源於《易?係辭》,詞賦類仿劉歆《七略》,則為不刊之典。老夫鑒於姚先生所編,不選六經、諸子、史傳之文,雖另編《經史百家雜鈔》,但平心而論,姚先生之《類纂》要比老夫的《雜鈔》流傳得久遠。”
黎庶昌深以此言為持平之論,並對曾國藩的心胸氣度看得更清楚了。他正要請曾國藩再談談對桐城三祖的看法,吳汝綸又發問了:“大人,聽說您要寫一篇文章,提出古文的八字訣和四象說,能讓我們先知一二嗎?”
“你們四人,最數摯甫不安本分,不知又從哪裏刺探了老夫的機密。”就像老父親親昵地指責聰明靈泛的小兒子一樣,其實心裏很高興,他樂於向弟子們透露所探得的古文之驪珠,“老夫思考得尚不成熟,就大致說說吧。八字訣,即以雄、直、怪、麗為古文陽剛美之特征,以茹、遠、潔、適為古文陰柔美之特征。我還要仿照司空表聖的辦法,每個字下再給它以八個字的詳述。四象,即太陽為氣勢,氣勢中又分噴薄之勢、跌宕之勢;少陽為趣味,趣味中又有詼詭之趣、閑適之趣;太陰為識度,識度有閎闊之度、含蓄之度;少陰為情韻,情韻有沉雄之韻、淒惻之韻。若精力好,下個月老夫將這篇文章完工,那時再聽聽諸位的意見。”
張裕釗說:“大人對古文的這個發現,將可與沈休文的四聲說相比!”
“你們看,對麵有個家夥在偷聽大人的天機!”吳汝綸神秘地指了指無梁殿外的小鬆樹林。
“誰?好大的狗膽,我去看看。”薛福成立即起身,衝出殿外剛走幾步,隻見一隻兩尺多長的金毛鬆鼠,從鬆樹枝上跳躍著逃走了。
“原來是它!”黎庶昌、張裕釗大笑起來。曾國藩一時興起,笑道:“你們誰有本事逮住它,老夫放他一年假不作文章!”
張裕釗等人見曾國藩興趣這樣好,明知抓不到,都一齊向小鬆林衝去。
曾國藩背著雙手,情趣極高地看著他們在鬆樹林裏奔跑,口裏念道:“鷦鷯已翔乎九仞兮,羅者猶倚乎澤藪。”
“大人。”耳畔突然響起一個謙卑的聲音。曾國藩回頭看時,遠通法師已站在一旁,他的身後跟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和尚。那小僧人兩眼怯生生地望著江寧城裏的頭號人物,雙手托著一個黑漆發亮的木盤,木盤上擺著一支大號羊毫,一方刷絲歙硯,兩卷水印硾箋。
“大人學問淹博,尤其聯語精妙,久為貧僧欽敬,早就想求大人為寒寺題一聯語,隻是無緣。今日萬幸,貧僧恭請大人賜寶。”遠通說罷,雙手在胸口合十,深深一鞠躬。
曾國藩笑著說:“今日受法師款待,不容我不寫了。不過鄙人對佛法素無所知,題什麽好呢?”
曾國藩在無梁殿裏慢慢踱步。殿堂裏異常安靜,水汽衝著紫砂壺蓋輕輕地上下跳動,他凝視著茶壺,瞬時間有了。遂提起筆,吩咐小和尚把硾箋展開。一會兒,水印紙上現出一個個勁崛的字來:
萬裏神通,度海遙分功德水;六朝都會,環山長護吉祥雲。
“見笑,見笑。”曾國藩把筆放回木盤,謙遜地說。
“貧僧深謝了!”遠通再次合十鞠躬。
“曾大人,總督衙門來了一位老爺,說是有急事要麵稟。”靈穀寺的知客僧急急忙忙走過來,邊施禮邊說。
“什麽事?叫他進來。”
來的是督署武巡捕。他走到曾國藩身邊,悄悄地說:“李製軍遣弟昭慶來江寧,要向大人稟報……”
“備轎!”不待巡捕說完,曾國藩便下令。
“大人,齋飯已備好,吃了再走吧!”遠通慌忙挽留。
“打擾了,下次再來吃吧!”曾國藩邊說邊急步走出無梁殿。他知道,李鴻章一定是遇到了難以獨自做主的大事難事。
原來,李鴻章督師以來,采取了誘敵於絕地然後合圍的戰略和離間之計,大大地挫傷了撚軍的元氣,把賴文光、任化邦的東撚軍引誘到山東煙台一帶。李鴻章認為東撚已到山重水複的地步,準備以膠萊河為防線,將他們困死在登萊半島。李昭慶奉命來到江寧,一來請教此法是否可行,二來求援二十萬餉銀。
從靈穀寺到城裏的一路上,曾國藩心裏就一直在揣度著李昭慶要談的事。前方戰事時有反複,令曾國藩提心吊膽,隻有李鴻章用河防之策將撚軍最終平息下去,方可洗去他打撚無功的恥辱。如果李鴻章也失敗了,後果則不堪設想。他的這種心情,就和當年在安慶掛念老九打金陵一樣。聽了李昭慶的稟報後,曾國藩在心裏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沒有馬上表示態度,而是離開座位走到掛圖邊,擰緊兩道掃帚眉,眼睛死死地盯著山東省。
大約過兩刻鍾之後,曾國藩重新回到座位上,對李昭慶說:“幼泉,回去告訴你二哥,就說我完全讚同他的這個設想,隻是要提醒他注意一點:丁寶楨是山東巡撫,他的職責隻是守山東,滅不滅撚寇不是他的事,防守膠萊盡量用劉省三部,而不用魯軍,前年賴文光就是衝破豫軍朱仙鎮防線的,丁寶楨和李鶴年是一樣的思想。因此,為防萬一,還要在運河設第二道防線,以潘鼎新扼守,在江蘇六塘河設第三道防線,就近調鮑超、陳國瑞部防守。你今天休息一下,明天一早就回去。告訴少荃,鱉雖進甕中,但並未到手,還有可能逃出去,不可存絲毫虛驕。至於二十萬餉銀,我分文不少。”
事情正如曾國藩所估計。同治六年八月十九日,東撚軍在賴文光、任化邦率領下,在海廟口以北十幾裏海灘地方突破魯軍防線,過濰河、濰縣、昌樂,擬再渡運河,進入豫陝,與張宗禹的西撚會師。但在運河遇到了潘鼎新部的頑強阻擋,又加上大雨連綿,河水盛漲,東撚軍心大亂,叛徒潘貴升乘機殺害了魯王任化邦。賴文光率殘部重上山東,結果一敗於濰縣,再敗於壽光,兩萬將士戰死,首王範汝增英勇犧牲。賴文光率六千人苦戰逃出,準備下江蘇,在六塘河又遇到鮑超的阻擋,後來雖從陳國瑞部的缺口突破六塘河,但終於大勢已去,人少力弱。賴文光被抓就義,東撚軍全軍覆沒。
捷報傳到江寧,一洗曾國藩兩年多來的屈辱。朝廷論功行賞,李鴻章授以協辦大學士,劉銘傳首倡河防之策,封一等男爵,並念記曾國藩的決策之功及轉戰一年多的辛勞,加恩加賞一雲騎尉世職,接著又從體仁閣大學士調任武英殿大學士。不久,李鴻章、左宗棠、劉鬆山等會剿西撚成功,梁王張宗禹戰死徒駭河邊,鬧了十多年的撚軍起義被完全鎮壓下去了。曾國藩精神重又振作起來,正準備把整飭兩江的事繼續辦下去時,官文卻因阻擊西撚失敗之罪,被撤除了直隸總督之職,慈禧太後調曾國藩接任,並著晉京陛見,兩江總督一職,則由浙江巡撫馬新貽升任。
曾國藩這次欣然受命。其原因,不僅因撚亂平息,朝廷沒有忘記他的功勞,更因他多年的明友暗敵官文徹底垮台了,他今後的仕途少了一塊絆腳石,曾國荃、郭嵩燾、劉蓉、劉長佑等人東山複起也少了一重障礙。放眼今日之域中,又是湘淮軍的天下!他能不興奮嗎?
<h4>
堂堂大清王朝,竟好比一座百年賈府</h4>
兩江治內的大小政事,曾國藩都可以移交給馬新貽,唯有兩件事他放心不下,要親自交代一番。
第一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事,他擬親赴上海一行。容閎得到消息,自己駕駛新製的火輪船由滬赴寧來了。曾國藩十分高興。他興致勃勃地登船觀賞,並命容閎向采石磯開去。容閎開足馬力,船在江麵飛也似的前進,近兩百裏水路,不到兩個時辰便到了。曾國藩坐在船艙裏,頗有點意氣風發之感。到了采石磯後,容閎又掉過船頭,開回江寧。因為是下水,更快,一個半時辰便回到下關碼頭。曾國藩興奮地說:“純甫,這艘船比起安慶內軍械所造的黃鵠號又要強多了,簡直與洋人的船不相上下。”
容閎說:“與前些年洋人的船相比,速度是差不多了,但洋人這兩年造的船又快多了。洋人的東西日新月異,學不勝學。”
“我們中國人並不蠢,隻要有誌氣,今後總可以超過洋人的。”曾國藩堅定地說,又問,“這艘船取的什麽名字?”
“還沒有名字哩,正等著大人為它命名。”
曾國藩站在甲板上,望著滾滾東去的長江水,凝神良久,說:“就叫它恬吉號吧!取四海波恬、公務安吉之意。你看如何?”
“最好!”容閎歡喜地說。
“純甫,我此去直隸,最令我掛念的就是上海機器製造總局,它還剛上軌道,並不成熟。在中國建機器製造局,是我曾某人辦的一樁破天荒的事,它也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說不定今後還會招致眾多非議。不過,依老夫之愚見,這個事業非要辦成功不可。中國的徐圖自強,隻能肇基於此。純甫,我看重你,主要還不是因為你留過洋,與洋人熟悉,而是看重你的能吃苦、性格堅毅。你千萬不要辜負我的期望,今後不管有千難萬難,你都要把這件事堅持辦下去。你尚年輕,今後的日子還長,是可以看到成功的一天的,老夫卻不一定看得到了。”
“曾大人,卑職感大人知遇之恩,也深知此事重大,卑職一定盡力辦好。”容閎辦機器製造業已經五六年了,先前是滿腔赤子之心,恨不得兩年三年就把美國英國的全套機器搬到中國來,讓國家立即強盛。這些年來,他在辦事過程中,深感處處棘手,步步難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幹,但最後還是挺下來了。他本想向曾國藩吐一肚子苦水,聽曾國藩這一說,便不敢再講了,硬著頭皮把總督交給的擔子擔起來。
“純甫,我知道你有難處。”曾國藩從“盡力辦好”四字中,已知容閎的艱難,“老夫活了五十多歲,經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難之處,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你拿張紙來,我送你兩個字,作為暫時分別的留念。”
容閎忙拿出一張隨身攜帶的棉料呈文紙,曾國藩寫下兩個大字:“患難”。又在旁邊寫了一行小字:“餘將赴直隸,書此二字送純甫,以誌相交於患難之時也。”寫罷,親手把紙遞了過去。容閎激動萬分,打開從美國帶回的牛皮箱,將它珍藏於箱中。後來容閎定居美國,西方友人願以十萬美金買下這幅字,容閎毅然拒絕。這當然是後話了。
第二件是金陵書局的事,船山遺書的印裝即將蕆事。道光十九年刻的《書經稗疏》《春秋家說序》因錯訛較多,而稿本在王家又已不慎被燒,曾國藩便托劉昆在京師文淵閣抄出,前幾天也已送到江寧來。他又擠出時間,親自為船山遺書的刷印作了一篇序,現在都一並交給書局趕緊雕版,不用他操心了。隻是還有一大批洋人的譯書和國內耆儒的書稿,還在等待著刊刻。曾國藩親到書局去了一趟,見設備簡陋的書局裏堆放著一疊疊刻印俱佳的船山遺書,他欣喜地翻閱著,把書湊近鼻子邊,貪婪地聞著,覺得油墨噴出的氣味真香。陪同一旁的歐陽兆熊笑道:“前人說唐詩可以佐酒,你也真像要把這本書吞吃掉似的!”
“小岑兄,不瞞你說,我現在最大的心願,便是摒去一切世事,學當年李鄴侯那樣,到深山老林裏去築一間茅屋,讀盡天下書。”曾國藩說,那神情極為虔誠。
“那真是一種絕大享受,可惜你沒有這個福分。”歐陽兆熊大笑,曾國藩也笑了。
離開書局時,曾國藩拉著老友的手,語重心長地說:“船山公的書印得差不多了,這是一大工程,你我都實現了夙願。其他存局的譯稿也都要刻印出來。洋人機巧之心,造炮製船的奧妙都在這些書裏,要想使中國富強起來,就非要讀這些書不可。至於那些耆儒們的著作,也是一生心血所在。他們大多清貧,無力付梓,我們不印,他們將抱恨終生,學術成果也就會湮滅,所以也得刻印出來。馬榖山若是不支持,你就寫信給我,我給你匯銀子來。”
歐陽兆熊感動地說:“滌生,我和你的心是相通的。你才大,幹大事,我力小,辦小事,總之都要為世人做有益之事。你放心去直隸吧,我之餘生便在此書局了。隻要有我在,金陵書局就不會關門,馬榖山不給錢,我賣田產店鋪也要把存局的這批書稿刻印出來!”
兩雙已變蒼老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從書局回到衙門不久,趙烈文便引著一個漢子進門來。那漢子挑著兩隻大木箱。
“大人,歐陽先生給你送了一擔禮物。”趙烈文笑嘻嘻地說。
“哪個歐陽先生?”曾國藩皺起眉頭說,“你叫他挑回去,什麽禮我都不收!”
“還有哪個歐陽先生,就是書局的小岑老丈呀!”趙烈文邊說,邊擅自叫那漢子放下擔子。
“他送我什麽禮物?我剛從他那裏來。”曾國藩疑惑不解。
那漢子拿袖子抹了抹臉上的汗,說:“大人剛走,歐陽先生便說,你們看我現在呆成什麽樣子了,曾大人奉調直隸,一走幾千裏,今後捎帶東西十分不便,船山公的遺書就差兩本沒完工了,我們何不把先印好的送他一套呢!大家都說應該。於是就裝滿了兩箱子,派我送來。”說著打開木箱,露出疊得整整齊齊的幾十函書來。曾國藩滿麵笑容地說:“好,好!這個禮物我收下。你辛苦了,到大廚房裏吃過飯再走。”
那漢子出門後,趙烈文幫助曾國藩將書一函一函地拿出來,放到書桌上,幾乎把整個書案擺滿了。
“船山先生處饑寒交迫之境地,孜孜不倦,寫出這麽多好書來,真正不容易呀!”曾國藩望著眼前的書感歎起來。
趙烈文順手翻著《讀通鑒論》。這本書在書局刻印過程中,他便零零星星地借來讀過一遍,十分佩服船山的見事高明、議論深刻。此時看著這部被裝訂成十大本的五十餘萬言巨著,真是愛不釋手,心裏油然生出一股對船山的由衷崇拜,“大人,船山公議論戛戛獨造,破自古悠謬之談。卑職想,若使其得位乘時,必將大有康濟之效。”
“不見得。”曾國藩輕輕地搖了搖頭。
“為何?”趙烈文頗感意外。他深知曾國藩一向尊崇王夫之,但為什麽並不讚同這個觀點呢?
“船山之學確實宏深精至,但有的則嫌偏刻。比如對人的評價,求全責備的多,寬容體諒的少。若讓船山處置國事,天下則無可用之人了。”曾國藩離開座位,在書案前走了幾步後又說,“作文與做官並不是一回事。作文以見深識閎為佳,立論即使尖刻、偏頗點亦無妨,因為不至於傷害到某一個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收到實效,隻要自圓其說,便是理論,運筆為斤,自成大匠。做官則不同,世事紛繁,人心不一,官場複雜,尤為微妙,識見固要閎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進,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萬不可逞才使氣,隻求一時痛快。曆來有文壇上之泰山北鬥,官場上卻毫無建樹,甚至一敗塗地者,蓋因不識此中差別耳!”
趙烈文不斷點頭稱是。過一會兒,曾國藩感慨地說:“世上之人,其聰明才力相差都不太遠,此暗則彼明,此長則彼短,在用人者審量其宜而已。山不能為大匠別生奇木,天亦不能為賢主更生異人。”
“大哉,宰相之論也!”趙烈文不由得高聲讚歎。
“惠甫,你怎麽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呀!”曾國藩哈哈大笑起來,心情十分快活。
“卑職跟隨大人多年,素日裏聽大人談經談史談人物,所獲甚多。有時想,若是把大人這些談話都整理出來,刻印成書,必然對世人大有啟發。”趙烈文真摯地說,他其實已悄悄地這樣做了。每次和曾國藩談話之後,他就趕緊記在當天的日記上,盡量做到不漏一句,不走一絲樣,把它們原原本本地留在紙上。曾國藩多次和他談“靜”的意義,從春秋的諸子百家,談到宋明的程朱陸王,把“靜”的學問闡發得淋漓盡致,說得趙烈文如醉如癡。他於是自號能靜,將書齋命名為能靜居,其每天的日記也隨之叫作《能靜居日記》。這部《能靜居日記》已記了二十年了,其中有不少曾國藩的言論。
“惠甫,我本是一個讀書做詩文的料子,誰知後來走錯了路。”曾國藩今天的談興很高,他喝了一口茶,饒有興致地談起了往事,“我初服官京師,與諸名士接遊,時梅伯言以古文、何子貞以學問書法皆負重名。我時時察其造詣,心獨不肯下之。顧自視無所蓄積,唯有多讀書而已,心中則以為異日梅、何之輩不足以相伯仲。豈料學未成而官已達,從此與簿書為伍,置詩文於高閣。鹹豐二年後奉命討賊,馳驅戎馬,益發無暇為學。今日回過頭來再讀梅伯言之文,自覺其有過人之處,往者之見,實為少年偏激。不過,我至今心裏仍不服輸,若讓我有時間讀書,我一定要與梅伯言爭個高低。”
說罷,一副憤憤不平的認真樣子。趙烈文鼓掌大笑起來,說:“人之性度不可測識,世有薄天子而好為臣下之稱號者,漢之富平侯、明之鎮國公也。大人事業淩鑠千古,唐宋以下幾無其倫,仍斤斤計較,要與寒儒一爭高下,豈不與漢成帝、明武宗為一類的人!”
曾國藩笑著說:“我講的是實話。”
趙烈文說:“我於此看出了大人年輕時的英發雄姿,定然不可一世,後來與洪楊爭勝負,大概也出於此好勝之心。”
“真給你說對了,惠甫。”曾國藩說,“起兵之初,亦有激而成,不僅要與洪楊爭高下,也要與湖南官場爭高下。初得旨為團練大臣,借居撫署,為懲辦幾個鬥毆的兵痞,長沙綠營竟全軍鼓噪入署,幾為所戕,因此發憤到衡州募勇萬眾。那時也不過為爭口氣而已,不意遂有今日。真可為一笑。”說到這裏,曾國藩停住了,繼而又喟然歎息道,“可惜撚戰無功,國家亦未中興,平長毛這點功勞,實不足道。”
“李中堂剿撚成功,用的就是大人的河防之策。他的勝利,就是大人的勝利。”趙烈文安慰道,“卑職想,大人募湘軍,後來李中堂募淮軍,與北宋韓世忠、嶽飛等人募軍有相似之處。當年韓、嶽自成軍自求餉,湘淮軍的成功,實基於此。”
“是的。”曾國藩鬆開握須的手,支在扶手上,將身子挺直,“大抵用兵而利權不在手,絕無人應之。故我起義師以來,力求自強之道,粗能有成。”
趙烈文笑道:“大人成則成矣,而風氣則大辟蹊徑。依卑職看來,大人曆年辛苦,與賊戰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者不啻十之五六。今大人一勝而天下靡然從之,恐數百年不能改此局麵。一統既久,剖分之象蓋已濫觴,雖是人事,亦是天意。”
曾國藩默然良久,徐徐歎道:“我始意豈及此!成敗皆氣運,今日之局麵,亦同係氣運所致。”
這時,一個仆人進來,遞給曾國藩一張紙條。曾國藩看過後問趙烈文:“這是何物,你能猜得著嗎?”
趙烈文搖搖頭。
“這是老夫的晚餐菜單。”
多年來,曾國藩一直與幕僚一起就餐。歐陽夫人率兒女到江寧後,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多了,不過,他也還時常到大廚房和幕僚們邊吃飯邊聊天。近一年來,他常常喜歡一個人在書房裏吃飯,偶爾歐陽夫人也到書房來陪他吃。
“菜單?”出於好奇,趙烈文將紙條拿過來看了看,隻見上麵寫著:“魚片煮白豆腐一小碗,香蔥蘿卜絲一小碗,菠菜湯一中碗,辣椒豆豉一小碟,米飯一小碗。”
趙烈文歎息:“大人還是吃得省儉!聽說升州板鴨店常常給江寧各大衙門送板鴨,大人不妨切點吃。”
“我這裏沒有升州店的板鴨!”曾國藩斷然說,“以前他們送過幾次,每送一次,我便叫人退回一次,以後他們也就不再送了。我的廚房裏沒有多少雞鴨魚肉,連紹酒都是論斤零沽。”
“大清二百年,不可無此總督衙門!”趙烈文深有所悟地歎息。
曾國藩說:“那好,足下他日為老夫撰寫墓誌銘,這便是材料!”
說著,兩人都大笑起來。
“江六,今晚有客人吃飯,你加一碗臘肉、一碗臘魚、一碟火腿,再去打三斤紹酒來。”曾國藩吩咐仆人。江六應聲出門,趙烈文起身告辭。“不要走,我已經留你吃飯了。”
“客人就是我!”趙烈文受寵若驚,與曾國藩單獨在一起吃飯,這還是第一次,過去雖然也一起吃過飯,但那是和眾人一道在大餐廳裏就餐。
“過一會兒歐陽小岑也來。今晚我做東,請你們二位。”曾國藩很難得請客,今晚這餐飯既是與歐陽小岑話別,又是為了答謝他送了這套《船山遺書》。趙烈文則被拉來作陪。
趙烈文重新坐下,一眼瞥見書架上擺著一疊《紅樓夢》,遂笑道:“想不到兩江總督衙門也有私鹽,今天被我拿著了!”說罷,起身向書架邊走去。
曾國藩先是一怔,後恍然大悟,說:“日前禦史王大經奏禁淫書,《紅樓夢》赫然列第一,真可笑得很。這是一部奇書,你讀過嗎?”
“五年前匆匆讀過一遍,的確寫得好,真想再讀一遍。”
“《紅樓夢》要多讀幾遍,才能摸到曹雪芹的真意。不瞞你說,我這是讀第三遍了。”曾國藩也走到書架邊,拿起堆在上麵的第一本,順手翻了幾頁。忽然,從書中飄下一幀照片,趙烈文忙彎腰拾起。照片上是一幅精美的園林圖:遠處為小橋假山、樓閣回廊,近處是一座水榭,一個俊美的貴公子坐在瓷墩上,對水吹簫,神態優雅恬適。
趙烈文凝視許久,問:“大人,這吹簫的少年是誰?”
“你看看照片的背後。”曾國藩說,手中的書已合攏,重新放到書架上去了。
趙烈文把照片翻過身來,看到一行字“老中堂惠存,鑒園主人贈”。
“他是恭王?”趙烈文頗為懷疑地問。
“正是。”
曾國藩重新坐到太師椅上,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趙烈文又把照片翻過去,再細細諦視著,說:“真是個英俊美少年。”隔一會兒,又自言自語,“美則美矣,然非尊彝重器,不足以鎮壓百僚。”
曾國藩隨口答道:“貌雖不厚重,聰明則過人。”
“聰明誠然聰明,不過小智慧耳。”趙烈文將照片置於茶幾上,毫無顧忌地說,“見時局之不得不仰仗於外,即曲為彌縫。前向與倭相相爭,無轉身之地,忽而又解釋,這都是恭王聰明之處。然此則為隨事稱量輕重、揣度形勢之才,至於己為何人,所居何地,應如何立誌,似乎全無理會。凡人有所成就,皆誌氣做主,恭王身當姬旦之地,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而慮不出庭戶,恐不能無覆餗之慮,怕不是淺智薄慧之技所能幸免。”
趙烈文這番議論,曾國藩在心裏也有些同感,但他不忍心指責恭王,恭王畢竟有大恩於他,且其亦有自身的難處,不是局外人所能知道的。他避開對恭王的議論,轉向另一個話題:“本朝君德甚厚。就拿勤政來說,事無大小,當日必辦。即此一端,便可以跨越前代。前明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前前後後加起來,臨朝之日不會超過三年。本朝曆代皇帝,非重病不缺一天,真是前朝少有。又如大亂之後而議減征,餉竭之日而免報銷。數者皆非亡國舉動,足下以為何如?”
“數者皆非亡國舉動”一句話,使趙烈文頗覺意外,他於此窺視出曾國藩對國事蜩螗的憂慮不滿的心理,試探著說:“大人問卑職對本朝君德的看法,請恕卑職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肆。”
“這裏沒有外人,你隻管放心說。”曾國藩微微一笑。
得到鼓勵,趙烈文的膽子更大了,遂痛快陳詞:“天道窮遠難知,不敢妄對。卑職以為,自三代以後,論強弱不論仁暴,論形勢不論德澤。比如諸葛亮輔蜀,盡忠盡力,民心擁護,而卒不能複已絕之炎劉;金哀宗在汴,求治頗切,而終不能抗方張之強韃。人之所見不能甚遠,既未可以一言而決其必昌,亦不得以一事而許其不覆。議減征,說來是仁政,但創自外臣,本非朝廷旨意;免報銷,當然顯得寬容,但餉項原就是各省自籌,無可認真,不如做個順水人情。這些都是取巧的手腕。至於勤政,的確為前世所罕見,但小事以速辦而見長,大事則往往以草率而致誤。以君德卜國之盛衰,固然不錯,但中興氣象,第一貴得人。卑職看今日中樞之地,實未有房、杜、姚、宋之輩,若僅以勤政之形式而求中興,恐未能如所願。”
趙烈文這些論點,曾國藩深以為然。恭王聰明而不能鎮百僚,文祥正派而規模狹隘,寶鋆靈活但不滿人口,有節操的僅倭仁一人,卻又才薄識淺。時局盡在軍機,而軍機這班要員就是這般,國事如何能指望?心裏雖這樣想,嘴上卻不能讚同趙烈文的不恭之言。他要再聽聽這位見事深細的幕僚對朝政的看法,遂含笑道:“本朝乾綱獨攬,亦前世所無。凡奏折,事無大小,徑達禦前,毫無壅蔽。即如沅甫參官秀峰折傳到禦座前,皇太後傳胡家玉麵問,僅指折中一節與看,不令睹全文。稍後放譚廷襄、綿森二人去湖北查辦,而軍機處尚不知始末。一女主臨禦而威斷如此,亦古來罕見。”
趙烈文冷笑道:“當今太後處事,確如大人所言,其詭秘之程度,連軍機大臣都無法知曉,太後亦矜矜自喜此中手腕。然女流之輩畢竟不懂得,威斷在俄頃,而蒙蔽在日後。當麵都唯唯諾諾,謹遵照辦,一出外則恣肆欺蔽,毫無忌憚。一部《紅樓夢》,把這種麵目都寫絕了。卑職有時想,堂堂大清王朝,竟如同一座百年賈府,外麵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不久就會有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一天到來。”
趙烈文的話說得如此明白可怕,令曾國藩憂鬱不安,正想為太後申辯兩句,歐陽兆熊應邀來了。他趕緊中斷這番談話,吩咐擺菜吃飯。本來興致很濃的一餐告別晚宴,卻因此而吃得不甚暢快,待歐陽兆熊和趙烈文告辭回家後,曾國藩的心潮仍不能平靜。
這時歐陽夫人正患咳喘,不能長途跋涉。曾國藩留下紀澤夫婦在江寧照料,帶著紀鴻和眾幕僚們,冒著嚴冬酷寒,頂著北風,匆匆離開兩江,他要趕在同治八年元旦前進入京師。
<h4>
初次陛見太後皇上,曾國藩大失所望</h4>
曾國藩離開京師已整整十七年了。當綠呢轎車進入彰義門洞時,他不覺心頭一熱,無聲念道:北京啊,北京,今天總算又見到你了!轎車穿過廣安門,在一條狹長的街道上緩緩行駛。這一帶是原金朝的中都城,繁華的往昔早已隨著曆史煙雲過去,剩下的隻是一些破舊低矮的民房和窄陋的街巷胡同。出了宣曜門,很快便進入正陽門大街。遠遠地可以望見閃耀著明黃色彩的宮殿群了,輦轂重地雍容尊貴的非凡氣派終於出現在眼簾。曾國藩看著看著,視線漸漸模糊,心底思潮翻卷。十七年了,多麽不平凡的十七年啊!當年雄壯軒昂的禮部右侍郎,已被常人不可想象的艱難險阻、憂傷恐懼、委屈打擊、苦心思慮,打磨得兩鬢如霜,兩頰如削,疲弱得似經受不起轎窗外揚起的風沙。這十七年間的腥風血雨,究竟靠什麽挺過來了呢?是靠青年時代立下的雄心壯誌,靠鏡海師所傳授的理學修養,還是靠對三朝皇恩的報答之心?這十七年來所做的一切,究竟又是圖的什麽呢?為名標青史、流芳百世?為維護名教、拯民水火?還是為了眼前這座京城,以及住在這裏的大大小小的官吏和他們的主子?
曾國藩的身旁坐著昨天特地出城迎接的周壽昌。往日的風流才子,而今也是五十四五歲的人了,現官居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身穿深紫色漢瓦團花庫緞駝毛長袍,罩一件麂皮軍機坎,因為清閑,加之又會保養,他的氣色很好,與僅大三歲的同鄉好友相比,宛若有兩個輩分之差。昨夜在驛館裏兩人談了大半夜,周壽昌還有許多話要說,見曾國藩入城來氣宇凝重,沉默不言,也不便開口。
轎車經過天橋,來到珠市大街口。這裏商賈雲集、車水馬龍,板章巷口有一個臨時搭起的木棚子,棚子裏的灶台上有一口龍頭大鍋在冒著熱氣,棚子四周聚集著上千個乞丐。時已三九隆冬,這群乞丐無一人有件完整的衣褲,好些人的上身掛著鬆柏樹枝,企望靠它來抵禦風沙。他們滿身汙垢,抖抖顫顫地。圍在鍋邊的在吵吵鬧鬧,老遠便把手中的破碗遞過去。後邊的亂七八糟地排著長隊,破碗爛缽不是拿在手上,而是覆扣在頭頂。曾國藩心中惻然,不忍看下去,將臉掉向左邊轎窗。這時,一輛圍著紅障泥的大鞍車飛也似的從窗邊閃過,一陣塵土飛揚,老遠地,還聽得見馬脖子上的銀鈴響聲。
“應甫,你看清了嗎,剛才過去的是哪個衙門裏的堂官?”曾國藩皺著眉頭問。
“不是堂官,是近日一個跑紅的優童。”周壽昌淡淡一笑。
“優童?”曾國藩驚訝不已,“一個優童敢坐紅障泥大鞍車?”
“滌翁,你這是二十年前的老皇曆了。”周壽昌笑起來,“現在京師最看重的就是優童,比我們這些翰林學士的身價都高。達官貴人、豪門公子挾帶一個色藝俱佳的優童赴酒樓,一桌酒花二三百兩銀子,這種事在京師不算新聞。優童之居,擬於豪門貴族。其廳堂陳設光耀奪目,錦幕紗櫥,瓊筵玉幾,結翠凝珠,如臨春閣,如結綺樓,神仙見了都要吃驚。”
“京師風氣,竟然敗壞到了這等地步!”曾國藩很憤慨。
轎車進入拉冰胡同,一座大官府第門前車馬堵塞,賀客絡繹,鞭炮聲不斷。曾國藩依稀記得,這是前工部尚書壽元的家。
“壽元還健在嗎?他家今天是祝壽還是娶媳婦?”曾國藩小聲地問周壽昌。
“壽元活得很硬朗。他家今天的喜慶我知道,不是祝壽,也非娶親。”周壽昌是個幾十年的京師通,他什麽都知道。
“那又是幹什麽?”
“這件喜事,你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壽元已蒙喇嘛高僧開恩,答應在他死後,把他的額骨琢為念珠。”周壽昌神秘地笑了笑。
“什麽?”曾國藩驚得幾乎要從轎車裏站起來。他好歹也在京師待過十三四年,過去從未聽過有這等怪事。
“滌翁,你剛進京,還不清楚,這些年京師的怪事多得出奇。好比這件事,我怎麽也不能理解。信喇嘛教的人都說,若死後額骨琢成念珠,為高僧佩戴,其魂便長依佛門。高僧從不答應世人的要求,一旦答應,求者就好比乍膺九錫,人人祝賀。壽元因做過尚書,又加之對喇嘛禮之甚恭,才能得此殊榮。”
“京中的大官們怎麽都這樣糊塗了?”
“滌翁,我念幾首《一剪梅》給你聽聽,據說是個江南才子寫的,專為中外大官們畫像。”
周壽昌搖頭晃腦地吟了起來——
<blockquote>
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毋庸,議也毋庸。
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讚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諡文忠,便諡文恭。
</blockquote>
車輪在泥土路上輾過,留下兩行淺淺深深的轍印,將綠呢轎車拉向前進,京師慣常的臭氣臊氣一陣陣襲來。曾國藩隻覺得胸中作嘔,頭腦發脹,進京途中重新振作的精神,被眼前的景象打得七零八落。他痛苦地自問:辛辛苦苦與長毛、撚軍搏鬥了十七年,難道保下來的竟是這樣一座江河日下的京城?這樣一批庸碌荒唐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