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政界,人們將王永江、王樹翰並稱為“二王”,實際上王樹翰尚視王永江為後起之輩,因為他任廳長時,王永江還是地方上的稅捐局長,可以算作他的部屬。然而終其一生,王樹翰的成就卻遠不如王永江,這不能不說是性格使然。王樹翰的長處是謹慎小心,且善於觀察細枝末節,缺點是氣魄不大,氣象窘迫,不像王永江那樣勇於任事,敢作敢為。換句話說,即便王樹翰找對症結,他也不可能如此大刀闊斧,所以有人評價王樹翰隻是一個“吏才”,意謂他以吏起家,非宰輔之器。


    王永江並不是隻會用蠻力,他也善使巧勁,尤其知道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他規定每個稅捐局隻要超額完成征收稅額,就可以從超出部分中提出若幹作為獎金,多收多提,從局長到科員人人有份,財政廳的人員亦有提成。在此政策的激勵下,人人工作賣力,稅捐局長也不用再偷偷摸摸虛報貪汙了,因為隻要幹得出色,當年光獎金就可以拿好幾萬,而一個普通財政廳人員每年拿到的獎金也往往能超過他的一半薪水。


    王永江除弊雖嚴,但隻要哪一項規定有礙於政府收入,即便有人認為是陋規弊政,他仍然會網開一麵。比如商人持稅單將貨品由甲地運至乙地,中間經過各稅捐局的關卡時,要進行查驗,查驗完成後關卡人員要在稅單上蓋一個“驗訖”的戳,並征收若幹費用,這筆費用叫作驗訖費。


    驗訖費不是稅種,財政廳也有一些人主張按陋規廢除,但王永江堅決反對,理由也十分簡單明了:若是裁去此費,哪個關卡人員還肯在黑夜冬日跑出來,眼巴巴地等著商人的車輛通過並進行查驗呢?


    王永江認為稅務係統環環相扣,相關人員稍有懈怠,偷漏必多,因此就算驗訖費被指責為“弊政”,隻要有存在的必要,“雖弊不除”。


    捐稅歸根到底還是來自實業。王永江規定官有財產中凡有民營必要的,應速交民營,以免造成損失,在其任內,他廢止了省內沒有收益希望的官營事業,同時將收益情況良好的礦山開采權完全收歸官營。除此之外,他還廣開財源,一麵獎勵移民開墾荒地,一麵擴張商業。至1917年,奉天省所擁有的商會、會董、會員數量都超過了吉黑兩省,為東三省之冠。


    張作霖以王永江接替王樹翰,本來是抱著一種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不料王永江居然還是一位理財能手。過去奉天省曆任執政者幾經努力,尚不能根本解決財政問題,他僅用數年就已大功告成。截至1920年冬,除將所有外債完全還清外,奉天省庫尚存一千一百萬結餘。


    奉天省大權在握和財務上的漸漸充裕,令張作霖離“稱霸滿洲”的夢想又進了一步。常言道,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發達之後的張作霖不止一次榮歸故裏,其中就包括回到曾隨母親一起生活過的趙家溝。


    當年在趙家溝時,張作霖曾被官府冤枉為打劫官餉的大盜,差點人頭落地。如今才知道這背後其實是還被人擺了一道,原來張氏兄弟那時在外經常打架鬥毆,因此得罪了二道溝子村的李老恒,正是李老恒向官府控告,說張氏兄弟“通匪”,從而讓張作霖蒙受了一場不白之冤。


    聽說張作霖又回到了趙家溝,李老恒深恐他翻起前賬,記恨前嫌,於是趕緊帶著老伴到張的行轅負荊請罪。見到李老恒,張作霖一笑置之,說:“我張作霖向來不記仇恨,你雖然告過我,但並未把我怎麽樣,反而使我發奮向上,才有了今天。”他又拿出兩百元錢送給李老恒夫婦,並且安慰他們:“你們老兩口不要害怕,好好回家過日子去吧。”


    在張作霖的青少年時代,高坎對他影響甚大,也是他必回的“第二故鄉”。聽說張作霖要回來,由街上的頭麵人物牽頭,高坎人便在鳳凰甸村到高坎鎮之間修了一條又寬又平的路。當天,張作霖率領一個衛隊,一行三四十人踏上歸鄉之旅,當來到鳳凰甸時,他特地命令隨從下馬,除他自己外一律步行進入高坎。他還不忘囑咐:“到高坎不準碰一草一木,不準有任何不軌行為,這是我的第二故鄉。”


    張作霖來到高坎街上,眾人迎上前來,畢恭畢敬。張作霖很客氣地與大家一一相見,但絕口不提過去的事,概因當年有很多高坎人得罪過他,他怕在公眾場麵突然提起別人會尷尬和為難。之後,他才單獨把幾個和他有過恩怨的高坎人請到自己的會客室,被邀的幾個人中,有曾把他綁在大榆樹上,準備晚上活活凍死的於六,有拎著口殺豬刀,追得他滿大街亂跑的於二爺,還有因討債不成扇過他兩耳光的黃木匠。這些人被請去時個個心情忐忑,未料張作霖不咎既往,以誠相待,並且很懇切地對他們說:“咱們哥們兒,年輕時鬧過摩擦,算個什麽?早忘了,我早忘了。老實說,沒你們打我,我還沒有今天。”


    仇早已忘,恩則始終牢記在心。張作霖這次回高坎,一一看望了那些曾幫助過他的幹爹幹媽及其鄉親。回憶在高坎開大車店的常掌櫃幾次救過自己的性命,直至最後離開高坎,也還是常掌櫃送的行,張作霖專門讓人趕到常家,把常掌櫃請了過來。見麵之後,他給老爺子敬了個軍禮,表現得分外親熱。常掌櫃看了半天,才把張作霖給認出來,於是急忙上前拉住張作霖的手:“老三(張作霖在家中排行老三),你還真出息了,我以為你早死了呢!”


    回到奉天後,張作霖自己出錢,將街上的大客店和一家當鋪一並買下來,讓常掌櫃做經理,常家因此擁有了長工三四十人,土地二百五十多畝,成了高坎一帶的富戶。考慮到常掌櫃已經年邁,兒子又少不更事,張作霖就讓自己嶽父那邊的人過來管事。常掌櫃不用煩心,隻需坐享股金即可,晚年生活十分安逸富足。


    對待“漂母”孫老太太也是這樣,張作霖為了讓老太太安心,把老太太的兒子也帶回奉天安排事做。後來老太太過世,他還派人專程趕回,為其送錢立碑。


    張作霖回鄉之行很受讚譽,人們都說:“張作霖有度量,報恩不報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作霖大傳:一個亂世梟雄的崛起與殞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關河五十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關河五十州並收藏張作霖大傳:一個亂世梟雄的崛起與殞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