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治治他
張作霖大傳:一個亂世梟雄的崛起與殞落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新任國務總理梁士詒秉承過去段祺瑞皖係“務實外交”政策,利用條件較為優厚的對日借款來緩減財政危機,同時在華盛頓會議上也為中國爭取到了部分權益。應該說,在維護國家利益這件事上,梁內閣做得並不是很差,可是這也並未能讓他們避免被倒閣的命運。
直係對梁內閣持不支持態度,梁士詒就職當天,吳佩孚甚至連封賀電都沒發來。這使梁內閣自然而然隻能對奉係一邊倒,致使張作霖在中央的發言權高到極點,而直係的中樞地位則幾乎降到了零。反過來,這又更增加了直係對梁內閣的不滿。
吳佩孚一邊密電各省直係督軍逼宮,一邊利用國內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給梁內閣猛扣賣國賊帽子。報紙上三天兩頭能看到這位前清秀才激情洋溢的妙文,比如“我國不乏愛國健兒,到時恐怕火燒趙家樓的舊劇又要重演”,又如“請問今日之國民,誰認可這個賣國的內閣”。
吳秀才的文筆是如此之好,以致當時的國人把他的通電當作國文範本或“新古文觀止”,都說讀了這些文章,就不愁文思不暢,文筆不雄健了。
中國人通常都是感性的,並不太注重理性思考,沒有人會去認真剖析每一件事內部的是是非非。結果是吳佩孚僅發了連續幾天的電報,未用一兵一卒,便使梁士詒放棄了繼續主持內閣的勇氣,棄職逃往天津。
吳佩孚此舉令張作霖憤怒至極。其實他和吳佩孚之間早就互相都看不慣對方了,張作霖自恃是堂堂封疆大吏,而吳佩孚到直皖戰爭時也隻不過是個師長,照他的話說“我國師長多達數十名,即使我自己手下也有不少”。至於吳佩孚,同樣也不把張作霖認在眼裏,他認為自己是秀才,秀才遇到兵,尚且有理講不清,何況張作霖以前還是個土匪頭子呢?
你還別說,張作霖若論地位,雖然與當年綠林時期已不可一日而語,但他的那點德性真就沒怎麽太變過。直皖一戰,直軍是主力,奉軍隻是配合,坐收的是漁人之利,可是戰爭一結束,張作霖就給張景惠下達緊急命令,讓張景惠搶在直軍前麵,從皖軍的軍械上撈油水,“別的都不用管,趕緊劃拉去吧”。
張景惠得令,真就拿出“砸窯”的勁頭,把能搶到的東西都搶到了手,連已被直軍得到的兩個空軍探照燈也被他們奪了過去。
吳佩孚得報後大罵奉軍是土匪,他朝著曹錕大發牢騷:“張作霖真不像話……南苑和東直門庫房的飛機、軍火被他們搜劫一空,這還不滿足,居然把我們接收到手的探照燈也硬給搶走。這樣的‘紅胡子隊’,今後怎好合作?”
曹錕聽了也很是不滿,大罵道:“張雨亭真是地道的胡子,得那些東西還不夠,連兩個壞燈還要。”
罵歸罵,當時直奉剛剛聯手打敗皖係,也不可能兩家馬上又自己打起來。曹錕、吳佩孚隻得忍著氣,繼續在天津與張作霖開“分贓會議”。會議期間,張作霖頻頻駁斥曹錕的意見,吳佩孚見狀發言反駁,意思是你奉軍不過是在皖軍主力已被我擊潰的情況下,才中途參戰的,等於是從我們手裏奪取勝利果實,有什麽可居功自傲的?
吳佩孚說話跟他寫文章類似,一向尖酸刻薄,張作霖當場非常難堪,他憤然變色,對曹錕說:“三哥(曹錕在家排行老三),今天這個會,是咱倆商議要事。如果說師長也能參加,我們奉軍也有好幾個師長呢!”
張作霖此言一出,吳佩孚下不來台了。他氣呼呼地站起來拂袖而去,出來後對他的幕僚人員說:“他張胡子自己覺著不錯,我不得勢則已,一朝得勢,必好好治治他,叫他認識認識我這師長!”
如今的吳佩孚早已由師長晉升為兩湖巡閱使兼直魯豫巡閱副使,挑翻“奉係內閣”也可以說是他得勢之後對張作霖的一次淩厲反擊。
張作霖自然不是省油的燈,但直皖戰爭中吳佩孚展示出來的軍事才能,以及直軍整體所擁有的實力,都讓他不敢貿然站出來與直係單挑。為了增加勝算,他決定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對其他反直力量進行聯合。
最早主張建立反直聯盟的,不是張作霖,而是孫中山。在當時的形勢下,孫中山認識到要取得政權,就必須擒賊擒王,首先打倒直係,為此他一邊打算回廣東重組政府,進行北伐,一邊號召要“分化北方軍閥,利用直係與皖係的利害衝突,聯絡段祺瑞,特別是關外實力派張作霖,三方合作聲討曹(曹錕)吳(吳佩孚)”。後者就是所謂的“三角反直聯盟”,或曰“孫(孫中山)段(段祺瑞)張(張作霖)合作”。
革命黨人與段、張自然不是一路人,孫中山對段祺瑞的看法尚可,認為段“反袁稱帝,不失為愛國的軍人”,徐樹錚取消外蒙獨立時,他還曾致電祝賀。但張作霖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形象要差得多,孫中山視他為“過去的土匪頭子”“列強在政治上、財政上支持的土皇帝和軍閥”。之所以要聯合他們,當然隻是為了倒直的需要,例如在平息黨內關於聯合段祺瑞的異議時,孫中山解釋得就很明白:“如果他跟我們革命到底更好,否則等我們有力量時再解決他。”此說當然也適用於張作霖。
海外僑胞是革命黨人的一個重要資源。有一段時間,張作霖想找華僑投資開辦葫蘆島海港,孫中山就以此為契機,派東北籍黨人寧武帶上華僑資本家的信,前去天津聯絡正在參加“巡閱使會議”的張作霖。
直係對梁內閣持不支持態度,梁士詒就職當天,吳佩孚甚至連封賀電都沒發來。這使梁內閣自然而然隻能對奉係一邊倒,致使張作霖在中央的發言權高到極點,而直係的中樞地位則幾乎降到了零。反過來,這又更增加了直係對梁內閣的不滿。
吳佩孚一邊密電各省直係督軍逼宮,一邊利用國內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給梁內閣猛扣賣國賊帽子。報紙上三天兩頭能看到這位前清秀才激情洋溢的妙文,比如“我國不乏愛國健兒,到時恐怕火燒趙家樓的舊劇又要重演”,又如“請問今日之國民,誰認可這個賣國的內閣”。
吳秀才的文筆是如此之好,以致當時的國人把他的通電當作國文範本或“新古文觀止”,都說讀了這些文章,就不愁文思不暢,文筆不雄健了。
中國人通常都是感性的,並不太注重理性思考,沒有人會去認真剖析每一件事內部的是是非非。結果是吳佩孚僅發了連續幾天的電報,未用一兵一卒,便使梁士詒放棄了繼續主持內閣的勇氣,棄職逃往天津。
吳佩孚此舉令張作霖憤怒至極。其實他和吳佩孚之間早就互相都看不慣對方了,張作霖自恃是堂堂封疆大吏,而吳佩孚到直皖戰爭時也隻不過是個師長,照他的話說“我國師長多達數十名,即使我自己手下也有不少”。至於吳佩孚,同樣也不把張作霖認在眼裏,他認為自己是秀才,秀才遇到兵,尚且有理講不清,何況張作霖以前還是個土匪頭子呢?
你還別說,張作霖若論地位,雖然與當年綠林時期已不可一日而語,但他的那點德性真就沒怎麽太變過。直皖一戰,直軍是主力,奉軍隻是配合,坐收的是漁人之利,可是戰爭一結束,張作霖就給張景惠下達緊急命令,讓張景惠搶在直軍前麵,從皖軍的軍械上撈油水,“別的都不用管,趕緊劃拉去吧”。
張景惠得令,真就拿出“砸窯”的勁頭,把能搶到的東西都搶到了手,連已被直軍得到的兩個空軍探照燈也被他們奪了過去。
吳佩孚得報後大罵奉軍是土匪,他朝著曹錕大發牢騷:“張作霖真不像話……南苑和東直門庫房的飛機、軍火被他們搜劫一空,這還不滿足,居然把我們接收到手的探照燈也硬給搶走。這樣的‘紅胡子隊’,今後怎好合作?”
曹錕聽了也很是不滿,大罵道:“張雨亭真是地道的胡子,得那些東西還不夠,連兩個壞燈還要。”
罵歸罵,當時直奉剛剛聯手打敗皖係,也不可能兩家馬上又自己打起來。曹錕、吳佩孚隻得忍著氣,繼續在天津與張作霖開“分贓會議”。會議期間,張作霖頻頻駁斥曹錕的意見,吳佩孚見狀發言反駁,意思是你奉軍不過是在皖軍主力已被我擊潰的情況下,才中途參戰的,等於是從我們手裏奪取勝利果實,有什麽可居功自傲的?
吳佩孚說話跟他寫文章類似,一向尖酸刻薄,張作霖當場非常難堪,他憤然變色,對曹錕說:“三哥(曹錕在家排行老三),今天這個會,是咱倆商議要事。如果說師長也能參加,我們奉軍也有好幾個師長呢!”
張作霖此言一出,吳佩孚下不來台了。他氣呼呼地站起來拂袖而去,出來後對他的幕僚人員說:“他張胡子自己覺著不錯,我不得勢則已,一朝得勢,必好好治治他,叫他認識認識我這師長!”
如今的吳佩孚早已由師長晉升為兩湖巡閱使兼直魯豫巡閱副使,挑翻“奉係內閣”也可以說是他得勢之後對張作霖的一次淩厲反擊。
張作霖自然不是省油的燈,但直皖戰爭中吳佩孚展示出來的軍事才能,以及直軍整體所擁有的實力,都讓他不敢貿然站出來與直係單挑。為了增加勝算,他決定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對其他反直力量進行聯合。
最早主張建立反直聯盟的,不是張作霖,而是孫中山。在當時的形勢下,孫中山認識到要取得政權,就必須擒賊擒王,首先打倒直係,為此他一邊打算回廣東重組政府,進行北伐,一邊號召要“分化北方軍閥,利用直係與皖係的利害衝突,聯絡段祺瑞,特別是關外實力派張作霖,三方合作聲討曹(曹錕)吳(吳佩孚)”。後者就是所謂的“三角反直聯盟”,或曰“孫(孫中山)段(段祺瑞)張(張作霖)合作”。
革命黨人與段、張自然不是一路人,孫中山對段祺瑞的看法尚可,認為段“反袁稱帝,不失為愛國的軍人”,徐樹錚取消外蒙獨立時,他還曾致電祝賀。但張作霖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形象要差得多,孫中山視他為“過去的土匪頭子”“列強在政治上、財政上支持的土皇帝和軍閥”。之所以要聯合他們,當然隻是為了倒直的需要,例如在平息黨內關於聯合段祺瑞的異議時,孫中山解釋得就很明白:“如果他跟我們革命到底更好,否則等我們有力量時再解決他。”此說當然也適用於張作霖。
海外僑胞是革命黨人的一個重要資源。有一段時間,張作霖想找華僑投資開辦葫蘆島海港,孫中山就以此為契機,派東北籍黨人寧武帶上華僑資本家的信,前去天津聯絡正在參加“巡閱使會議”的張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