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張作霖大傳:一個亂世梟雄的崛起與殞落 作者:關河五十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23年10月,曹錕賄選總統,舉國為之嘩然,這無疑為張作霖及“三角反直聯盟”準備了一個倒直的最好理由。張作霖立即通電予以反對,緊跟著張學良便在整理處刊行的軍事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革命”的文章。彼時的張學良已在國內軍政界嶄露頭角,跟孫中山等要人亦有書信往還,加上題目新鮮,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少帥如今對革命也產生了興趣。一讀才知道,張作霖所說的革命其實隻是要“革”曹錕的“命”——曹錕的總統是賄選出來的,推翻曹錕即為革命。
當年秋天,汪精衛奉孫中山之命來到關外,與東北方麵共同商討如何對付曹、吳。他所攜的軍事方案主張先由南方出兵北伐,用以牽製長江以南的直軍,然後東北方麵再出兵關內,直搗北京。
張作霖同意南北夾擊,但強調分頭進行,各自發動,彼此不必有統屬關係。他的意思還和從前一樣,即大家合作可以,隻不過我張作霖絕不會做你孫中山的配角。對於這一點,雙方雖然在會上都未明言,但心中都能領會,可以說是無形中達成了協議。
作為張作霖在“三角反直聯盟”中的另一個政治夥伴,段祺瑞的表現同樣非常活躍。直奉戰爭前,段祺瑞收買直係軍隊的行動之所以難以取得進展,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渠道和方法從東北取得資金。戰爭結束後,段祺瑞經過研究,決定派楊宇霆在北京的舊相識於立言為密使,以商人的身份做掩護前往奉天,同時還商定了如何以密碼電報聯係,如何通過山海關檢查等細節,從而使得取款方麵的難題得以迎刃而解。自1923年4月至1924年3月,張作霖向段祺瑞提供的活動資金總計達到大洋二百八十二萬元,遠超他給予孫中山的經費,從事後來看,這筆巨款也確實物有所值,在關鍵時候幫了東北軍大忙。
那段時間,張作霖在關外靠“整軍經武”養精蓄銳,吳佩孚則在關內用“武力統一”削平群雄。不到兩年,全國範圍內尚未為曹、吳所吞並,並且敢於同曹、吳相對抗的實力派,除山海關外的奉張外,便隻剩下了南方擁護孫中山的粵軍,以及華東擁護段祺瑞的盧永祥、何豐林。
盧、何一個據有浙江,一個據有上海,這其中何又依附於盧,行動上唯盧馬首是瞻。盧永祥是小站出身的北洋正統和段派嫡係,他個人非常崇拜段祺瑞,不管段經曆怎樣的升沉榮辱,始終堅決擁護,稱得上是一名段的死忠粉。
直皖戰爭後,皖係軍事力量分崩離析,唯浙滬的盧永祥、何豐林,福建的臧致平、楊化昭尚在支撐,他們作為皖係僅存的最後一點實力,也因此成了直係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1924年4月,臧致平、楊化昭被直係孫傳芳逐出福建,隻得逃入浙江,投奔了盧永祥。直係的江蘇督理齊燮元早有吞並浙滬之心,見狀便以反對盧永祥擴充軍隊為由,聯合已“統一福建”的孫傳芳,從蘇皖贛閩四麵向浙滬進逼。
匯集蘇皖贛閩四省的直軍本已很多,不久山東、河南、湖北又聽從吳佩孚的命令,派軍隊源源不斷南下援蘇。盧、何孤立於華東一隅,形勢立刻變得岌岌可危。段祺瑞與手下幕僚都很清楚,一旦浙滬有失,皖係將徹底失去立足之地,因此徐樹錚等人都趕赴上海,幫助盧、何籌劃救急之策。
首先能夠想到的便是向“三角反直聯盟”求援。張作霖先匯了三十萬元對盧永祥予以接濟,同時訂立攻守同盟,表示江浙如果爆發戰爭,將派兵入關協助。孫中山也認為“救浙江、上海即以存粵”,聲明一旦江浙開戰,即派兵北伐。
有了“聯盟”的保證,盧、何便決定成立浙滬聯軍,與進逼的直軍誓死一戰。經過雙方台前幕後的一番緊張部署,1924年9月3日,浙滬聯軍與齊燮元部終於在上海附近展開交火。
江浙戰爭牽一發而動全身,皖係盟友迅速做出了反應。戰爭打響的第二天,張作霖即在關外通電響應盧永祥,並且馬上開始進行軍事準備。第三天,孫中山發表宣言,宣告即日移師北伐。
即便在進行軍事準備期間,東北軍新舊兩派對於是否真的要與直係大打出手仍存在分歧。舊派上次在關內作戰中跌了個大跟頭,乃至退入關外後被迫向新派讓步,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張作相、吳俊升均主張這次鎮靜處之,等待江浙戰事解決再定行止。
新派與之完全不同,他們正是通過入關作戰才得以顯露鋒芒,並以此壓倒了舊派,故看到新的機遇來臨時,人人躍躍欲試。楊宇霆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打響前態度猶疑,那是覺得部隊未經訓練,勝負沒有把握,現在經過“整軍經武”,東北軍人強馬壯,也就不再存有這方麵的顧慮了。他和張學良等新派人物都認為直係調兵東南,無暇兼顧北方,為東北軍乘虛而入提供了條件,“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萬不可失之交臂”。
舊派的權勢與在張作霖麵前的說服力早已江河日下,無法與新派抗衡,但鑒於之前的失敗,張作霖還得再征詢一下文治派,特別是王永江的態度。
當年秋天,汪精衛奉孫中山之命來到關外,與東北方麵共同商討如何對付曹、吳。他所攜的軍事方案主張先由南方出兵北伐,用以牽製長江以南的直軍,然後東北方麵再出兵關內,直搗北京。
張作霖同意南北夾擊,但強調分頭進行,各自發動,彼此不必有統屬關係。他的意思還和從前一樣,即大家合作可以,隻不過我張作霖絕不會做你孫中山的配角。對於這一點,雙方雖然在會上都未明言,但心中都能領會,可以說是無形中達成了協議。
作為張作霖在“三角反直聯盟”中的另一個政治夥伴,段祺瑞的表現同樣非常活躍。直奉戰爭前,段祺瑞收買直係軍隊的行動之所以難以取得進展,是因為沒有合適的渠道和方法從東北取得資金。戰爭結束後,段祺瑞經過研究,決定派楊宇霆在北京的舊相識於立言為密使,以商人的身份做掩護前往奉天,同時還商定了如何以密碼電報聯係,如何通過山海關檢查等細節,從而使得取款方麵的難題得以迎刃而解。自1923年4月至1924年3月,張作霖向段祺瑞提供的活動資金總計達到大洋二百八十二萬元,遠超他給予孫中山的經費,從事後來看,這筆巨款也確實物有所值,在關鍵時候幫了東北軍大忙。
那段時間,張作霖在關外靠“整軍經武”養精蓄銳,吳佩孚則在關內用“武力統一”削平群雄。不到兩年,全國範圍內尚未為曹、吳所吞並,並且敢於同曹、吳相對抗的實力派,除山海關外的奉張外,便隻剩下了南方擁護孫中山的粵軍,以及華東擁護段祺瑞的盧永祥、何豐林。
盧、何一個據有浙江,一個據有上海,這其中何又依附於盧,行動上唯盧馬首是瞻。盧永祥是小站出身的北洋正統和段派嫡係,他個人非常崇拜段祺瑞,不管段經曆怎樣的升沉榮辱,始終堅決擁護,稱得上是一名段的死忠粉。
直皖戰爭後,皖係軍事力量分崩離析,唯浙滬的盧永祥、何豐林,福建的臧致平、楊化昭尚在支撐,他們作為皖係僅存的最後一點實力,也因此成了直係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1924年4月,臧致平、楊化昭被直係孫傳芳逐出福建,隻得逃入浙江,投奔了盧永祥。直係的江蘇督理齊燮元早有吞並浙滬之心,見狀便以反對盧永祥擴充軍隊為由,聯合已“統一福建”的孫傳芳,從蘇皖贛閩四麵向浙滬進逼。
匯集蘇皖贛閩四省的直軍本已很多,不久山東、河南、湖北又聽從吳佩孚的命令,派軍隊源源不斷南下援蘇。盧、何孤立於華東一隅,形勢立刻變得岌岌可危。段祺瑞與手下幕僚都很清楚,一旦浙滬有失,皖係將徹底失去立足之地,因此徐樹錚等人都趕赴上海,幫助盧、何籌劃救急之策。
首先能夠想到的便是向“三角反直聯盟”求援。張作霖先匯了三十萬元對盧永祥予以接濟,同時訂立攻守同盟,表示江浙如果爆發戰爭,將派兵入關協助。孫中山也認為“救浙江、上海即以存粵”,聲明一旦江浙開戰,即派兵北伐。
有了“聯盟”的保證,盧、何便決定成立浙滬聯軍,與進逼的直軍誓死一戰。經過雙方台前幕後的一番緊張部署,1924年9月3日,浙滬聯軍與齊燮元部終於在上海附近展開交火。
江浙戰爭牽一發而動全身,皖係盟友迅速做出了反應。戰爭打響的第二天,張作霖即在關外通電響應盧永祥,並且馬上開始進行軍事準備。第三天,孫中山發表宣言,宣告即日移師北伐。
即便在進行軍事準備期間,東北軍新舊兩派對於是否真的要與直係大打出手仍存在分歧。舊派上次在關內作戰中跌了個大跟頭,乃至退入關外後被迫向新派讓步,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張作相、吳俊升均主張這次鎮靜處之,等待江浙戰事解決再定行止。
新派與之完全不同,他們正是通過入關作戰才得以顯露鋒芒,並以此壓倒了舊派,故看到新的機遇來臨時,人人躍躍欲試。楊宇霆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打響前態度猶疑,那是覺得部隊未經訓練,勝負沒有把握,現在經過“整軍經武”,東北軍人強馬壯,也就不再存有這方麵的顧慮了。他和張學良等新派人物都認為直係調兵東南,無暇兼顧北方,為東北軍乘虛而入提供了條件,“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萬不可失之交臂”。
舊派的權勢與在張作霖麵前的說服力早已江河日下,無法與新派抗衡,但鑒於之前的失敗,張作霖還得再征詢一下文治派,特別是王永江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