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封賞群臣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 作者:逍遙七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夏爵位等級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四大等級十個層次。
王爵分為親王(正一品)。
公爵分為國公(從一品)、郡公(正二品)。
侯爵分為郡侯(從二品)、縣侯(正三品)、鄉侯(從三品)。
伯爵分為郡伯(正四品上)、縣伯(正四品下)、鄉伯(從四品上)、亭伯(從四品下)。
此番封官晉爵名單如下。
李萼封為驃騎大將軍(武散官,從一品),晉爵趙國公(爵位,從一品)。
王懷忠封為輔國大將軍(武散官,正二品),晉爵太原郡公(爵位,正二品)。
夏無憂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範陽郡侯(爵位,從二品)。
李茂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清河郡侯(爵位,從二品)。
鄭虔封為光祿大夫(文散官,從二品),晉爵滎陽郡侯(爵位,從二品)。
高秀岩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雲中郡侯(爵位,從二品)。
程千裏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上黨郡侯(爵位,從二品)。
崔乾佑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北海郡侯(爵位,從二品)。
趙少卿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彭城郡侯(爵位,從二品)。
劉正臣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柳城郡侯(爵位,從二品)。
沈天風封為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正三品),晉爵清池縣侯(爵位,正三品)。
趙長卿封為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正三品),晉爵蘭陵縣侯(爵位,正三品)。
王俌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文散官,正三品),晉爵真定縣侯(爵位,正三品)。
……
一大堆人受到封官晉爵,大唐太守或者防禦使獻城來降尚未為大夏朝廷立下大功者,最多隻能封為郡伯(正四品上)。
殷無咎率先封爵四十八人,其中公侯之位隻有二十人而已,剩下二十八人皆為伯爵之位,而且清一色都是漢人。
本來青州節度副使李歸仁足以封賞,但是他在跟隨主帥崔乾佑經略青州之時,夷狄之性暴露無遺,竟然膽子大到帶著同羅騎兵搶劫當地百姓。
幸虧崔乾佑及時阻止李歸仁,讓他把錢財之物還給百姓們,這才沒有釀成大禍。
本來殷無咎就討厭外族胡人,他在得知此事之後,親自下詔把李歸仁和八千同羅騎兵調到陝郡前線。
李歸仁因此並沒受到封爵,殷無咎隻是加封他為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正三品),給予一個有名無實的階官。
隨著封賞聖旨發下之後,大夏朝廷的政治地位越發穩固,初步具備跟李唐對抗的資本。
“兄長,你辦事我很放心,朕就把大夏朝廷的日常政務托付於你,前線戰場由朕本人禦駕親征!”
殷無咎還不忘記囑托道。
李萼拍著胸脯保證說道:“還請陛下放心,微臣定會坐鎮洛陽穩固後方,絕不讓宵小之徒有機可乘!”
“這些日子多虧鄭老幫我處理朝政,不然我一人豈能支撐得起整個朝堂。”
李萼內心非常感激鄭虔,兩人合作不僅沒有任何嫌隙,反而更加如魚得水。
因為李萼本人事務繁忙,倉促之間總會處理失誤,所以鄭虔身為門下侍中需要負責審核大夏政令,以防止前後矛盾的政令發布。
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整個大夏朝廷完全壓在李萼的肩膀上,他已經覺得快要到達極限,於是趕快找來自家兩位舅舅,崔無極和崔無慮。
崔無極和崔無慮出自清河崔氏,他們都是李萼的親舅舅,更是殷無咎的嶽母大人崔彩雲之弟。
早年崔無極和崔無慮曾在清河郡做過地方縣令,後來他們兩人看不慣朝廷打壓河北士族,故而選擇辭官而去。
此番李萼親自前來覲見殷無咎,就是想要舉薦崔無極和崔無慮兩人擔任尚書仆射。
大夏朝廷的政事堂設在尚書省,因此尚書仆射位同宰相,有資格決策政務大事。
最主要的是,當初殷無咎能夠拉攏到河北士族的鼎力支持,清河崔氏在後麵不知道出了多少力氣。
自己礙於情麵不能擅自給他們封官晉爵,倒不如答應李萼所請,這樣也算回報清河崔氏。
殷無咎答應征辟崔無極和崔無慮兩人為尚書仆射,作為左膀右臂幫助李萼處理政務。
崔無極為左仆射。
崔無慮為右仆射。
李萼還算能夠知人善用,他把劉晏任命為戶部尚書,同時兼任度支使、鑄錢使和鹽鐵使等重要官職。
任命楊炎為戶部侍郎,讓他跟劉晏兩人主管大夏朝廷的財政部門。
這兩人在曆史上都是曾經擔任過大唐宰相,甚至還互相傾軋陷害。
在這時空他們兩人不僅沒有勢同水火,反而互相配合不錯,看來真是環境改變他人命運和性格。
大夏朝廷的行政製度仍然照搬大唐王朝的三省六部,並且在此之上進行稍微改進,凡是二品以上職事官視同宰相,皆可進入政事堂共同決策朝廷軍機大事。
文官機構主要為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兩院一台。
中書省設有中書令一人(從一品),中書侍郎兩人(從二品),散騎常侍兩人(從三品),主要負責起草詔令。
門下省設有侍中令一人(從一品),左右侍中兩人(從二品),門下侍郎兩人(從三品),主要負責審議詔令與群臣奏章。
尚書省設有尚書令一人(正一品),左右仆射兩人(正二品),左右尚書丞兩人(正三品),主要負責處理朝廷日常事務,統領六部總攬政令。
六部尚書(正三品),六部侍郎(從三品)。
吏部掌管朝廷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官等事務。
戶部掌管國家土地、戶籍、賦稅、貨幣、官員俸祿、財政收支等事務。
禮部掌管朝廷的典章製度、祭禮、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等。
兵部掌管朝廷武將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驛站等事務。
刑部掌管朝廷律度法令、刑獄等日常事務。
工部掌管朝廷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事務。
九寺分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設立寺卿(正三品)和少卿(從三品)。
太常寺掌管皇家宗廟禮儀。
光祿寺掌管朝廷宴席籌備和皇家祭祀活動的膳食供應。
衛尉寺掌管皇家儀仗帳幕。
宗正寺掌管皇家、宗族、外戚的譜牒事務。
太仆寺掌管皇家禦馬之政令事務。
大理寺掌管朝廷刑獄的案件審理,與刑部和禦史台共同構成三大法司體係。
鴻臚寺掌管外邦事務與凶喪之儀。
司農寺掌管朝廷糧食倉庫管理、在京官員之祿米供應等事務。
太府寺掌管皇家賦稅收支和貢物保管等事務。
五監分為秘書監、殿中監、少府監、將作監、都水監,設立正監(正三品)和少監(從三品)。
秘書監與內侍省合並為一,不再使用宦官作為近侍,改由世家貴女和公侯之女,主要負責照顧皇帝和協助管理宮室等事務,同時還要管理圖書與編纂國史。
殿中監掌管朝集禮儀之事,總領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舍、尚輦六局官屬。
少府監掌管皇帝日常收支事務。
將作監掌管負責宮室、宗廟、陵寢建築以及百工事務。
都水監掌管舟船及水運還有全國河道等事務。
兩院一台分別為欽天院、翰林院、禦史台。
欽天院負責推算節氣製定曆法,主官為欽天大學士(從三品)。
翰林院負責陪侍皇帝擔任顧問,主官為翰林大學士(從三品),以世家嫡子和公侯世子充任翰林學士(正五品上)。
禦史台負責監察朝廷官吏事務,隻對皇帝本人進行匯報,設有禦史令一人(從一品),禦史大夫兩人(正三品),禦史中丞四人(正四品上),統領侍禦史和監察禦史。
侍禦史(正五品上),監察彈劾文武百官。
監察禦史(正五品下),巡視郡縣糾正刑獄。
王爵分為親王(正一品)。
公爵分為國公(從一品)、郡公(正二品)。
侯爵分為郡侯(從二品)、縣侯(正三品)、鄉侯(從三品)。
伯爵分為郡伯(正四品上)、縣伯(正四品下)、鄉伯(從四品上)、亭伯(從四品下)。
此番封官晉爵名單如下。
李萼封為驃騎大將軍(武散官,從一品),晉爵趙國公(爵位,從一品)。
王懷忠封為輔國大將軍(武散官,正二品),晉爵太原郡公(爵位,正二品)。
夏無憂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範陽郡侯(爵位,從二品)。
李茂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清河郡侯(爵位,從二品)。
鄭虔封為光祿大夫(文散官,從二品),晉爵滎陽郡侯(爵位,從二品)。
高秀岩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雲中郡侯(爵位,從二品)。
程千裏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上黨郡侯(爵位,從二品)。
崔乾佑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北海郡侯(爵位,從二品)。
趙少卿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彭城郡侯(爵位,從二品)。
劉正臣封為鎮軍大將軍(武散官,從二品),晉爵柳城郡侯(爵位,從二品)。
沈天風封為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正三品),晉爵清池縣侯(爵位,正三品)。
趙長卿封為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正三品),晉爵蘭陵縣侯(爵位,正三品)。
王俌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文散官,正三品),晉爵真定縣侯(爵位,正三品)。
……
一大堆人受到封官晉爵,大唐太守或者防禦使獻城來降尚未為大夏朝廷立下大功者,最多隻能封為郡伯(正四品上)。
殷無咎率先封爵四十八人,其中公侯之位隻有二十人而已,剩下二十八人皆為伯爵之位,而且清一色都是漢人。
本來青州節度副使李歸仁足以封賞,但是他在跟隨主帥崔乾佑經略青州之時,夷狄之性暴露無遺,竟然膽子大到帶著同羅騎兵搶劫當地百姓。
幸虧崔乾佑及時阻止李歸仁,讓他把錢財之物還給百姓們,這才沒有釀成大禍。
本來殷無咎就討厭外族胡人,他在得知此事之後,親自下詔把李歸仁和八千同羅騎兵調到陝郡前線。
李歸仁因此並沒受到封爵,殷無咎隻是加封他為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正三品),給予一個有名無實的階官。
隨著封賞聖旨發下之後,大夏朝廷的政治地位越發穩固,初步具備跟李唐對抗的資本。
“兄長,你辦事我很放心,朕就把大夏朝廷的日常政務托付於你,前線戰場由朕本人禦駕親征!”
殷無咎還不忘記囑托道。
李萼拍著胸脯保證說道:“還請陛下放心,微臣定會坐鎮洛陽穩固後方,絕不讓宵小之徒有機可乘!”
“這些日子多虧鄭老幫我處理朝政,不然我一人豈能支撐得起整個朝堂。”
李萼內心非常感激鄭虔,兩人合作不僅沒有任何嫌隙,反而更加如魚得水。
因為李萼本人事務繁忙,倉促之間總會處理失誤,所以鄭虔身為門下侍中需要負責審核大夏政令,以防止前後矛盾的政令發布。
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整個大夏朝廷完全壓在李萼的肩膀上,他已經覺得快要到達極限,於是趕快找來自家兩位舅舅,崔無極和崔無慮。
崔無極和崔無慮出自清河崔氏,他們都是李萼的親舅舅,更是殷無咎的嶽母大人崔彩雲之弟。
早年崔無極和崔無慮曾在清河郡做過地方縣令,後來他們兩人看不慣朝廷打壓河北士族,故而選擇辭官而去。
此番李萼親自前來覲見殷無咎,就是想要舉薦崔無極和崔無慮兩人擔任尚書仆射。
大夏朝廷的政事堂設在尚書省,因此尚書仆射位同宰相,有資格決策政務大事。
最主要的是,當初殷無咎能夠拉攏到河北士族的鼎力支持,清河崔氏在後麵不知道出了多少力氣。
自己礙於情麵不能擅自給他們封官晉爵,倒不如答應李萼所請,這樣也算回報清河崔氏。
殷無咎答應征辟崔無極和崔無慮兩人為尚書仆射,作為左膀右臂幫助李萼處理政務。
崔無極為左仆射。
崔無慮為右仆射。
李萼還算能夠知人善用,他把劉晏任命為戶部尚書,同時兼任度支使、鑄錢使和鹽鐵使等重要官職。
任命楊炎為戶部侍郎,讓他跟劉晏兩人主管大夏朝廷的財政部門。
這兩人在曆史上都是曾經擔任過大唐宰相,甚至還互相傾軋陷害。
在這時空他們兩人不僅沒有勢同水火,反而互相配合不錯,看來真是環境改變他人命運和性格。
大夏朝廷的行政製度仍然照搬大唐王朝的三省六部,並且在此之上進行稍微改進,凡是二品以上職事官視同宰相,皆可進入政事堂共同決策朝廷軍機大事。
文官機構主要為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兩院一台。
中書省設有中書令一人(從一品),中書侍郎兩人(從二品),散騎常侍兩人(從三品),主要負責起草詔令。
門下省設有侍中令一人(從一品),左右侍中兩人(從二品),門下侍郎兩人(從三品),主要負責審議詔令與群臣奏章。
尚書省設有尚書令一人(正一品),左右仆射兩人(正二品),左右尚書丞兩人(正三品),主要負責處理朝廷日常事務,統領六部總攬政令。
六部尚書(正三品),六部侍郎(從三品)。
吏部掌管朝廷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官等事務。
戶部掌管國家土地、戶籍、賦稅、貨幣、官員俸祿、財政收支等事務。
禮部掌管朝廷的典章製度、祭禮、學校、科舉和外事活動等。
兵部掌管朝廷武將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驛站等事務。
刑部掌管朝廷律度法令、刑獄等日常事務。
工部掌管朝廷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事務。
九寺分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設立寺卿(正三品)和少卿(從三品)。
太常寺掌管皇家宗廟禮儀。
光祿寺掌管朝廷宴席籌備和皇家祭祀活動的膳食供應。
衛尉寺掌管皇家儀仗帳幕。
宗正寺掌管皇家、宗族、外戚的譜牒事務。
太仆寺掌管皇家禦馬之政令事務。
大理寺掌管朝廷刑獄的案件審理,與刑部和禦史台共同構成三大法司體係。
鴻臚寺掌管外邦事務與凶喪之儀。
司農寺掌管朝廷糧食倉庫管理、在京官員之祿米供應等事務。
太府寺掌管皇家賦稅收支和貢物保管等事務。
五監分為秘書監、殿中監、少府監、將作監、都水監,設立正監(正三品)和少監(從三品)。
秘書監與內侍省合並為一,不再使用宦官作為近侍,改由世家貴女和公侯之女,主要負責照顧皇帝和協助管理宮室等事務,同時還要管理圖書與編纂國史。
殿中監掌管朝集禮儀之事,總領尚食、尚藥、尚衣、尚舍、尚舍、尚輦六局官屬。
少府監掌管皇帝日常收支事務。
將作監掌管負責宮室、宗廟、陵寢建築以及百工事務。
都水監掌管舟船及水運還有全國河道等事務。
兩院一台分別為欽天院、翰林院、禦史台。
欽天院負責推算節氣製定曆法,主官為欽天大學士(從三品)。
翰林院負責陪侍皇帝擔任顧問,主官為翰林大學士(從三品),以世家嫡子和公侯世子充任翰林學士(正五品上)。
禦史台負責監察朝廷官吏事務,隻對皇帝本人進行匯報,設有禦史令一人(從一品),禦史大夫兩人(正三品),禦史中丞四人(正四品上),統領侍禦史和監察禦史。
侍禦史(正五品上),監察彈劾文武百官。
監察禦史(正五品下),巡視郡縣糾正刑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