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絲綢之路經濟帶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 作者:逍遙七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北庭都護府,金滿城。
校場上整整齊齊站著兩萬唐軍,旁邊陳列著十萬匹絹帛,李俶身穿甲胄站在將士們的麵前。
他發表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講:“將士們,這些年來我們李家所用非人,導致逆胡叛亂,社稷淪喪,致使諸位流亡至此,害得你們不得不與父母訣別,朕實在是愧對你們。”
“現在朕準許你們返回老家,若有願意回去,就把這些絹帛拿去作為路上盤纏,你們回到中原後見到父母,請轉達朕對他們的問候。”
在這番真情告白中,兩萬唐軍能夠真切感受到李俶的誠意,將士們不約而同流下眼淚,齊聲高呼:“臣等無論生死,決意跟隨陛下,此生絕不敢有二心!”
“朕在此感謝你們!”
李俶聲淚俱下有些激動說道:“既然你們願意跟隨朕,那也請上來領取絹帛吧。”
兩萬唐軍跟著李俶經曆太多的生離死別,牢騷怪話早已消失,再也沒人咒罵他,更沒人吵著要回中原。
當然能夠取得這麽好的安撫效果,這些都要歸功李泌。
李俶在登基繼位後,他接受李泌提議帶兵前往北庭都護府的金滿城,借機拿下周逸這個北庭節度留後,又把瀚海軍一萬精銳盡數充為禁軍。
因為李俶得到瀚海軍的鼎力支持,所以他才能在北庭都護府站穩腳跟。
跟隨李俶來到北庭都護府還有很多年輕女眷,這些女眷都是流亡百官的家人,在失去依靠後便選擇嫁給唐軍將士。
隨著北庭都護府的金滿城湧入這麽多人,李俶親自帶著唐軍將士進行擴建,並且在此屯田放牧休養生息。
北庭都護府下轄金滿、蒲類、輪台三縣。
金滿城背靠天山處於兩河之間,擴建後城池麵積達到六百多萬平方米,長寬約在兩千五百米,城市布局清晰可見,大致分為皇城、內城、外城三重結構。
皇城便是早期修築的金滿城,內城乃是後期為了安置瀚海軍而擴建,外城就是這幾年來新建而成,從而形成較為罕見的三重城。
目前金滿縣居住著十幾萬人,再加上這裏處於絲綢之路,各地來往商隊甚多,因而創造出較為繁華的商業貿易。
涼州商人經常會跑去長安或者洛陽采購絹帛、瓷器、茶葉、鐵器等中原特產,再把這些東西運到北庭都護府的金滿城,高價販賣給西域胡商。
值得一提,絹帛乃是絲織物的總稱,主要分為絹布和綢緞兩種類型。
例如洛陽城一匹綢緞八百錢,涼州商人帶到北庭都護府的金滿城,加價到八千錢都能輕易販賣出去,再由西域胡商繼續加價賣給大食商人,最後賣到歐洲堪比同等重量的黃金。
而這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
金滿城正好處於絲綢之路的北道起點,西域胡商都會聚集於此,李俶對於進出貨物一律按照值百抽十進行征稅,故而才能通過商稅為唐軍將士提供大量軍資。
這次李俶非常大方賞賜十萬匹絹帛,兩萬唐軍每人可以分得五匹絹帛,折算下來至少也有三四萬錢,這對普通士兵來說更是巨額收入。
賞賜完畢,兩萬唐軍心滿意足進行散場。
李俶略微感歎對著李元忠說道:“李將軍,朕還有機會複興大唐社稷嗎?”
這個李元忠原名叫做曹令忠。
昔日河西唐軍發生嘩變,曹令忠及時帶著禁軍將士護送李俶離開。
在李俶登基繼位後,他感念曹令忠對自己的救命之恩,於是賜改姓名為李元忠,並且任命他為北庭節度使。
李元忠麵色嚴肅說道:“隻要陛下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總有一天定能會複興大唐社稷。”
“哎,不知這天何時才能到來!”
李俶唉聲歎氣說道。
他認為複興大唐社稷的機會微乎其微,除非大夏朝廷發生內亂,隻有這樣西域唐軍才能東征。
由於涼州商人經常來到金滿城從事貿易,所以李俶能從商人身上得到很多大夏朝廷的信息。
在大夏朝廷沒有發生內亂之前,李俶隻能蟄伏下來積蓄力量,他對西域漢人進行編戶齊民,編有七萬六千戶,大約四十五萬人。
李俶和李倓兄弟兩人商量過後,他們決定廢除募兵製,轉而重新實施府兵製。
募兵製對於西域唐軍來說負擔太重,反觀府兵製不用發放軍餉,府兵們自備弓矢衣糧,隻管打仗不納賦稅。
西域漢人累計有一百個折衝府,每個折衝府兵力一千人,使得兵力數量達到十萬人馬,沿著天山北麓的綠洲一字排開,正好位於絲綢之路的北道路線。
或許大家懷疑西域漢人真有這麽多嗎?不妨讓我給你來捋一捋。
大唐朝廷在西域地區設有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兩大都護府的分界線就是天山。
天山以南屬於安西都護府。
天山以北屬於北庭都護府。
安西節度使下轄焉耆、龜茲、疏勒、於闐四大軍鎮,統轄鎮兵兩萬四千人,另外還有於術守捉、榆林守捉、龍泉守捉、東夷僻守捉、西夷僻守捉、赤岸守捉、蔥嶺守捉、蘭城守捉、坎城守捉等九個守捉城。
北庭節度使下轄瀚海、天山、伊吾三軍,統轄鎮兵兩萬人,另外還有羅護守捉、赤亭守捉、張三守捉、獨山守捉、沙缽守捉、馮洛守捉、耶勒守捉、俱六守捉、張堡守捉、烏宰守捉、葉河守捉、黑水守捉、東林守捉、西林守捉等十四個守捉城。
每個守捉城都有數千漢人戍卒,下轄若幹烽燧和戍堡,主要負責屯田戍邊,保護絲綢之路的商人安全,同時還是西域唐軍的預備役。
西域漢人刨除軍鎮和守捉城,還有上百個規模較小的城和鎮,每個地方亦有數百漢人戍卒。
唐代邊兵守戍者,大者稱軍,小者稱守捉、城、鎮。
一直以來,西域唐軍所募之兵皆從屯田戍卒裏麵進行征召,這些將士常年訓練枕戈待旦,本質就是精銳老卒,隻需稍微整訓便能形成戰鬥力。
昔日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在怛羅斯慘敗之後,封常清直接從屯田戍卒招募士兵,從而快速重組安西軍,而非跑回中原招兵買馬。
曆史上大唐朝廷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安西和北庭兩大藩鎮的精銳唐軍先後都被抽走,西域唐軍能夠在各方勢力圍攻下孤守五十餘年,足以證明西域漢人肯定不少。
校場上整整齊齊站著兩萬唐軍,旁邊陳列著十萬匹絹帛,李俶身穿甲胄站在將士們的麵前。
他發表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講:“將士們,這些年來我們李家所用非人,導致逆胡叛亂,社稷淪喪,致使諸位流亡至此,害得你們不得不與父母訣別,朕實在是愧對你們。”
“現在朕準許你們返回老家,若有願意回去,就把這些絹帛拿去作為路上盤纏,你們回到中原後見到父母,請轉達朕對他們的問候。”
在這番真情告白中,兩萬唐軍能夠真切感受到李俶的誠意,將士們不約而同流下眼淚,齊聲高呼:“臣等無論生死,決意跟隨陛下,此生絕不敢有二心!”
“朕在此感謝你們!”
李俶聲淚俱下有些激動說道:“既然你們願意跟隨朕,那也請上來領取絹帛吧。”
兩萬唐軍跟著李俶經曆太多的生離死別,牢騷怪話早已消失,再也沒人咒罵他,更沒人吵著要回中原。
當然能夠取得這麽好的安撫效果,這些都要歸功李泌。
李俶在登基繼位後,他接受李泌提議帶兵前往北庭都護府的金滿城,借機拿下周逸這個北庭節度留後,又把瀚海軍一萬精銳盡數充為禁軍。
因為李俶得到瀚海軍的鼎力支持,所以他才能在北庭都護府站穩腳跟。
跟隨李俶來到北庭都護府還有很多年輕女眷,這些女眷都是流亡百官的家人,在失去依靠後便選擇嫁給唐軍將士。
隨著北庭都護府的金滿城湧入這麽多人,李俶親自帶著唐軍將士進行擴建,並且在此屯田放牧休養生息。
北庭都護府下轄金滿、蒲類、輪台三縣。
金滿城背靠天山處於兩河之間,擴建後城池麵積達到六百多萬平方米,長寬約在兩千五百米,城市布局清晰可見,大致分為皇城、內城、外城三重結構。
皇城便是早期修築的金滿城,內城乃是後期為了安置瀚海軍而擴建,外城就是這幾年來新建而成,從而形成較為罕見的三重城。
目前金滿縣居住著十幾萬人,再加上這裏處於絲綢之路,各地來往商隊甚多,因而創造出較為繁華的商業貿易。
涼州商人經常會跑去長安或者洛陽采購絹帛、瓷器、茶葉、鐵器等中原特產,再把這些東西運到北庭都護府的金滿城,高價販賣給西域胡商。
值得一提,絹帛乃是絲織物的總稱,主要分為絹布和綢緞兩種類型。
例如洛陽城一匹綢緞八百錢,涼州商人帶到北庭都護府的金滿城,加價到八千錢都能輕易販賣出去,再由西域胡商繼續加價賣給大食商人,最後賣到歐洲堪比同等重量的黃金。
而這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
金滿城正好處於絲綢之路的北道起點,西域胡商都會聚集於此,李俶對於進出貨物一律按照值百抽十進行征稅,故而才能通過商稅為唐軍將士提供大量軍資。
這次李俶非常大方賞賜十萬匹絹帛,兩萬唐軍每人可以分得五匹絹帛,折算下來至少也有三四萬錢,這對普通士兵來說更是巨額收入。
賞賜完畢,兩萬唐軍心滿意足進行散場。
李俶略微感歎對著李元忠說道:“李將軍,朕還有機會複興大唐社稷嗎?”
這個李元忠原名叫做曹令忠。
昔日河西唐軍發生嘩變,曹令忠及時帶著禁軍將士護送李俶離開。
在李俶登基繼位後,他感念曹令忠對自己的救命之恩,於是賜改姓名為李元忠,並且任命他為北庭節度使。
李元忠麵色嚴肅說道:“隻要陛下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總有一天定能會複興大唐社稷。”
“哎,不知這天何時才能到來!”
李俶唉聲歎氣說道。
他認為複興大唐社稷的機會微乎其微,除非大夏朝廷發生內亂,隻有這樣西域唐軍才能東征。
由於涼州商人經常來到金滿城從事貿易,所以李俶能從商人身上得到很多大夏朝廷的信息。
在大夏朝廷沒有發生內亂之前,李俶隻能蟄伏下來積蓄力量,他對西域漢人進行編戶齊民,編有七萬六千戶,大約四十五萬人。
李俶和李倓兄弟兩人商量過後,他們決定廢除募兵製,轉而重新實施府兵製。
募兵製對於西域唐軍來說負擔太重,反觀府兵製不用發放軍餉,府兵們自備弓矢衣糧,隻管打仗不納賦稅。
西域漢人累計有一百個折衝府,每個折衝府兵力一千人,使得兵力數量達到十萬人馬,沿著天山北麓的綠洲一字排開,正好位於絲綢之路的北道路線。
或許大家懷疑西域漢人真有這麽多嗎?不妨讓我給你來捋一捋。
大唐朝廷在西域地區設有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兩大都護府的分界線就是天山。
天山以南屬於安西都護府。
天山以北屬於北庭都護府。
安西節度使下轄焉耆、龜茲、疏勒、於闐四大軍鎮,統轄鎮兵兩萬四千人,另外還有於術守捉、榆林守捉、龍泉守捉、東夷僻守捉、西夷僻守捉、赤岸守捉、蔥嶺守捉、蘭城守捉、坎城守捉等九個守捉城。
北庭節度使下轄瀚海、天山、伊吾三軍,統轄鎮兵兩萬人,另外還有羅護守捉、赤亭守捉、張三守捉、獨山守捉、沙缽守捉、馮洛守捉、耶勒守捉、俱六守捉、張堡守捉、烏宰守捉、葉河守捉、黑水守捉、東林守捉、西林守捉等十四個守捉城。
每個守捉城都有數千漢人戍卒,下轄若幹烽燧和戍堡,主要負責屯田戍邊,保護絲綢之路的商人安全,同時還是西域唐軍的預備役。
西域漢人刨除軍鎮和守捉城,還有上百個規模較小的城和鎮,每個地方亦有數百漢人戍卒。
唐代邊兵守戍者,大者稱軍,小者稱守捉、城、鎮。
一直以來,西域唐軍所募之兵皆從屯田戍卒裏麵進行征召,這些將士常年訓練枕戈待旦,本質就是精銳老卒,隻需稍微整訓便能形成戰鬥力。
昔日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在怛羅斯慘敗之後,封常清直接從屯田戍卒招募士兵,從而快速重組安西軍,而非跑回中原招兵買馬。
曆史上大唐朝廷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安西和北庭兩大藩鎮的精銳唐軍先後都被抽走,西域唐軍能夠在各方勢力圍攻下孤守五十餘年,足以證明西域漢人肯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