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沈天風之死(下)
大唐:從安史之亂開始逐鹿天下 作者:逍遙七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沈天風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他才把多年以來的心裏話全說出來。
換做其他古代皇帝或許會忌憚沈天風這類漢人世家的將門子弟,但是殷無咎不僅沒有表現出顧慮畏懼,他反而露出欣慰笑容說道:“俗話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若是我輩辛苦耕耘共創大業,卻讓無功之人坐享其成,那這天下豈有不亡的道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奈何自古以來多少君王都不懂得這個簡單道理,因此才會出現那麽多兔死狗烹之事。”
沈天風聽聞此言頓時淚流滿麵。
這是他一直以來想說,但怎麽也說不出口的話。
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明白人,眼睜睜看著糊塗人幹蠢事而又無能為力。
時光既不能倒流,人生也不能重來。
這也難怪沈天風一直以來會活得那麽痛苦,他參軍以來跟隨過太多名將,親眼見到諸如李禕和王忠嗣這種盛唐名將難以善終,這在他內心中留下極大震撼。
李禕和王忠嗣之所以沒有起兵造反,那是因為他們都是漢人,從小接受忠君愛國的思想,自然不會因一腔憤懣而禍亂天下。
安祿山跟他們兩人完全不同,此人出身粟特雜胡,他的身上也不可能像漢家兒郎那樣擁有忠君愛國的思想。
更何況安祿山年少時期混跡邊境地區,他每天遊走在刀劍之上,潛移默化會養成孤狼般的性格,故而性情極為狡詐,因此狗急跳牆起兵造反就在情理之中。
昔日沈天風在擔任雍州節度使的時候,兩個監軍在背後對他攻訐詆毀,就連尚書令李茂都懷疑他存在反意。
本來沈天風一腔憤懣想要起兵造反,幸好李光弼對他及時勸諫,這才沒有像安祿山那樣禍亂天下。
這些都要歸功殷無咎立國以來從未殺過勳爵功臣,沈天風才敢冒著生命危險入朝覲見,君臣之間得以重新建立信任。
但凡殷無咎濫殺過勳爵功臣,那麽沈天風絕對不會聽從李光弼的勸諫,他寧可舍得一身剮,那也要把皇帝拉下馬。
殷無咎常年混跡在軍隊中,他非常清楚沈天風的極端思想,於是語重心長安慰道:“老愛卿,朕完全能理解你的心情,朕向你發誓永遠不會行兔死狗烹之事。”
“有陛下此言……老臣死而無憾矣……”
沈天風臉上擠出最後一抹微笑,他就這樣悄無聲息死在殷無咎的麵前。
“父親……父親……父親……”
沈楓抱著自家父親遺體泣不成聲。
驃騎大將軍、雍國公沈天風,薨於神武十五年九月二十,享年六十五歲。
殷無咎親自下詔為沈天風追贈太尉,諡號忠武,配享太廟陪葬皇陵,其子沈楓世襲雍國公爵位。
大夏建國以來冊封過十二位國公,分別為趙國公李萼、齊國公李茂、涼國公崔乾佑、梁國公薛嵩、雍國公沈天風、韓國公鄭虔、楚國公趙少卿、越國公趙長卿,遼國公郭子儀、燕國公李光弼、晉國公夏無憂、榮國公王懷忠。
如今大夏朝廷已有六位國公先後逝世。
韓國公鄭虔。
齊國公李茂。
燕國公李光弼。
楚國公趙少卿。
越國公趙長卿。
雍國公沈天風。
趙少卿和趙長卿兄弟兩人同樣在今年病逝,這對大夏朝廷來說乃是巨大打擊。
紫微宮,貞觀殿。
殷無咎一臉疲憊回到寢宮之中,他不禁淚流滿麵低聲哭道:“短短一兩年時間,燕國公、楚國公、越國公、雍國公四人紛紛離朕而去。”
兩位皇後同樣感到非常悲傷,李英娥替他抹掉眼淚勸諫道:“陛下請勿過度傷心。”
“無妨,皇後不必擔心朕的身體。”
殷無咎麵露苦笑擺了擺手說道:“自從四弟病逝之後,朕對於生死之事早就看開啦。”
“夫君至今還忘不了四弟嗎?”
李英娥和李慕娥姐妹兩人齊聲問道。
殷無咎幹脆躺倒龍床上,他的臉上露出複雜之色:“朕怎麽可能會忘記他,要是四弟消失在朕的心裏,那他就等於真的死了。”
“是啊,死亡不是終點,被人遺忘才是。”
李英娥眼眶瞬間通紅起來,她的眼睛不知不覺變得濕潤。
齊國公李茂死得實在太早,完全打亂殷無咎的規劃部署,這也是李萼所始料未及的事情。
當年李茂接替兄長李萼出任尚書令,完美實現平穩交接權力,這才使得趙郡李氏和清河崔氏沒有反抗。
以前李萼在朝廷擔任尚書令的時候,他還兼任著中書令,自己弟弟李茂在外統禦軍事,又有兩個舅舅分別擔任左右仆射,充分利用趙郡李氏和清河崔氏的門生、故吏、親信、朋黨乃至旁支族人,從而組成牢不可破的執政體係。
後來殷無咎調整宰相們的人事任命,他拆解掉趙郡李氏和清河崔氏的執政體係,再通過科舉選拔和軍功入仕,一鼓作氣提拔大量官員進行替換。
李茂暴斃對於整個趙郡李氏屬於毀滅打擊。
一直以來,李萼和李茂兄弟兩人一個在內執掌政務,一個在外統禦軍事,從而形成至高無上的雙重權力架構,因此趙郡李氏才是名副其實的執政門閥。
隨著李茂突然逝世離去,趙郡李氏再也不是名副其實的執政門閥,一夜之間變回正常的世家大族。
以前李萼麵對自家弟弟出任尚書令,他還願意跟著李茂分享權力,換做別人他又豈肯善罷甘休。
因此李萼重返洛陽擔任尚書令後,他立刻把放出去的權力收回來,重新確立牢不可破的執政地位,個人威望相比以前有增無減。
殷無咎礙於情麵不能隨便解除李萼的尚書令,他必須等到太後娘娘崔彩雲逝世後,那麽才能名正言順收回大權。
崔彩雲乃是李萼的親生母親,父母逝世於情於理都要辭去官職服喪三年,故而殷無咎才敢放任李萼執掌大權。
最重要的是,無論李萼在朝堂上如何折騰,他也不可能再把趙郡李氏變為執政門閥。
換做其他古代皇帝或許會忌憚沈天風這類漢人世家的將門子弟,但是殷無咎不僅沒有表現出顧慮畏懼,他反而露出欣慰笑容說道:“俗話說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若是我輩辛苦耕耘共創大業,卻讓無功之人坐享其成,那這天下豈有不亡的道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奈何自古以來多少君王都不懂得這個簡單道理,因此才會出現那麽多兔死狗烹之事。”
沈天風聽聞此言頓時淚流滿麵。
這是他一直以來想說,但怎麽也說不出口的話。
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明白人,眼睜睜看著糊塗人幹蠢事而又無能為力。
時光既不能倒流,人生也不能重來。
這也難怪沈天風一直以來會活得那麽痛苦,他參軍以來跟隨過太多名將,親眼見到諸如李禕和王忠嗣這種盛唐名將難以善終,這在他內心中留下極大震撼。
李禕和王忠嗣之所以沒有起兵造反,那是因為他們都是漢人,從小接受忠君愛國的思想,自然不會因一腔憤懣而禍亂天下。
安祿山跟他們兩人完全不同,此人出身粟特雜胡,他的身上也不可能像漢家兒郎那樣擁有忠君愛國的思想。
更何況安祿山年少時期混跡邊境地區,他每天遊走在刀劍之上,潛移默化會養成孤狼般的性格,故而性情極為狡詐,因此狗急跳牆起兵造反就在情理之中。
昔日沈天風在擔任雍州節度使的時候,兩個監軍在背後對他攻訐詆毀,就連尚書令李茂都懷疑他存在反意。
本來沈天風一腔憤懣想要起兵造反,幸好李光弼對他及時勸諫,這才沒有像安祿山那樣禍亂天下。
這些都要歸功殷無咎立國以來從未殺過勳爵功臣,沈天風才敢冒著生命危險入朝覲見,君臣之間得以重新建立信任。
但凡殷無咎濫殺過勳爵功臣,那麽沈天風絕對不會聽從李光弼的勸諫,他寧可舍得一身剮,那也要把皇帝拉下馬。
殷無咎常年混跡在軍隊中,他非常清楚沈天風的極端思想,於是語重心長安慰道:“老愛卿,朕完全能理解你的心情,朕向你發誓永遠不會行兔死狗烹之事。”
“有陛下此言……老臣死而無憾矣……”
沈天風臉上擠出最後一抹微笑,他就這樣悄無聲息死在殷無咎的麵前。
“父親……父親……父親……”
沈楓抱著自家父親遺體泣不成聲。
驃騎大將軍、雍國公沈天風,薨於神武十五年九月二十,享年六十五歲。
殷無咎親自下詔為沈天風追贈太尉,諡號忠武,配享太廟陪葬皇陵,其子沈楓世襲雍國公爵位。
大夏建國以來冊封過十二位國公,分別為趙國公李萼、齊國公李茂、涼國公崔乾佑、梁國公薛嵩、雍國公沈天風、韓國公鄭虔、楚國公趙少卿、越國公趙長卿,遼國公郭子儀、燕國公李光弼、晉國公夏無憂、榮國公王懷忠。
如今大夏朝廷已有六位國公先後逝世。
韓國公鄭虔。
齊國公李茂。
燕國公李光弼。
楚國公趙少卿。
越國公趙長卿。
雍國公沈天風。
趙少卿和趙長卿兄弟兩人同樣在今年病逝,這對大夏朝廷來說乃是巨大打擊。
紫微宮,貞觀殿。
殷無咎一臉疲憊回到寢宮之中,他不禁淚流滿麵低聲哭道:“短短一兩年時間,燕國公、楚國公、越國公、雍國公四人紛紛離朕而去。”
兩位皇後同樣感到非常悲傷,李英娥替他抹掉眼淚勸諫道:“陛下請勿過度傷心。”
“無妨,皇後不必擔心朕的身體。”
殷無咎麵露苦笑擺了擺手說道:“自從四弟病逝之後,朕對於生死之事早就看開啦。”
“夫君至今還忘不了四弟嗎?”
李英娥和李慕娥姐妹兩人齊聲問道。
殷無咎幹脆躺倒龍床上,他的臉上露出複雜之色:“朕怎麽可能會忘記他,要是四弟消失在朕的心裏,那他就等於真的死了。”
“是啊,死亡不是終點,被人遺忘才是。”
李英娥眼眶瞬間通紅起來,她的眼睛不知不覺變得濕潤。
齊國公李茂死得實在太早,完全打亂殷無咎的規劃部署,這也是李萼所始料未及的事情。
當年李茂接替兄長李萼出任尚書令,完美實現平穩交接權力,這才使得趙郡李氏和清河崔氏沒有反抗。
以前李萼在朝廷擔任尚書令的時候,他還兼任著中書令,自己弟弟李茂在外統禦軍事,又有兩個舅舅分別擔任左右仆射,充分利用趙郡李氏和清河崔氏的門生、故吏、親信、朋黨乃至旁支族人,從而組成牢不可破的執政體係。
後來殷無咎調整宰相們的人事任命,他拆解掉趙郡李氏和清河崔氏的執政體係,再通過科舉選拔和軍功入仕,一鼓作氣提拔大量官員進行替換。
李茂暴斃對於整個趙郡李氏屬於毀滅打擊。
一直以來,李萼和李茂兄弟兩人一個在內執掌政務,一個在外統禦軍事,從而形成至高無上的雙重權力架構,因此趙郡李氏才是名副其實的執政門閥。
隨著李茂突然逝世離去,趙郡李氏再也不是名副其實的執政門閥,一夜之間變回正常的世家大族。
以前李萼麵對自家弟弟出任尚書令,他還願意跟著李茂分享權力,換做別人他又豈肯善罷甘休。
因此李萼重返洛陽擔任尚書令後,他立刻把放出去的權力收回來,重新確立牢不可破的執政地位,個人威望相比以前有增無減。
殷無咎礙於情麵不能隨便解除李萼的尚書令,他必須等到太後娘娘崔彩雲逝世後,那麽才能名正言順收回大權。
崔彩雲乃是李萼的親生母親,父母逝世於情於理都要辭去官職服喪三年,故而殷無咎才敢放任李萼執掌大權。
最重要的是,無論李萼在朝堂上如何折騰,他也不可能再把趙郡李氏變為執政門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