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燕大伯,我這裏還有個插秧機,你看能不能做出來。”
商量好麥釤的製作,阮青青把腦子裏想到的華夏廣西65-2型水稻插秧機的大概模型給畫了出來。
廣西65-2型水稻插秧機是人力夾式水稻插秧機,主要用於水稻裸根秧苗的栽插。它體型小,重量輕。一台機子淨重24公斤,其外形尺寸長34寸、寬39寸、高227分。一個人就能背著走,平原山地都適合使用。
兩人一機,一天可插秧4~5畝田,最重要的是漏苗、傷苗、勾苗率都極低,均勻度合率高。結構不複雜,容易掌握。
“燕大伯,這種插秧機是鐵木結構,分為機架、秧門板、秧箱、秧箱移動機構、壓秧板及深淺調節板等7大部分組成。
其中機架是鐵木結構,由船底(木結構)和支架(管套裝拆式)組成。
船底是工作過程的滑行麵,具有載重和平土作用,支架用以裝配秧夾架、秧門板、秧箱移動機構等組件,它由前後橫梁,左右斜撐和滾輪架組成,並由四個連接板與船底連接。前橫梁上的方向操縱杆,用以操縱機子的前進方向。
秧夾架是由曲軸搖臂、分插秧操縱杆、秧夾板、秧夾、開關機構等主要構件組成。
通過分插秧操縱杆、開關機構等控製秧夾在工作過程中的啟閉運動操縱杆上端有曲軸與機架相連接,兩側的搖臂滑槽卡在搖臂滾輪上,工作時前後擺動,使秧夾依照“7”形的軌跡運動,往複不斷地進行分擂秧工作。
秧門板,板上開有6個秧門,上部裝有秧門調節片以調節喇叭形缺口的大小。工作時,它強使秧苗清楚地分開,以保證分秧的均勻度。
安裝時,把秧門板連接鐵放在機架左右斜撐連接座的位置,穿上螺釘,擰緊螺母時注意放調節墊片,兩麵加放兩分厚的墊圈。
秧箱是由弧形底板、側板、攔秧杆、攔秧杆支柱、滑板、墊鐵等構件組成。
工作時,用它裝好秧苗,將其背麵墊鐵卡入秧箱移動杆卡耳,滑板放在滾輪架上,由移動機構帶動左右移動,完成橫向送秧,由壓秧板、機子的振動、秧苗移動等作用,使秧苗沿弧形底板下滑,完成縱向送秧,這樣供秧夾連續取秧。
箱移動機構是裝在機架後梁上。工作時依靠秧夾架下插的衝力作用,通過擺杆、連杆、滑板、棘齒、齒條和移動杆等的聯動作用,帶動秧箱左右往複間歇移動(其中靠棘齒與左右換向板的碰撞達到換向),使熱夾在固定位置上均勻取秧。”
燕曲風以及旁邊的燕澤辰對照著圖聽阮青青講解,他們都聽得很認真。
聽完阮青青的講解,燕曲風凝眉道:“這個機子做起來要花費點功夫,我甚至可以全部用木頭來做,但是一些易磨損的零件用木材來做壞得快。我這邊建議最好還是用鐵來做,畢竟這是一台精細的機子,做起來很是費功夫,頻繁更換零件,成本高不說也容易耽誤事。”
他沉吟半晌,“要不這樣,我先將大部件做好,那些易損耗的零件能用鐵做的就用鐵。實在沒條件做,就用木製的。”
阮青青點了點頭,“暫時就這樣吧!我去跟傅大人探探口風,看能不能搞到些鐵。”
因為關係到收種,傅元昊聽完阮青青的訴求後,給她指定了一家鐵匠鋪並勻了一批鐵專門給她造農具用。
在麥收前半個月,沈郅醉和章丘明帶領著從清水縣征過來的兩萬士兵奔向西裕關。
阮青青家倒是沒有名額,但是老宅那邊有三個名額,分別去的是大房的阮世猛、二房的阮世升以及三房阮世富。
應征的人一走,棗子嶺也沉寂了好一陣子。大家將悲傷掩在心底,麻木地忙碌著。
直到麥收開始,村子裏才真正有了活力。
有了麥釤的協助,大家割麥子的速度果真較之前迅速了不少。尤其是那些很快就掌握技巧的村民割起來相當迅速。
阮萬金和他兒子阮世強搭配,一天就將20畝地的小麥收割完了,當時就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有那些精明的人,麥子也不割了,直接請阮萬金父子倆幫他們割麥子,他們付點報酬然後騰出人手整地,幹其他的。
阮青青這邊劉義和馮雲掌握得也很快,五十畝地的小麥,被他倆花兩天的時間就給全部收割完畢。
阮青青見速度這樣快,也不用牛車拉割好的麥子了,直接將家裏的兩匹馬套上車架,牽到地裏去拉麥子。
空下來的麥地撿拾過兩輪麥穗後,立即將犁套上牛,翻起地來,準備種夏玉米。
棗子嶺裏的眾人從來沒有一次收麥子收得像今年這般快速過癮。
大家在打穀場上碾麥子休息間隙在議論,“青青那丫頭如果再搞出來直接可以脫麥粒的脫粒機,咱們這種地的可就輕鬆多了。這播種時有三腳簍車幫忙打窩、丟種子以及蓋土,一氣嗬成,割麥子時有麥釤,再脫粒時有脫粒機,我們都不用費什麽事,就平時除除草、施施肥,不要太快活!”
阮青青倒是也想將脫粒機搞出來,但是脫粒機比較複雜,需要電機。這個東西在這個農耕時代搞出來,那是想都不要想。
清水縣乃至廬臨府的老百姓都在享受著麥釤這一工具帶來的便利。麥子從收割到收藏全過程花費時間不到十天,這是以往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
小麥一搶收完,大家立即忙著搶種晚稻。田收拾好後,阮青青等人將插秧機往田裏一擺,大夥兒就跟打了雞血似的,都跑到田裏去瞧熱鬧。
隻見兩人輪換操作機子,那秧苗自動地往田裏插,一次性可以插五行,速度快得飛起。
最重要的是還不用彎腰。
瞧熱鬧的眾人直接沸騰了。
“神器!真乃是神器也!”
“如此一來,家裏人手少的人家田裏隻需安排一人操作機子,其他人負責拔秧和擔秧苗至水田裏就行。這樣可大大的減少勞作時間。真是妙啊!”
“可惜這樣的機子燕木匠做的不多,不然一家一台,都不用我家當家的伸手,我就能操作機子,插秧和送秧這兩樣活我家兩個孩子也能幹得了。”
“對對,這機子操作簡單好學,極其節省人力和時間。”
大家都極為讚同。
“機子少也沒事,我們派一些操作熟練的人給大夥播種,到時候大家按播種麵積給幫忙的人一些報酬就行!”阮青青建議道。
“這個可行!就是這報酬可不可以少一點,若是按以往的價算,我們也沒有享受到什麽實質性的實惠!”
“對對!”
“我看這機子的效率至少是以前的兩倍,操作人卻比之前插秧的方式要輕鬆得多。依我之見那就照以前一半的價格給吧!這樣大家都獲得了實惠。”有人建議。
“這個建議不錯!”
商量好麥釤的製作,阮青青把腦子裏想到的華夏廣西65-2型水稻插秧機的大概模型給畫了出來。
廣西65-2型水稻插秧機是人力夾式水稻插秧機,主要用於水稻裸根秧苗的栽插。它體型小,重量輕。一台機子淨重24公斤,其外形尺寸長34寸、寬39寸、高227分。一個人就能背著走,平原山地都適合使用。
兩人一機,一天可插秧4~5畝田,最重要的是漏苗、傷苗、勾苗率都極低,均勻度合率高。結構不複雜,容易掌握。
“燕大伯,這種插秧機是鐵木結構,分為機架、秧門板、秧箱、秧箱移動機構、壓秧板及深淺調節板等7大部分組成。
其中機架是鐵木結構,由船底(木結構)和支架(管套裝拆式)組成。
船底是工作過程的滑行麵,具有載重和平土作用,支架用以裝配秧夾架、秧門板、秧箱移動機構等組件,它由前後橫梁,左右斜撐和滾輪架組成,並由四個連接板與船底連接。前橫梁上的方向操縱杆,用以操縱機子的前進方向。
秧夾架是由曲軸搖臂、分插秧操縱杆、秧夾板、秧夾、開關機構等主要構件組成。
通過分插秧操縱杆、開關機構等控製秧夾在工作過程中的啟閉運動操縱杆上端有曲軸與機架相連接,兩側的搖臂滑槽卡在搖臂滾輪上,工作時前後擺動,使秧夾依照“7”形的軌跡運動,往複不斷地進行分擂秧工作。
秧門板,板上開有6個秧門,上部裝有秧門調節片以調節喇叭形缺口的大小。工作時,它強使秧苗清楚地分開,以保證分秧的均勻度。
安裝時,把秧門板連接鐵放在機架左右斜撐連接座的位置,穿上螺釘,擰緊螺母時注意放調節墊片,兩麵加放兩分厚的墊圈。
秧箱是由弧形底板、側板、攔秧杆、攔秧杆支柱、滑板、墊鐵等構件組成。
工作時,用它裝好秧苗,將其背麵墊鐵卡入秧箱移動杆卡耳,滑板放在滾輪架上,由移動機構帶動左右移動,完成橫向送秧,由壓秧板、機子的振動、秧苗移動等作用,使秧苗沿弧形底板下滑,完成縱向送秧,這樣供秧夾連續取秧。
箱移動機構是裝在機架後梁上。工作時依靠秧夾架下插的衝力作用,通過擺杆、連杆、滑板、棘齒、齒條和移動杆等的聯動作用,帶動秧箱左右往複間歇移動(其中靠棘齒與左右換向板的碰撞達到換向),使熱夾在固定位置上均勻取秧。”
燕曲風以及旁邊的燕澤辰對照著圖聽阮青青講解,他們都聽得很認真。
聽完阮青青的講解,燕曲風凝眉道:“這個機子做起來要花費點功夫,我甚至可以全部用木頭來做,但是一些易磨損的零件用木材來做壞得快。我這邊建議最好還是用鐵來做,畢竟這是一台精細的機子,做起來很是費功夫,頻繁更換零件,成本高不說也容易耽誤事。”
他沉吟半晌,“要不這樣,我先將大部件做好,那些易損耗的零件能用鐵做的就用鐵。實在沒條件做,就用木製的。”
阮青青點了點頭,“暫時就這樣吧!我去跟傅大人探探口風,看能不能搞到些鐵。”
因為關係到收種,傅元昊聽完阮青青的訴求後,給她指定了一家鐵匠鋪並勻了一批鐵專門給她造農具用。
在麥收前半個月,沈郅醉和章丘明帶領著從清水縣征過來的兩萬士兵奔向西裕關。
阮青青家倒是沒有名額,但是老宅那邊有三個名額,分別去的是大房的阮世猛、二房的阮世升以及三房阮世富。
應征的人一走,棗子嶺也沉寂了好一陣子。大家將悲傷掩在心底,麻木地忙碌著。
直到麥收開始,村子裏才真正有了活力。
有了麥釤的協助,大家割麥子的速度果真較之前迅速了不少。尤其是那些很快就掌握技巧的村民割起來相當迅速。
阮萬金和他兒子阮世強搭配,一天就將20畝地的小麥收割完了,當時就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有那些精明的人,麥子也不割了,直接請阮萬金父子倆幫他們割麥子,他們付點報酬然後騰出人手整地,幹其他的。
阮青青這邊劉義和馮雲掌握得也很快,五十畝地的小麥,被他倆花兩天的時間就給全部收割完畢。
阮青青見速度這樣快,也不用牛車拉割好的麥子了,直接將家裏的兩匹馬套上車架,牽到地裏去拉麥子。
空下來的麥地撿拾過兩輪麥穗後,立即將犁套上牛,翻起地來,準備種夏玉米。
棗子嶺裏的眾人從來沒有一次收麥子收得像今年這般快速過癮。
大家在打穀場上碾麥子休息間隙在議論,“青青那丫頭如果再搞出來直接可以脫麥粒的脫粒機,咱們這種地的可就輕鬆多了。這播種時有三腳簍車幫忙打窩、丟種子以及蓋土,一氣嗬成,割麥子時有麥釤,再脫粒時有脫粒機,我們都不用費什麽事,就平時除除草、施施肥,不要太快活!”
阮青青倒是也想將脫粒機搞出來,但是脫粒機比較複雜,需要電機。這個東西在這個農耕時代搞出來,那是想都不要想。
清水縣乃至廬臨府的老百姓都在享受著麥釤這一工具帶來的便利。麥子從收割到收藏全過程花費時間不到十天,這是以往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
小麥一搶收完,大家立即忙著搶種晚稻。田收拾好後,阮青青等人將插秧機往田裏一擺,大夥兒就跟打了雞血似的,都跑到田裏去瞧熱鬧。
隻見兩人輪換操作機子,那秧苗自動地往田裏插,一次性可以插五行,速度快得飛起。
最重要的是還不用彎腰。
瞧熱鬧的眾人直接沸騰了。
“神器!真乃是神器也!”
“如此一來,家裏人手少的人家田裏隻需安排一人操作機子,其他人負責拔秧和擔秧苗至水田裏就行。這樣可大大的減少勞作時間。真是妙啊!”
“可惜這樣的機子燕木匠做的不多,不然一家一台,都不用我家當家的伸手,我就能操作機子,插秧和送秧這兩樣活我家兩個孩子也能幹得了。”
“對對,這機子操作簡單好學,極其節省人力和時間。”
大家都極為讚同。
“機子少也沒事,我們派一些操作熟練的人給大夥播種,到時候大家按播種麵積給幫忙的人一些報酬就行!”阮青青建議道。
“這個可行!就是這報酬可不可以少一點,若是按以往的價算,我們也沒有享受到什麽實質性的實惠!”
“對對!”
“我看這機子的效率至少是以前的兩倍,操作人卻比之前插秧的方式要輕鬆得多。依我之見那就照以前一半的價格給吧!這樣大家都獲得了實惠。”有人建議。
“這個建議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