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那不是自救,是自殺
割據自立後,我強娶了敵國太後 作者:楊老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鐵勒王府。
其實就是楊李原本的郡王府,隻是換了一個匾額而已。
金燦燦的“鐵勒王府”四個鎏金大字,讓楊李感覺到了無比的壓抑。
楊李將自己關在了書房裏,已經一個時辰了。
鐵勒王的事情,楊李還沒能完全接受,準確說是他並不想接受。
但是,聖旨已下,楊李又不能拒絕。
什麽叫聖旨?
就像是後世的單行道一樣,一旦駛入進去,是絕對不能調頭的,不然就會受到懲罰。
收回成命,可是可以的。
可若是聖旨一旦下達,就再也無法收回了。
就像當初楊楓接旨去燕州,楊顯也很意外,但卻又不能收回聖旨,隻能賞賜給他一把秋水劍防身。
最新的聖旨,剛剛擬好,知道內容的人,隻有楊欽與歐元開。
因為當時楊欽喊歐元開過來商議的時候,把楚風殿的所有人都清出去了,這也是楊欽讓歐元開親自擬旨的原因。
所以,楊李還不知道,他這個鐵勒王不是執掌整個鐵勒,而隻是五分之一的鐵勒。
楊李此刻的心情,非常糾結。
他想起了父親楊錚。
一開始的楊錚,在祖父楊顯平定天下的戰爭中,存在感不強,遠不如楊欽、楊銘和楊錯的功勞。
但因為是長子,所以楊錚被立為太子,也因此引起了楊欽三人的不滿。
成為太子的楊錚,隻好酒色,不但引起了楊顯和獨孤皇後的不滿,也給了晉王楊欽機會。
被廢之後,楊錚頹廢之極,借酒消愁了好久。
當失去過,楊錚才明白太子之位是多麽珍貴,當初為何沒能好好珍惜。
以至於,當被證清白,當感覺著獨孤皇後和楊顯之死疑點重重,楊錚的野心陡然大爆發,準備跟楊欽爭一爭九五之尊的位子。
隻是,楊李對他的父王楊錚太了解了。
用以前楊顯怒罵楊錚的話來形容,實在是太貼切了:誌大才疏、德不配位。
楊李很明白,以楊錚的能力,別說是跟楊楓爭位了,他的三個弟弟哪一個都比他強。
耿春秋和武雲峰都不願再回來輔佐楊錚,使得後者惱怒之極,卻又無可奈何。
楊錚是局中人,不明白耿春秋和武雲峰是不看好他,可楊李心裏清楚啊。
昔日的太子,今天的雒王,手中沒有兵權,怎麽翻盤?
隻靠著獨孤皇後和皇帝楊顯死得蹊蹺?
就算楊錚能找到證據,然後呢?
秦王楊銘、冀王楊錯,他們都手握重兵,不會趁機兵臨雒陽嗎?
還有燕王楊楓,本就跟楊欽父子不和,卻跟楊顯祖孫情深,難道不會趁此機會憑借昔日的皇太孫之位登基稱帝嗎?
或許,楊錚還有楊李執掌的鐵勒之地。
但楊李心裏清楚,楊楓是絕對不會放權的,因為那些地盤是他親自領軍打下來的。
所以,楊錚所做的一切,或許隻會給別人當嫁衣。
曆史上,多少皇家爭權的最後,都是血流成河,滿門受戮。
楊錚一旦爭位失敗,不管是誰上位,都不會允許他活著,也不會允許他的子孫活著,這就是皇權道路的殘酷。
楊李還明白,他勸不動楊錚,熄不了楊錚的野心。
所以,楊李現在能做的,隻有自救,然後救楊錚,救所有的家人。
投靠楊欽?
那不是自救,是自殺。
秦王楊銘和冀王楊錯這兩個叔叔,楊李也不放心。
隻有楊楓,楊李對他信得過。
楊李了解到的,都是以前的那個楊楓。
而穿越後的楊楓,楊李接觸不多,但楊桐和他常有書信來往,所以楊李對楊楓也算是頗為了解。
所以,楊李信得過楊楓,他決定投靠楊楓,為甘水宮謀一條生路。
有楊李和楊桐的效忠,哪怕日後楊錚跟楊楓爭奪皇位失敗,楊楓看在他們弟兄倆的功勞上,看在曾經的親情上,或許會放楊錚一條活路。
畢竟,斬草除根的思想,在各國曆朝曆代的皇權爭霸中,被得到很好的傳承。
想通之後,楊李立即寫下一封書信,派出心腹,快馬送往燕州,交給楊楓。
隻是,楊李想不到的是,楊欽準備將鐵勒的六十二個郡劃分為五個州,楊李隻是其中一個州的藩王。
楊李剛派出信使,就有太監來到,給楊李下旨,命他明日一早動身,前往鐵勒州就藩。
晚上,楊錚在甘水宮為楊李餞行,對他叮囑了很多的事情,楊李都一一記下。
其實,主要可以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暗中積蓄自己的實力,掌控一定的兵權。
第二部分,盡量往燕州本土,最好是燕王府,安插耳目,關注楊楓的情況。
一切的一切,都證明楊錚的野心在膨脹著。
尤其是,在調查獨孤皇後和楊顯之死的事情上,楊錚更是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人手。
楊錚天真地認為,一旦證據到手,楊欽必倒,他這個先皇的嫡長子,曾經的太子,就可以順利登基稱帝。
除此之外,楊錚還在幕僚的建議下,頻繁跟雒陽一些手握兵權的將軍接觸,希望在楊欽弑父奪位的證據公開之後,能獲得他們的支持。
尤其是,高句麗國戰事結束之後,楊錚就更加堅信這一點了。
因為高句麗國戰事的轉折點,就是高樹汐弑父篡位的證據被曝光,使得高樹汐眾叛親離,高樹泓幾乎在一夜之間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所以,楊錚認為,同樣的事情,在大楚國也是可以重演的。
隻可惜的是,楊錚忽略了一件事情,高句麗國的爭權更迭給了楊錚極大的動力,又怎麽不讓楊欽更加小心謹慎呢。
楊欽和歐元開不止一次地從頭到尾地梳理了這兩件事情,確保不會有任何證據會被遺漏,沒有被清除掉。
尤其是,歐元開的智謀,絕不在諸葛先、耿春秋、蕭奇峰等人之下,說是事無巨細絕不為過。
所以,楊錚想要找到證據,幾乎是不可能的。
除非,有某一兩個人能站出來指證,事情才會對楊欽不利,卻也不能因為一兩個人證就直接認定楊欽弑母弑父。
第二天一早。
楊李在楊錚夫婦的目送下,離開了雒陽城,北上鐵勒赴任。
元氏是萬般不舍,但畢竟是皇帝的聖旨,她也隻能是含淚和不舍。
其實就是楊李原本的郡王府,隻是換了一個匾額而已。
金燦燦的“鐵勒王府”四個鎏金大字,讓楊李感覺到了無比的壓抑。
楊李將自己關在了書房裏,已經一個時辰了。
鐵勒王的事情,楊李還沒能完全接受,準確說是他並不想接受。
但是,聖旨已下,楊李又不能拒絕。
什麽叫聖旨?
就像是後世的單行道一樣,一旦駛入進去,是絕對不能調頭的,不然就會受到懲罰。
收回成命,可是可以的。
可若是聖旨一旦下達,就再也無法收回了。
就像當初楊楓接旨去燕州,楊顯也很意外,但卻又不能收回聖旨,隻能賞賜給他一把秋水劍防身。
最新的聖旨,剛剛擬好,知道內容的人,隻有楊欽與歐元開。
因為當時楊欽喊歐元開過來商議的時候,把楚風殿的所有人都清出去了,這也是楊欽讓歐元開親自擬旨的原因。
所以,楊李還不知道,他這個鐵勒王不是執掌整個鐵勒,而隻是五分之一的鐵勒。
楊李此刻的心情,非常糾結。
他想起了父親楊錚。
一開始的楊錚,在祖父楊顯平定天下的戰爭中,存在感不強,遠不如楊欽、楊銘和楊錯的功勞。
但因為是長子,所以楊錚被立為太子,也因此引起了楊欽三人的不滿。
成為太子的楊錚,隻好酒色,不但引起了楊顯和獨孤皇後的不滿,也給了晉王楊欽機會。
被廢之後,楊錚頹廢之極,借酒消愁了好久。
當失去過,楊錚才明白太子之位是多麽珍貴,當初為何沒能好好珍惜。
以至於,當被證清白,當感覺著獨孤皇後和楊顯之死疑點重重,楊錚的野心陡然大爆發,準備跟楊欽爭一爭九五之尊的位子。
隻是,楊李對他的父王楊錚太了解了。
用以前楊顯怒罵楊錚的話來形容,實在是太貼切了:誌大才疏、德不配位。
楊李很明白,以楊錚的能力,別說是跟楊楓爭位了,他的三個弟弟哪一個都比他強。
耿春秋和武雲峰都不願再回來輔佐楊錚,使得後者惱怒之極,卻又無可奈何。
楊錚是局中人,不明白耿春秋和武雲峰是不看好他,可楊李心裏清楚啊。
昔日的太子,今天的雒王,手中沒有兵權,怎麽翻盤?
隻靠著獨孤皇後和皇帝楊顯死得蹊蹺?
就算楊錚能找到證據,然後呢?
秦王楊銘、冀王楊錯,他們都手握重兵,不會趁機兵臨雒陽嗎?
還有燕王楊楓,本就跟楊欽父子不和,卻跟楊顯祖孫情深,難道不會趁此機會憑借昔日的皇太孫之位登基稱帝嗎?
或許,楊錚還有楊李執掌的鐵勒之地。
但楊李心裏清楚,楊楓是絕對不會放權的,因為那些地盤是他親自領軍打下來的。
所以,楊錚所做的一切,或許隻會給別人當嫁衣。
曆史上,多少皇家爭權的最後,都是血流成河,滿門受戮。
楊錚一旦爭位失敗,不管是誰上位,都不會允許他活著,也不會允許他的子孫活著,這就是皇權道路的殘酷。
楊李還明白,他勸不動楊錚,熄不了楊錚的野心。
所以,楊李現在能做的,隻有自救,然後救楊錚,救所有的家人。
投靠楊欽?
那不是自救,是自殺。
秦王楊銘和冀王楊錯這兩個叔叔,楊李也不放心。
隻有楊楓,楊李對他信得過。
楊李了解到的,都是以前的那個楊楓。
而穿越後的楊楓,楊李接觸不多,但楊桐和他常有書信來往,所以楊李對楊楓也算是頗為了解。
所以,楊李信得過楊楓,他決定投靠楊楓,為甘水宮謀一條生路。
有楊李和楊桐的效忠,哪怕日後楊錚跟楊楓爭奪皇位失敗,楊楓看在他們弟兄倆的功勞上,看在曾經的親情上,或許會放楊錚一條活路。
畢竟,斬草除根的思想,在各國曆朝曆代的皇權爭霸中,被得到很好的傳承。
想通之後,楊李立即寫下一封書信,派出心腹,快馬送往燕州,交給楊楓。
隻是,楊李想不到的是,楊欽準備將鐵勒的六十二個郡劃分為五個州,楊李隻是其中一個州的藩王。
楊李剛派出信使,就有太監來到,給楊李下旨,命他明日一早動身,前往鐵勒州就藩。
晚上,楊錚在甘水宮為楊李餞行,對他叮囑了很多的事情,楊李都一一記下。
其實,主要可以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暗中積蓄自己的實力,掌控一定的兵權。
第二部分,盡量往燕州本土,最好是燕王府,安插耳目,關注楊楓的情況。
一切的一切,都證明楊錚的野心在膨脹著。
尤其是,在調查獨孤皇後和楊顯之死的事情上,楊錚更是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人手。
楊錚天真地認為,一旦證據到手,楊欽必倒,他這個先皇的嫡長子,曾經的太子,就可以順利登基稱帝。
除此之外,楊錚還在幕僚的建議下,頻繁跟雒陽一些手握兵權的將軍接觸,希望在楊欽弑父奪位的證據公開之後,能獲得他們的支持。
尤其是,高句麗國戰事結束之後,楊錚就更加堅信這一點了。
因為高句麗國戰事的轉折點,就是高樹汐弑父篡位的證據被曝光,使得高樹汐眾叛親離,高樹泓幾乎在一夜之間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所以,楊錚認為,同樣的事情,在大楚國也是可以重演的。
隻可惜的是,楊錚忽略了一件事情,高句麗國的爭權更迭給了楊錚極大的動力,又怎麽不讓楊欽更加小心謹慎呢。
楊欽和歐元開不止一次地從頭到尾地梳理了這兩件事情,確保不會有任何證據會被遺漏,沒有被清除掉。
尤其是,歐元開的智謀,絕不在諸葛先、耿春秋、蕭奇峰等人之下,說是事無巨細絕不為過。
所以,楊錚想要找到證據,幾乎是不可能的。
除非,有某一兩個人能站出來指證,事情才會對楊欽不利,卻也不能因為一兩個人證就直接認定楊欽弑母弑父。
第二天一早。
楊李在楊錚夫婦的目送下,離開了雒陽城,北上鐵勒赴任。
元氏是萬般不舍,但畢竟是皇帝的聖旨,她也隻能是含淚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