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聖旨到了
割據自立後,我強娶了敵國太後 作者:楊老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燕軍能給我們帶來沒有壓迫的好生活,老子為何要給你們世家門閥賣命,白白送死。”
在募兵的時候,終於有人喊出了這個口號,所有人的心聲。
有人挑頭,這事就好辦了,響應者雲集啊。
這個聲音發出的募兵現場,直接變成了起義之地。
最可怕的是,起義的人不單單是被迫抓來的青壯,還有一些士兵,以至於場麵大亂。
隨著衝突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士兵加入到了叛亂的行列,因為他們也都是窮苦出身,不願意再為倭國王室和世家門閥賣命。
兩個時辰後,衝突結束。
這個城池的官員和世家門閥全部被殺,起義者占據了城池,趕製出燕州的白虎戰旗,插在了城頭。
然後,起義軍首領派人往西,去麵見楊楓,表達投降之意。
這個結果,自然在楊楓的意料之中,他毫不猶豫地執行第二步計劃,那就是派人將崎步城起義成功的消息在倭國各地散播。
同時,楊楓也將偽軍分為四路,每一路配上一頭白虎,加快了攻城掠地的速度。
本田古樹的強行募兵行為,徹底激怒了倭國各地的百姓。
所以,偽軍的攻城掠地難度就大大降低,城內的百姓紛紛發起內亂,甚至於殺散城門守軍,打開城門,迎接偽軍入城。
這麽一來,倭軍和偽軍的傷亡就減少了很多,並非是楊楓所希望看到的。
可是,燕軍的地盤卻在快速擴大,倭國的地盤自然就是快速減少了。
沒辦法,攻心之術就是這麽厲害,跟楊楓想要最大程度消耗倭國人口的打算,就背道而馳了。
當然,這隻是小事,先把倭國快速攻下來再說。
至於滅掉倭國的男人,以後再慢慢想辦法。
因為楊楓已經收到了來自雒陽的聖旨,楊欽勒令他立即退兵,全軍撤出倭國。
其實,在接到這道聖旨之前,楊楓就已經有所猜到,因為冀王楊錯派人給燕王府送了書信,司徒倩又派了燕一和燕二親自將書信送到倭國,交到楊楓的手中。
自從司徒倩生下楊淵之後,燕州十八衛的職責就從護衛楊楓變成了保護燕王府,護衛司徒倩和楊淵了。
所以,除非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不然燕州十八衛是不會輕易離開燕王府的。
楊錯的投效,讓楊楓頗為欣慰,冀州到手了。
燕州、冀州、並州,再加上匈奴之地,鐵勒之地,以及海州,還有目前的倭國占領地,楊楓的實力之強幾乎可以跟大楚國並肩了。
所以,對於楊欽的這道聖旨,楊楓並不打算怎麽理會。
但是,楊桐派人從海州送來消息,說是高樹泓下旨調撥兵馬,準備攻打海州。
這個消息,楊楓就不能不重視了。
這一次,楊楓為了攻打倭國,將海州的兵馬幾乎調撥一空,隻剩下一些預備役士兵。
這些預備役士兵,一是訓練時間短,二是沒上過戰場,沒見過血腥的場麵,戰鬥力差得遠。
若是楊楓不能及時回軍,單憑海州的預備役士兵,再加上海州的百姓,就算肖元慶有三頭六臂,也甭想守住海州。
接到肖元慶的書信之後,楊楓立即就跟諸葛先和計三六商議。
諸葛先建議道:“王爺,倭國的戰事基本上穩定,完全可以做到以倭克倭。”
“故而,王爺可以讓海州陸軍先行返回,另外,燕州鐵騎隻需要留下四萬足以,其餘六萬可以去海州參戰。”
楊楓點了點頭:“雲潤之言,正合孤王之意。”
“計先生,你謀略無雙,善於設計,當隨同一起返回海州,助元慶一臂之力。”
計三六拱手道:“卑職遵命,定然不負王爺厚托。”
四萬海州軍,六萬燕州鐵騎,再加上極富謀略的計三六,擋住高句麗大軍的進攻,應該不是問題。
楊楓皺著眉頭:“現在,最麻煩的就是這道聖旨。”
“雖說,燕州的實力足以跟大楚國抗衡,但畢竟孤王若是抗旨不遵,便是違背了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一旦父皇以此為由,討伐燕州,大荒國與大梁國勢必不會坐視。”
“到那時,我燕州將陷於五國攻伐之下。”
“就算維部不背盟,但吐穀渾沒有了秦州的鉗製,豈能不趁機出兵維部?”
“大梁國、秦州、吐穀渾的三方夾攻之下,維部必然難以長久。”
“維部滅,或者投降,則我燕州將會陷入四麵受攻的地步,其勢之難,可想而知。”
“兩位乃是燕州智者,可有良策,助孤王破此困局?”
其實,楊楓已經說出了辦法,那就是燕軍立即退兵,先化解大楚國可能對燕州發動戰爭的風險,等滅了高句麗國,再圖謀倭國。
畢竟,高句麗國雖然是大楚國的盟友,但確實是高樹泓先下令進攻海州的,等於是高句麗國主動挑起戰事,燕州隻是被動應戰而已。
再說,燕州還沒有脫離大楚國,高句麗國主動進攻燕州,就等於是解除了跟大楚國的盟約。
所以,燕州就算是滅掉高句麗國,楊欽也不能發聲支持高句麗國,最多是不幫燕州而已。
滅掉高句麗國,楊楓再無後顧之憂,就能夠全力跟大楚國、大荒國和大梁國周旋了。
燕州的強勢崛起,楊楓的統治手段,注定不能容於任何國家,勢必會成為所有國家的公敵。
也就是說,楊楓的一統之路,勢必會是艱難之極。
但好在,楊楓不是孤身一人,麾下有諸葛先、耿春秋、武雲峰和計三六這樣的多智之人。
聽了楊楓的話,計三六微微一笑:“啟稟王爺,此事倒也不難辦。”
楊楓望向計三六,問道:“計先生有何良策?”
計三六拱手道:“卑職以為,眼下還不是我燕州與大楚國決裂之時,故而陛下的這道聖旨,王爺一定要遵從。”
“不過呢,我軍在撤退之時,須得從占領地選出一個智勇雙全之人為首領,擔任深戶州的刺史兼都督,繼續跟倭國分庭抗禮。”
“王爺則是率領大軍,返回海州,將高句麗國一舉克下,如此便是一舉兩得之計。”
楊楓聽了,不由眼睛一亮,他明白計三六的意思了。
此計甚好。
在募兵的時候,終於有人喊出了這個口號,所有人的心聲。
有人挑頭,這事就好辦了,響應者雲集啊。
這個聲音發出的募兵現場,直接變成了起義之地。
最可怕的是,起義的人不單單是被迫抓來的青壯,還有一些士兵,以至於場麵大亂。
隨著衝突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士兵加入到了叛亂的行列,因為他們也都是窮苦出身,不願意再為倭國王室和世家門閥賣命。
兩個時辰後,衝突結束。
這個城池的官員和世家門閥全部被殺,起義者占據了城池,趕製出燕州的白虎戰旗,插在了城頭。
然後,起義軍首領派人往西,去麵見楊楓,表達投降之意。
這個結果,自然在楊楓的意料之中,他毫不猶豫地執行第二步計劃,那就是派人將崎步城起義成功的消息在倭國各地散播。
同時,楊楓也將偽軍分為四路,每一路配上一頭白虎,加快了攻城掠地的速度。
本田古樹的強行募兵行為,徹底激怒了倭國各地的百姓。
所以,偽軍的攻城掠地難度就大大降低,城內的百姓紛紛發起內亂,甚至於殺散城門守軍,打開城門,迎接偽軍入城。
這麽一來,倭軍和偽軍的傷亡就減少了很多,並非是楊楓所希望看到的。
可是,燕軍的地盤卻在快速擴大,倭國的地盤自然就是快速減少了。
沒辦法,攻心之術就是這麽厲害,跟楊楓想要最大程度消耗倭國人口的打算,就背道而馳了。
當然,這隻是小事,先把倭國快速攻下來再說。
至於滅掉倭國的男人,以後再慢慢想辦法。
因為楊楓已經收到了來自雒陽的聖旨,楊欽勒令他立即退兵,全軍撤出倭國。
其實,在接到這道聖旨之前,楊楓就已經有所猜到,因為冀王楊錯派人給燕王府送了書信,司徒倩又派了燕一和燕二親自將書信送到倭國,交到楊楓的手中。
自從司徒倩生下楊淵之後,燕州十八衛的職責就從護衛楊楓變成了保護燕王府,護衛司徒倩和楊淵了。
所以,除非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不然燕州十八衛是不會輕易離開燕王府的。
楊錯的投效,讓楊楓頗為欣慰,冀州到手了。
燕州、冀州、並州,再加上匈奴之地,鐵勒之地,以及海州,還有目前的倭國占領地,楊楓的實力之強幾乎可以跟大楚國並肩了。
所以,對於楊欽的這道聖旨,楊楓並不打算怎麽理會。
但是,楊桐派人從海州送來消息,說是高樹泓下旨調撥兵馬,準備攻打海州。
這個消息,楊楓就不能不重視了。
這一次,楊楓為了攻打倭國,將海州的兵馬幾乎調撥一空,隻剩下一些預備役士兵。
這些預備役士兵,一是訓練時間短,二是沒上過戰場,沒見過血腥的場麵,戰鬥力差得遠。
若是楊楓不能及時回軍,單憑海州的預備役士兵,再加上海州的百姓,就算肖元慶有三頭六臂,也甭想守住海州。
接到肖元慶的書信之後,楊楓立即就跟諸葛先和計三六商議。
諸葛先建議道:“王爺,倭國的戰事基本上穩定,完全可以做到以倭克倭。”
“故而,王爺可以讓海州陸軍先行返回,另外,燕州鐵騎隻需要留下四萬足以,其餘六萬可以去海州參戰。”
楊楓點了點頭:“雲潤之言,正合孤王之意。”
“計先生,你謀略無雙,善於設計,當隨同一起返回海州,助元慶一臂之力。”
計三六拱手道:“卑職遵命,定然不負王爺厚托。”
四萬海州軍,六萬燕州鐵騎,再加上極富謀略的計三六,擋住高句麗大軍的進攻,應該不是問題。
楊楓皺著眉頭:“現在,最麻煩的就是這道聖旨。”
“雖說,燕州的實力足以跟大楚國抗衡,但畢竟孤王若是抗旨不遵,便是違背了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一旦父皇以此為由,討伐燕州,大荒國與大梁國勢必不會坐視。”
“到那時,我燕州將陷於五國攻伐之下。”
“就算維部不背盟,但吐穀渾沒有了秦州的鉗製,豈能不趁機出兵維部?”
“大梁國、秦州、吐穀渾的三方夾攻之下,維部必然難以長久。”
“維部滅,或者投降,則我燕州將會陷入四麵受攻的地步,其勢之難,可想而知。”
“兩位乃是燕州智者,可有良策,助孤王破此困局?”
其實,楊楓已經說出了辦法,那就是燕軍立即退兵,先化解大楚國可能對燕州發動戰爭的風險,等滅了高句麗國,再圖謀倭國。
畢竟,高句麗國雖然是大楚國的盟友,但確實是高樹泓先下令進攻海州的,等於是高句麗國主動挑起戰事,燕州隻是被動應戰而已。
再說,燕州還沒有脫離大楚國,高句麗國主動進攻燕州,就等於是解除了跟大楚國的盟約。
所以,燕州就算是滅掉高句麗國,楊欽也不能發聲支持高句麗國,最多是不幫燕州而已。
滅掉高句麗國,楊楓再無後顧之憂,就能夠全力跟大楚國、大荒國和大梁國周旋了。
燕州的強勢崛起,楊楓的統治手段,注定不能容於任何國家,勢必會成為所有國家的公敵。
也就是說,楊楓的一統之路,勢必會是艱難之極。
但好在,楊楓不是孤身一人,麾下有諸葛先、耿春秋、武雲峰和計三六這樣的多智之人。
聽了楊楓的話,計三六微微一笑:“啟稟王爺,此事倒也不難辦。”
楊楓望向計三六,問道:“計先生有何良策?”
計三六拱手道:“卑職以為,眼下還不是我燕州與大楚國決裂之時,故而陛下的這道聖旨,王爺一定要遵從。”
“不過呢,我軍在撤退之時,須得從占領地選出一個智勇雙全之人為首領,擔任深戶州的刺史兼都督,繼續跟倭國分庭抗禮。”
“王爺則是率領大軍,返回海州,將高句麗國一舉克下,如此便是一舉兩得之計。”
楊楓聽了,不由眼睛一亮,他明白計三六的意思了。
此計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