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上奏
農家子改換門楣的奮鬥之路 作者:驚鴻鵲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將黑時,李延寧騎著馬,後麵的衙役捕快運著一車車的米糧向官道這裏走來。
徭夫們借著最後一絲光線看見了李延寧。
“寧子回來了,青鬆,是不是寧子回來了?”
“是寧子,後麵那一車車的是不是糧食?”
“是糧食,真是糧食!天呐,那麽多糧食,我們不會餓死了!”
“有糧食了!喔!有糧食了!”
前頭的徭夫們呼喊道,後麵的徭夫聽到有糧食了都興高采烈叫起來,大家激動得手舞足蹈,互相擁抱,喜極而泣。
李延寧見狀心裏也百感交集,底層的百姓韌性如此,隻要有一口吃的,他們便會迎風生長,旺盛下去。
有了這些糧食,這批秀越縣的徭夫們活著回去不成問題。可整個華朝此時又有多少徭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呢?
他能力有限,隻能盡量做成眼前能做到的。
之後,金洵的大伯,上灣府的同知大人也前來參觀,對木軌道讚不絕口,嘉獎了李延寧一番,李延寧不要嘉獎的錢財,讓同知大人換成幹糧,給徭夫們當回去的糧食。
徭夫們知道後各個眼圈泛紅,李督工連回去的糧食都為他們想好了。
而王純義早已經將李延寧的策問以及金溪縣發生的事情寫成奏折上書朝廷。同時修書一封給他祖父。
禦書房內,皇帝正在看錦州各地的奏折,他需要知道征徭情況,以及各條管道疏通得如何了。
錦州的堤壩快要修好了,可代價也是慘重的。北方雪災,也需要糧食,作為華朝糧倉的江州又受了水患,交通要塞的錦州道路不通,征徭役是迫不得已。
各地的奏折看得皇帝眉頭緊皺,連眉頭中的川字紋都又深了一些。
這時,上灣府金溪縣縣令王純義的奏折讓皇帝精神一振。木軌道?有軌馬車?這是什麽?
皇帝見奏折中還夾著一篇策問,皇帝好奇地打開看起來,不知不覺竟看得入了神。
劉公公請示用茶,皇帝也沒聽見。
劉公公隻能候在一邊,他很久沒見皇帝如此認真地看一封奏折這麽長時間了,簡直是逐字逐句地讀。
劉公公都有些好奇是哪位大臣有這樣的好文采,必定能成為禦前紅人。劉公公決定以後多留意此人。
許久後,皇帝舒展眉眼道:“這策問寫得有些意思,文辭質樸,卻能娓娓道來,觀點新穎,就是不知道可操作性如何,有些異想天開了。”
皇帝評價完,放下策問,又拿起王純義的奏折翻開下一頁繼續看。王純義是王家人,上次河西縣的水患一事也是他先提供線索,是個有實幹才能的人,他的奏折皇帝會多看兩眼。
這會兒再看王純義後續的奏折,皇帝不禁瞪大眼睛,木軌道居然真建立起來了!不僅通行了,還未損傷一個徭夫,竟然還是商賈們心甘情願掏錢修建!這不可思議啊!
若真有這般便捷的運輸道路,華朝何愁不興?外邦異族何愁不能全部鏟除?
皇帝再看起那篇策論,竟一點沒覺得異想天開,反而言簡意賅,拔新領異,一針見血,無一句多餘廢話。
皇帝再次讚歎起來:“這篇策問粗看不顯,再看確實真知灼見,實幹興邦,要致富先修路,說的多好啊!”
劉公公見皇帝一篇策問,一份奏折看了又看,評了又評,可見皇帝喜歡,便道:“那是皇上您殫精竭慮為百姓謀福祉,百姓才能休養生息,讀書科考報答聖上。”
皇帝看完最後道:“李延寧?朕是不是聽過這名字?”
皇帝繼續看下去,恍然道:“朕就說這名字聽得耳熟,竟然是那個悠州秀越縣十三歲的童生,發明脫穀機的那個縣案首。沒想到三年過去了,已經是院案首了。三年時間又給朕帶來了驚喜,哈哈哈。”
皇帝高興,劉公公自然也跟著高興,又說了幾句吉祥話。
皇帝隨後又翻到了上灣府同知金耀光的奏折,裏麵同樣寫了木軌道這件事,也提到了李延寧,從奏折裏看得出來,金耀光也很欣賞李延寧,他還上奏皇帝希望在整個錦州要道推廣木軌道。
皇帝踱步思考,劉公公將涼了的茶換了一杯,皇帝依舊無心飲用。
第二天的早朝上,皇帝將金耀光和王純義的奏折,以及李延寧的策問當場宣讀。
皇帝問:“各位大臣覺得這木軌道推行到全國如何?”
大臣們紛紛出列發表意見。有同意,若是木軌道真能如此快捷方便,此舉利國利民,值得推崇。
也有反對,木質結構設計,損耗大,維修難,安全性如何尚不可知,不能貿然推廣。
王純義的祖父王淵泓太師出列道:“啟稟皇上,不若派人去錦州金溪縣實地考察一番,若是可行,利大於弊的話,酌情推廣也未嚐不可。”
皇帝:“愛卿言之有理。”
最後,皇帝派了工部左侍郎潘大人前去查看。
這一個月,徭夫們再接再厲,將那條山路也建上了木軌道。之後又一批徭夫前來,繼續造路。
一條條木軌道在悠州與錦州的官道上修建起來,一塊塊路牌也在官道旁屹立著,路牌是各位商人自己設計的,內容五花八門,形狀設計也各式各樣,反倒成為這一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往後的日子裏,許多文人墨客、商人士族、百姓遊客經過這條路時,都會細數路牌數量。到地方了,還會特地去路牌上的鋪子參觀一下,這些鋪子人流如織。
路牌真做到了廣而告之的作用。後來,李延寧稱這叫路牌不合適,讓大家都叫沿路廣告牌。
東臨府下的這批徭夫已經完成征徭時間,準備返回。下一批的徭夫已經在路上了,木軌道和路牌為徭夫們籌措了很多糧食,省著食用,下一批的徭夫也能活著回家。
現在道路修理已成章程,王縣令親自派人監管。李延寧完成任務,與徭夫們先回家了。
臨行前,王純義和金洵設宴感謝李延寧、葉明等人。酒過三巡,再次告別。
曆經將近兩個多月,李延寧終於要回鄉了,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
徭夫們借著最後一絲光線看見了李延寧。
“寧子回來了,青鬆,是不是寧子回來了?”
“是寧子,後麵那一車車的是不是糧食?”
“是糧食,真是糧食!天呐,那麽多糧食,我們不會餓死了!”
“有糧食了!喔!有糧食了!”
前頭的徭夫們呼喊道,後麵的徭夫聽到有糧食了都興高采烈叫起來,大家激動得手舞足蹈,互相擁抱,喜極而泣。
李延寧見狀心裏也百感交集,底層的百姓韌性如此,隻要有一口吃的,他們便會迎風生長,旺盛下去。
有了這些糧食,這批秀越縣的徭夫們活著回去不成問題。可整個華朝此時又有多少徭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呢?
他能力有限,隻能盡量做成眼前能做到的。
之後,金洵的大伯,上灣府的同知大人也前來參觀,對木軌道讚不絕口,嘉獎了李延寧一番,李延寧不要嘉獎的錢財,讓同知大人換成幹糧,給徭夫們當回去的糧食。
徭夫們知道後各個眼圈泛紅,李督工連回去的糧食都為他們想好了。
而王純義早已經將李延寧的策問以及金溪縣發生的事情寫成奏折上書朝廷。同時修書一封給他祖父。
禦書房內,皇帝正在看錦州各地的奏折,他需要知道征徭情況,以及各條管道疏通得如何了。
錦州的堤壩快要修好了,可代價也是慘重的。北方雪災,也需要糧食,作為華朝糧倉的江州又受了水患,交通要塞的錦州道路不通,征徭役是迫不得已。
各地的奏折看得皇帝眉頭緊皺,連眉頭中的川字紋都又深了一些。
這時,上灣府金溪縣縣令王純義的奏折讓皇帝精神一振。木軌道?有軌馬車?這是什麽?
皇帝見奏折中還夾著一篇策問,皇帝好奇地打開看起來,不知不覺竟看得入了神。
劉公公請示用茶,皇帝也沒聽見。
劉公公隻能候在一邊,他很久沒見皇帝如此認真地看一封奏折這麽長時間了,簡直是逐字逐句地讀。
劉公公都有些好奇是哪位大臣有這樣的好文采,必定能成為禦前紅人。劉公公決定以後多留意此人。
許久後,皇帝舒展眉眼道:“這策問寫得有些意思,文辭質樸,卻能娓娓道來,觀點新穎,就是不知道可操作性如何,有些異想天開了。”
皇帝評價完,放下策問,又拿起王純義的奏折翻開下一頁繼續看。王純義是王家人,上次河西縣的水患一事也是他先提供線索,是個有實幹才能的人,他的奏折皇帝會多看兩眼。
這會兒再看王純義後續的奏折,皇帝不禁瞪大眼睛,木軌道居然真建立起來了!不僅通行了,還未損傷一個徭夫,竟然還是商賈們心甘情願掏錢修建!這不可思議啊!
若真有這般便捷的運輸道路,華朝何愁不興?外邦異族何愁不能全部鏟除?
皇帝再看起那篇策論,竟一點沒覺得異想天開,反而言簡意賅,拔新領異,一針見血,無一句多餘廢話。
皇帝再次讚歎起來:“這篇策問粗看不顯,再看確實真知灼見,實幹興邦,要致富先修路,說的多好啊!”
劉公公見皇帝一篇策問,一份奏折看了又看,評了又評,可見皇帝喜歡,便道:“那是皇上您殫精竭慮為百姓謀福祉,百姓才能休養生息,讀書科考報答聖上。”
皇帝看完最後道:“李延寧?朕是不是聽過這名字?”
皇帝繼續看下去,恍然道:“朕就說這名字聽得耳熟,竟然是那個悠州秀越縣十三歲的童生,發明脫穀機的那個縣案首。沒想到三年過去了,已經是院案首了。三年時間又給朕帶來了驚喜,哈哈哈。”
皇帝高興,劉公公自然也跟著高興,又說了幾句吉祥話。
皇帝隨後又翻到了上灣府同知金耀光的奏折,裏麵同樣寫了木軌道這件事,也提到了李延寧,從奏折裏看得出來,金耀光也很欣賞李延寧,他還上奏皇帝希望在整個錦州要道推廣木軌道。
皇帝踱步思考,劉公公將涼了的茶換了一杯,皇帝依舊無心飲用。
第二天的早朝上,皇帝將金耀光和王純義的奏折,以及李延寧的策問當場宣讀。
皇帝問:“各位大臣覺得這木軌道推行到全國如何?”
大臣們紛紛出列發表意見。有同意,若是木軌道真能如此快捷方便,此舉利國利民,值得推崇。
也有反對,木質結構設計,損耗大,維修難,安全性如何尚不可知,不能貿然推廣。
王純義的祖父王淵泓太師出列道:“啟稟皇上,不若派人去錦州金溪縣實地考察一番,若是可行,利大於弊的話,酌情推廣也未嚐不可。”
皇帝:“愛卿言之有理。”
最後,皇帝派了工部左侍郎潘大人前去查看。
這一個月,徭夫們再接再厲,將那條山路也建上了木軌道。之後又一批徭夫前來,繼續造路。
一條條木軌道在悠州與錦州的官道上修建起來,一塊塊路牌也在官道旁屹立著,路牌是各位商人自己設計的,內容五花八門,形狀設計也各式各樣,反倒成為這一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往後的日子裏,許多文人墨客、商人士族、百姓遊客經過這條路時,都會細數路牌數量。到地方了,還會特地去路牌上的鋪子參觀一下,這些鋪子人流如織。
路牌真做到了廣而告之的作用。後來,李延寧稱這叫路牌不合適,讓大家都叫沿路廣告牌。
東臨府下的這批徭夫已經完成征徭時間,準備返回。下一批的徭夫已經在路上了,木軌道和路牌為徭夫們籌措了很多糧食,省著食用,下一批的徭夫也能活著回家。
現在道路修理已成章程,王縣令親自派人監管。李延寧完成任務,與徭夫們先回家了。
臨行前,王純義和金洵設宴感謝李延寧、葉明等人。酒過三巡,再次告別。
曆經將近兩個多月,李延寧終於要回鄉了,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