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鬼船傳說
農家子改換門楣的奮鬥之路 作者:驚鴻鵲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葉明聽到這個鬼船故事後並沒有放在心上。他不信鬼神,更相信事在人為。
可今晚他確實看到了鬼船,心裏也有些發毛,第一個看到鬼船的漢子被嚇破了膽。
葉明見他這麽害怕,決定回去後不再讓他跟江州這隊行商了。
顧淮謹問:“那你們隊伍裏的那個漢子可出事了?”
“自然沒有!”
“那鬼船的傳說就是胡說八道了!”夏昉旭道。
李延寧不信鬼船,他直覺不對,細問:“那鬼船大不大型,殘破嗎?”
葉明回憶了半天那艘駛向深海的船,道:“我瞧著應該挺大的,太黑太遠,破不破的看不清楚。”
“舅舅也看見船上的鬼火了?”李延寧問。
“對。”
“鬼火在船上的哪個位置?”
“像後艙室的位置。”
夏得韜道:“後艙位置?那鬼不也得自己開船?”
眾人哈哈一笑,隻將此事當作一個詭異的傳說罷了。
葉明走南闖北這麽多年,遇到的詭異之事十個手指頭都數不完。
家裏的孩子們都很喜歡聽葉明講外出行商的故事。有一些現象李延寧聽完會科學地給孩子們解釋一下,讓他們有個破除迷信的意識,而有些沒親眼見過他也解釋不了。
這件事引起了李延寧的沉思,他總覺得這個傳說裏有東西被他忽略了。
酒席散了之後,喝醉的沈頌冕和葉明被送回房休息,顧淮謹被王時雨攙扶回家,冷冉接走自己的父親。
書房裏隻剩師徒倆人,沈轍問他:“在戶部幹得怎麽樣?”
李延寧直說:“忙得很,天天算天天算,佩服老師能在戶部幹那麽久。算出來的賬還總覺得哪裏怪怪的?”
等等!李延寧腦海裏突然靈光一閃,嚇得整個人都酒醒了!原來是這樣!他噌的一下站起來。
“怎麽了?都當官了還一驚一乍的,一點都不穩重!”沈轍道。
“老師,若那不是鬼船而是貨船呢?若那傳說隻是幌子,真實目的是為了掩蓋偷運走私呢?”李延寧越說越小聲,越說越心驚。
李延寧的話讓沈轍驚訝不已。
“老師,我最近核對了江州司的很多布匹稅收賬簿,算下來並沒有什麽錯誤之處,可我總覺得哪裏不對勁。
“現在終於知道哪裏不對了,江州絲織布匹的數量這些年來一直維持現狀,近三年卻持續減少。”
沈轍經李延寧一提醒,也想到了自己任職期間的一些細節之處。沈轍任職戶部尚書時主要負責的是統籌稅收和國家經費。
江州盛產布匹和糧食,華朝建立以來,皇上多次下令工部以及鼓勵民間研發織布機來提高織布效率。
這麽多年卓有成效,可江州司收上來的布匹類的稅收卻一直都沒有大增。沈轍曾經奇怪過,還親自去翻查了江州司的賬簿,沒找到可疑之處。
隨後幾年裏,布匹產量開始緩慢增長,偶爾有一些年份增的還多了一些。沈轍以為是織戶受了天氣的影響產量才有增有減,便沒繼續查。
現在想來應該是那些人忌憚沈轍,所以在他任職期間為了不露餡,布匹隻維持現狀,偶爾還要增一增稅收來打消沈轍的疑慮。故而事務繁多的沈轍一直沒注意到這裏。
這三年,也就是李延寧核對的這些賬,居然不增反降。養蠶種桑本就沒那麽穩定,算賬的官員不仔細些就很容易忽視。
但李延寧為了寫好策問,考中進士,經常讓葉明到處了解打聽各州的物價情況。
葉明從第一次去江州賣脫穀機開始,便一直有調查當地物價和世家大族的習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據葉明反饋回來的消息,這三年江州風調雨順,欣欣向榮,人口增多,養蠶種桑的人更多了。布匹產量不可能一點都沒增加,但送到江州司的布匹稅收賬簿卻反而下降。
再聯想到鬼船的傳說,李延寧推測是有世家大族或富強巨賈私下偷運布匹出海售賣,以換取高額利潤。
前朝時期海疆不穩,海盜對沿海地區的騷擾日益嚴重。前朝後期內憂外患,對海洋的政策是“海運嚴禁”,不容許商人沿海貿易,更是禁止百姓捕漁。
江州平原多,糧食產量高不受大影響。可是南州本就地少山多,靠海的百姓都靠打漁為生,禁海後這些百姓沒了活路紛紛揭竿起義。
華朝建朝後,吸取前朝教訓,不禁百姓出海捕魚,還開放了南州的一個口岸——朔港,為華朝唯一通商口岸。
在朔港城裏允許民間進行海貨貿易,別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也隻能在朔港城範圍內活動。
朔港城如今非常繁華,皇帝看中海貿帶來的利益,想再開一個港口,但遭到很多官員的反對,而讚同開放港口的官員對開在哪裏也一直爭論不休。
李延寧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正對皇帝的心意,所以才封了他為狀元。
李延寧從小時候買到辣椒開始,一直想開絲綢之路去尋找土豆、地瓜等高產糧食作物。
為了給自己的海上絲綢之路找論據,李延寧曾經對比過江州和南州的海岸線,說實話江州適合開放的口岸不比南州少。
但若是江州開放了口岸,必然更加繁榮,屆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對政治不穩。
而華朝的海禁政策導致戰船發展停滯不前,打開口岸,隻怕引來更多的海盜侵擾。因此朝廷一直顧慮重重。
可巨大的利益擺在麵前,那些江州的氏族商賈舍得放棄?若是勢力足夠大,能偷運貨物出口,換來的錢財那是數之不盡。
李延寧越想越心驚,如果鬼船就是貨船,他們利用鬼船的傳說嚇退百姓,將不小心見到貨船的百姓滅口,以此來加深傳說的恐怖,讓人不敢靠近那片海域,方便他們偷運……
師徒倆沉默了,能偷運走私這麽多年沒被發現,當地的官員和這些人必然沆瀣一氣。就是朝廷中必然也有他們的人,戶部、江州司裏定然也有。
想到這沈轍忙問道:“是誰安排你進江州司?”
“遊大人提議,尚書大人同意。”李延寧一直對他們安排自己進江州司感到奇怪。
可今晚他確實看到了鬼船,心裏也有些發毛,第一個看到鬼船的漢子被嚇破了膽。
葉明見他這麽害怕,決定回去後不再讓他跟江州這隊行商了。
顧淮謹問:“那你們隊伍裏的那個漢子可出事了?”
“自然沒有!”
“那鬼船的傳說就是胡說八道了!”夏昉旭道。
李延寧不信鬼船,他直覺不對,細問:“那鬼船大不大型,殘破嗎?”
葉明回憶了半天那艘駛向深海的船,道:“我瞧著應該挺大的,太黑太遠,破不破的看不清楚。”
“舅舅也看見船上的鬼火了?”李延寧問。
“對。”
“鬼火在船上的哪個位置?”
“像後艙室的位置。”
夏得韜道:“後艙位置?那鬼不也得自己開船?”
眾人哈哈一笑,隻將此事當作一個詭異的傳說罷了。
葉明走南闖北這麽多年,遇到的詭異之事十個手指頭都數不完。
家裏的孩子們都很喜歡聽葉明講外出行商的故事。有一些現象李延寧聽完會科學地給孩子們解釋一下,讓他們有個破除迷信的意識,而有些沒親眼見過他也解釋不了。
這件事引起了李延寧的沉思,他總覺得這個傳說裏有東西被他忽略了。
酒席散了之後,喝醉的沈頌冕和葉明被送回房休息,顧淮謹被王時雨攙扶回家,冷冉接走自己的父親。
書房裏隻剩師徒倆人,沈轍問他:“在戶部幹得怎麽樣?”
李延寧直說:“忙得很,天天算天天算,佩服老師能在戶部幹那麽久。算出來的賬還總覺得哪裏怪怪的?”
等等!李延寧腦海裏突然靈光一閃,嚇得整個人都酒醒了!原來是這樣!他噌的一下站起來。
“怎麽了?都當官了還一驚一乍的,一點都不穩重!”沈轍道。
“老師,若那不是鬼船而是貨船呢?若那傳說隻是幌子,真實目的是為了掩蓋偷運走私呢?”李延寧越說越小聲,越說越心驚。
李延寧的話讓沈轍驚訝不已。
“老師,我最近核對了江州司的很多布匹稅收賬簿,算下來並沒有什麽錯誤之處,可我總覺得哪裏不對勁。
“現在終於知道哪裏不對了,江州絲織布匹的數量這些年來一直維持現狀,近三年卻持續減少。”
沈轍經李延寧一提醒,也想到了自己任職期間的一些細節之處。沈轍任職戶部尚書時主要負責的是統籌稅收和國家經費。
江州盛產布匹和糧食,華朝建立以來,皇上多次下令工部以及鼓勵民間研發織布機來提高織布效率。
這麽多年卓有成效,可江州司收上來的布匹類的稅收卻一直都沒有大增。沈轍曾經奇怪過,還親自去翻查了江州司的賬簿,沒找到可疑之處。
隨後幾年裏,布匹產量開始緩慢增長,偶爾有一些年份增的還多了一些。沈轍以為是織戶受了天氣的影響產量才有增有減,便沒繼續查。
現在想來應該是那些人忌憚沈轍,所以在他任職期間為了不露餡,布匹隻維持現狀,偶爾還要增一增稅收來打消沈轍的疑慮。故而事務繁多的沈轍一直沒注意到這裏。
這三年,也就是李延寧核對的這些賬,居然不增反降。養蠶種桑本就沒那麽穩定,算賬的官員不仔細些就很容易忽視。
但李延寧為了寫好策問,考中進士,經常讓葉明到處了解打聽各州的物價情況。
葉明從第一次去江州賣脫穀機開始,便一直有調查當地物價和世家大族的習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據葉明反饋回來的消息,這三年江州風調雨順,欣欣向榮,人口增多,養蠶種桑的人更多了。布匹產量不可能一點都沒增加,但送到江州司的布匹稅收賬簿卻反而下降。
再聯想到鬼船的傳說,李延寧推測是有世家大族或富強巨賈私下偷運布匹出海售賣,以換取高額利潤。
前朝時期海疆不穩,海盜對沿海地區的騷擾日益嚴重。前朝後期內憂外患,對海洋的政策是“海運嚴禁”,不容許商人沿海貿易,更是禁止百姓捕漁。
江州平原多,糧食產量高不受大影響。可是南州本就地少山多,靠海的百姓都靠打漁為生,禁海後這些百姓沒了活路紛紛揭竿起義。
華朝建朝後,吸取前朝教訓,不禁百姓出海捕魚,還開放了南州的一個口岸——朔港,為華朝唯一通商口岸。
在朔港城裏允許民間進行海貨貿易,別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也隻能在朔港城範圍內活動。
朔港城如今非常繁華,皇帝看中海貿帶來的利益,想再開一個港口,但遭到很多官員的反對,而讚同開放港口的官員對開在哪裏也一直爭論不休。
李延寧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正對皇帝的心意,所以才封了他為狀元。
李延寧從小時候買到辣椒開始,一直想開絲綢之路去尋找土豆、地瓜等高產糧食作物。
為了給自己的海上絲綢之路找論據,李延寧曾經對比過江州和南州的海岸線,說實話江州適合開放的口岸不比南州少。
但若是江州開放了口岸,必然更加繁榮,屆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對政治不穩。
而華朝的海禁政策導致戰船發展停滯不前,打開口岸,隻怕引來更多的海盜侵擾。因此朝廷一直顧慮重重。
可巨大的利益擺在麵前,那些江州的氏族商賈舍得放棄?若是勢力足夠大,能偷運貨物出口,換來的錢財那是數之不盡。
李延寧越想越心驚,如果鬼船就是貨船,他們利用鬼船的傳說嚇退百姓,將不小心見到貨船的百姓滅口,以此來加深傳說的恐怖,讓人不敢靠近那片海域,方便他們偷運……
師徒倆沉默了,能偷運走私這麽多年沒被發現,當地的官員和這些人必然沆瀣一氣。就是朝廷中必然也有他們的人,戶部、江州司裏定然也有。
想到這沈轍忙問道:“是誰安排你進江州司?”
“遊大人提議,尚書大人同意。”李延寧一直對他們安排自己進江州司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