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眉宇間掠過一抹深邃的憂慮,沉聲言道:“國庫雖已近枯竭,然令皇太極承擔賠款,乃勢在必行,不容置疑。白銀百萬兩,良駒十萬匹,失地須歸,且需撤離朝鮮之兵,此為吾朝之底線。”


    言猶在耳,殿內空氣凝重如磐,言官中有附和之聲,卻難掩其憂心忡忡。


    楊嗣昌聞言,麵色微變,上前一步,語帶憂慮:“陛下聖明,然此等苛刻條件,恐激怒皇太極,致其狗急跳牆,反撲之勢不可小覷。大明正值休養生息之際,需謹慎行事,以免戰事再起,生靈塗炭。”


    言辭懇切,可見其忠心耿耿。其心中暗忖,此刻正是大明亟需喘息之機,議和之路雖布滿荊棘,卻也是通往複興的必經之路。楊嗣昌深知,唯有把握這微妙平衡,方能引領大明走出困境,迎來新生。


    朱由檢目光如炬,穿透重重迷霧,堅定地說道:“朕意已決,議和乃權宜之計,非為退縮,實為蓄勢待發。


    皇太極若欲頑抗,朕自有應對之策。大明之威,不容侵犯,亦不容輕忽。”


    一番話落,殿內氣氛為之一振,眾人皆能感受到皇帝那份不屈不撓的決心與對未來的深切期許。


    楊嗣昌心中五味雜陳,既感欣慰於皇帝的果敢,又憂慮著即將到來的未知挑戰。


    但他知道,無論前路如何坎坷,他們都必須攜手並進,共同守護這片古老的土地,直至迎來真正的和平與繁榮。


    朱由檢龍袍加身,語氣堅定:“楊卿所言極是,為防止皇太極賊影再襲,朕意已決,欲將那四千尊威震八方的紅衣大炮,悉數調遣,築起銅牆鐵壁。”


    祖大壽聞言,眉頭緊鎖,憂慮之情溢於言表:“陛下聖明,然則紅衣大炮之巨,非等閑之物,每尊均需雙騎並力拖拽,欲在短時間內穿越山川,直抵山海關,實乃難上加難。”


    朱由檢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深思,隨即輕揮龍袍,威嚴中帶著幾分從容:“諸位愛卿,何不隨朕移步午門,親眼見證一番,或許能解此疑雲。”


    言罷,他緩緩步下龍椅,引領群臣,共赴午門之外。


    這一舉動,不僅是對群臣疑惑的解答,更是對即將展露的新奇之物的自信展現。午門之外,數門紅衣大炮被紅綢遮掩,宛如含羞之花,待展芳華。


    “眾愛卿,紅衣大炮經朕改良之後,行動敏捷,欲速抵山海關,亦非難事。”


    朱由檢言道,旋即下令揭去紅綢。眾人眼前一亮,隻見紅衣大炮下方裝有車輪,車輪上附著橡膠,大幅減少摩擦,行進輕盈自如。


    此番革新,恰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昭示著大明王朝將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未來的挑戰。


    朱由檢決心以紅衣大炮為利器,扞衛大明江山,譜寫新的篇章。


    “臣惶恐,實不知其故。”祖大壽說道,聲中帶有一絲謙卑與誠惶誠恐之意。“祖大壽,你去試試其重量。”


    朱由檢說道,語氣中透著幾分考驗之意。


    祖大壽心中,對這位天子的情感曾如秋水共長天一色,一片淡漠,未曾有過多少波瀾。


    然而,自那次將私藏之物獻於皇太極之手,目睹其非凡氣度與深邃謀略後,《易經》雲:“君子以見善則遷”,心中竟悄然生出一股由衷的敬意。


    “臣,領旨謝恩。”


    言罷,祖大壽步伐穩健,帶著幾分決絕與期待,徑直邁向那莊嚴的午門之下。


    陽光灑落,為他堅毅的身影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恰似《詩經》所言:“彼其之子,邦之光也。”


    眼前,那尊赫赫有名的紅衣大炮,宛如沉睡中的巨獸,其重逾千斤,非人力所能輕易撼動。


    祖大壽心中雖有疑慮,暗忖如此龐然大物,單憑一己之力,豈能撼動分毫?但望向那龍袍加身、自信滿溢的皇帝,他心中那份不信,卻也漸漸化作了對君王意誌的敬畏。


    他深知,這不僅僅是對力量的考驗,更是對君臣一心、共克時艱信念的試煉。


    正如《左傳》所言:“上下同欲者勝”。於是,祖大壽深吸一口氣,將心中雜念盡數摒除,隻餘下對皇命的忠誠與對勝利的渴望。


    “臣雖不才,願以血肉之軀,試此千斤之炮。不為證明個人之力,實為彰顯陛下英明,及我大明將士萬眾一心、無堅不摧之誌!”


    言畢,祖大壽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驅使,他大吼一聲,渾身肌肉緊繃,仿佛要將全身之力匯聚於雙臂之間,誓要撼動這尊沉默的巨炮。


    這一刻,時間仿佛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期待著奇跡的發生……


    當他輕輕搭上那雙布滿歲月痕跡的手於紅衣大炮冰冷的鐵緣之上,《莊子》曰:“運斤成風”,一種奇異的錯覺悄然滋生——那曾以雷霆萬鈞之勢震懾敵寇的龐然大物,竟仿佛被賦予了某種輕盈的魔力。


    輕輕一施力,紅衣大炮竟緩緩挪動了它沉重的身軀,宛如被春風拂動的柳枝,溫柔而不可思議。祖大壽的眼中閃過一抹難以置信的光芒,心中翻湧著驚濤駭浪。


    這昔日的戰爭巨獸,此刻竟似變得輕若無物,顛覆了所有關於力量與重量的常識。


    旁觀者們紛紛投來疑惑的目光,繼而按捺不住好奇,也紛紛上前嚐試。


    他們的手掌緊貼炮身,匯聚起微不足道卻匯聚成海的力量,紅衣大炮竟真的在他們的推動下,緩緩向前滑動,留下一道道震撼人心的軌跡。


    這一幕,如同夢境般不可思議,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瞠目結舌,心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震撼。


    他們從未想過,單憑人力,竟能駕馭這等國之重器,讓其如臂使指,輕鬆自如。


    正如《孫子兵法》所言:“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此刻,眾人皆悟,原來真正的力量,源自於上下齊心,共赴國難的決心。


    “眾卿家,如今可還有何疑慮縈繞心頭?”朱由檢的聲音溫和而堅定,穿透了周遭的喧囂,直抵每個人的心田。


    他的眼神中閃爍著智慧與期待,仿佛已預見到這一發現將為戰局帶來的轉機。


    群臣麵麵相覷,沉默中蘊含著複雜的情緒。


    紅衣大炮,這曾是他們心中不可撼動的守護神,如今卻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展現在眼前,其運輸與部署的難題迎刃而解,直抵前線亦不過是舉手之勞。


    “陛下英明,此等奇跡,實乃天佑我大明!”終於,有人打破了沉默,話語中滿是激動與敬畏。


    群臣紛紛附和,心中對於未來的戰事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信心與期待。


    紅衣大炮的輕盈前行,不僅是對物理法則的挑戰,更是對大明國運的昭示,預示著勝利的曙光即將照耀這片古老而堅韌的土地。


    楊嗣昌驚愕之餘,唇齒微張,眼中滿是對那國之瑰寶的不可思議。


    “此乃神器,非人力所為,實乃天授。”楊嗣昌心中暗自嘀咕,昔日的陛下,似乎總被眼前的瑣事所絆,且多疑善變,令朝臣難以捉摸。


    而今,眼前的君王卻仿佛披上了一層深邃的迷霧,其心思之縝密,布局之深遠,令人望塵莫及。


    連楊嗣昌這等以言辭為劍的言官,也不由得心生敬畏。


    對於紅衣大炮的威能,他自是了然於胸。


    那炮身雖重,卻能在戰馬上靈活轉移,其速度與戰場瞬息萬變的節奏完美契合,無疑是製勝的關鍵。


    朱由檢輕輕一語,道出了這神器之精髓:“紅衣大炮,一騎可攜,轉戰千裏,足以應萬變於疆場。”


    祖大壽聞言,眼中閃過一抹精光,他深知此等利器對於提升軍力的重要性,不禁高聲讚道:“陛下英明神武,此等神器降臨我朝,必能助我軍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言罷,其聲震屋瓦,滿室皆是其對君王與神器雙重敬仰的回聲。


    “微臣祖大壽,願領命前往,共商和議之大事。”言罷,他俯身跪拜,姿態謙卑而堅定,眼中卻閃爍著不容小覷的光芒。


    心中暗自籌謀,即便和談之路荊棘密布,他亦備有後手——那威力無匹的紅衣大炮,足以成為他手中最鋒利的劍,必要時,定讓敵人見識到大明鐵血的決心與力量。


    身為武將,他的血脈中流淌著的是不滅的戰魂,戰場上的硝煙與榮耀,是他生命中最絢爛的色彩。


    但此刻,他深知,智慧與策略同樣重要,為了大明的安寧與輝煌,他甘願暫棄刀劍,以舌戰群儒之姿,踏上這條未知的和平之路。


    朝堂之上,群臣激昂,仿佛每一縷空氣都燃燒著複興大明的熾熱渴望。


    紅衣大炮,這一時代的奇跡,成為了他們心中最堅實的後盾,相信在它的轟鳴之下,大明的輝煌將如《周易》所言“革故鼎新”,重現於世。


    而在遼沈的另一端,皇太極亦陷入了深深的思量。他提出的議和,不僅僅是對現實的妥協,更是深謀遠慮的布局。


    他知道,每一次的讓步都需以重大犧牲為代價,但這代價,若能換來長久的和平與發展,便是值得的。


    兩位王者,雖處不同陣營,卻在這一刻,共同站在了曆史的十字路口,各自盤算著未來的棋局。


    一場關乎國家命運、民族興衰的較量,悄然拉開序幕,而紅衣大炮的陰影,似乎已悄然籠罩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變數的土地上。


    然而,他內心深處卻燃起了一抹不舍的火焰,對那幾座已緊握在手的城池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愫。


    這些城池,猶如一塊塊精心雕琢的基石,正緩緩堆砌起他雄圖霸業的宏偉藍圖,讓他的力量日益茁壯,怎可輕易放手?


    一想到要將這一切歸還,那些年深夜裏的籌謀,無數次的布局與算計,似乎都將化作泡影,隨風而逝。


    那份不甘與失落,如同寒冬臘月裏的一盆冷水,驟然澆熄了他心頭的熱情。


    特別是當思緒飄至山海關上,那密密麻麻、直指蒼穹的千門大炮,他不禁倒吸一口冷氣,心中駭浪翻湧。


    那些冰冷的鋼鐵巨獸,曾是他最堅實的後盾,也是敵人眼中無法逾越的天塹,如今卻成了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世人皆道崇禎皇帝性情溫婉,優柔寡斷,但眼下的情勢卻讓他暗自忖度,這位大明君王或許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深沉與決絕。


    多爾袞的敗退,已讓戰局的天平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能夠與他麾下盧象升這等猛將比肩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難覓其蹤。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的心中不禁生出一絲涼意。


    更令他憂慮的是,那位他曾費盡心機想要招攬的智勇雙全之將——祖大壽,如今也仿佛人間蒸發,音訊全無。


    甚至,連那些本該是他左膀右臂的總兵們,也紛紛失去了聯係,讓他倍感孤立無援。


    此情此景,不僅考驗著他的智慧與膽識,更磨礪著他的意誌與決心。


    在這片風雲變幻的疆場上,他深知,唯有堅守信念,方能逆境前行,直至最後的勝利。


    正如《孫子兵法》所言:“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皇太極獨坐於幽暗的帳內,燭火搖曳,映照出他緊鎖的眉頭與深邃的眼眸。


    外界的風聲似乎都悄然屏息,唯餘探子帶回的隻鱗片爪,關於崇禎那邊的模糊情報,如同夜空中最微弱的星辰,難以照亮他心中的迷茫。


    那些關乎戰局核心的機密,如同被重重迷霧包裹的寶藏,遙不可及,讓他倍感無力。


    每一夜,當星辰隱退,月華如洗,皇太極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他的心中,既有對未知敵人的深深忌憚,更有對宏圖偉業的無限渴望與不甘。


    中原,那片富饒而廣袤的土地,仿佛是他魂牽夢繞的彼岸,卻也是橫亙在他麵前的天塹。


    他渴望跨越,卻又被現實的迷霧所困。每當思緒至此,皇太極的心便如被巨石壓頂,沉重而窒息。


    然而,不甘之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燒,不肯熄滅。即便前路茫茫,他亦不願輕言放棄。


    皇太極深知,真正的王者,不在於從未跌倒,而在於每次跌倒後都能重新站起,以更加堅定的步伐繼續前行。


    正如《孟子》所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於是,在這漫長的黑夜裏,他開始默默籌謀,以智慧和堅韌為劍,誓要劈開眼前的迷霧,揭開那未知敵人的真實麵目。


    他的心中,已種下了新的希望之種,隻待時機成熟,便能破土而出,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夜色依舊深沉,但皇太極的眼中卻已有了光芒。


    他相信,隻要心中有夢,腳下就有路。進駐中原的宏願,他的霸業之圖,終將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出最璀璨的光彩。


    晨光初破,紫禁城的陰霾似乎也未能全然驅散崇禎帝那令人心悸的威勢。


    關於崇禎帝坐擁五千紅衣大炮的傳言,早已如野火燎原,即便真相是明麵上僅千門之數,這足以撼動山河的重器,也已讓皇太極的八旗鐵騎心生畏懼,步履維艱,仿佛每一道炮口都鎖定著他們前進的道路。


    大殿之內,皇太極端坐於龍椅之上,麵容沉凝,目光如炬,穿透了周遭的沉悶與頹廢。


    文武百官,昔日裏的驍勇與自信,此刻皆被無形的壓力所籠罩,垂頭喪氣,仿佛連空氣都沉重了幾分,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機。


    皇太極心中暗自思量,這千門紅衣大炮,雖非傳言中那般浩蕩,卻已足以成為懸於頭頂的利劍,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與大明的博弈之局。


    他深知,僅憑武力硬撼,絕非上策,唯有智取,方能破局。


    於是,他緩緩開口,聲音雖輕,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諸位愛卿,眼下局勢,我八旗雖勇,亦不可輕言戰事。


    崇禎之紅衣大炮,雖非五千,千門亦足以震懾四方。我等當以智謀對之,尋得和談之機,方為上策。”


    言罷,殿內眾人默然,心中各有所思,卻皆知,唯有團結一致,方能共渡難關,再創輝煌。


    言罷,大殿內一陣靜默,隨後,幾位老臣緩緩抬頭,眼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


    他們明白,皇太極此言,非但是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更是對未來策略的深遠布局。正如《孫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陛下聖明,”一位老臣躬身行禮,“我等當集思廣益,擬出足以吸引崇禎帝眼球的談判條件,既保我朝尊嚴,又解眼前之困。”


    於是,一場關於如何與崇禎帝談判的密謀,在皇太極的主持下悄然展開。


    他們深知,這不僅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更是智慧與策略的交鋒。


    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誰能先一步洞察對方的心思,誰便能掌握主動權,引領風雲變幻。


    此乃一可怖之信號。若如此消沉不止,後果恐難以估量。


    “今明軍士氣正盛,尤以紅衣大炮為守。朕已決與崇禎議和,汝等可有良策?”皇太極言此,實乃萬般無奈。


    身為已然稱帝之皇太極,此乃無法磨滅之創痛。初時氣勢洶洶以征崇禎,而今卻又欲議和。


    “大汗,臣以為令崇禎賠款百萬,絹布萬匹足矣。”


    此條件尚算不過分,然其未料現今主動權在崇禎之手,欲議和唯有滿足崇禎之條件。正如《戰國策》所言:“攻人者,人必攻之;求人者,人必求之。”


    皇太極瞥了一眼發言之人,旋即又闔上雙眸。其欲付出代價,非為謀取更多。此時此刻,他心中所想,是如何在不利的局麵中尋找到一線生機,以圖將來。


    正如《道德經》所雲:“柔弱勝剛強。”他深知,在強敵麵前,適度的退讓未必不是一種勝利。


    “眾愛卿,”皇太極緩緩開口,“吾輩當務之急,乃是穩住陣腳,尋得和談之契機。非為屈膝,而是為長遠計。


    吾等雖一時退讓,但若能借此換取休養生息之機,亦不失為明智之舉。”


    眾臣聞言,皆點頭稱是,心中亦明白,此刻的妥協,或將是未來反擊的基石。


    《左傳》有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在此時,唯有保持冷靜,方能在未來的博弈中占據有利地位。


    於是,眾人開始籌劃具體的和談方案,力求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給予對方足夠的誠意,以期達成雙贏之局麵。


    畢竟,在這場關乎國運的大戲中,任何一方的失誤,都可能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那些事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星們都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星們都在並收藏明朝那些事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