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雖有不法,但他真的謀反嗎?”


    “他的被殺,是朱允炆被立為太孫,所導致的結局。”


    “否則藍玉勾結朱允熥奪位,朱允炆如何能坐穩皇位?”


    肯定了溫體仁的說法,朱由檢把藍玉案的原因,完全推在朱允炆被立為太孫這件事情上。


    讓因為藍玉案遇難的功臣後裔去記恨建文君臣,免得建文忠臣後裔以後還會跳出來。


    甚至,為了給建文君臣拉仇恨,朱由檢還把馮勝、傅友德等人的死因,同樣歸結在這件事情上,繼續向群臣道:


    “藍玉被殺之後,馮勝、傅友德無人製衡。”


    “尤其傅友德是晉王親家,為了朱允炆皇位的安穩,同樣也被除去。”


    “太祖為了穩固建文君的皇位,可謂煞費苦心。”


    “可惜建文君不體諒太祖心思,即位後肆意妄為。”


    “若非起兵靖難的是成祖,他如今的名聲,或許和胡亥、楊廣並列。”


    這話說得實在是重,把建文君朱允炆和兩個二世而亡的皇帝並列。


    群臣心向建文君的,有的忍不住想反駁。


    但是更多的臣子,卻是不寒而栗。


    藍玉案死了一萬五千多人,他們隻要想想,就忍不住心生寒意。


    擔心有人跳出來和皇帝爭論的韓爌,搶在其他人前麵道:


    “正因如此,臣等在萬曆年間才會奮力爭國本。”


    “隻有繼承順序明確,才能避免儲位紛爭,白白耗費國力。”


    這讓眾人的注意力,又轉移到國本之爭上。


    當年他們之所以爭國本,就是為了維護禮法,避免發生儲位之爭、以後每一位儲君確定、都要群臣站隊。


    如今皇帝也是在說爭儲的恐怖,他們實在不該多言,徒然再起糾紛。


    朱由檢對韓爌的支持很是滿意,微微頷首之後,繼續道:


    “朱允炆和朱允熥之爭的起因,實是國初之時,禮法存在疏漏。”


    “自古一夫一妻多妾,但是我大明卻在正妃之外,還有次妃存在。”


    “懿文太子的正妃常妃去世後,次妃呂妃因為地位接近,被迅速冊封為繼妃。”


    “由此產生朱允炆升嫡,按年齡排在朱雄英和朱允熥之間。”


    抨擊著這個製度,朱由檢道:


    “禮法之設,要防人性之惡。”


    “所以萬曆之時,朝廷規定不許有子宗室選取繼妃。”


    “為的就是擔心繼妃有子,心中生出歹意。”


    “放在懿文太子身上,縱然呂妃可能心地不壞,但是她身邊的人,對待朱雄英、朱允熥兄弟時,焉能如常妃在世時盡心?”


    “朱允熥原本是懿文太子的嫡次子,無緣無故降為嫡三子,他在明白事理後心中焉會甘心?”


    “此為太祖和國初群臣之失,在禮法上出現疏漏。”


    這樣一番近乎惡意猜測的話,讓一些迂腐的臣子,紛紛眉頭皺起。


    但是更多的人是認同,否則不會有萬曆年間製定的那個條例。


    甚至還有人想到朱雄英之死,心中更有些不寒而栗——


    如果呂妃或呂妃身邊的人悄悄做了手腳,誰又能夠查出來。


    一些人想到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去世、洪武十六年定下的文官蔭敘製度,就規定了元嫡高於繼嫡。更是在心中推測有些人可能是拿此事提醒太祖,可惜太祖當時對此沒有在意。


    心中浮想聯翩,群臣聽到劉宗周說道:


    “陛下皇帝所說禮法要防人性之惡,實是天下至理。”


    “陽明先生說:聖人述《六經》,隻是要正人心,隻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臣受命重製禮樂,就是要明禮樂、正人心。”


    朱由檢頷首讚許,說道:


    “先生受累了!”


    “重製禮樂之事,務必慎之又慎。”


    “不可學建文君臣,不顧大明境況,隻知使用周禮。”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禮樂要符合現狀,不能不合時宜。”


    “先生的禮樂製定後,要在涿鹿區等地試用,然後在藩國試行,然後再用於各地。”


    特意囑咐了一下,朱由檢最擔心的就是有人把自己的改革和建文改製聯係到一起,抨擊自己的改動。


    所以他特意把自己和建文君區分開,讓群臣引以為戒。


    這樣一個思想指導下,他對建文君自然沒有什麽好話,繼續道:


    “太祖在洪武十六年製定的文官蔭敘製度,確立了嫡長房繼承製和元嫡高於繼嫡。”


    “他用嫡長房繼承製冊封了懿文太子之後為太孫,但是卻又違背了元嫡高於繼嫡的製度。”


    “這是太祖在禮法上的第二個過失。”


    做出這個結論後,朱由檢又為朱元璋辯解,掩蓋他殺戮功臣的措施:


    “朱允炆禮法不當立,他的位子自然不夠安穩。”


    “蔣瓛等人覷到太祖的心思,因此引發了藍玉案,然後掀起大獄。”


    “開國功臣多有因此被戮,有一公、十三侯、二伯被殺。”


    “太祖之時,有四公、二十八侯被殺,藍玉案就占了將近一半。”


    “後續更有馮勝、傅友德等人因此而死。”


    “太祖實在是為朱允炆繼位,傷了自己聖德。”


    撇除藍玉案之後,朱元璋所殺功臣並不算多,其中還有很多是受胡惟庸案牽聯。


    但是加上藍玉案,那就實在太多了。開國所封的二十五公、七十九侯,有四公、二十八侯被殺。


    這也是朱由檢在四大案中,選擇為藍玉案平反的原因——


    實在是藍玉等人被殺得太牽強,而且平反他們和相關的功臣後,就平反了大部分被殺的功臣。


    剩下的自然留著不平反,說明太祖沒殺錯。


    當然,更關鍵的,還是平反藍玉案能給朱允炆潑髒水。讓平反的開國功臣後裔,對抗建文忠臣後裔。


    以後如果還有人為建文忠臣說話,朱由檢就會放出開國功臣後裔,讓他們去打嘴仗。


    這樣一番長篇大論之後,朱由檢對藍玉案整體平反,並且把藍玉和耿炳文一起,列入太祖功臣廟。


    如此一來,太祖功臣廟就有了三十五位功臣,朱由檢嫌這個數字不好聽,思來想去加上了朱文正。


    給朱文正追封南昌王,並且補諡忠武,徹底定性為臣子,不讓靖江王一係生異心。


    這樣太祖功臣廟的功臣數量,就有三十六人,恰合天罡之數。


    以後也多半不會改,固定在這個數字。


    其餘被太祖冊封爵位的開國功臣,朱由檢也命群臣敘錄,按照其功績和後來是否犯罪,授予子男爵位。


    150位開國功臣和一些功績卓著的臣子,後裔大多被冊封爵位,允許海外開藩。(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重振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北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北鬥並收藏崇禎重振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