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是乞丐王朱元璋建立的最後一個漢人政權。


    提起老朱,沒說的,牛人一個,從乞丐逆襲為帝王,驅除韃辱,恢複我漢人河山,就憑此兩點,必須點讚雙連擊!!!


    論古說今,隻此一人!!


    其建立的大明朝,後世之君更是做到了,天子受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確實是好樣的,


    但也讓人即愛且痛,尤其讓人詬病的一點是,後世之君,基本都不願意上朝。


    如果是一個、兩個不願意上朝,還可以說是他們德不配位,但實際上後世之君都不願意上朝,連開創了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三位明君都不願意上朝。


    那就是製度的問題,老朱的問題,隻能從根源找起!


    公元1364年正月,大元朝江南行省,農民起義軍首領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吳王,建立西吳!


    吳王朱元璋,為了一統天下,開始著手建立官署製度,


    同時,三月製定了官製、班次,朝會問題隨之而來,


    公元1364年,到大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大明朝的朝會和曆朝曆代一樣,是比較正規的。


    但是自從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後,朝中沒有宰相,且他對功臣無論文武、也不論元庭投降文武或渡江後投效的文武功臣,都進行了整治乃至屠戮。


    為了加強統治權威,朱元璋將朝會作為政治宣講地。


    其朝會的特點是,參加朝會的人非常多、且大小官員、各類事務全都可以講,甚至不是官的耆老都可以參加。


    政治宣講的主要內容就是遵守法律、講究忠誠等等。


    日常朝會往往要按照“大朝會”去辦。


    直到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因為朱元璋身體不方便,年老精力不濟,如此盛大的朝會才不斷減少。


    為了更好的處理國家大事,明太祖朱元璋,將朝會開始細微化。


    大明朝朝會被分為三種:大朝、常朝和不定期朝會。


    大朝:主要是在重要的慶典日舉行,如元旦、冬至及大慶之日,皇帝在這些日子,於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賀,這是一種禮節性的朝會,具有慶賀性質,一年之中也沒有幾次。


    常朝:包括朔望朝和日朝,朔望朝在每月的農曆初一和十五這兩天舉行,也是一種禮節性的朝會。


    日朝,顧名思義每天舉行!


    不定期朝會:這是大明朝特有的朝會形式,包括大禮朝會和日常議政朝會。


    大禮朝會,主要涉及皇族特定的大型禮儀朝會,如皇帝登基、大婚、冊封皇後、太子等重要事件,一生之中也為沒有幾次。


    日常議政朝會,是對日朝的補充,就是皇帝平時不定期召集臣僚商議一些政務,可能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


    每日的日朝和不定期日常議政朝會,才是大明朝皇帝真正處理政務的朝會!


    不定期日常議政朝會,沒有什麽好說的,就跟大家平時上班一樣,領導有急事了,緊急通知大家開會,處理一些緊急事情。


    這裏主要說的是每天的日朝,就跟公司每天的晨會一樣。


    在公司上班,上午九點才報到,9點—9點半,公司領導說一下今天的工作安排和處理一下大家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從而能更好的為公司的發展服務。


    大明朝每日的日朝,性質跟公司每天晨會的性質一樣,都是發現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大明朝更好的發展。


    按理說這樣每日一會,不是挺好的嗎,


    但問題就出現在這每日的日朝上,大明朝的日朝,可比公司裏的每天晨會正規多了,時間也早多了。


    日朝作為大明朝廷最為重要的政治活動,當然也有了一套嚴格的製度。


    下麵簡單介紹一下明朝整個日朝朝會的過程。


    明朝皇帝上朝


    第一是,侯朝階段


    明朝京師官員被稱為京官,隻要是身處京師的官員,都可以上朝,不論文武,且六品以上必須上朝。六品以下的官員則可以自選。


    上朝的京官,皆佩戴有出入宮廷的牙牌。為方便上朝,他們大多在京師城西擇屋而居,京師西城的長安街,京官居住最多,所以京師城西有“西貴之稱”!


    早朝之前,大臣必須於午夜,也就是晚上12點左右就得起床,


    準備停當之後,前往午門集合。


    大約淩晨三點,大臣們到達午門外等候。


    午門乃是紫禁城的正門,中間為禦道,平時不開啟,左右兩闕則供當值將軍和宿衛執杖旗校等人的出入。


    又在左右兩掖各開一門,稱為左、右掖門,這才是百官入朝之門。


    午門上樓名“五鳳”,設立有朝鍾朝鼓,由鍾鼓司宦官掌管。


    京官在朝房,侯朝


    為了方便官員們候朝“待漏”,大明朝廷在皇城內建有多處朝房,


    官員們按照品級於此坐立,等待宮門開啟。


    作為對近臣的優待,端門內設置有專門的直房, 右闕門南是錦衣衛的直房,下三間為翰林直房,


    候朝時,大學士居北楹,眾學士中楹,餘者南楹。


    此外在端門內左側另有直房五間,又被稱為“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經局官員侯朝的地方。


    入門次序也有規定,


    “親王藩王先入,


    之後為內閣閣臣,


    再後為六部首官和五軍都督府的功勳武將,


    之後是近侍官員,公侯駙馬伯,六部五府軍的屬官,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


    上麵是候朝階段!


    第二,入朝階段


    通常在淩晨五點左右,官員們開始進入皇宮。


    文官由左掖門進入,武官由右掖門進入,先在金水橋之南,根據品級排列好次序。


    鳴鞭之後,依次過橋,到達奉天門,即太和殿外麵廣場!


    文官為左班、武官為右班,


    在禦道兩策相向立侯,稱為“起居”。


    在此期間,有負責糾察的禦史在旁監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擁擠或儀態不整的都會被記錄下來,之後聽候朝廷處理。


    嚴不嚴,咳嗽、吐痰都不行,更別說上廁所了,所以上朝的京官,一般都是不喝水,不吃早飯。


    你想想,大明朝的官員,連早飯都不吃,每天都還都睡不醒,體力跟不上,能有精力處理國家大事啊,這不是扯淡嘛!!


    老朱同誌,自己牛逼,不代表人人都是老朱同誌,這就是亂彈琴,


    每日的日朝上,就已經為日後大明的衰弱埋下了伏筆。


    言歸正傳,接著說,


    奉天門太和殿上殿內正中設禦座,稱為“金台”,也就是金鑾殿上的龍椅!


    台階左右是鍾鼓司的樂隊,旁邊是穿著全服鎧甲的皇宮守衛,禦道左右及文武官員身後則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鍾鼓司奏樂,皇帝到達禦門,


    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於禦座後左右三麵。


    內使兩人,一人執“文傘”,立於左前,另一人執“武傘”,立於右前,左文右武。


    皇帝座上禦座上得龍椅之上後,


    再次鳴鞭,鴻臚寺“唱”入班,


    監國親王領頭,


    左文、右武兩班齊頭並進步入禦道,


    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之禮,是為“大班”。


    公侯、駙馬、伯自成一班(勳戚班),居武官班前!


    行禮完畢之後,早朝便正式開始了。


    第三,早朝階段


    奏報也有流程,


    鴻臚寺官員先出班,對皇帝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辭的官員人數。


    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鴻臚寺報備好的。如果皇帝要召見,那麽便先行入殿覲見;如果皇帝不見,則在庭下或午門之外遙行五拜三叩之禮,行禮之後便算完事了。


    接下來便是來自邊關的奏報,如果有,便先行呈上。


    軍國大事,軍事為先!


    之後便進入了早朝最重要的環節,“奏事”環節。


    按照慣例,每個官員在奏事之前,“皆預咳一聲”,此稱為“打掃”。


    意思是大家聽好了,我要出班奏事了,都不要跟我搶,


    以避免兩個人同時出班造成尷尬。


    而一旦出現這種尷尬,通常由通政司或鴻臚寺官員負責引導。


    打過招呼之後,要奏事的官員便邁步出班,到禦前跪下奏事,說完之後便重新回到班列。


    奏事之時不用口語,而要大聲朗讀奏章。


    通政司、鴻臚寺官員除了引導官員們奏事之外,有時還需要代讀奏疏,


    而為了達到“美觀瞻”的效果,一般選取該衙門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聲”標準的官員。


    奏事完畢之後,由禦史、鴻臚寺先後出班,上奏早朝期間官員失儀情況。


    至此,早朝流程也就基本完畢了。


    鴻臚寺官員“唱”奏事畢,鳴鞭駕興,


    待聖駕退後,百官亦退,各回衙門蒞事。


    由於有朱元璋這個勤勞的皇帝做榜樣,明朝前期的皇帝早朝通常都是不停歇的,日日舉行!


    即便惡劣天氣,刮風下雨,打雷閃電,嚴寒酷暑也要舉行。


    刮風下雨,打雷閃電,嚴寒酷暑這樣的天氣,品級高的官員還好,在太和殿內,


    但品級低的官員就倒了血黴了,不能打雨傘,隻能硬頂著。


    每年都會有一大堆,淋雨病死得京官,


    可想而知,沒有一個好身體,在明朝還是不要當官為好,


    不然拖著病體辦公,能做好事情才怪,關鍵還有生命危險,


    明朝的官員動不動就群毆,之所以如此,和老朱同誌的科舉製度有關,考取秀才之後,官府不能對秀才動刑,


    官府是不能動刑,但秀才舉人之間可以群毆啊,


    對此,老朱同誌估計不僅不會製止,還會鼓勵的。


    所以在大明朝當官必須得有個好身體。


    當然這樣的日朝朝會製度,注定不會長久,


    因為人人不是老朱同誌,沒有那樣的精力,關鍵是有老朱自己還把大朝會,給分為好幾個等級。


    子孫後代,當然有樣學樣。


    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時期的日朝朝會還是能如期舉行的。


    但到了成祖朱棣繼位後,事情開始發生了變化,對日朝朝會變得不太重視,


    關鍵是太累,還無用。


    到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成祖朱棣開始在右順門內的便殿開始早朝,


    七年後,朱棣實在是頂不住了,日日每天晚上12點就起,誰也頂不住,


    就把每日的日朝交給了太子朱胖子,後來的明仁宗。


    朱胖子更是頂不住,別看他胖,體格大,但胖子更能睡,


    自此每日日朝,基本屬於半停狀態。


    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14年間就沒有舉行過日朝,


    但朱老四是一個人精,為了不背負罵名,選擇了五次北伐漠北。


    如此不僅不背負罵名,更是成就了一代盛世—永樂盛世,


    朱老四確實是有兩下子的!!為他點讚!!!


    仁宗朱胖子就不說了,當皇帝後,連一年都頂不住,關鍵還是當了二十多年得太子,已經把他的精力榨幹了,


    一年不到,光榮下線。


    之後一代雄主朱瞻基火速上位,小朱更是一個人精,


    製定了票擬製度!!


    朝會的作用被“內閣”和太監間的溝通所取代,


    “票擬製度”就是奏章由司禮監收進後由內閣擬票,皇帝禦筆或司禮太監批答後施行。


    皇帝將日常政務授權給內閣、司禮監代行,朝會的作用已經很小。


    到宣德十年之時,明朝的內閣權力逐漸上升,東廠,錦衣衛特務統治也逐漸完善形成,


    由此,大明朝的行政大權,由內閣五大臣和司禮監代行,皇帝擁有最後決定權!!!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


    隨著皇帝朱瞻基的離世,遺詔由張太皇太後輔政,皇帝最後的決定權,在新帝朱祁鎮親政之前,由張太皇太後所擁有!


    張太皇太後,成為實際上的大明朝的一把手。


    在皇帝朱祁鎮年幼不能理政,12歲皇長子朱祁鏞已經指婚的情況下,秉著太祖祖訓後宮不得幹政的原則。


    此時12歲已經指婚的皇長子朱祁鏞,被張太皇太後推到了人前。


    皇長子朱祁鏞成為了張太皇太後的話事人。


    而皇長子要想成為真正得監國,隻差一步—大婚。


    為了國家的平穩,大明朝皇權的鞏固,


    宣德十年,正月初十,新皇登基時的大禮朝會上,


    張太皇太後做主,下懿旨,


    遵照先帝朱瞻基指婚前的旨意和遺命,全國一月之內,不得婚配,一月之後,正常婚配,


    經過欽天監的測算,定於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農曆二月十三,


    “天赦日”這天,為皇長子雍王朱祁鏞和指揮同知錢貴之女錢薇,舉行大婚,同時將漢王的正王府,改為雍親王府,


    大婚後,14歲皇長子朱祁鏞監國,輔助內閣處理國家大小事務!!


    至此,皇長子雍親王朱祁鏞隻差一步—大婚,之後就可以登上大明朝權力的頂峰!!


    這是解釋一下,明朝十四歲相當於現在的十七、十八歲。


    在古代,14歲已經是成年年齡,


    尤其是在明朝時期,人們對於成年的理解與現代有所不同,


    14歲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年齡節點,標誌著由少年階段開始進入成年階段。


    如宣德皇帝朱瞻基,12歲已經開始參與政治,被成祖朱棣任命為監國皇孫,協助其父親太子朱高熾處理國家事務。


    清朝的順治帝,6歲登基,12歲親政!13歲大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享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享子並收藏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最新章節